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隆基召李到来的时候,樊衡自恃勇力,毛遂自荐来验证李的武力,并未想到自己会败。
李看樊衡沉默不语,又不像伤著,故不再多问。
一众羽林卫飞跑至樊衡身边,代替李搀扶。
他们一行人来到亭前,听候李隆基的指示。
“七郎勇武过人。然不著甲而冲击,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战场之上,一定不可以这样。”
李隆基夸赞李的同时,向李责备。
他心中犹豫,要不要将年少气盛的李放置在边疆?
相比之下,杨玉环对这种打斗没有概念,只怕伤著李。
她喜欢看箭术“表演”。
“臣正是少壮,又得将军承让,侥幸获胜。臣定谨记圣人教诲,今后在战场上,必披甲胄。”
李拱手一礼后,又对樊衡一礼,保留樊衡的面子。
这让樊衡更加惭愧,他向李隆基拱手说道:“七郎神勇,若关张在世,臣心服口服,自愧不如。”
“樊衡将军不必自责,名将问世,总是要惊艳世人。”
李隆基心知樊衡的武力和忠诚,不会因此责怪樊衡。
经此切磋,他对李的勇武更看重。
安排樊衡下去休息后,李隆基带李到沉香亭。
沉香亭周围,尽是盛开的牡丹。
花团锦簇,香气迷人。
来到沉香亭的二楼,可以一望周围的繁花似锦。
这是平时李隆基和杨玉环的饮酒赏花之所。
能在这里召见李,代表李隆基对李的喜爱。
聪慧的杨玉环知道李隆基要与李讨论军政,便带著宫女来到牡丹园赏花。
她所过之处,花朵好像因害羞卷起花瓣。
牡丹园中,万花竞美,她就如万花丛中的一朵,姹紫嫣红。
第20章 皇帝问策
“前段时间,我去看望信安王,他老得下不来床了。唐初的时候,我宗室有孝恭、道宗等名将,威震天下。现在只剩下信安王,也即将离我而去。”
李隆基示意李落座后,动情地向李说道。
他口中的信安王,名李。是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的孙子。
在开元年间,李由文至武,任陇西节度使,千里奔袭,以极小的代价,拿下唐、吐蕃边境最重要的要塞,石堡城,使大唐完成对吐蕃的战略主动,反守为攻。
后又大破奚、契丹,功绩卓著,是当之无愧的名将。
若论对大唐的战略贡献,李在当代仅次于王忠嗣。
“信安王是宗室的楷模,臣一直希望能如同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为圣人开疆万里。”
李向李隆基表达心迹,他懂李隆基的意思。
李隆基希望宗室中,能再出现信安王李那样的名将。
李本不想穷兵黩武,但他更清楚李隆基的喜好。
王忠嗣在几年后是怎么失势的?
阻挠边功!
谁敢在这个时候说出“铸剑为犁”,李隆基一定会将其撵出长安。
李想要掌权,一定要贯彻李隆基的意志。
“七郎志大,然霍去病的功绩,可不是容易做到的。突厥已如冲风之末,不远矣!”
说这话的时候,代表李隆基已经开始考验李的武略、眼界。
“圣人英明,突厥汗国覆灭已是时间问题。然草原诸部,回纥最强,麾下控弦之士十万,制度分明,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果决而英勇,其子磨延啜精明而睿智。他们必然会尽拥匈奴故地,成为草原新霸主。”
李微微思考后,向李隆基回答道。
“七郎真有远见!”
李隆基惊讶,因为李的话,与王忠嗣上书几乎一致。
王忠嗣也认为,拔悉密和葛逻禄不足与回纥争锋,如果灭掉突厥,回纥会尽拥匈奴故地。
“七郎觉得要如何去做?可畅所欲言,不必顾忌。”李隆基又问策于李。
“草原部族,逐水草而居,不易控制。且我大唐当今大敌为反复无常的吐蕃,和变量横生的西域。国家虽然兴盛,然树敌太多,并非是明智的。圣人可向回纥部落许诺,准许他们创建回纥汗国,尽拥匈奴故地。但必须年年向大唐进贡优质马匹,貂皮。”
李向李隆基建议道。
在历史上的天宝年间,回纥是大唐名义上的藩属,虽然接受册封,但回纥在政治、军事上,完全自主。
所以安史之乱的时候,回纥也想从大唐捞一些利益。
鉴于历史上与回纥关系总体还算融洽,李不会建议李隆基对回纥动武。
“突厥一直死灰复燃,一遇变故,便寇我边境,夺我百姓,窥我财物。回纥如果建国,是否会和突厥一样,见利忘义?”
李隆基担忧这一点。
自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在廓州达化县屠城以来,李隆基就对吐蕃恨之入骨,不再相信吐蕃所谓的“舅甥之好”。
吐蕃一直是李隆基心腹大患。他的战略,也是以对付吐蕃为主。
“圣人不必多虑,回纥即便建国,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势。自古西域是草原的羽翼,只要我大唐牢牢把握住这双羽翼,回纥就会被锁死在草原与大漠,我们再拉拢一些草原其他部落,用以制衡。回纥一旦有异心,数路兵马同出,顷复间将其覆灭。”
李将战略方向,禀明李隆基。
当然,如果大唐失去西域,对草原的钳制,便不复存在。
“善!”
李隆基的心中一下明朗。
“一个月前,安西都护府上书,远隔重山,一个叫大食的国家,不断东扩。原本属于大唐藩属的昭武九姓,先后臣服于大食,现在欲要笼络西域诸国。七郎怎么看待?”
本不该问李这些,但李提到西域,李隆基尝试询问一番。
他准备下诏让安西副都护和王忠嗣回京,为他讲述往大食去的里程详细。
“臣结识过大食商人,对大食有些浅薄了解。大食国土广袤,横跨海洋,直至欧罗巴的疆土……但是近年来,大食国内有两个派系争斗,不死不休,已无心东扩,暂不用担心大食……”
李向李隆基讲说道。
现在的大食为白衣大食。
等过几年,强悍的黑衣大食才会创建。
看李隆基还是有些不了解的样子。
李索性著重向李隆基介绍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拜占庭帝国伊苏里亚王朝、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和他们所信奉的宗教、特点。
这些新奇,李隆基听得入迷。
“待吐蕃臣服,可重兵陈于西域,与大食争昭武九姓之地,重建波斯都督府,彻底统治西域,将大唐和圣人您的威名,传至四海!”
最后,李向李隆基画大饼,使李隆基热血沸腾。
仿佛回到数十年前,他带领五百死士,铲除韦后的时候。
他没想到李连域外之事,都知之甚详。
鸿胪寺的官吏,都没有告诉他这些。
真奇才也!
“我素闻丝绸之路上的大国,但不曾想这些国家竟如此广袤。七郎觉得,我大唐和大食、拂、大秦相比,孰强孰弱?”
李隆基的掌控欲,驱使他想得知大唐的地位。
大食是唐人对阿拉伯人的称呼,拂是唐人对拜占庭人的称呼,大秦是唐人对法兰克人的称呼。
但又常常将西方人统称为拂或者大秦。
“我大唐继中国正统,为天朝上国。即便是最强大的大食,人口也不到大唐的一半,且远远比不上圣人治下的大唐繁荣。”
李说得是实话。
虽然阿拉伯帝国面积更广袤,也善于征战,打得西方抱头鼠窜,但人口实打实的只有大唐一半。
手工业、农业,也差甚远。
封建时代,人口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
所谓的拜占庭、阿拉伯、法兰克,也和中国一样,有众多朝代。
但中国在千年以后,还是中国。而这些国家,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这样的话,夺回被大食侵占的昭武旧地,朕之大唐必威震西方。”
听李的话,李隆基心中得到宽慰,又豪情万丈地道:“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皇帝能做到这样吧!”
“圣人乃千古一帝,雄才大略,必能如此。”
李见自己画大饼有效,将能用的赞誉都用上。
接著,李隆基问李排兵布阵之法,李说出后世成吉思汗的骑兵战术,让李隆基耳目一新。
又问《孙子》《吴子》,李对答如流。
此时,李隆基认为李是他的霍去病。
可以帮他完成赫赫武功。
“如果要完成这些功绩,一定得是七郎这样的臣子辅佐。”
李隆基爱戴李更甚,正色言道:“朕欲封你为丰安军副使,你可愿意?”
之前他爱惜李的文采,不想让李去边疆。
在了解这些见闻后,他准备大力培养李。
“臣……愿意,臣必以死报效,不让胡人踏入大唐一步。”
李没有丝毫犹豫,起身向李隆基谢恩。
丰安军,朔方节度使下的一个军事重镇。
被李隆基钦点的副使,如果能立下军功,更容易被李隆基注意,晋升轻而易举。
李也知道,现在是大唐覆灭突厥汗国的关键时刻,正是立功的最佳时机。
这是他做梦都想得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