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历史上的天宝三载,李隆基准备将政事全部托付于李林甫,自己安心享乐,高力士劝谏,却被李隆基训斥,从此的十年间,高力士再也不敢论国家大事。
政事全部托付,这是何等的信任?
那时候的李林甫是权势的最高峰,谁敢上书劝谏,奏折没到李隆基手里,就被李林甫派人乱棍打死,如赵奉章一样!
“长安官吏犯法贬到地方后,他们就能老老实实为百姓做事吗?”
对于这一点,李怏怏不乐。
“自古都是如此。”
李适之觉得习以为常,他见过太多这样的事情。
因为官吏大部分都是士族出身,没有谋反、大逆、大不敬很少会被直接处死。
“虽未推倒李林甫,然此战我们大胜。李林甫失去的,不仅仅一个吏部尚书。”
李抛弃这些让他意难平的念想,举杯向李适之恭贺。
就因为青楼妓女的一句话,让李猜出李林甫的目的,栽了一个大跟头,算是报了刺杀之仇。
“有七郎在,为父福气也。全赖七郎今年才能如此美妙!”
李适之欢快,举杯畅饮。
若非岁暮,他都忘了李才十六岁。连表字都无法取!
二十岁及冠,得有表字!
在一家人和谐美好,庆祝岁暮的时候,出现不和谐的事情。仆人禀告,右相来访!
“今日岁暮,不适合拒客于门外。况且父亲气势上升,见一见又有何妨?”
李适之刚想拒绝,却被李劝阻。
“前厅掌烛,将右相带至。”
李适之向仆人吩咐。
随后他带著李,去见李林甫。
“右相,您又老了一岁啊!”
李适之进入前厅,先声夺人。公共场合,两人互相执礼。私下谁都不会对谁客气,已是水火之势。
杨事件,让李适之看到李林甫的阴险,彻底撕破脸面。
“老有老的好处,汉代时,文帝同问左丞相陈平与右丞相周勃国事,年轻一点的周勃一问三不知;年老的陈平却对答如流。所以周勃只能辞去相位,屈居于陈平之下。”
“不过周勃还是聪明的,能急流勇退。就怕有的人到时候没那种机会。”
李林甫坐在位置上不起身,也是大有所指地说道。虽然今日他失去许多,但他迟早重新像开元末年那样,翻云覆雨。
果然,这一句话把李适之气得不轻。
“昔日伊尹、霍光的权力那么大,却依然谨言慎行,他们光耀千古,但结局依然令人寒心。这还是他们的能力,配得上他们的权力。当一个人的权力大于能力的时候,怕是将来入土都不会安息!”
李代替李适之,向李林甫缓缓说道。
“春秋的时候,智瑶很聪明。但他不懂得尊重别人,所以智氏灭亡。人还是要有德行。”
李林甫面色一变,这是人身攻击啊!他出口教训李。
“前不久,我擒可汗大胜归来,在灵武的时候被手持强弩的刺客刺杀。汉代的丞相魏相,能因疏广的言论摘下自己的帽子道歉。为什么同样为相,有的人心胸如此狭窄!”
李以此讽刺李林甫,德行这两个字从李林甫口中说出,已经变味。
“左相,我本想祝贺你又长一岁。既然你不欢迎我,那我就告辞了。”
李林甫怕再呆在这里,被李气死。
发生这样的事情,他在右相府没心思过年,就是来试探一下李适之。
但李跟在李适之身边,他不能多言语。
“恕不远送!”
李适之带著李,继续过年……
第89章 王昌龄
右相府。
“李这竖子,竟然把被刺杀的事算在我头上。若是我,必找一百弩射死他!”
回到右相府后的李林甫大为光火。
当时李是暗指他心胸狭窄,他还没有机会辩驳。
他怎么没想到找强弩手暗杀这一点?
“大人,岁暮之夜,何必动怒呢!”
李岫劝说道。
他心中也疑惑,难道刺杀李不是父亲所为吗?
只是作为儿子,他不敢多问。
“我堂堂首席宰相,却卸任吏部尚书。怕是长安的权贵,都在笑话我。我必须再立威信,让他们知道圣人依然信任我,李林甫还未倒!”
别看李林甫还左相府嘲弄李适之,但他心里是十分不甘的。
“大人请三思!此时您宜静不宜动。圣人心中有芥蒂,您应该蛰伏起来,勤恳政务,为圣人分忧,待风波平静,再伺机而动!”
“大人声望虽被打击,但大人还是宰相啊!”李岫最后还不忘向李林甫提醒。
李林甫恍然,值此之际,他不能再顶风作案,以免让圣人厌恶。
“大郎说得对!为父就暂时忍下这一口气。看李适之和韦坚能得意多久!”
“方才见左相府喜庆,我们右相府不能落人闲话。把小郎和小娘们唤出来。”
李林甫开始安排过年事宜。
若传出去右相府年夜都未过,岂不是又输一头?
右相府,嘉猷观中。
“八娘,阿爷唤你宴会!”
李岫亲自去喊在嘉猷观中的李腾空。
平康坊斜曲最大的府邸是李林甫府,这曾经是李靖的府邸,被李林甫一再扩建。
李林甫非常会李隆基的心意,李隆基信道教,慕神仙。
李林甫表现成虔诚的“修道者”,将自己宅院东南角,创建一个道观。
正好女儿李腾空慕道,让李腾空为观主。
“新年将近,阿爷的罪孽太多,我要替阿爷悔过,替家人消灾。”
李腾空不同于盛唐其他女道士,是一个真正的修道者,她学习医术,钻研道法,修心养性。
她对道教悔罪、谢过的三元、八节斋法特别热衷。每到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李腾空都要实施斋法。
即将过年,她将在斋法中度过。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是《春秋》大义。阿爷虽然玩弄权术,但我们为人子也只能辅佐啊。”
李岫微微摇头叹道。
历史上有几个人会去举报自己的父亲犯法?
那些获得“大义灭亲”称号的人,看似名留青史。看平心而论,谁又会和他们交朋友呢?
哪怕意识上觉得对的,也会在心里唾弃他,因为这就是人!
“阿兄身为家中长子,应该劝谏阿爷能及时收手。”
李腾空女流之辈,虽被李林甫喜爱,说话没有份量。
“兄会试试……”
见李腾空准备斋法,李岫不再提及去宴会。
上到圣人,下到黎民都信这个。
或许祈福真的有用呢!
……
元正日。
大清早庭中烧竹,“噼里啪啦”的响声,预示著新的一年到来。
左相府门前宾客云集,络绎不绝。
虽然右相府也有诸多宾客,但和往年光景无法相比。
左相府小,只能送完一批又来一批。
连那些郡王、嗣王、公主都派人来道贺。
府前车马将巷子填地严严实实,使后来的权贵不得不将车马停在其他的宅院门前。
左相府之人享尽尊贵。
李适之也将自己的五个儿子,派出去向老朋友、诸王、公主、大臣们道贺。
李还特意拜访贺知章、王维。
去拜访李白的时候,他不在,据说他去长安为数不多的好友那里喝酒。
等李回家时,已是黄昏。全家共饮屠苏酒,希望能避邪驱灾。
“七郎,你的鱼符、朝服、将甲,都已送至。”
闭门之后,李适之向李说,并提醒:“明日辰时,圣人在花萼相辉楼下宴五品以上职事官、诸王公主、诸名士。”
“孩儿知晓!”
李回应。
虽然发生了让李隆基愤怒的事情,但天子的气度要有。
特别是值此佳节,李隆基决定宴群臣、长安名流,庆祝新气象。
翌日,李换上新衣,和李适之、李,以及李适之的续弦王氏,李正妻张氏一起,前往兴庆宫。
宴会不需要穿朝服,那样不适合欢乐。
此等宴会,宗旨是欢庆。
五品以上官吏能携正室入宫。
其他名士、特邀的官吏,不允许携带妻子。
花萼相辉楼此时是天下第一楼,其他滕王阁、岳阳楼等,都远远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