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197节

  “百合鸡汤,趁热喝,这大冬天的正是补身子的时候,这汤从一清早就开始熬了,你尝尝。”

  “辛苦你了。”朱慎锥笑着点头,起身接过放在桌上,拿起那碗汤用调羹勺着喝了一口。

  汤熬的不错,味道很是鲜美,而且百合的清香不仅掩盖了鸡汤的油腻,却又没有破坏鸡汤的美味,让朱慎锥喝的很是畅快。

  几口喝完,把碗放到一旁,见徐静秋正要收拾,他直接拉住了徐静秋的手,让她坐在自己身旁说说话。

  “都老夫老妻了,大白天的别动手动脚,这要是给孩子们瞧见……。”徐静秋有些害羞的红了脸,别看她已经是两个孩子母亲,却依旧美丽,尤其是因为生了孩子后,身子更比以前多了几分丰韵,让朱慎锥看着心动。

  “孩子看见又怎么样?我们是他们的爹娘,人伦之乐天经地义,要没这,他们从哪里来的?再说了,哪里有你想的那种念头,我只是想和安静地说说话罢了。”朱慎锥笑呵呵地说了一句,接着问刚才的汤她喝了没有,徐静秋笑着摇摇头,说第一碗汤自然是让他来喝,自己不急,晚点再用就是了。

  朱慎锥正色说这可不行,都是一家人,没必要这样。而且自己家不像其他人家,徐静秋嫁来也好几年了,应该知道自己不讲究这些。这几年自己经常在外操练,家里多亏了她打理,实在是辛苦了,所以更要比自己需要补一补。

  听着朱慎锥的话,徐静秋心里甜滋滋的,带着笑把脑袋轻轻放到了朱慎锥的肩膀上,夫妻两人难得这么坐着说话,你一句我一言,聊的很是高兴。

  聊了片刻,朱慎锥突然问徐静秋想不想回平顺一趟,去娘家小住些日子。徐静秋起初不以为然,摇头说来回路程不近,也不方便,再加上两个孩子还小,还是算了吧。

  虽然她也想念父母,可和家里经常有书信来往,知道父母在平顺过的不错。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虽然那边是自己娘家,但作为朱慎锥的妻子现在她已经是朱家媳妇了,如没必要出嫁的女儿还是不回娘家住的好些。

  “真的不想去?”

  “怎么?夫君打算让我回娘家住些日子?是出什么事了么?”徐静秋抬头望着朱慎锥,似乎对他这话有些不解。

  “倒也不是,只是觉得平阳府这边恐怕以后会有些不太平,所以我在琢磨着是不是让你离开平阳一段日子,不仅是你,还有孩子们和嫂嫂。”

  “为什么突然要搬离平阳府?夫君,你可别忘了我们家可是宗室,按例宗室不得无故离开驻地啊!”徐静秋更不解反问。

  朱慎锥点点头道:“话虽这么说,但办法总是有的,而且你们搬离只要我名义上还在这,就不算违背朝廷规矩。你还不知道吧,今日我刚接到消息,陕西那边出了件大事,前些日子有股乱民由陕西过黄河入了山西,差一点就把河曲县给打了下来……。”

  “什么!”徐静秋顿时一惊,这件事她还是第一次听说,连忙追问是什么情况。

第451章 安置

  2024-07-13

  朱慎锥把陕西爆发民变,乱民起义占据府谷,聚众上万渡过黄河攻打河曲的事同徐静秋说了说。

  随着朱慎锥的讲述,徐静秋惊得眼珠子都瞪圆了,一手掩着口鼻,另一手握着朱慎锥的左手,捏得紧紧的。

  “河曲没给乱民打下来吧?”

  “没有,知县带城中军民守住了河曲,乱民死伤百人见拿不下县城,现已退回了黄河去了西岸,朝陕西地界去了。”

  “祖宗保佑,还好还好……。”徐静秋松了口气,神色中的惊惶褪去了许多。

  “虽然此次河曲守住了,可乱民却未能平定,根据刚接到的消息,乱民已向神木方向而去,人员也从最初的上万人更增了一倍有余,接下来陕西那边恐怕会有大乱,而陕西同我们山西相隔不远,说不定哪天这些乱民就会打到山西来,一旦乱民入山西,平阳府位于山西南部,到时候恐怕首当其冲。”

  “我刚才问你是否去平顺小住些日子,主要也是考虑到这点。相比平阳府,平顺离北直隶更近些,而且平顺又靠近潞州卫,舅舅可是潞州卫指挥使,你和孩子们去了那边有舅舅照应,安全能够保证,哪怕乱民入山西后席卷各地,有舅舅护着也不会有太多问题。”

  “如果继续留在平阳,我在的话问题不大,可你也知道北边尚有事处置,等明年开春我就要继续北上,这一次去草原什么时候回来无法确定,万一到时候消息不畅事发突然,们留在平阳实在是太过危险,我如何能够安心?”

  “真的要离开?难道朝廷就不会平定叛乱?前些年也有地方叛乱,不也很快就平定了么?而且按夫君所言,既然乱民已经退回陕西,就暂时不会再来犯山西地界,想来平阳应当安全吧?”徐静秋思索了片刻开口询问。

  朱慎锥微微摇头,对她道:“此次民变不同往日,而且这些年各地灾荒严重,不仅是陕西一地,就连河南等中原地区也多有旱灾,我们山西这两年同样天灾频频,今年天气如此寒冷,雪却不如前些年那么大,等一开春恐怕又是一个旱年。”

  “乱民之所以作乱,说白了就是活不下去了,没了吃食你让他们怎么办?连命都保不住,难道还不奋力一搏?另外,朝廷要开征辽饷之事你也听说了吧?这辽饷一征恐怕更逼的许多百姓走投无路,以我看来接下来朝廷非但无法平定乱民,甚至各地乱民会越来越多。”

  徐静秋不是普通的女子,她可是读过书的,当她听朱慎锥这么说的时候,整个人呆住了,一丝恐惧和害怕在她的眼中浮现,她的身躯微微颤抖,带着无比的担忧问:“夫君,你这么说……难道……难道是想说乱世将至?”

  长叹一声,朱慎锥默默点头,他说道:“虽然我不想承认,可事实就是如此。你也读过史,当知道大乱将起会是一副什么模样,而如今我大明内忧外患,朝廷上党同伐异,我们这位崇祯皇帝被吹捧为明君,可依我看来根本就没半点明君之相。如他当一个逍遥皇帝,把朝政托付内阁的话,恐怕大明还会好些,可偏偏这又是一个有主意却没能力和担当之人,有如此君王在朝,不是国家幸事啊!”

  朱慎锥对崇祯皇帝的评价让徐静秋有些意外,毕竟崇祯皇帝初登基不久就干脆利落地解决了魏忠贤和阉党,而且他和之前的天启皇帝不一样,每日看奏折到深夜,勤俭非常,对自己要求异常严格,一副中兴之主的气象。怎么朱慎锥却如此不看好崇祯皇帝,反而说他根本不是明君呢?

  见徐静秋不解,朱慎锥当即就把有些事和她说了说。虽然夫妻一体,但说实话他和徐静秋之前以前从未谈论过这些,毕竟作为臣子说天子不是可不是小事,尤其朱家还是宗室,一旦传出去就是大麻烦。

  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陕西的民乱已起,大明天下已有乱象,朱慎锥无论要做什么,首先就是先要保证自己家人的安全。

  对于徐静秋,有些事也是应该让她知道的时候了。随着朱慎锥从天启皇帝登基,为什么会重用魏忠贤,而魏忠贤为什么会组织阉党和东林党作对,而且还直接向江南士绅大族和文官集团出手强力打压的前应后果全告诉了徐静秋。

  其中,包括东林党对朝政的把持,朝廷上的党同伐异和争斗,还有国家赋税的结构和实际收税的种种问题,再加上辽东的战事需要,此外还有皇权和文官集团权利的争夺等等。

  这些是徐静秋从来没有想过的,更从不知道的,随着朱慎锥的讲述,徐静秋的眼睛渐渐越来越亮,她根本没想到自己的丈夫会看得如此明白,更没料到朝堂和京师的情况会是如此复杂,更想象不到,这些日子被痛骂成阉党的魏忠贤其实并没有那么坏,而被文人所抹黑的先帝天启也不仅仅只是一个热衷于干木匠活的昏庸皇帝。

  如果这些都是真的话,天启皇帝还真是称得上一个英主呢。徐静秋不由得对比起前几年和这两年的变化了,这一比不要紧,比了才知道,在天启皇帝和魏忠贤主政的时期,各地的老百姓日子要比现在好过的许多,虽地方也有小股的叛乱,却根本不成气候。

  而现在,仅仅才一年多而已,各地乱象而生,老百姓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不正是正面朱慎锥所说是对的么?

  “既然如此,那么当今皇上为何又有许多人称其为明君呢?”

  “呵呵,所谓的明君可不是几人吹捧就是明君的。荀子曰:水能覆舟亦能载舟。唐太宗也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天下人过的好,这君王才是明君,而天下人都活不下去了,所谓的明君只是一个笑话罢了。”

  “你不看看眼下朝堂上的都是何人?当年先帝联手魏忠贤打压的又是何人?一句明君,再说些吹捧的话,就能让皇帝为己所用,这样的好事谁会放过?”

  “当今皇帝年少,根本不懂如何当好一个皇帝,更缺乏权谋和手段,其性格也是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有如此君王,倒不如没有君王的更好些,所谓不做不错,多做多错,越做越错,你瞧着吧,不出几年,天下必然大乱!”

  “这如何是好?”徐静秋紧张地问。

  轻轻拍了拍她的手,朱慎锥安慰道:“无妨,就算天下大乱,你夫君我也足有自保能力,大不了我带你们北上去草原,到了那边中原再乱也乱不到草原上去。”

  这话一出,徐静秋瞬间就放下了心,她突然就想到了的确如此。朱慎锥在草原的那些事她是知道的,只是刚才慌乱之下没想到这一步罢了。

  心中略定,徐静秋头脑也清醒了许多,不过虽然草原是一条退路,但在徐静秋心里还是能不去的不去的好。毕竟草原是塔娜的地盘,那边还有塔娜和朱慎锥生的两个儿子呢。

  现在大儿子腾格尔已经成了土默特之主,是北方的菊尔汗,而且前些日子蒙古派人去京师讨封,朝廷已经同意由腾格尔接替之前卜石兔为顺义王,从而使得他的影响力和地位更进一步。

  虽然她和塔娜都是朱慎锥的妻子,两人也从未见过,可在徐静秋的心里却一直暗暗和塔娜较劲,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她真不想寄人篱下,明明自己才是正妻,带着家人和孩子跑去草原干嘛呢?从心里就过不去这一关。

  “如果说……不去草原呢?”徐静秋忍不住问了一句。

  看了她一眼,似乎从徐静秋的眼中看到了一些东西,朱慎锥顿时就笑了。

  “不去就不去,就算是在大明我也能护得住你们。更何况,这大明是我朱家的天下,朱由检这黄口小儿根本不懂为君之道,更不懂用人。”

  “假如他聪明一些,当初就不应该向魏忠贤下手,留着魏忠贤这把刀难道不利么?何必自废武功呢?哪怕就是拿下魏忠贤,换其他人替之也行呀,可他倒好,轻信那些夸夸其谈的书生之言,自断臂膀,还把国事托付于这些小人,眼下所作所为更是把大明往深渊中推。”

  “想太祖当年,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建大明,何等艰难,自大明立到如今,已有近二百五十年了,创业艰辛,立国之正前所未有,他朱由检何德何能?毁我大明祖宗基业?”

  “夫君……你……你……?”这些话朱慎锥从来没有当着徐静秋的面说过,而今日却突然说了出来,而且话语中对崇祯皇帝的不满显露异常,更有一副意图取而代之的气势,这让徐静秋大为惊讶,一时间不知道如何说。

  “放心,此言就你听过,我不是不懂轻重之人,更明白其中的凶险。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不会莽撞行事,你是我的正妻,你我夫妻一体,我也不想瞒你,如真到那日,你可愿意跟着我赌一赌?不仅是为了我大明江山,为了我朱家祖宗基业,同样也是为了天下百姓!”

  徐静秋仿佛第一天认识朱慎锥一般,呆呆的看着自己的丈夫,她在朱慎锥的神色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豪迈和勇气,还有无比的鉴定。渐渐,心中的惶恐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信任和自豪,她什么话都没说,只是用力握住丈夫的手,重重点了点头。

第452章 孙元化

  2024-07-13

  徐静秋最终还是同意了朱慎锥的建议,准备带着孩子们去平顺。

  那日朱慎锥一番话让徐静秋终于明白自己的丈夫是怎么想的了,更了解了目前大明的局势和变化。

  徐静秋可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女子,书香门第家的女子相比普通男子,她更有魄力的多。熟读史书的她在朱慎锥分析下就明白过来,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眼下的大明已不可挽回地要乱起来了,一旦天下大乱,什么情况都能发生。

  作为大明宗室,朱慎锥并无什么太多选择,假如和普通宗室一样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国亡身灭,哪怕逃脱性命,这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更不用说她们这些妇孺家人了。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徐静秋当然明白这点。此时的朱慎锥也合盘向她托出自己的一些谋划和安排,当得知朱慎锥现在真正的实力时,徐静秋是惊讶万分,她虽然对草原的情况略知一二,可却从未深问过,更不用说大明这边的安排了。

  得知这些后,徐静秋就不再反对从平阳离开了。这是一个极聪明的女人,离开平阳不仅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孩子,也是让朱慎锥安心和没有后顾之忧。

  就这样,半月之后,徐静秋带着孩子们还有嫂嫂张氏和侄女巧儿在朱慎锥的安排下坐着马车离开了平阳,朝着平顺方向而去。

  说是去平顺娘家小住些日子,实际上朱慎锥已给舅舅王荣去了信,先在平顺呆些日子,之后再把她们安置在了潞州卫指挥使府内,由王荣帮忙照料。

  至于岳父岳母那边,太多的情况也无需告诉他们,他们知道的越多反而不是什么好事,反正平顺离着潞州卫不远,一旦有变,王荣那边也能及时反应,安全不会有什么问题。

  送走了妻儿和嫂嫂她们,家中的仆人也随着她们去了潞州卫,家里一下子就空荡冷清了下来。

  作为宗室,朱慎锥是不能走的,不过那也只是名义上而已,所以他暂时还要留在平阳当个幌子,至于离开平阳他的办法就太多了,再加上他就是一个普通宗室,平日里也不起眼,更没人知道他真正的情况,对外隐瞒这些还是很方便的。

  徐静秋带着孩子离开平阳,走之前给家中去了信,信中并没有说其他,也没告诉他们自己的去处,但隐晦地提醒了父母留意各地的动静,防备地方可能发生的问题。

  不仅是给父母去信,就连远在京师的弟弟徐宪成也去了一封信。

  王恭厂大爆炸后,徐宪成因表现良好被天启皇帝看重,提前结束了在工部实习正式授官。

  因为王恭厂毁于一旦,再加上徐宪成自己也不想卷入东林党和阉党的争斗,运作之下徐宪成以工部虞衡清吏司员外郎的身份负责重建火器局和仓库,所以经常在京师、丰台和天津三处来回奔波。

  远离了京师的政治旋涡,徐宪成总算松了口气,再加上公务的繁忙,他也顾不上京师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一心就投入了工作之中。

  转眼两年过去,这两年内徐宪成已初步完成了火器局和仓库的重建,从工作能力来说无可挑剔,再加上魏忠贤倒台后,朝廷政治风向有所改变,东林党渐渐恢复元气,而在江南一地,复社因为政治观点接近东林党,再加上复社成员团体的背景特殊性,目前复社名头越来越响,已有小东林之称。

  徐宪成作为当初复社的元老,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地位水涨船高,随着这种变化,一直游离于政治中心的徐宪成也不可避免进入了朝廷的视线,包括崇祯皇帝和内阁大佬们的眼中。

  就在半年前徐宪成升官了,由工部虞衡清吏司员外郎进一步成了郎中,由从五品升到了五品。

  此外朝廷还给了徐宪成一个监察御史的头衔,听说似乎还有让徐宪成出京担任兵备道的想法,不过这件事是真是假大家也不是很清楚,至于去那个地方担任兵备道更不知道,但不管如何徐宪成已入了朝廷的法眼却是实实在在的,一旦真让他出京任兵备道,未来仕途可以说一片坦途,别看兵备道这个官职不高,可实权颇重,在这个位子上做好了,由兵备道升迁巡抚概率很大,等成了巡抚后,就相当于一脚踏入高级官员的行列了。

  京师的宅院,这个地方还是当初徐宪成在京师的住处,这些年来,徐宪成一直没有换地方,依旧是那个不起眼的小院。

  不过相比之前,现在徐宪成已不是一个人住着了,去年的时候徐宪成的好友李信来京师探望他,受徐宪成之邀留在了京师。

  虽然李信科举不成,没有徐宪成科举的天赋和运气,不过李信的能力很强,而且当他得知徐宪成在工部任职,又是工部虞衡清吏司员外郎,负责火器局,对火器颇有兴趣的李信忍不住就和徐宪成请教讨论起这些来,见李信如此,徐宪成恰好需要信得过的人帮忙,主动邀请李信不如来京师帮自己,顺便留在京师备考科举。

  两人是好友,李信又是一个直爽之人,当即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就这样徐宪成替李信在工部挂了个名,谋了个低级官员的差。毕竟李信是举人,他的身份完全可以当官,所谋的这个官虽不起眼,李信却根本不在乎,因为他知道这个所谓的官只是由头罢了,而他要做的是协助徐宪成的工作。

  就这样李信留在了京师,因为两人的关系李信也没另找住处,直接就搬来了徐宪成同住。对此徐宪成自然欢迎,自己的小院虽然小,可住的地方却不缺,有李信和自己同住,他巴不得呢。

  有了李信帮忙,徐宪成在工部的工作轻松了许多,李信的能力的确强,在他的帮助下工部虞衡清吏司工作一切井井有条,受益良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宪成和李信在京师也结交了些朋友,其中关系最好的当属兵部主事孙元化了。

  因为工作的原因,在兵部任职的孙元化和徐宪成多有交往。

  孙元化此人是徐光启的弟子,而徐光启不仅是朝中大员,更是大明西学领袖,在其师的熏陶下,孙元化对数学和物理颇有研究,更对火器制造和运用有浓厚兴趣,再加上他本就是兵部官员,经常因为工作需要和工部打交道,一来二去就和徐宪成结识,双方因为脾气相投再加上在火器上的运用观点一致,很快就成了好友。

  也因为这个原因,李信来到京师后通过徐宪成认识了孙元化,双方熟悉后也成了不错的朋友。三人经常在徐宪成的小院聚会,饮酒谈事,交情越发的好。

  “恭喜恭喜,初阳兄此去辽东,当大展手脚,我等为兄贺!”徐宪成举起面前的酒杯由衷向孙元化道贺,一旁的李信也笑呵呵地向他祝贺。

  就在昨日,孙元化也升官了,蓟辽督师袁崇焕伸手向朝廷要人,特意点名要孙元化去辽东襄赞辽东军务。

  之所以这样,那是因为孙元化和袁崇焕曾经共过事,那还是天启二年的时候,当初因为侯震的保举,孙元化去辽东协助袁崇焕,因为他精通火器对袁崇焕驻守宁远帮了不少忙,当年的宁远大捷袁崇焕之所以能用火器打退努尔哈赤的几番进攻,孙元化可以说功不可没。

  宁远之战后,因为天启皇帝病重,袁崇焕当了辽东经略后没多久就称病离职,孙元化也暂时辞官回乡。等到崇祯皇帝上位,袁崇焕官复原职,并更进一步成了蓟辽督师,而这时候孙元化也回到了兵部继续担任主事。

  袁崇焕去辽东上任后不久,先是平定了宁远兵变,接着又在辽东展开了一系列的整顿工作,同时伸手向朝廷要钱要粮要人。钱粮暂且不说,至于要人其中就提到了孙元化,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崇祯皇帝已下旨升了孙元化官,并让他去辽东继续协助袁崇焕。

  “多谢两位贤弟。”孙元化笑呵呵地干掉了杯中的酒,冲着他们亮了亮杯底。

  孙元化马上要去辽东,所以三人今日聊的都是围绕着辽东战事。

  这三人之所以会成为好友不仅是脾气相投,还都对火器包括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针对辽东目前的局势,三人你一言我一句就交流了起来。

  聊的兴起,三人索性就把桌上的菜盘、酒盅当成了棋子,手指沾着酒水画起了辽东地图,指点着地势讨论起来。

  你一句,我一言,聊的兴起,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可聊到最后,当三人谈到辽东的粮草和军饷问题的时候,孙元化不由得叹息摇头起来,露出了忧色。

  “之前不是说朝廷已经向辽东下拨军饷么?皇上和内阁诸大人还有户部做了安排。”李信问。

  孙元化神色严峻道:“杯水车薪呀,眼下朝廷虽已拨款,但数额远未达到袁督师所需,之前宁远兵变就是因为欠饷,袁督师抵达辽东后虽把此事强压了下去,也解决了部分军饷问题,可相比所欠之数还相差甚远,如朝廷不能尽快解决此事,恐怕依旧不稳。”

  李信露出疑惑之色,这和他所听说的似乎有些出入。今年朝廷动作可是大的很,为了辽东战事募集军费,不仅撤裁了驿站,不久前还宣布征收辽饷,如此下来怎么都应该吧辽东军费补齐了,怎么还会欠缺呢?

第453章 双岛再会

  2024-07-13

  孙元化苦笑了一声却没回答,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徐宪成。

首节上一节197/2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