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205节

  就在袁崇焕意图想办法和皇太极继续沟通,打算让皇太极适当让步的时候,皇太极的八旗兵已在锦州一线和明军有了小范围的冲突,而其主力也有明显调动的迹象。

  “这个建奴!蛮夷!毫无信誉!”皇太极的举动让袁崇焕肺都要气炸了,忍不住就破口大骂。

  他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勒紧裤腰带连军粮都卖了个对方,可对方一转眼翻脸不认人,天下怎么会有如此无耻之徒?

  可面对皇太极的出兵,袁崇焕又不能坐视不理,他连忙安排各部进行警备,防止皇太极突破宁锦防线,同时为了保险起见更亲自从宁远跑到了锦州视察。

  抵达锦州后,皇太极的八旗兵已和明军正式开战,双方你来我往打了几仗。这几仗明军不敌八旗落入下风,野战方面根本就不是八旗的对手,袁崇焕连忙指挥主力全部撤回锦州,依托锦州城进行防御,这才拦住了八旗的进攻。

  几仗下来虽然损失不大,规模也小,可袁崇焕却极为紧张。因为他清楚皇太极这一次出兵绝对不可能只是试探,而且从得到的情报来看,皇太极这次调动的兵力可不少,远不是所看见的这么点。

  为了做好防御,袁崇焕在锦州呆了一个月,直到前线情况稳定后这才做了万全布置返回宁远。刚回到宁远,一件事让心情糟糕的袁崇焕略好些,因为辽东战事的再一次爆发,袁崇焕去锦州之前就给崇祯皇帝上了奏折,告诉崇祯皇帝此时并让他尽管放心,说只要有他在锦州绝对不会失陷。

  而事实也是如此,袁崇焕抵达锦州后很快就调整了防御布置,把皇太极的八旗给拦在了锦州,这个消息传到京师后崇祯皇帝很是高兴,为表彰袁崇焕,崇祯皇帝特意下旨加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

  太子太保为三师之一,虽然这个官职是荣誉官职,并非实衔,但能拿到这个官衔足以表示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重用和赞赏。而且这个官衔是从一品,也就是说加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后,他从原来的正二品直接就升到了从一品,作为一个文官来讲是极大的殊荣。

  要知道当年力挽狂澜拯救大明危局的于谦最高的官职也就是太子少保,凡是提到于少保就知道说的是于谦。

  崇祯皇帝用太子太保来嘉奖袁崇焕,更能看出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有着极大的期待,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于谦,希望袁崇焕能和于谦一样建立功勋辅助自己重建大明。

  升了官,袁崇焕自然是高兴的,很快蓟辽各部也都得到了朝廷加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的喜讯,作为袁崇焕的部下,众人纷纷向袁崇焕表示祝贺,就连朝鲜那边得知后也特意派来了使者送上礼物,这就更让袁崇焕心情好了许多。

  设下酒宴,在督师衙门宴请诸人,因为高兴一不小心袁崇焕就喝多了些,酒醉后袁崇焕早早歇下,躺在床上进入了梦乡,这一睡就到了半夜,正夜深人静之时,还在睡梦的中的袁崇焕猛然惊醒,他惊坐起后表情带着惊恐,脸色极为难看,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定了定神,过了好一会儿袁崇焕才看清四周,当发现自己在熟悉的卧室床上时,这才松了口气,抬手一抹额头,沾手全是汗水,袁崇焕的脑海中还浮现着之前梦中可怕的场面。

  这是一个让他心悸的梦境,在梦境中袁崇焕梦到了自己跪在殿上,左右是朝中文武百官,而正前宝座上坐着的是崇祯皇帝,这位往日对自己一向和颜悦色的皇帝如今却冷酷无情,一双严厉如同刀子的双眼死死盯着自己,冰冷不带任何情绪的言语从这位少年天子的口中说出,直接就让锦衣卫把自己下了诏狱。

  袁崇焕大惊,呼喊着冤枉,可崇祯皇帝听都不听,一挥衣袖锦衣卫冲了上来,打落自己头上的乌纱,剥去身上的朝服,直接把自己给押解了下去。然后在诏狱中关了没多久,圣旨就下来了,圣旨中列举了袁崇焕几大罪名,其中最严重的有两条,一条是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一条是擅杀毛文龙,至于其他罪名更有不少,最终判决袁崇焕死刑。

  接着,袁崇焕被五花大绑押解市井,当众斩首。

  梦中的袁崇焕直到醒来时依旧感觉到刽子手高高举起的大刀落到自己脖颈上时的那股凉意,还有瞬间无尽黑暗袭来的感觉。

  这梦如此真实,又如此让人心悸,使得袁崇焕醒来后几乎分辨不出依旧在梦中还是回到了现实。

  等过了好一会儿,袁崇焕这才恢复过来,这时候他根本不可能继续睡了,掀开被子直接下了床,走到一边拿起桌上的茶壶,可一入手却发现茶壶是空的。

  “来人!”

  袁崇焕开口喊,可一张嘴却发出嘶哑的声音。

  “大人,有何吩咐?”在外面守候的下人闻声连忙轻问,袁崇焕咳嗽了声清了清嗓子,这才用略恢复平常的声音说道:“来一壶茶,要浓茶!”

  “是……。”下人连忙应了一声,片刻后就端了一壶茶水进来。

  袁崇焕让下人把茶水放在桌上,摆手就让人离开。等人走后,他提前茶壶给自己倒了杯茶,滚烫的茶水冒着热气,袁崇焕却不在意,端起茶盏吹了两下,小口小口地喝着。

  茶水的入口,让嗓子感觉好了许多,之前梦境带来的心悸也被茶香所驱除,袁崇焕的心情也渐渐平静了下来。

  他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莫名其妙做这样的梦,不过除了一开始的心悸外,冷静下来的袁崇焕不由自主地摇头苦笑了几声,在他看来这个梦虽然离奇,也真实的可怕,可梦毕竟是梦,不是现实。而且民间不是说么,梦境和真实往往都是相反的,梦里的事怎么能当真呢?

  一杯茶喝完,袁崇焕也恢复了平日的沉稳,不过继续睡却已是睡不着了,袁崇焕索性站起身走到一旁的墙边,这面墙上挂着一副地图,地图上是整个蓟辽的地形。

  站在地图面前,袁崇焕沉思着,目光渐渐上移落到了锦州位置,看着锦州许久,他又向东北方向望去,那边就是皇太极所掌控的地盘了。

  如今锦州防线经袁崇焕之前视察后虽不能说固若金汤,可也算差不多了,明军虽然野战比不上精锐的八旗兵,可凭借着坚固城池和威力强大的火器,把皇太极的八旗拦在锦州以北还是能做到的。

  况且,宁锦防线一体,锦州并不算是孤城,还有他现在所在的宁远呢。一旦锦州有什么情况变动,袁崇焕完全可以从宁远向锦州增援,只要两城互为犄角,那么整个宁锦防线根本不可能被皇太极突破。

  从这点来说,皇太极要打破宁锦防线威胁到关内根本就是痴心妄想,他袁崇焕这点能力还是有的,要不然也不会在崇祯皇帝面前自夸了。

  不过袁崇焕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太极为什么突然这时候和自己翻脸,明明知道凭借八旗的力量无法突破自己设置的宁锦防线,偏偏还要来打呢?

  如果说皇太极是一个没有脑子的莽汉,只懂得硬干的话,袁崇焕根本就不信。虽然他没和皇太极见过,可双方这两年里交道却打了不少,而且作为蓟辽督师,袁崇焕对建奴那边的情况也是有所了解的,皇太极继位后,在八旗内部进行了多次调整,不仅排除异己,消除了潜在的竞争者,还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牢牢掌控住了八旗各部,能做到这些的怎么可能是有勇无谋之人?

  再者,在锦州视察的时候袁崇焕就发现了八旗的异动,虽然明军在锦州和八旗打了几仗,可这几仗的规模都不大,双方的损失也很小。从战争的规模和强度来看,八旗兵根本就没动用主力,和明军作战的仅仅只是八旗的一部分罢了。

  按照袁崇焕所得到的情报,皇太极这一次动用了八旗主力,以其主力的规模根本不可能仅仅这样弱的战斗强度。那么,皇太极这么干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难不成皇太极是打算把主力拉出来吓唬自己?可这么做根本就没用处呀,自己又不是吓大的,皇太极更不是傻子,如此做根本就没任何意义。

  想来想去,唯一只有一个解释,皇太极恐怕另有图谋。他调动八旗却未动用主力,估计是憋着大招呢。可就算皇太极憋着大招又如何?锦州的防务是袁崇焕亲手布置的,锦州城里军备充裕,就算皇太极出动主力强攻锦州,以锦州那边的布置守上一个月绝对没问题,更不要忘记宁远和锦州还是互为犄角,他袁崇焕随时随地可以从宁远出兵救援锦州,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想快速拿下锦州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第473章 糊弄

  2024-07-13

  宁锦防线的坚固皇太极不可能不清楚,明明知道他强攻不太可能拿下,可为什么会这么干呢?

  难不成皇太极真的是个莽夫?但这根本不可能啊!看着地图,袁崇焕不由得沉思起来,他紧皱眉头站在地图上许久盯着地图上的地形,却怎么都想不明白对方的意图所在。

  不知不觉中,袁崇焕把目光渐渐东移,投向了皮岛方向。心里琢磨皇太极是否打算声西击东,表面打着西边宁锦防线的主意,可真正的目标却是东边的皮岛?

  可这个念头刚刚起,就被袁崇焕给否决了,原因很简单,因为皇太极不可能这么做。

  虽然毛文龙已死,皮岛东江镇各部在毛文龙死后已有分裂趋势,两协中陈继盛的东协和刘兴治的西协水火不容,可毕竟还没真正翻脸。

  一旦皇太极进攻皮岛,无论是陈继盛还是刘兴治都会起兵抵抗,更何况新任总兵黄龙已经到位,黄龙可是袁崇焕的人,更是他举荐担任东江镇总兵的,在黄龙去东江镇之前袁崇焕就和他交代过一二,不仅要维持皮岛的稳定,还要防范皇太极的八旗偷袭。

  黄龙这个人要论将才肯定不如毛文龙,就连祖大寿、赵率教等也比不上,不过黄龙有个好,那就是听话,交代他的事肯定不折不扣地会去办,深得袁崇焕的信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袁崇焕才会举荐他为东江镇总兵。

  此外,皮岛是在海上的,东江镇拥有实力不弱的水师,而八旗虽然凶悍却只能在陆地驰骋,假如建奴能够由海面攻上皮岛的话,那么东江镇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被灭了,哪里还会一直存在到今天?

  皇太极又不傻,他明明知道打皮岛不是那么容易得,缺乏水师的八旗兵就算再能打也对东江镇无能为力。所以皇太极的目标绝对不可能是皮岛,那么他调动八旗的真正目标又在哪里呢?

  想着,袁崇焕的目光从东边收回,重新回到了现在八旗兵聚集的区域,接着他目光左移,朝着西边望去。

  突然瞳孔一缩,袁崇焕似乎想到了什么,他连忙上前一步,眼睛离地图仅仅不到两尺的距离,目光死死盯着一个地方。

  “他不会盯上了这里吧?”

  越看越是心惊,袁崇焕额头不由得渗出汗水,因为他所盯着的方向是关内的蓟州。

  蓟州位于北直隶,在京师的东北方向,从京师往山海关,蓟州在靠近中间的位置。

  这个地方属于顺天巡抚管辖范围,但袁崇焕对此地的情况也是有所了解的,知道这里虽有明军驻扎,可兵力并不多,而且都是些老弱病残,战斗力极差。

  从目前宁锦防线情况来看,皇太极肯定是没办法从锦州、宁远再至山海关一线打过来的,他袁崇焕又不是吃素的,手下的辽东兵将虽然野战不如八旗,可防守却是绰绰有余。

  一旦八旗兵这样打过来,凭借宁锦防线的坚固袁崇焕有十足把握守住,甚至能借用火器之利给皇太极一个狠狠教训。

  既然如此,强攻宁锦不可能,东面打皮岛也是不成,皇太极手上又没水师,八旗也不可能靠着战马横渡大海从天津卫登岸,那么留给皇太极唯一的可能就是向西进入蒙古人的地盘,然后借用蒙古人的草原绕道而行,从蓟州攻入大明。

  这种战术看起来似乎不太可能,因为皇太极要这么干的话风险也是不小,等于直接放弃了在辽东和明军对峙的局面绕几百近千里从蒙古草原孤军深入。一般人根本不会这么干,因为一旦半路出事,又或者大明有所防备的话,那么不仅会前功尽弃,还可能损失惨重。

  可非常人做非常事,袁崇焕丝毫不敢小看皇太极,向来骄傲的袁崇焕自从和皇太极打交道以来还从来没从对方手里占过便宜呢,这样一个人物你觉得他不可能会这么做,可万一偏偏就这么做了呢?谁又能保证?

  如果真的如袁崇焕判断的那样,皇太极从蒙古借道怎么办?他作为蓟辽督师主要的战区在辽东,手中的主力也在辽东,从蓟州到遵化一线根本不是他能直接管的,再加上现在只是一种猜测,他也不可能冒风险从宁锦一线抽调主力派往蓟州一代,因为这么做的话会削弱他在宁锦防线的布置,一旦前脚把兵调走,后脚皇太极全力进攻宁锦,因为兵力不足防线动摇的话同样承担不了这个责任。

  目光在两地来回扫视,袁崇焕哪里能坐得住?越琢磨心里越是不安,他当即一跺脚,转身去了书案那边,找出一本空白的奏折研墨提笔就给崇祯皇帝写了奏折。

  在奏折中袁崇焕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提醒崇祯皇帝注意蓟州一线的防务,尤其写道:“辽东无忧,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

  不得不承认袁崇焕是有两把刷子的,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可能发生的情况,在警告崇祯皇帝之后,袁崇焕还建议崇祯皇帝在这一带加强防御,布置重兵,尤其是遵化方向最好添置一个团练总兵以确保万一。

  写完奏折,袁崇焕仔细看了一遍,觉得没问题后就把奏折封了起来,这时候外面的天也蒙蒙亮了,袁崇焕喊来下人把奏折马上送了出去,两日后,奏折就送到了京师到达了崇祯皇帝的手上。

  接到袁崇焕的奏折,崇祯皇帝看后也不敢怠慢,他连忙找来大臣们问询,征求内阁和兵部各方的意见。

  当奏折在几个阁老和兵部尚书王洽手中转了一圈后,众人都没说话,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全不发言。

  “诸位爱卿,袁崇焕上折所言之事你们怎么看?”见没人开口,崇祯皇帝心里很不舒服,总不能大家干瞪眼吧,直接开口就问。

  话语落后,大家还是不说话,因为大家都知道崇祯皇帝不是一个好伺候的主子,在这样的主子手下干活你冒的越快倒霉的也越快,万一说错了话,刚才还是重臣,说不定下一刻就被皇帝给剥夺官职了,甚至拉出去打屁股也有可能。

  所以时间久了,大伙都抱着躺平的心疼,能尽量少言就少言,能不表态就最好不表态。

  见着这些大臣们一个个如此,崇祯皇帝心头不由得冒气了一团火,他目光在这些臣子身上扫视着,最后落到了兵部尚书王洽身上。

  “王洽!”

  “臣在!”王洽心里暗暗叫苦,不是应该先问询首辅么?怎么直接就先问他了?可皇帝点名,他又不能躲,只能站出行礼。

  “是本兵,你来说说,袁崇焕的建议如何?”

  “臣……臣以为袁崇焕折中所言并无实据,只是推测,无法证实。不过臣又以为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对辽东建奴向来熟悉,虽言语中有空穴来风嫌疑,但细想下来却也有几分道理。”

  王洽的话谁都不得罪,说了和没说几乎没区别。

  崇祯皇帝顿时不悦,追问他究竟应该怎么应对。

  无奈之下,王洽只能提议可以先布置一番,以防万一。

  “布置一番?王大人,你好大的口气!”这时候内阁一位阁老当即反驳道:“既然是空穴来风,又何必布置?建奴在辽东,蓟州在直隶,向北就是蒙古,蒙古各部又不是死人,怎么可能让建奴借道而行?蒙古人再傻当也知道借道之危啊!”

  “就算建奴借道蒙古,建奴千里迢迢如何行军?更如何攻入长城?难不成我大明九边的将士是摆设?至于布置,假如按袁崇焕所言抽调重兵驻守蓟州,那么必然其他方向就有空缺,倒时候建奴不会趁虚而入?如是这样,后果谁来承担?”

  “这话说的好!”另一个阁老表示赞同,当即态度也是一样,认为袁崇焕既然主政辽东,那么他的目标就应该是辽东战场,怎么莫名其妙关心起直隶的安危来了?

  如果建奴真的攻进直隶,那么肯定是袁崇焕那边出了问题,所以他认为这袁崇焕分明就是用这种方式转移朝廷的注意力,意图给自己安排后路。假如他在宁锦一线没挡住建奴,那么就能就此推卸责任,大家都是当官的,那个当官的没几个心眼?谁不知道谁呀。

  当然,也有人赞同王洽的建议,认为袁崇焕不会无的放矢,既然他提到了这个问题那么朝廷也得考虑一下,万一呢?万一真的建奴绕道攻击直隶可怎么办?别忘记蓟州离京师近在咫尺,一旦建奴从这里突破麻烦就大了。

  一时间,众人说什么的都有,吵吵嚷嚷让崇祯皇帝头大,听这个人说觉得有道理,听另外人也觉得讲的没错,可最终应该是信袁崇焕或者不信,就连崇祯皇帝自己也拿不定主意。

  无奈之下,崇祯皇帝决定暂时把调兵的事放一放,先问大家关于袁崇焕在遵化设置一个团练总兵的建议如何,这总没问题了吧?

  可这时候又有人提出,袁崇焕推荐的遵化团练总兵人选王威很是不妥,因为前不久王威这人刚刚因为贪污被御史弹劾,一个私德有亏被弹劾还在待罪的人让他去遵化担任团练总兵?这算什么?这不是变相让王威脱罪么?

  鉴于这个情况,大家表示团练总兵的人选谁都行,唯独就不能让王威去。而等崇祯皇帝询问那么除了王威的话派谁去合适呢?大伙又闭口不说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也拿不出合适人选,看着这个场面崇祯皇帝心里那个气啊,让你们说你们不说,人家提人选你们反而这个反对那个反对,怎么着?所有的事全要自己这个当皇帝的人来一言而决么?还要你们这些大臣干什么?

  恼怒之下,崇祯皇帝直接拍了桌子,众人见皇帝生气连忙请罪,看着下面这些大臣,崇祯皇帝气不打一处来,当即就让他们滚蛋,得了这个“旨意”众人巴不得早点跑呢,一眨眼功夫全跑了个干干净净,只留下还在生闷气的皇帝一人。

第474章 孙元化出谋

  2024-07-13

  袁崇焕的奏折上去后一直没有下文,朝廷那边就连遵化团练总兵人选也拖拖拉拉地最终不了了之。

  转眼间,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辽东的战局一直胶着,双方小规模的冲突战争时不时爆发,可大规模的战争一直没有发生,这倒让袁崇焕放心了不少。

  有时候袁崇焕也在想,是否自己有些多疑了?自己的猜测是错误的?看建奴那边的情况没有什么异动呀,所以袁崇焕也就没多催促京师那边,更把此事暂时放了下来。

  但袁崇焕不知道是,就在他渐渐放松的时候,皇太极那边却做好了准备,正如袁崇焕想象的那样,皇太极一直暗中憋着一把大的呢,而他的打算正如袁崇焕之前预料的一样。

  皇太极在硬磕宁锦防线和绕道攻击大明的两个选择中最终选择了后者,在调集兵力后让部分军队继续进攻锦州,摆出一副要强行攻打宁锦的架势时,皇太极私下却已经派人去联络蒙古各部了。

  因为之前和蒙古各部的联手,林丹汗被从察哈尔给赶走,如今蒙古各部和皇太极的关系正在蜜月期,双方的关系很是不错。

  尤其是喀喇沁部,当初袁崇焕卖军粮名义上就是卖给他们的,而收到军粮后喀喇沁部转手就给了皇太极,双方的关系之好可见一斑。眼下要绕路攻击大明,喀喇沁部就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为此皇太极派人联络对方,许诺了不少好处,喀喇沁部听所不仅有好处,还能跟着八旗攻进长城去大明的地盘上抢掠一番后,喀喇沁部首领二话不说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还特意派出向导给皇太极带路。

  这一次皇太极下了血本,几乎调集了八旗全部主力,除了留下几千人驻守沈阳和继续在辽东吸引明军外,而作为主力的五万多精锐八旗由皇太极亲自率领直接向西进入蒙古草原,一路向西然后和喀喇沁的人汇合,由喀喇沁的向导带路一路西行绕开山海关,然后折转向南神不知鬼不觉直奔蓟州方向。

  在蒙古和喀喇沁的人合兵,两军加起来约六万多人,浩浩荡荡在明军没有防备之下直接杀进了长城。

  正如袁崇焕之前担心的那样,蓟州这边根本就挡不住,略一接触就被皇太极的八旗打得落花流水,建奴直接破关而入,仅仅几日蓟州镇辖下的龙井关、大安口、汉儿庄、马兰峪、洪山口等要塞陆续被攻克,蓟州明军全线溃败。

<>  皇太极带兵打进长城时,袁崇焕还在宁远呆着呢,接到部下禀报有长城烽火起,蓟州方向可能出事的消息后,袁崇焕也不确定是否真的皇太极绕路杀来了,因为在锦州方向依旧有八旗在活动,不大不小规模的冲突从未停止过。

  面对这个情况,袁崇焕为保险起见决定派赵率教带兵去救援,说实话这个举动是很草率的,因为赵率教手下只有几千步军,这么点人假如碰上皇太极的主力危险极大,按理说这时候袁崇焕最好的应对方式是派出手下精锐的关宁铁骑,再加祖大寿、何可纲的主力,集结在山海关的守军快速向蓟州运动,一旦搞清楚的确是八旗主力入侵,那么有关宁铁骑在,明军至少确保一战之力。

  可偏偏他只让赵率教去救援,所带的兵力也不多,假如迎头碰上皇太极主力其风险极大。

  可偏偏袁崇焕就这么干了,他这样做等于把赵率教当成了一颗试探的弃子,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因为之前赵率教告了袁崇焕黑状,袁崇焕一直看他不顺眼,早就想整他了,这次故意把如此大风险的任务交给了他。

  面对袁崇焕的命令,赵率教没有推辞,他二话不说连夜带兵就从山海关出,一路西行快速救援蓟州。行军到三屯营的时候,赵率教见军士疲惫本打算在此歇息一下,整顿一下手下兵马,可三屯营总兵朱国彦却以没有接到上级命令未由不肯放赵率教进去,让他在外扎营。

  无奈之下,赵率教没能进入三屯营休整,在外过了一夜后第二日继续领兵西行,翌日抵达遵化附近,正当赵率教前脚刚刚抵达遵化,还没搞清楚什么情况的时候,已在遵化附近的八旗兵主力突然就出现了,两军迎面碰上,赵率教见此大惊,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他只能仓促应战。

  这一仗打得根本没什么准备,赵率教的部队数量本就不多,而且一路急行军又没做休整,军士更是疲惫不堪又是步兵,当八旗主力出现后,军中士气大跌,虽有赵率教身先士卒迎敌,可根本不是八旗的对手。

首节上一节205/2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