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朝野对我任用胡人为上将,颇有非议。七郎将从军,如何看待呢?”
李隆基让李起身后,又问李一个问题。
其实在李隆基心中,已经有不可动摇的答案。
那就是李隆基认为胡人不像汉臣,在朝堂盘根错节,更容易驾驭。
作为政变起家的皇帝,他不放心一个士族出身的汉将,掌控重兵。
王忠嗣是李隆基的养子,最起码李隆基现在绝对信任他。
但是李隆基忽略一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李心知肚明,但不能去忤逆李隆基,于是缓缓说道:“臣听闻上古圣君武丁连板筑奴隶都可以任用,所以得到傅说这样的圣哲,辅佐中兴。君王用将相是君王的事,臣子尽忠职守即可。其他的事,就不用多操心了。”
“七郎知我心意!正如我用牛仙客一样,都说牛仙客才疏学浅,但牛仙客几年宰相,国泰民安,现在牛仙客已故,谁又能说不是呢?”
李隆基对李的回答满意,抚掌微笑。
这一刻,李眼中闪过复杂。
犹记得李隆基在开元年间的英明。
与宰相姚崇君臣交心,约法十章。
将宰相宋的话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生。
将宰相裴耀卿的表文随身自带,提示自己爱护百姓。
因为宰相苏的葬礼,放弃游乐。
被宰相韩休追谏,日益消瘦,说出“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被宰相张九龄犯颜直谏,面红耳赤,依然追忆“九龄风度”。
开元盛世,绝非偶然。
然而当年的勤奋节俭,早已陷入温柔乡之内,陷入好大喜功之中,不能自拔。
李明知道李隆基有的事情是错的,却不敢多说。
历史上的张九龄和天宝年间的一桩桩大事为李验证许多,知道哪些言论触碰不得。
他只能在心中制定自己的计划,步步为营。
按理说这个时候,李该要告退。
但李隆基却吩咐高力士,将珍馐美酒送到沉香亭,他要宴请李。
平时宰相和三品的官吏,才有这样的待遇,这是对李莫大恩宠。
宴上,李总是称赞李隆基是圣君,虽然李隆基笑骂李“能说会道”、“过于粉饰”,但心里很是高兴。
……
第21章 为高力士“献宝”
当李走出兴庆宫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日时分。
高力士亲自将李送出宫禁,一路上,李毕恭毕敬,虚心求教。
“七郎虽年少,却有成人之美的智慧,左相在这当面都比不上七郎。”
行走半路,高力士对李高情商夸赞。
李与李隆基讨论的时候,高力士伴随左右。
上一个能如此博取李隆基欢心的,是李林甫。
但李不仅有才华,有勇武,还见多识广。
再加上宗室的身份,必定会让李隆基喜爱。
“高翁谬赞,我怎么可以与父亲大人相提并论呢!在我心中,高翁的贤明,古今未有也,必定名垂青史。”
李依然在发挥他的特长。
“在文人士大夫眼中,我就是一宦官,他们尊重我,是因为皇帝信任我。等我化为尘土,谁又会去歌颂呢?”
高力士一向冷静,自少年时期,他就能做到荣辱不惊。
这也使太子称呼高力士为“二兄”,诸王公主皆称“阿翁”,驸马们称“爷”。
特别是那个能打的宦官杨思勖死后,高力士的权势达到顶峰,李隆基经常说:“力士当上,我寝乃安。”
只有高力士在值班,李隆基才能睡好觉。
古今哪个宦官有这份殊荣?
但高力士心中也有顾虑,以前圣人能听进去劝,知错能改。
但自最后一次从东都洛阳归来后,高力士看著李隆基对劝谏者大发雷霆,处死犯颜直谏的大臣。
他也不敢说不顺耳的话了。
“高翁,蔡伦何以名垂青史?受历代士大夫敬重?”
李明白一味奉承,终会遭到厌恶。他必然要帮助高力士做些什么。
当初信安王李在外领兵的时候,宰相宇文融嫉妒李的功勋,对其进行污蔑。
但机智的李通过高力士,将奏折递给李隆基。
李隆基看后,直接将宇文融罢相,赶到汝州当刺史。
而高力士属于明哲保身做到极致的人。他善于随机应变,观察形势气候,即便是最亲近喜爱之人,如果忤逆圣颜,面临倾覆败亡皆不予救助。
李需要与高力士加深关系,创建利益。
因为高力士还是知恩图报的人,曾经高力士因小过被武则天赶出皇宫,无家可归之际,武三思府上的宦官高延福将其收养,所以他一直感念恩情,对武三思后人照顾有加。
“文人所用之纸,皆出蔡侯。怎么会不感念他。”
高力士不明白李的意思,思索后,向李回答。
“如果天下寒士,所读书籍,皆因高翁。谁又会不感激高翁?”
李缓缓向高力士说道。
“七郎说笑。”
高力士摇头,只当李说趣事。
“高翁可知雕版印刷?”
李正色地问高力士。
雕版印刷术起于唐初,但直到如今,并未普及,书籍还是以手抄为主,效率极低。
自李隆基执政起,一次次要求大唐所有乡并置乡学。
到开元二十六年,更是敕令“里别各置一学”。
但想要将学院置于里,困难重重,其中书籍的获取,更是难上加难。
虽然盛唐学风很盛,“垂髫之倪,皆知礼让”,军中也多有识文断字者,但远远未达到所有良家子可以上学的程度。
当今盛唐的雕版印刷只存在于长安、洛阳,还是以印刷佛经为主。
“自是知晓。但雕版想印纸成册,需雕刻几十,乃至上百块木板,还要技艺精湛的匠人,耗时耗力。常有雕版在雕刻中损坏,前功尽弃。”
高力士摇头说道。
在二十年前,李隆基亲自御注《孝经》,并要求每家每户都收藏一本。
当时高力士监督《孝经》的雕版,费多大力气,他最清楚。
“若设立官吏,花费十年时间去培养匠人,书籍成册,绝非难事。”
雕版印刷是必然要登上历史的舞台。
这是大势所趋。
“圣人虽重视读书人。但天下书籍如南山的松树一样多,总不能是本书,就雕刻几套雕版?”
高力士还是微微摇头。
四书五经即便刻数百套雕版都无所谓,可以下发至郡县。
但一套新的雕版诞生,需要重新考验匠人的手艺。
“我想出一种新的印刷方法,高翁只要将新的印刷术弄出来,您就是如蔡伦一样的贤人。”
李吊到高力士胃口,趁机说出自己的目的。
活字印刷术!
年岁已高的高力士,不是无欲无求的人,他也在乎身后事,和自己的名声。
而名垂青史,将美名流于世,是高力士最大愿望。
李要借高力士之手,将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普及。
只印刷几种书,活字印刷效率比不上雕版印刷。
如果印刷成百上千种书,活字印刷的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不仅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还可以提高印刷的速度和效率。
而且雕版印刷费时费工,一本稍厚的书,必定要几年时间雕刻模板。
活字印刷灵活性更高,只要提前烧制活字泥,多备一些常用字,随时可以根据书籍内容排字,实在是生僻字,用木块雕刻后代替。
以大唐如今的造纸业,可以大范围实施两种印刷术。
“明日我不当值,会回兴宁坊府邸,届时扫榻以待,请七郎光临。”
李在出宫的路上,向高力士讲解活字印刷术,包括烧制活字泥的方法。
这并非很难的手艺,只要有这种概念,很容易完成。
高力士是聪明人,用李口中的“活字泥”代替雕版,绝对可行。
心动的高力士,邀请李明日再商议细节。
“明日必登门拜访高翁。”
李拱手回复。
兴庆宫金明门前,李准备告辞的时候,高力士突然抓住李手臂,低声道:“圣人今日召见七郎之前,右相求见过圣人。他总会玩弄一些小手段,七郎有大智慧啊!”
“多谢高翁提醒。”
李愣了一下,向高力士谢道。
高力士微微点头后,转身回宫。
李在原地思定片刻。如果是李林甫向皇帝推荐他,一定用心险恶。
“丰安军使会不会是李林甫的人?李林甫想让我如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一样,死在战场上?”
也只有这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