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21节

  李林甫拜见李隆基后,回答道。

  “边境不乏猛士。如果没有高明的谋略,对战局不会有帮助。”

  李隆基没有立刻答应,他一心要灭突厥,完成历史性的壮举。

  自开元二十二年突厥大臣梅录啜下毒谋杀毗伽可汗以来,突厥支离破碎,短短几年,换了五个可汗。

  在吡伽可汗时代,突厥臣服,年年朝拜。

  但突厥一陷入动乱,各部没有约束,在种种因素下,不讲道义,纷纷寇边,有时候还联合契丹、怒皆、奚等部落。

  李隆基意识到,只有将突厥灭掉,才能永固边疆。

  突厥因衰落才臣服大唐,如果再次崛起,必是大敌。

  去年二月,大唐战神王忠嗣,以黑色口袋,双封条呈进,向李隆基献上《平戎十八策》,制定离间北方突厥的计策,欲彻底剿灭对大唐有威胁的突厥,以安边境。

  王忠嗣为李隆基的养子,李隆基看着他长大,“忠嗣”是李隆基为他起的名字,寓意“忠臣的后代”。

  王忠嗣深知兵法谋略,勇猛善战,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此时的李隆基对其极为信任。

  在突厥内乱不休的情况下,李隆基招抚九姓铁勒。

  九姓铁勒中,又以回纥,最为强大,隐隐有一统九姓铁勒的趋势。

  而且李隆基又招抚突厥部落拔悉密部、葛逻禄部。

  具备向突厥发动总攻的条件。

  去年秋天,王忠嗣联系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联合攻杀突厥可汗阿史那骨咄,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

  回纥和葛逻禄的首领分别担任左、右叶护。

  突厥自然是不服,他们另立判阙特勤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并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

  李隆基遣使劝说乌苏米施投靠大唐,但他不听劝告。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列重兵于碛口,兵锋直指草原。

  乌苏米施心惊胆战,连忙派遣使者,口头上表示愿降。

  但实际上进行拖延,对内征调草原诸部,对外试图结盟依附大唐的回纥、葛逻禄、拔悉密三部。

  王忠嗣见其蛇鼠两端,怕出现变故,遂号令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进攻突厥汗国。乌苏米施的王庭势力弱小,只能望风而逃。

  王忠嗣趁机出兵突袭,直取突厥右厢,大军如水银泄地般,势不可挡。

  交战惨败后,突厥西叶护阿布思、西杀葛腊哆、默啜之孙勃德支等率领部众千余帐,先后归降。

  李隆基还特地登花萼楼欢宴来归的突厥诸部首领,赏赐众多金银珠宝,以彰显大唐天子的威严和仁厚。

  现在的突厥汗国,也仅剩下左厢和势力薄弱的突厥可汗主帐。只要拿下左厢,主帐不足为虑。可以犁庭扫穴之势,将突厥汗国彻底覆灭。

  但李隆基也有顾虑,因为王忠嗣不久前传书,拔悉密暴露野心,疑似不臣。

  回纥部也有蠢蠢欲动的迹象。

  虽然拔悉密和回纥协助王忠嗣,剿灭突厥,但无边无际的草原,谁都想继承。

  “启禀陛下,此人是左相的第七子,名李,他是我宗室子弟中的翘楚,年仅十六岁,善骑善射,有古代关、张的勇猛,赤手空拳可打倒数十人。并且还能作诗,可谓文武双全。”

  李林甫向李隆基推荐李,并且对李一顿吹捧。

  他已经打听到李经常到龙首原练骑射,还亲自派人参观,知李骑射精湛。

  “朕未曾听过,左相有这样的儿子?”

  李隆基扭头看向李林甫。

  “左相不敢推荐向陛下他的儿子,怕被人诟病。臣虽然与左相有间隙,但不想人才被埋没。陛下只要将他召入宫中,让其显露一下骑射本领、技击手段,就知道臣所言非虚。”

  李林甫竭诚地说道。

  而后李林甫拿出李写给王维的诗,以及最近在长安流传的几首咏物诗,让李隆基观看。

  “读其诗,就联想到温润如玉的君子。一朝不问长安事,竟出现这样的诗人。”

  李隆基看后,拍手叫好。

  他觉得李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仅凭宗室诗人的名头,他就应该见一见。

  “陛下,诗只是李七郎其中的一面。李七郎少时有任侠之风,好勇斗……从他精于骑射就可得知,他的志向一定是成为名将。”

  李林甫不希望李隆基想法偏移,着重提醒他,李是将领的才干,而非文人。

  “左相还是有点欠缺决断。古云: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春秋时,晋国大臣祁奚既能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为中军尉,又能推荐杀父仇人解狐接替自己的位置。这才是宰相该做的事情!”

  “右相有祁奚的品质,是真正的国之肱骨。”

  见李林甫如此为国分忧,李隆基不吝啬言语,对其夸赞。

  “不敢,此臣本分也。”

  李林甫连忙躬身行礼,但嘴角却扬起微笑。

  与李林甫商议一番后,李隆基立刻让心腹宦官林招隐去左相府,召李入宫。

  ……

  (本章完)

第17章 杨玉环

  左相府。

  李正在院内,由左相府的佐吏兼幕僚李琚,教导隶书之工巧。

  李琚出自陇西李氏,他在开元二十二年甲科状元及第。现任门下省的书令史。

  可能是因为与李隆基的儿子李琚同名,李琚被“谋反”处死,使李琚没有受到李隆基重用。

  “常闻一日千里,七郎正是这样人!”

  一副书法写完后,李琚赞叹道。

  自李认真练字后,李的进步肉眼可见。

  和普通的少年人不同,李沉着冷静,落笔的时候,像是将全身的心血,倾注其间。

  这种态度,李琚从未遇到过。

  “老师谬赞。您是书法大家,跟您比起来,学生差之远矣。”

  李对教导书法的李琚十分尊重,一直以学生相称。

  李琚犹工隶书,继承唐初大书法家褚遂良的风格,明净媚好,又沉着飞动。

  这种飘逸感,十分符合盛唐对书法的审美。

  这也使得李主要以学习“褚体”为主,因为褚遂良的书法打破古典书法的单纯、静穆之美,走向了更自由的表现,摒除了一切冗繁,只留下精华。并且在刚劲之中,体现凛凛风骨,笔势纵横,舒朗奔放。

  在这个时代的文人心中,褚遂良是并不逊色欧阳询、虞世南这样的大书法家。

  “七郎,我有一个好友,名颜真卿。他的书法刚劲有力,大气磅礴,似有宗祖之风。我觉得你是有气魄的人,他更适合当你的老师。”

  李这两个月的表现,他也听说了。

  年纪轻轻,写出的诗令他汗颜。

  颜真卿和李琚在同一科进入及第,同时及第的还有杜鸿渐、萧颖士等人。

  李琚作为第一名,和颜真卿一起同游曲江杏园,交情匪浅。

  “不知颜真卿现在官居何职?”李向李琚询问道。

  他没想到李琚竟与颜真卿熟识,李虽然清楚历史的大致脉络,但人物关系细节,不可能都知道。

  要知道,如欧阳询、褚遂良等书法家,只是继承王羲之、王献之的风格,但颜真卿,真正做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唐代新书体的开创者。

  虽然颜真卿在年长后,书法步入圆满,但此时颜真卿的书法,已倍受朋友推崇。

  “颜真卿在长安西方醴泉县任醴泉尉。他家住万年,待回来后,我带着七郎去拜访。”

  李琚告诉李颜真卿的所在地。

  “听老师一说,我迫不及待。”

  结交名垂青史者,瞻仰他们的风采,是这一世李的愿望。

  “七兄……”

  李琚离开后,李继续俯身练字。

  这时,李玉莹捧着一株深红色牡丹花跑过来,她旁边还有一名与她年纪相仿的少女。

  少女头梳双髻,穿着杏黄色窄袖短儒长裙,手臂上挽着雪白披帛,如星辰一样明亮的眼眸,柳眉琼鼻,生得粉雕玉琢。

  “七兄,给玉莹写一首关于牡丹的诗,我要在斗花会上,为我的牡丹花增添光彩。”

  李玉莹高举牡丹花,向李说道。

  “写不出。”

  李没闲工夫与李玉莹胡闹。

  “长安都流传左相七郎是才子,我朋友月瑶,特地来看你写诗,七兄随便写一首嘛。”

  李直接拒绝,让李玉莹很没面子。

  “七兄……”

  李玉莹见李不为所动,抓住李的胳膊撒娇道。

  “好吧,仅此一次。”

  李看到李玉莹身旁的小娘子用疑惑好奇的眼神看着他。

  这身打扮,一看就是士族之女。

  “七兄最疼我。”李玉莹喜笑颜开。

  她还跳到桌前,像模像样地为李磨墨。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李没有多犹豫,一气呵成写下这首后世佳作。

  “七兄写得好,我斗花的时候,赋七兄的诗,她们一定慕我。”

  李玉莹实际上不懂李写得是什么。她要的只是一首诗。

  旁边少女眼眸中异彩连连,她第一次见到这么有才华的少年,一首诗歌一挥而就,像传说中的大诗人王维和李白。

  “玉莹,这小娘子是哪家的?”

  李搁笔后,随口一问。

  “她叫姜月瑶,也住在平康坊。”

  李玉莹回答李。

  “姓姜,和李林甫是什么关系?”

首节上一节21/45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