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85节

  说着,张皇后锐利的目光不经意朝着一旁的魏忠贤掠过,这句话说完后,张皇后就朝着天启皇帝行了一礼,接着就又转身离开了,片刻之间,张皇后的身影消失在殿外再也不见。

  这个臭娘皮!老子哪里得罪你了?居然在万岁爷面前这样编排老子?指桑骂槐说老子是小人?

  跪在地上的魏忠贤被张皇后离开前的那句话气的不行,脸上阵青一阵红的,心中更是破口大骂。

  也真是见了鬼了,这个张嫣自进宫以来横看竖看自己不顺眼,平日没有事没事就把自己召去骂上几句,话里话外都是敲打警告。一开始魏忠贤还忍气吞声,想办法讨好张皇后,可时间过去了这么久,非但没什么效果,张皇后反而依旧如此。

  惹不起老子还躲不起?在后宫他魏忠贤也算是一号人物,可偏偏就拿张皇后没办法。不管怎么说,他的权势再大也只是奴才,张皇后可是主子,是天下除了皇帝外最尊贵的人了。

  主子敲打奴才,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么?再加上张皇后生的国色天香,天启对她极好,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忠贤又能怎么办?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魏忠贤对当初负责选秀的刘克敬是恨得牙痒痒的,如果不是刘克敬这个王八蛋,这张嫣又怎么可能进的宫,又怎么可能坐上这个皇后的宝座。

  张皇后刚才那些话的用意如何,魏忠贤当然听得明白,可他却没办法反驳,更没办法自辩,只能老老实实地继续跪着。

  别说魏忠贤了,就连天启的表情都有些尴尬,天启也没想张皇后居然这样不给自己面子,直接驳了自己的话不算,还当着自己的面前敲打魏忠贤,又直接什么说近贤臣远小人的话,这等于也在告诫自己了。

  他可是皇帝啊!这天下最尊贵的人,皇帝被皇后这样说,他皇帝的面子难道不要么?

  一时间,殿中的气氛有些古怪,天启皇帝没说话,跪在地上的魏忠贤自然也不敢开口。

  过了片刻,天启哈哈一笑打破沉闷,抬手道:“地上凉,魏伴伴起来吧。”

  “奴婢谢皇爷……。”魏忠贤心头松了口气,了解天启性格的他知道天启没有怪罪他,要不然也不会让他起来了。

  从地上爬起,魏忠贤双手垂在两侧,静静站在哪边。

  “魏伴伴,皇后刚才所言也是好意,你不要心里过不去。”

  魏忠贤一听感动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自己在天启心里还是有地位的,皇帝居然为了皇后的话安抚自己,自己不过是一个奴才罢了,皇帝如此已是难得。

  当即魏忠贤又跪下磕头,口称不敢。又说皇后说这些也是为了天启皇帝好,更是关心大明,作为贤后这本应该做的,皇帝有如此皇后,是国家之幸。

  听魏忠贤这么说,天启皇帝的笑容又回到了脸上,他打着哈哈说皇后年轻,许多事出发点是好的,可有些想当然,平日里说话重了些其实并没有什么坏心,让魏忠贤千万不要和皇后计较,以后凡是皇后在让他小心一些,别给皇后抓到把柄就是了。

  魏忠贤连连称是,抬手擦拭了下眼角渗出的泪水,一副感恩淋涕的模样。不过在他心里却有些失落,他从天启皇帝的话里听出来,天启对这事是和稀泥罢了,用这个办法直接糊弄了过去,也不提什么君子小人的话头,从这点来看,自己虽然深受皇帝信任,可皇帝同样也宠爱这个皇后。

  这女子就不能长的太美,妲己、褒姒不都是国色天香美艳动人?这张嫣不就是凭着一张艳丽的面容讨得皇帝的欢心么?

  如不是这样,天启哪有这么大度?魏忠贤心中有些无奈,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他没张嫣这样的条件呢?

  “对了,你找朕究竟何事?司礼监那边又出了什么麻烦?”把话题一转,天启问道。

  “皇爷,司礼监接报,熊廷弼、王化贞二人在辽东势如水火,这几日连上几道折子相互指责,内阁那边压不住,把折子转到了司礼监,奴婢觉得此事应报于皇爷知晓,所以这才求见皇爷。”魏忠贤连忙说道,说着话从袖口中取出几份折子呈上。

  天启皇帝接过折子当即翻看,看了没一会儿就皱了起眉头,魏忠贤看天启神色有些不好,他也不说话,静静站在一旁等皇帝把折子看完。

  好一会儿,天启粗略看完了这些折子,脸色更难看了几分。他把折子往边上一拍,直接问道:“内阁就没拿主意么?兵部又是什么意见?”

  “皇爷,内阁和兵部那边没拿出章程来,但奴婢打听过,无论是内阁还是兵部,都倾向于王化贞。”

  “呵呵……。”天启顿时冷笑了一声,这个情况在他的预料之中,毕竟和熊廷弼相比,王化贞才是东林党一系,而且当初硬要把王化贞升迁辽东巡抚的也是东林党。

  原本天启以为这个事办了也就办了,不管怎么说辽东经略和巡抚的设置是朝廷的章程,熊廷弼起复辽东,东林党在这方面主动让了步,而后来东林党举荐王化贞,天启考虑到朝堂的平衡再加上当初又有其他想法,也就和东林党做了交换,答应了王化贞担任辽东巡抚。

  原本天启以为王化贞在辽东带过兵,之前辽东大战,王化贞的表现可圈可点,算得上辽东惨败中唯一的亮点。从这点来说,王化贞还是有些能力的,而且熊廷弼去了辽东也需要有人协助,王化贞虽是东林党,可也和熊廷弼曾经共过事,考虑到这,天启这才做了决定。

  但没想后来的情况会发展到现在这样,熊廷弼经略辽东后和升任辽东巡抚的王化贞矛盾重重,两人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三天一小吵,五日一大吵,相互指责对方的折子每隔几天就递来京师,弄的满朝上下都知道辽东经抚不合。

第180章 头痛的皇帝

  2024-07-13

  辽东的经抚之争越演越烈,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现在天启着实有些后悔当初答应东林党升迁王化贞为辽东巡抚的决定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辽东现在也不会闹的如此不可开交。

  说起来熊廷弼和王化贞真正的矛盾主要对辽东战事的观点不同,再加上双方权利的争夺。

  袁应泰在辽东战败后,大明丢失了辽东大片土地和城池,辽东局势再一次发生变化,之前熊廷弼在辽东布置的防线已全部没了。

  天启重新启动熊廷弼,熊廷弼去了辽东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重新布置防线,最终决定以广宁为基础,在广宁一代设置新的防线。

  从理论上来说,熊廷弼是辽东经略,也是辽东战场最高的统帅。但从官职上来讲,王化贞又是辽东巡抚,巡抚一职大明本是没有的,是后来才设置的,所谓的巡抚就是代天子巡察安抚地方的中央派遣官,王化贞的巡抚官职虽从品级不及辽东经略,可双方却没有直接统属,而且其职权还有不少交叉重叠之处。

  再加上王化贞在担任辽东巡抚之前,广宁这个地方就是王化贞管着。也就是说,王化贞才是广宁真正的指挥官,现在王化贞又升任了辽东巡抚,广宁的指挥权并没有交出来,依旧握在王化贞的手里。

  这样一来,熊廷弼虽是上级,却没有直接指挥王化贞的权利。王化贞的品级虽不如熊廷弼高,可他这个巡抚不仅有独立性,还握着广宁的军权。这个情况就造成了先天的矛盾,作为辽东统帅的熊廷弼根本指挥不动王化贞,王化贞又不鸟熊廷弼,两人怎么可能没有矛盾?

  如果两人相互配合还好的,但现在两人根本就没配合的想法。其他的暂且不说,仅仅是围绕广宁一地的防线设置,两人的观点就截然不同。

  王化贞主张在三岔河(辽河下游)岸上布防,以图进取。

  熊廷弼对此明确反对,认为辽河狭窄,后金军骑马就能渡过,到了冬天,河水结冰,渡河更加容易,而且沿河堡垒小,难容重兵,这种防线十分脆弱。

  熊廷弼的意见是在河岸布置小股侦察兵,然后多置烽火台,保持预警系统畅通;大部队集结在广宁附近,构筑若干营盘,互为掎角,围绕广宁坚城进行防守。

  从双方各自观点就能看出各自的不同,先不说布防的设想不一样,就连辽东战事的战略意图也是截然不同。

  王化贞是进攻派,他的布防意图是建立在进取和收复失地的基础上的。熊廷弼是防守派,因为他认为辽东两次惨败后以大明如今的军力根本不足以主动发起进攻,眼下稳住才是最重要的。

  广宁坚城,大明需要围绕广宁打造防线,慢慢恢复明军在辽东的元气。等元气恢复后,再步步为营,依托大明比后金强大的资本实力来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这才是上策。

  从战略意图来看,两者截然不同,监军御史方震孺站在熊廷弼一边,认为稳扎稳打才是最好的选择。可内阁和兵部却赞同王化贞的建议,这样一来双方围绕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最终各干各的,王化贞直接抛开熊廷弼,依造自己的想法去设置防线,熊廷弼拿王化贞根本就没办法,气得暴跳如雷。

  除去防线一事,对其他事两人也有分歧。

  其中包括毛文龙的安排和使用,袭击海州的意见上,借蒙古林丹汗的大军为后盾,还有辽东目前大明是“平辽”还是“平东”的等等问题上,都意见相反。

  先不说这两人谁对谁错,仅仅这些矛盾所导致的经抚之争就让辽东明军不可能有统一的指挥,再加上时间的推移,两人越发对对方不满日积,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至此天启才醒悟过来之前让王化贞担任辽东巡抚是一个错误,可皇帝是不能错的,而且王化贞任辽东巡抚的时间不长,从任命到现在也不过短短半年时间罢了。

  如果天启现在就撤销王化贞的辽东巡抚一职,先不说皇帝的脸面过不去,更重要的是这么干东林党也不肯。

  这些日子,魏忠贤刚在自己默许下弄垮了内阁首辅刘一,给了东林党一记闷棍。假如现在就把王化贞去职,又或者调任回京,东林党绝对不肯罢休,一定会跳出来强烈反对。

  如果是这样,天启就把自己架在火上了,这可不是天启愿意看到的结果,现在因为王化贞的事去再一次挑拨东林党不是好的选择。

  此外天启也不想现在对东林党做的太过,魏忠贤干的不错,不过这些日子魏忠贤的权利渐大,天启虽在后宫也听闻了些消息,他清楚知道魏忠贤好用归好用,但这把刀绝对不能失控,在用这把刀的时候,还是要做些限制的。

  东林党的实力有多雄厚,势力又有多大,天启心里一清二楚。所以面对现在辽东经抚之争,天启虽然很是生气,也明白过来之前的错误,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天启暂时还不能动王化贞。

  “传朕旨意,司礼监拟中旨,予辽东熊廷弼、王化贞二人,辽东经略、巡抚皆是国家重臣,辽东事乃国家大事,托付二人不可轻视,令二人抛弃前嫌,精诚合作,当以国事为重……。”天启开口说了这么一番话,魏忠贤仔细听着,天启的意思无非就是劝告熊廷弼和王化贞他们不要闹了,你们都是为大明做事的,你们的矛盾自己作为皇帝心里都明白。

  现在关键是辽东战局,你们闹来闹去何必呢?联手好好合作,不要小家子气,等平了辽东,他这个皇帝重重有赏,如果继续这么闹下去,影响了辽东大局,他这个皇帝也不会客气,都没什么好果子吃。

  魏忠贤仔细听完,把天启皇帝的话牢记在心,等天启说完后,他的神色欲言又止。

  “魏伴伴,有什么话要同朕说?”天启敏锐地察觉这点,开口询问。

  “皇爷,奴婢以为这两人继续这么闹下去仅凭皇爷这一份旨意恐怕平息不了。倒不如调任其中一个,辽东如只有一人的话,这事自然就解决了。”

  天启问:“依你看,调任谁?谁留下来更合适?”

  魏忠贤想了想道:“回皇爷,奴婢觉得把王化贞调离辽东更合适些。”

  “哦,为何不是熊廷弼?”

  “皇爷,熊廷弼之才举朝皆知,而且此次熊廷弼复出再次经略辽东也是满朝认可的。之前先帝任用熊廷弼,他在辽东就做的不错,如果不是后来……。”

  说道这,魏忠贤猛然觉得自己的话说的有些过了,连忙住了口。

  天启苦笑起来,魏忠贤没把后面的话说出来,可他那里不知道魏忠贤后面要说什么,无非就是他之前用袁应泰取代熊廷弼一事的问题。

  熊廷弼去职,袁应泰经略辽东,这个事是天启登基后下的旨意。原本以为用袁应泰取代熊廷弼无非就是辽东换了个人,而且袁应泰在朝廷名望甚高,也经历过军事,虽是文官但不是半点不懂军事之人。就算他比不上熊廷弼,去了辽东后有之前熊廷弼打下的基础,守住辽东局势不成话下。

  但天启万万没有想到后来的情况会发展到这个样子,袁应泰名气响亮的确,可他实在不是辽东经略的好人选,到了辽东才多久就瞎搞一通把辽东丢失了大半国土,就连大明在辽东的精锐也损失惨重。

  这个事是天启做错了,这点天启自己也承认,要不然也不会把熊廷弼复职重用重新经略辽东了。

  魏忠贤没把后面的话说出,是照顾自己这个皇帝的面子,天启心里很是清楚。

  示意魏忠贤继续说,魏忠贤没再提之前袁应泰的事,而是说起了现在辽东的情况,他说自己也不懂战事,更不了解两人的观点谁才是正确的。不过既然熊廷弼的能力之前已经证明,那么从这点来说熊廷弼还是靠得住的。

  王化贞是文官,之前仅仅只是驻守广宁,和后金打交道的经验远不如熊廷弼。从这点来看,魏忠贤建议倾向于信任熊廷弼的选择,所以如果两人中必须有一个人要走的话,魏忠贤认为把王化贞调离辽东是最好选择。

  此外魏忠贤还有句话没说,那就是王化贞是东林党人,是东林党大佬叶向高的弟子。现在刘一去职在即,刘一一滚蛋,接下来的首辅应该是重新回到朝堂的叶向高接替。

  把王化贞从辽东弄走,就能斩断东林党在辽东的手臂,从而把东林党在辽东的影响力给消除,这对魏忠贤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天启默默想了想,觉得魏忠贤的话有道理,心里已经认可了魏忠贤的建议。但就和前面说的那样,因为东林党的缘故,天启不可能乾坤独断就把王化贞的辽东巡抚一职撤销,哪怕他是皇帝也做不到。

  “此事等过了年再说吧,年后开朝会,把此事交于朝堂讨论,毕竟这是国家大事。”天启意味深长地说了这么一句,虽然没能挑唆天启马上撤职王化贞,可听到天启已有了这个想法,魏忠贤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低头道皇爷英明。

第181章 和稀泥

  2024-07-13

  转眼天启元年过去,天启二年来临。

  正月十二日,过完年的天启皇帝同意了刘一的辞职,这位内阁首辅、东林党大佬在内阁首辅位呆了才半年就落下帷幕,黯然去职。

  刘一离开内阁后,叶向高接替首辅之职,这次争斗魏忠贤算是赢了一局。

  这一日天启皇帝召开朝会,在朝会上提出了关于辽东的问题,让大家讨论如何解决辽东的经抚之争。参与讨论的除内阁成员外,还有九卿、部堂和科道官等。

  对于辽东熊廷弼和王化贞不合,经抚之争越演越烈,朝堂各人都是知道的,等到天启让大家说说这个事,辩论究竟谁对谁错的时候,以东林党为首的众人马上就开始表态支持王化贞。

  在刘一一事上东林党棋差一招,如果王化贞再丢了辽东巡抚一职,东林党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所以无论从那方面来看,东林党都不愿意看见王化贞丢掉辽东巡抚之职,一旦王化贞离开辽东,那就表示东林党对辽东的影响力没了。

  从政治角度来看,王化贞肯定是要保的,更何况东林党和熊廷弼的关系并不怎么样。在最初万历驾崩后,言官弹劾熊廷弼一事本就有东林党的影子在,如果不是因为袁应泰的缘故,东林党内部怎么可能让熊廷弼复职?

  在东林党旗帜鲜明支持王化贞的情况下,其余官员三缄其口,一言不发。

  毕竟,东林党在朝廷的影响力太大,其他各党根本无法和东林党抗衡,再加上新任首辅叶向高又是王化贞的老师,如摆明立场针对王化贞就等于针对叶向高。叶向高可不是普通人,他不仅是东林党大佬,还是两次入阁担任首辅,在朝堂威望甚高,一旦得罪了叶向高,以后哪里有好果子吃。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庭议中有二十七人明确表态支持王化贞,五十二人弃权中立,表态明确支持熊廷弼的只有李精白和徐扬先两人。

  李精白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品级不算高。至于徐杨先就更不用说了,他只是巡视皇城御史。他们两人无论从官职还是影响力等都远不如东林党众人,虽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表示辽东战事非熊廷弼不可,而且熊廷弼又是朝廷任命的辽东经略,王化贞只是辽东巡抚,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王化贞都应该接受熊廷弼的指挥,而不是和熊廷弼对着干。

  对于李精白和徐扬先的意见,东林党表示嗤之以鼻,说熊廷弼骄横跋扈畏敌不前,复职辽东后没有丝毫作为,枉顾朝廷信任。相反,王化贞积极进取,极有能力,而且王化贞所提出的拉拢蒙古林丹汗作为援军,调整防线布置,令毛文龙在后金侧方主动出击牵制后金,同时联络李永芳为内应,这些举措都有实在的操作性。

  一旦成功,辽东局面将大为改变,建奴必遭受重创,之前的失地也能一举收复,这也是朝堂众人所期待的。

  对于这样的臣子非但不鼓励支持,反而倾向于去支持畏敌不前作风保守的熊廷弼,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想法。难不成你们两个是愿意眼睁睁看着辽东局势僵持不下,坐视建奴越大?这是何等居心?

  这话一出,李精白勃然大怒,当即反问东林党人这些话是何意?

  当初袁应泰在辽东就是积极进取,热热闹闹做了许多事,可最终结果又是如何?辽东局势复杂,远不是尔等想象的那么简单,假如建奴这么容易解决,那么从万历朝的萨尔浒之战到现在,建奴早就被大明解决了,也不会一败再败,直至今日局面。

  李精白认为王化贞的能力别说熊廷弼了,就连袁应泰也不如,这些措施只是纸上谈兵,根本不切实际。就拿东林党提出的这几个措施来看,初一瞧上去似乎可行,可实际上就是异想天开。

  王化贞提出的让毛文龙在侧面牵制后金似乎可行,但毛文龙眼下兵少将寡,在辽东本就立足不稳,奇袭镇江的想法虽然不错,可哪怕成功也根本守不住镇江。一旦毛文龙军事行动失败,那么大明就失去了在后金侧后方的一支宝贵力量,况且熊廷弼也不是完全反对这个想法,只是觉得时机未能成熟,希望毛文龙多积蓄力量,等辽东局势稳固后双方同时行动,毛文龙以偏师配合主力再出兵,这才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至于联合蒙古林丹汗就更是异想天开,为了解决后金问题,大明在万历年间就和蒙古人握手言和,双方私下达成联手对方后金的协议。可时间过去了这么久,蒙古的林丹汗又做了些什么?

  林丹汗虽然是蒙古共主,却眼光短浅志大才疏,没有半点大局的观念。先不说之前林丹汗在攻打炒花时被科尔沁和后金联手击退,此战足以能看出林丹汗外强中干。而袁应泰在辽东和后金作战的时候,作为大明盟友的林丹汗非但不支持大明,反而起了坐山观虎斗的想法。

  如果那时候林丹汗能够果断出兵支援明军,袁应泰也不会败的这么惨,戚家军和白杆兵也不会在辽东全军覆没。

  当初都是如此,现在更不会有改变,李精白认为林丹汗是狗改不了吃屎,先不说林丹汗究竟有没有四十万大军,哪怕他有也绝对不会拿出来帮大明。最有可能的是林丹汗所谓的四十万大军是吹牛,答应王化贞的联手也是糊弄而已,最大的可能是林丹汗用这种方式挑唆王化贞和后金作战,从而看着大明和后金打生打死,他在一旁渔翁得利。

  对于王化贞提出的引李永芳为内应更是个笑话,李永芳是什么人?他可是老奴的孙女婿,李永芳这种人的话如何能信?把如此重要的大事寄托在一个曾经背叛大明的将领身上,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举动。

  王化贞实在是太想当然了,他所谓的谋略千疮百孔,现在连大明朝堂上下都知道王化贞要引李永芳当内应,老奴难道是傻子聋子不成?难道会一点都没防备?这种事先不说能否成功,就算要做也是瞒着人暗搓搓做,绝对不让别人晓。而现在大张旗鼓地操作闹得人人皆知,李永芳只要是正常人都明白会如何选择,除非他脑子进水才会和王化贞合作。

  李精白提出的观点东林党表示反对,东林党认为这些观点都是相当然而已,你李精白所说的仅仅只是假设。既然要办事,就有风险,难道因为有风险就不做事了?

  王化贞所提出的这些建议和谋划固然有失败的可能,可同样也有成功的可能啊!其他不说,只要他的这些谋划能成功一二,那么足以改变辽东局势,这难道不是好事么?

  盯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你李精白简直就是鸡蛋里挑骨头,按照的说法那么在辽东什么事都不用干了。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熊廷弼不就是这样么?难不成为大明尽心做事反而错了?

首节上一节85/2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