大唐天将军 第26节

  “如果要完成这些功绩,一定得是七郎这样的臣子辅佐。”

  李隆基爱戴李更甚,正色言道:“朕欲封你为丰安军副使,你可愿意?”

  之前他爱惜李的文采,不想让李去边疆。

  在了解这些见闻后,他准备大力培养李。

  “臣……愿意,臣必以死报效,不让胡人踏入大唐一步。”

  李没有丝毫犹豫,起身向李隆基谢恩。

  丰安军,朔方节度使下的一个军事重镇。

  被李隆基钦点的副使,如果能立下军功,更容易被李隆基注意,晋升轻而易举。

  李也知道,现在是大唐覆灭突厥汗国的关键时刻,正是立功的最佳时机。

  这是他做梦都想得到的机会。

  “我知道朝野对我任用胡人为上将,颇有非议。七郎将从军,如何看待呢?”

  李隆基让李起身后,又问李一个问题。

  其实在李隆基心中,已经有不可动摇的答案。

  那就是李隆基认为胡人不像汉臣,在朝堂盘根错节,更容易驾驭。

  作为政变起家的皇帝,他不放心一个士族出身的汉将,掌控重兵。

  王忠嗣是李隆基的养子,最起码李隆基现在绝对信任他。

  但是李隆基忽略一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李心知肚明,但不能去忤逆李隆基,于是缓缓说道:“臣听闻上古圣君武丁连板筑奴隶都可以任用,所以得到傅说这样的圣哲,辅佐中兴。君王用将相是君王的事,臣子尽忠职守即可。其他的事,就不用多操心了。”

  “七郎知我心意!正如我用牛仙客一样,都说牛仙客才疏学浅,但牛仙客几年宰相,国泰民安,现在牛仙客已故,谁又能说不是呢?”

  李隆基对李的回答满意,抚掌微笑。

  这一刻,李眼中闪过复杂。

  犹记得李隆基在开元年间的英明。

  与宰相姚崇君臣交心,约法十章。

  将宰相宋的话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生。

  将宰相裴耀卿的表文随身自带,提示自己爱护百姓。

  因为宰相苏的葬礼,放弃游乐。

  被宰相韩休追谏,日益消瘦,说出“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被宰相张九龄犯颜直谏,面红耳赤,依然追忆“九龄风度”。

  开元盛世,绝非偶然。

  然而当年的勤奋节俭,早已陷入温柔乡之内,陷入好大喜功之中,不能自拔。

  李明知道李隆基有的事情是错的,却不敢多说。

  历史上的张九龄和天宝年间的一桩桩大事为李验证许多,知道哪些言论触碰不得。

  他只能在心中制定自己的计划,步步为营。

  按理说这个时候,李该要告退。

  但李隆基却吩咐高力士,将珍馐美酒送到沉香亭,他要宴请李。

  平时宰相和三品的官吏,才有这样的待遇,这是对李莫大恩宠。

  宴上,李总是称赞李隆基是圣君,虽然李隆基笑骂李“能说会道”、“过于粉饰”,但心里很是高兴。

  ……

  (本章完)

第21章 为高力士“献宝”

  当李走出兴庆宫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日时分。

  高力士亲自将李送出宫禁,一路上,李毕恭毕敬,虚心求教。

  “七郎虽年少,却有成人之美的智慧,左相在这当面都比不上七郎。”

  行走半路,高力士对李高情商夸赞。

  李与李隆基讨论的时候,高力士伴随左右。

  上一个能如此博取李隆基欢心的,是李林甫。

  但李不仅有才华,有勇武,还见多识广。

  再加上宗室的身份,必定会让李隆基喜爱。

  “高翁谬赞,我怎么可以与父亲大人相提并论呢!在我心中,高翁的贤明,古今未有也,必定名垂青史。”

  李依然在发挥他的特长。

  “在文人士大夫眼中,我就是一宦官,他们尊重我,是因为皇帝信任我。等我化为尘土,谁又会去歌颂呢?”

  高力士一向冷静,自少年时期,他就能做到荣辱不惊。

  这也使太子称呼高力士为“二兄”,诸王公主皆称“阿翁”,驸马们称“爷”。

  特别是那个能打的宦官杨思勖死后,高力士的权势达到顶峰,李隆基经常说:“力士当上,我寝乃安。”

  只有高力士在值班,李隆基才能睡好觉。

  古今哪个宦官有这份殊荣?

  但高力士心中也有顾虑,以前圣人能听进去劝,知错能改。

  但自最后一次从东都洛阳归来后,高力士看着李隆基对劝谏者大发雷霆,处死犯颜直谏的大臣。

  他也不敢说不顺耳的话了。

  “高翁,蔡伦何以名垂青史?受历代士大夫敬重?”

  李明白一味奉承,终会遭到厌恶。他必然要帮助高力士做些什么。

  当初信安王李在外领兵的时候,宰相宇文融嫉妒李的功勋,对其进行污蔑。

  但机智的李通过高力士,将奏折递给李隆基。

  李隆基看后,直接将宇文融罢相,赶到汝州当刺史。

  而高力士属于明哲保身做到极致的人。他善于随机应变,观察形势气候,即便是最亲近喜爱之人,如果忤逆圣颜,面临倾覆败亡皆不予救助。

  李需要与高力士加深关系,建立利益。

  因为高力士还是知恩图报的人,曾经高力士因小过被武则天赶出皇宫,无家可归之际,武三思府上的宦官高延福将其收养,所以他一直感念恩情,对武三思后人照顾有加。

  “文人所用之纸,皆出蔡侯。怎么会不感念他。”

  高力士不明白李的意思,思索后,向李回答。

  “如果天下寒士,所读书籍,皆因高翁。谁又会不感激高翁?”

  李缓缓向高力士说道。

  “七郎说笑。”

  高力士摇头,只当李说趣事。

  “高翁可知雕版印刷?”

  李正色地问高力士。

  雕版印刷术起于唐初,但直到如今,并未普及,书籍还是以手抄为主,效率极低。

  自李隆基执政起,一次次要求大唐所有乡并置乡学。

  到开元二十六年,更是敕令“里别各置一学”。

  但想要将学院置于里,困难重重,其中书籍的获取,更是难上加难。

  虽然盛唐学风很盛,“垂髫之倪,皆知礼让”,军中也多有识文断字者,但远远未达到所有良家子可以上学的程度。

  当今盛唐的雕版印刷只存在于长安、洛阳,还是以印刷佛经为主。

  “自是知晓。但雕版想印纸成册,需雕刻几十,乃至上百块木板,还要技艺精湛的匠人,耗时耗力。常有雕版在雕刻中损坏,前功尽弃。”

  高力士摇头说道。

  在二十年前,李隆基亲自御注《孝经》,并要求每家每户都收藏一本。

  当时高力士监督《孝经》的雕版,费多大力气,他最清楚。

  “若设立官吏,花费十年时间去培养匠人,书籍成册,绝非难事。”

  雕版印刷是必然要登上历史的舞台。

  这是大势所趋。

  “圣人虽重视读书人。但天下书籍如南山的松树一样多,总不能是本书,就雕刻几套雕版?”

  高力士还是微微摇头。

  四书五经即便刻数百套雕版都无所谓,可以下发至郡县。

  但一套新的雕版诞生,需要重新考验匠人的手艺。

  “我想出一种新的印刷方法,高翁只要将新的印刷术弄出来,您就是如蔡伦一样的贤人。”

  李吊到高力士胃口,趁机说出自己的目的。

  活字印刷术!

  年岁已高的高力士,不是无欲无求的人,他也在乎身后事,和自己的名声。

  而名垂青史,将美名流于世,是高力士最大愿望。

  李要借高力士之手,将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普及。

  只印刷几种书,活字印刷效率比不上雕版印刷。

  如果印刷成百上千种书,活字印刷的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不仅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还可以提高印刷的速度和效率。

  而且雕版印刷费时费工,一本稍厚的书,必定要几年时间雕刻模板。

  活字印刷灵活性更高,只要提前烧制活字泥,多备一些常用字,随时可以根据书籍内容排字,实在是生僻字,用木块雕刻后代替。

  以大唐如今的造纸业,可以大范围实施两种印刷术。

  “明日我不当值,会回兴宁坊府邸,届时扫榻以待,请七郎光临。”

  李在出宫的路上,向高力士讲解活字印刷术,包括烧制活字泥的方法。

  这并非很难的手艺,只要有这种概念,很容易完成。

  高力士是聪明人,用李口中的“活字泥”代替雕版,绝对可行。

首节上一节26/45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