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211节

  成基命不想和袁崇焕绕圈子打埋伏,现在形势不好,关宁军一撤,城外的压力极大,一旦建奴八旗猛攻京师,满桂根本就独臂难支。

  所以召回关宁军是现在最紧急的事,在这里多耽搁一分钟,关宁军回来的就晚一分钟,成基命当即就解释了自己的来意,告诉了袁崇焕关宁军的情况,并请求袁崇焕书信一封,为朝廷把关宁军召回,以守护京师。

  “祖大寿带关宁军向东?回辽东去了?”听到这件事,袁崇焕顿时一愣,他没想到祖大寿的胆子这么大,更没想到自己前脚下狱后脚关宁军拍拍屁股就走了,一时间心中又很是欣慰。

  不亏是自己多年拉拢和培养的部下,祖大寿这样做虽是自保,同样也是给朝廷一个态度,那就是不满自己被下狱,以此为要挟朝廷。

  什么是亲信?这才是亲信啊!袁崇焕这么多年来把祖大寿等人一直视为心腹,更在关宁军中建立了无人可比的威望和地位,现在终于开花结果了,袁崇焕很是高兴。

  不过高兴归高兴,同时袁崇焕还有那么一丝畅快,甚至对崇祯皇帝的所为有报复的快意。你是皇帝又如何?说把自己下狱就下狱?现在看看后果来了吧?没了自己,谁又能统领关宁军?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哼哼,老子倒要看看你拿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成阁老说这些是何意呀?”袁崇焕笑问。

  成基命又重复了之前的后一句话,建议让袁崇焕书信一封给祖大寿等人,召他们回京师守备。

  “成阁老莫非是开玩笑?”袁崇焕摆着架子懒洋洋道:“我如今已是罪官,早就不是蓟辽督师了,区区一个罪官如何有号令关宁军的资格?再说了,朝中重臣多了,陛下不是已让满将军节制各部么?关宁军的事应该让满将军出面才是呀。对了,还有申大人,他可是本兵,让兵部行文调军即可,关宁军是朝廷的军队,想来兵部行文一到,关宁军必然回援京师。”

  成基命心中苦笑,这袁崇焕说的什么屁话,如果能这样解决还需要来找他想办法?关宁军和祖大寿等将领现在连皇帝的命令都不听,更不可能听满桂和兵部的命令。

  成基命当即就劝袁崇焕不要意气用事,虽然崇祯皇帝把他夺职下狱,可这个事也不是不能缓,因为许多官员的弹劾再加上建奴兵临城下,崇祯皇帝一怒之下做出这样的决定虽然委屈了袁崇焕,可也是情有可原的。

  必然皇帝是皇帝,是九五之尊,作为臣子的要体谅君父才是。袁崇焕是进士出身,饱读诗书,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眼下建奴在外虎视眈眈,京师危在旦夕,一切要以大局为重。

  现在他来找袁崇焕其实也是给袁崇焕一个机会,如果袁崇焕能劝回祖大寿和关宁军,那么事后也算是戴罪立功之举,到时候崇祯皇帝看在这个份上或许会放袁崇焕一码,就算有所责罚,也会考虑到他的功劳和作用。

  如果袁崇焕死活不肯写这信,就等于直接触怒了崇祯皇帝,再加上祖大寿等人的所为更是犯下大罪,如果京师被打破也就罢了,可京师哪里是能被建奴攻破的?眼下情况虽然糟糕,可建奴要拿下京师绝不可能。

  一旦各地勤王大军抵达,建奴退走是一定的,等到那时候解决了建奴,朝廷追究责任必然拿关宁军开刀,作为曾经的蓟辽督师,他袁崇焕总不会眼睁睁看着关宁军上下出事吧?

  接着,成基命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崇祯皇帝手令给他看,袁崇焕接过一看,只见上面的确是崇祯皇帝的字,里面内容写的明白,只要祖大寿等人带关宁军回来,朝廷既往不咎,手令上不仅有崇祯皇帝的签名,还加盖了皇帝的私章。

  看到这,再细想成基命的话,袁崇焕心中顿时有些松动了。成基命说的没错,如果祖大寿带着关宁军真的回了辽东,那么这个事就无法挽回了。等到建奴一退,朝廷必然会对关宁军下手,到时候不仅是祖大寿,包括整支关宁军都不会有好下场。

  在辽东这么多年,关宁军又是自己一手组建和扶持起来的,袁崇焕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关宁军落得如此下场呢?再加上祖大寿等人更是他的左膀右臂,如果能保住他们,再加上关宁军在,对自己也有好处,至少朝廷包括崇祯皇帝会有些顾虑,到时候放自己出狱可能性极大。

  想到这,袁崇焕默默点头,表示同意写这信。见此,成基命大喜,让人取来笔墨纸砚,亲自为袁崇焕研墨。

  袁崇焕提笔细思,很快就写了一封书信,等写完后成基命取来一看顿时大喜,书信中袁崇焕站在朝廷的立场以老上级的态度劝说祖大寿等人,向他们说明利弊,点出要害,同时规劝他们尽快返回京师驻防。

  最后,袁崇焕还点出,只要他们回来朝廷既往不咎,崇祯皇帝已有手书赦免,不要有所顾虑等等。

  这封书信成基命看的很是满意,拿到后不好意思地向袁崇焕拱拱手,说情况紧急他不能久留,要尽快派人把信送至祖大寿手里,所以他得告辞了。

  袁崇焕也不意外,摆手说成阁老自去就行,接着继续吃着面前的酒菜,一副坦然自若的模样。

  告辞了袁崇焕,成基命拿着书信出了锦衣卫诏狱,等到了外面成基命停下脚步,回头对陪同的锦衣卫叮嘱了两句,让锦衣卫在诏狱中善待袁崇焕,改善一下袁崇焕的住宿条件。

  锦衣卫当即点头答应下来,同时心里琢磨着这个袁崇焕是否很快会出去?毕竟这个事皇帝都发了话,就连阁老都亲自来探望了,看来袁崇焕这小子命不该绝啊!还是上点心的才好。

  可锦衣卫并不知道,出了锦衣卫诏狱后的成基命已经把狱中的袁崇焕视为死人了,如果关宁军不出事,又或者自己不给崇祯皇帝出这个主意的话,或许袁崇焕还能保命,可现在无论这封信是否起到效果,袁崇焕必死无疑。

  因为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容忍像袁崇焕这样的人,作为朝廷重臣,不仅手握重兵,甚至连军队都只听他个人的而不是听朝廷的,如果是皇帝会怎么想?

  所以袁崇焕绝对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这个结果在祖大寿带关宁军擅自行动起就注定了的,成基命虽然当初不赞同问罪袁崇焕,可在这种情况下已彻底放弃了袁崇焕,至于刚才狱中对袁崇焕的所言,无非权宜之计罢了。

第488章 孙承宗起复

  2024-07-13

  袁崇焕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根本就没想到这点,又或者说因为突然下狱袁崇焕的心乱了,心一乱,所想的也就失去了往日的沉稳。

  拿到袁崇焕的书信后,成基命连忙去见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看完这书信脸色铁青,作为大明的天子,他居然调动不了大明的军队,居然需要一个下狱的罪官靠一封书信来召回军队,这对崇祯皇帝来说不仅是耻辱,更是皇权的挑战。

  不过现在说这些也太早了,眼下最要紧的是让祖大寿等人把关宁军给带回来。崇祯皇帝把信交回给成基命,让他尽快派人去追祖大寿,把这信送过去。

  这时候成基命对崇祯皇帝道,为表示朝廷态度,是否可以把袁崇焕从诏狱提出来转到刑部大牢去?此外,由内阁派人出面有些不妥,最好还是让崇祯皇帝派一个可靠的太监去办这个事,更能取信于祖大寿等人。

  崇祯皇帝一听觉得有道理,转狱也是一种态度,这个可以有。至于派去的人选嘛,他直接问王承恩派谁去合适,王承恩给崇祯皇帝推荐了王永祚,王永祚是大太监,司礼监成员之一,而且之前没去过关宁军中,和关宁军包括祖大寿也没矛盾,他的分量够重,是最合适的人选。

  崇祯皇帝表示同意,让人把王永祚找来,直接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除了王永祚外,还有游击石柱国,这人是成基命建议的,由他带兵护送王永祚一路会安全许多。

  处置完这些后,等成基命走后崇祯皇帝还是不放心,他担心万一袁崇焕喊不回来祖大寿可怎么办?眼下各地的勤王部队虽然陆续抵达京师,可京师的防御依旧薄弱,满桂虽然忠心耿耿,但满桂毕竟是武将,又是蒙古人,让他节制诸部效果并不好,如果他有足够的威望,那么关宁军也不会在祖大寿的挑唆下离开京师了。

  因为这个缘故,崇祯皇帝已经在考虑由谁来节制诸部的想法了,可把朝中的诸臣从上到下都想了一遍,崇祯皇帝也没挑出合适的人选来,越想越是犯愁,眉头紧蹙,很是为难。

  “皇爷,何不召回孙大人?”在一旁的王承恩见崇祯皇帝愁眉苦脸的模样,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孙大人?那位孙大人?”崇祯皇帝下意识反问。

  “自然是前蓟辽督师,孙承宗孙大人。”王承恩回道。

  这句话让崇祯皇帝眼前顿时一亮,对啊!怎么把他给忘了呢?

  孙承宗是自己哥哥天启皇帝的老师,也是之前的蓟辽督师,更是东林党的大佬,无论在朝中还是军中威望甚高。尤其是在辽东,孙承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有人说关宁军是袁崇焕一手打造的,可实际上关宁军最早出自于孙承宗之手,因为关宁军初建的时候孙承宗就是蓟辽督师,而那时候袁崇焕仅仅只是孙承宗手下的兵备道。

  当年孙承宗去了辽东后没多久就稳住了辽东局势,不仅一手创建了关宁军,还设置了固若金汤的宁锦防线,以守代攻压得建奴苦不堪言。假如不是魏忠贤进谗言逼得孙承宗去职,以孙承宗的能力恐怕建奴问题早就解决了。

  而且作为袁崇焕的老上级,孙承宗出山完全可以控制住关宁军,如果他能出马,那么摆在面前的难题迎刃而解。

  天启年孙承宗去职后就告老还乡了,不过他的家乡离京师并不远,就在北直隶的高阳。从高阳到京师也只不过三百里而已,快马一日就能抵达,而且高阳位于京师的西南方向,来往京师的道路并未断绝,让孙承宗火速来京委以重任,这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想到就做,崇祯皇帝越琢磨越觉得孙承宗是最合适的人选,他马上就让人拟旨,下令急召孙承宗入京,同时还拜他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召孙承宗入京起复的旨意很快发出,但从时间来看孙承宗要回到京师起码五日左右,在孙承宗没抵达之前,京师防御还要靠满桂。不过幸好这两日皇太极并没有对京师发动进攻,双方虽有小规模的战争,可八旗那边正抓紧掠夺京畿各地,没有抽调主力进攻京师,倒给了京师明军喘息之机。

  王永祚在游击石柱国的护送下出了京师,马不停蹄就朝关宁军走的方向追赶。等到第三日,一行人终于遇到了关宁军的后队,连忙上前表明身份,要求见祖大寿。

  祖大寿听闻王永祚带着袁崇焕的书信来追自己,下令关宁军暂缓行军,并在中军接见了王永祚。见到祖大寿后,王永祚递上了袁崇焕的书信,还有崇祯皇帝赦免关宁军诸将的手令,同时表明自己的来意,开始劝说祖大寿回军。

  一开始祖大寿是不愿意回去的,毕竟开弓没有回头箭,都带着队伍走了还回去干嘛?可在看完袁崇焕的信后,又看了崇祯皇帝的手书,祖大寿不由得犹豫起来,心中摇摆不定,不知道应该是回还是继续走。

  这时候王永祚的三寸不烂之舌起了作用,他费心极力劝说祖大寿回心转意,同时摆事实讲道理,让祖大寿不要自误,更不要害了袁崇焕。

  如果祖大寿带兵回去,那么一切既往不咎。假如他执意要回辽东,那么许多事就没办法挽回了。无论是袁崇焕或者祖大寿自己,甚至包括关宁军上下,都会被朝廷视为叛乱,关宁军再能打,难道能和朝廷抗衡?而且祖大寿和其他辽东将门都是大明臣子,难不成他们要抛弃自己的身份投靠建奴?

  辽东军中将士和建奴谁没仇?辽东将门更和建奴仇深似海,为了完全可以挽回的这事赌气,从而做出不智的选择,这根本不是好选择。

  在王永祚的极力劝说下,祖大寿最终还是同意了返回京师,他当即召集众将说明情况,拿出袁崇焕的书信和崇祯皇帝赦免的手书给众人传阅,等大家看完后,祖大寿告诉大家自己决定返回京师,继续和建奴作战。

  这时候,众人也都表示同意,毕竟他们都是大明的臣子,也明白之前所为的后果。他们之所以跟着祖大寿离开京师返回辽东,那是因为担心袁崇焕下狱后牵连到自己,更担心朝廷会向关宁军下手。

  从这点来说,所做的无非是自保而已。而现在不仅有了袁崇焕的书信,还有了崇祯皇帝的手书,这样一来就再也没后顾之忧了。

  既然这样,那么回去也是应该的,更何况他们来京师就是和建奴作战,身为将领,尤其是辽东的将门,和建奴作战理所应当,怎么能够拒绝?

  修整一日后,祖大寿带着关宁军掉头返回京师,等军队浩浩荡荡朝着京师开去时,王永祚终于露出了笑容。不管怎么说,自己的任务算是完成了,也没有辜负崇祯皇帝所托,等回到宫中崇祯皇帝必然会重赏自己。

  在祖大寿回到京师的前两日,接到圣旨连夜启程的孙承宗也终于赶到了京师。

  抵达京师当天,风尘仆仆的孙承宗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被崇祯皇帝派来的人接入了宫中,在平台见到了崇祯皇帝。

  “老臣孙承宗,叩见陛下……。”见到崇祯皇帝,孙承宗连忙大礼参拜,还没等他行礼,崇祯皇帝急忙就起身上前把孙承宗搀扶起来。

  “孙老师不必如此,快快请起!”虽然孙承宗是天启皇帝的老师不是自己的老师,不过孙承宗当初教天启皇帝读书时那时候年龄还小的崇祯皇帝因为兄弟情深,陪同天启皇帝听过孙承宗几堂课,所以现在崇祯皇帝以老师称呼孙承宗倒也不为过。

  “老臣谢恩……。”

  “王承恩!”

  “奴婢在!”

  “给朕的孙老师搬个凳子来。”

  “是!”

  话音刚落,王承恩就亲自搬来一个锦凳摆在崇祯皇帝的下首,孙承宗再一次谢过崇祯皇帝,又冲王承恩点头表示谢意,这才稳稳坐了下来。

  崇祯皇帝先问了孙承宗的身体情况,孙承宗表示自己身体不错,虽然年纪大了可吃得下睡得着,就算是提兵上阵也是没有问题。

  孙承宗人老成精,哪里不知道崇祯皇帝起复自己的目的?他在家乡时就听说了建奴围攻京师的消息,等到崇祯皇帝的旨意一到,他就知道朝廷的想法。

  此外,还有袁崇焕下狱一事孙承宗在来京路上也听说了,得知袁崇焕被打入诏狱,孙承宗许久没说话,最终长叹一声。

  对于袁崇焕的下场,孙承宗实在是不看好,他很清楚这一次袁崇焕恐怕过不去了。想到当年袁崇焕在自己手下的往事,孙承宗不由得感慨和惋惜,在他看来袁崇焕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可同样也有着极大的性格缺陷。

  早些年,袁崇焕身上的问题就暴露出来,如果不是孙承宗护着袁崇焕哪里会有后来的步步高升?可现在孙承宗有些后悔自己当年过于护袁崇焕了,如果知道今天,孙承宗必然不会再这么做。

  其实早些时候毛文龙被袁崇焕所杀的消息传来,孙承宗就被袁崇焕所举惊的目瞪口呆,他怎么都没想到袁崇焕会如此大胆,以蓟辽督师名义居然斩杀一品武将,而且还是毛文龙这样的大将。

  当时袁崇焕杀毛文龙的缘由别人不清楚,但孙承宗看得明明白白,更知道袁崇焕之所以向毛文龙动手完全不是因为蓟辽大局,而是出于私怨和盯上了毛文龙的贸易运输线。

  当年袁崇焕当兵备道的时候就干过类似的事,为此孙承宗就痛骂过袁崇焕,直接斥问袁崇焕胆大妄为擅杀将领,尤其是没有经过任何程序,也没有尚方宝剑和王命旗牌的情况下就杀人,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当时袁崇焕认错态度不错,可没想袁崇焕其实根本没把自己的警告放在心里,他倒是记得自己所说的后两句话了,现在杀了毛文龙,尚方宝剑和王命旗牌却是不缺,可他这样大胆却不想想哪怕有这种玩意,像毛文龙这样级别的将领是能他杀的么?从那天起,孙承宗就不看好袁崇焕,担心袁崇焕这样玩火终究有一日会引火自焚,果然结果不出预料,这一次袁崇焕被下狱十有八九逃不过去了。

第489章 孙承宗的谋划

  2024-07-13

  京师出事,孙承宗就知道朝廷估计会启用自己,果然不出所料没几日朝廷的使者就来了,带来了皇帝的圣旨。

  接到旨意后,孙承宗当天启程,急忙赶到了京师见了崇祯皇帝,在崇祯皇帝询问自己身体情况的时候,孙承宗也直接给出了自己老当益壮的回答,以安皇帝之心。

  果然,崇祯皇帝听了很是高兴,当即就表示让孙承宗作为主将节制各路兵马,打这一仗。

  对崇祯皇帝托付孙承宗也不推辞,他直接询问了目前各军的情况,还有建奴的动向等等,崇祯皇帝马上让人把外面的锦衣卫叫来,把现在的情报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孙承宗,孙承宗静静听着并不打断,等听完后沉思了起来。

  “孙老师……。”

  等了片刻,一直没见孙承宗说话,崇祯皇帝忍不住开口询问。

  “陛下!既然陛下让臣领军,臣自然不会推辞,不过陛下,臣有些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崇祯皇帝笑着道:“孙老师有话直说就是,你是老臣,又是朕的老师,同朕不必客气,就算说的过了,朕也决计不会怪罪于你。”

  “陛下英明!”孙承宗拱手谢过崇祯皇帝,接着就说道:“陛下,眼下局势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虽建奴破关而入,横扫京畿,但建奴实际上并不以为患,臣以为击退建奴守护京师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借眼下局势进行布置,既然建奴来了,就要让建奴能来无回,如能借此次大战给与建奴重创,甚至能歼灭其主力,那么不仅能雪今日之耻,更对辽东战事有莫大的好处。”

  “哦!孙老师有何谋划快快道来!”崇祯皇帝一听顿时大喜,连忙追问孙承宗究竟有什么好办法。

  孙承宗也不绕圈子,直接告诉崇祯皇帝以京师的防御和人口,哪怕没有城外的那些军队,让建奴来攻都攻不破京师的城墙。要知道京师自从迁都至此以来已有两百年了,这两百年中京师修筑多次,墙高城厚,再加上城头还有大炮等火器,城中还有精锐的京营。

  此外,建奴虽然凶狠,可都是骑兵,并没有什么攻城器械,骑兵可长不出翅膀来,更无法越过城墙冲进城里,所以建奴要打破京师根本就是痴心妄想,这点他可以性命保证。

  既然京师不可能失陷,那么围绕京师进行驻防的效果其实不大。现在宣大军,包括其他各地赶来的勤王部队都往京师这边来,其实大可不必。

  因为明军除去关宁军有骑兵部队,宣大拥有部分骑兵外,其他各部都是步兵,面对来犯的建奴铁骑,步兵和骑兵作战是很吃亏的。而且这么多部队全挤到京师来,反而造成了京畿其他地方兵力不足,导致建奴八旗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

  鉴于这些原因,再考虑到现在的具体情况,孙承宗表示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兵。

  孙承宗提出一个方案,马上派一部精锐部队前往遵化和蓟州一线,先解决掉建奴八旗在那边的偏师,堵住建奴撤军的后路。同时,派另一支部队前往通州,设置防线,压缩和避免建奴从京师到通州的活动空间。此外除派驻一支部队协助京营防御京师外,其他勤王大军择地集中,然后在各地州府的配合下继续压缩建奴的活动范围,把建奴从京师附近往东北方向赶。

  只要建奴过通州,通州守军直接把通州的大门一关,同时蓟州和遵化那边的部队也设好防线,那么局势顿时一变,明军由劣势转为优势,所有部队摆开了关门打狗的架势,建奴前无去处后无退路,军心必然散乱,到时候不需要明军主动出击,只要驻防几个关键位置不断消耗建奴,防止建奴逃窜,用不了多久建奴就会顶不住。

  孙承宗告诉崇祯皇帝,建奴八旗和明军不一样,建奴打仗从来不带什么后勤辎重,他们的物资全靠的掠夺,以战养战才是他们的战争目的。只要按照他的想法来,让建奴失去自有活动的可能,再关上通往蒙古草原的大门,建奴在明军四面压迫之下顶不了多久,短则半月,长不过一两月而已,建奴必然崩溃。

  等到那时候,建奴如果不原坐以待毙肯定会狗急跳墙猛攻蓟州到遵化一线,杀开一条血路逃回去,而明军就能严阵以待,以逸待劳杀敌。就算不能全歼建奴,也能让建奴吃一个大亏,这一战如果打好了,辽东那边至少能稳上十年,假如运气好直干掉了皇太极,那么顺势收复辽东也不是没有可能。

  孙承宗不亏是大明对建奴最为了解的人之一,更是当过蓟辽督师的猛人。

  孙承宗提出的这个战略计划虽然有些风险,可操作性却是极强,而且一旦成功了对大明的好处不言而喻。

  其实孙承宗这个计划并不是首选,其实在了解了整个战局情况后,孙承宗第一个念头就是让辽东的部队直捣黄龙,趁八旗主力在京畿的大好机会,直接打到皇太极的老家去。

  这点倒和当初孙元化的想法是一样的,围魏救赵,攻其不必,乃兵法上策。此外,皮岛的东江镇也可以同时出动,一东一西两线夹击,在没有主力防守的情况下,建奴在辽东的留守部队根本不会是明军对手,只要拿下辽东皇太极就没了老巢,接下来八旗再能打也只有灭亡的一条路。

  可惜啊,这个计策虽然好却现在行不通了,因为在袁崇焕带关宁军主力来驰援京师起,这个计策就没办法实施了。

  由于关宁军的主力已经离开了辽东,眼下辽东的明军和留守的八旗兵一样,大家的实力并没有产生变化,如果这时候辽东那边出兵,一来根本派不出精锐部队,二来也很难打过驻守的那些八旗,再加上毛文龙死后现在的东江镇内部混乱,人心不齐,更不用说什么配合作战了。

  退而求次,孙承宗这才提出了现在的战略计划,打算用京畿来下一盘大棋,实施关门打狗的战术,一举解决建奴问题。

首节上一节211/2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