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194节

  崇祯皇帝接到袁崇焕由辽东而来的折子,看完后忧心忡忡,同时也庆幸自己幸亏启用袁崇焕当督师派他去辽东,要不是袁崇焕去的及时,恐怕之前闹饷就闹大了,一个不慎整个辽东自己先乱起来,到时候别说平辽了,弄不好闹饷的军队就把辽东自己给闹没了。

  现在袁崇焕把这事给压了下来,又干脆利落地解决了首恶,这让崇祯皇帝对此很是满意。但崇祯皇帝心里也清楚,答应袁崇焕的银子必须尽快送到,没有银子这事就不能说真正解决,眼下的解决只是暂时罢了。

  想到这,崇祯皇帝连忙让人把内阁诸阁老和户部尚书毕自严给找来,让他们尽快筹集军费送至辽东,以彻底解决辽东军饷问题。

  原本崇祯皇帝以为这个事不难,随着朝廷的驿站撤裁实施后,眼下朝廷已没了每月驿站支出的大笔开支,把这笔开支挪过来,再加上户部从其他方面筹集,就能拿出一大笔银子来。

  何况,毕自严之前还答应过户部凑十二万两银子出来,这些全部加起来就算没到当初袁崇焕需要的八十万两数额也应该差不多了。可崇祯皇帝万万没想到,当他再一次要求拨款的时候,内阁的诸位阁老和毕自严却没想象的爽快,反而把脑袋摇成拨浪鼓,说现在拿不出这笔钱。

  “没银子?这怎么可能?毕爱卿,当初你可是答应过朕的,难不成出尔反尔?这可是国家大事!辽东军费拖欠,已至军中哗变,眼下袁崇焕好不容易压下去,户部如不能尽快拨款,辽东再起风波如何是好?”崇祯皇帝瞪着不可思议的眼睛,更不敢相信刚才他们说的话。

  “陛下!”毕自严丝毫不慌,先给崇祯皇帝行了礼,这才说道:“此一时彼一时,国家财政本就不宽裕,用钱的地方可不止辽东一处,前些日子西北、中原各处受灾,朝廷自然当救济地方,这起码需要十几万两的拨款。此外,南方红夷也有蠢蠢欲动之迹,先帝在时就在福建和红夷大战过,把红夷赶了出去,但现在红夷又有卷土重来的迹象,说不定随时就会开战,这也是用钱的一处。另外地方来报,有贼子王嘉胤在白水聚众叛乱,地方需派军队剿灭,内阁和兵部行文已到了户部。还有宗室的俸禄眼下算时间马上就要到拨款的日子了,臣这边已做好了预算,这些都需花银子支出……。”

  毕自严一张开就是滔滔不绝,这边用钱那边也要花钱,在他嘴里这大明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大明财政原本就是入不敷出,他毕自严一直都是在拆东墙补西墙,玩的是两个盖三个碗的活。

  哪怕现在驿站撤裁,朝廷少了这一份开支,可就算是这样也不可能真的把节约下来的这些银子全花到辽东军费上去啊,朝廷还有许多花钱的地方呢,真要全用了,其他地方怎么办?

  再说了,还有几句话毕自严根本就没说,那就是驿站撤裁节约下来的银子真的能派上用处么?崇祯皇帝太年轻了,他根本就不知道官场上的门道。按照正常支出,国家维护驿站一年起码六十八万五千两的开支,如果再把关联的开支也计算进去的话,这个数额会更大些。

  但驿站撤裁后,不是说这些银子就多余了出来,这天下哪来的多余银子?早在崇祯皇帝决定撤裁驿站的时候,满朝上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就盯上了这笔银子,这些人和饿狼一般红着眼珠子,就等着机会了。机会一到,还会给你客气不成?你这里咬一口,他那边撕块肉下来,一眨眼的功夫这笔银子就去的差不多了,还能剩下多少?

  当然了,这种话是绝对不能和崇祯皇帝明说的,这是大明官场的潜规则,更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就连毕自严自己也是这个利益集团中的一个,他怎么可能把事实告诉崇祯皇帝?所以只能东拉西扯,用其他说辞来糊弄这个年轻的皇帝。

  “陛下,臣已计算过了,眼下户部能出的银子也就是十万两而已,再多绝无可能。”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气得不行,闹了半天他折腾来折腾去银子没见着,还把驿站给折腾完了,最后只弄来十万两银子?而且之前毕自严答应自己的可是十二万两啊,现在倒好反而越来越少了?这不是逗自己玩么?

  脸色铁青的崇祯皇帝有些忍不住了,当即责问这十万两银子能派什么用处?袁崇焕那边要的可是足足八十万两,再加上后续的军费还有近四百万两呢。这个堂堂户部尚书之前说拿不出银子,把皮球踢到自己这边,自己好不容易想了个撤裁驿站的办法,原本想节约出近七十万两银子填补辽东军方的漏洞,现在倒好,这银子没见着就连户部原本答应的也少了二万两?

  崇祯的斥问毕自严无话可说,他站在那边一声不吭,摆出一副直接摆烂的模样。

  反正他这个户部尚书当的也没意思,手里没钱腰杆子硬不起来,借着这个机会崇祯皇帝把他撤职倒也不错,谁爱当就谁去当吧,自己回乡养老不好么?

  见毕自严这副样子,崇祯皇帝心中更是火大,他瞪着毕自严正要发脾气,就在这个时候内阁首辅李标站出来替毕自严解释了几句。

  李标的年龄虽不大,但资格却不差,他不仅是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更当过太子府的属官,是泰昌皇帝的老班底。

  泰昌皇帝登基后,李标为詹事府少詹事,天启皇帝继位,李标任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后升户部尚书。李标还是东林党大佬赵南星的弟子,其名上过阉党的“东林同志录”,因为魏忠贤势大,李标为避祸引病归里,崇祯皇帝继位东林党开始反攻倒算,李标作为东林中坚被起复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之后崇祯皇帝在抽签决定内阁成员和首辅过程中,李标的运气不错,直接就入了内阁摇身一变成了首辅。

  李标和毕自严是老朋友了,毕自严虽不是阁臣,却是户部尚书,他的能力李标很是清楚,并且他也知道毕自严的难处。一旦崇祯大怒之下夺了毕自严户部尚书之职,那么户部又有谁能负责呢?满朝上下要找一个有毕自严这样具有经济和理财手段的人可不容易,而且作为内阁首辅,最终这个麻烦还得落到自己头上?

  所以拉毕自严一把同样也是帮自己,李标当即出面替毕自严解释了几句,说户部现在的确很难,朝廷各方面缺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毕尚书做事认真,工作能力强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他刚才那些话只是就事论事,并没其他意思,还请崇祯皇帝不要生气。

  有李标出来打圆场,崇祯皇帝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些,不过对于辽东军费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当即就问李标这个事怎么办。

  李标思索了一番,当着崇祯皇帝的面劝了毕自严几句,并提醒他辽东军费必须尽快解决,这可不是小事,一旦辽东乱起来对国家的冲击是极大的,更不要忘记辽东还有建奴虎视眈眈呢。

  在李标的一番劝说周旋下,毕自严也放缓了些口气,他又不傻,有人为他说话自己再头铁硬顶不等于把首辅和皇帝全得罪了么?

  毕自严想了下,告诉崇祯皇帝自己会想办法再凑点银子出来,不过最多也就二十万两而已,这点银子是他能力的极限了,再多可真的拿不出来了。

  毕自严的改口,崇祯皇帝也微微松了口气,二十万就二十万吧,总比十万的好,虽然这个数字离着袁崇焕要求的还远,可总能先救救急。当即崇祯皇帝就对毕自严说这个事要马上去办,袁崇焕那边还等着呢,问银子什么时候能拨到袁崇焕的手里,毕自严给了一个期限,崇祯皇帝这才满意地点点头,这事就这么定下了。

第444章 辽饷

  2024-07-13

  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可真正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现在勉强凑了二十万两给辽东那边,离袁崇焕要求的还远呢。崇祯皇帝又不想从自己内库里拿私房钱垫上,可没银子又如何?他是皇帝不是神仙,变不出银子啊!

  驿站已经被撤裁了,可撤裁后的效果和崇祯皇帝所想的完全不同,撤裁节约下来的银子就这么稀里糊涂没了,崇祯皇帝心里也胸闷的很。

  接下来又没什么可以撤裁的,难不成对官府衙门动手撤裁人员?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驿站是企业编制,官员可是公务员编制,拿企业编制开刀问题不大,可要拿公务员编制开刀,崇祯皇帝就等于得罪了全天下的士大夫,他不懂其他,难道这个道理会不明白?

  再说了,这个方法别说实施了,就算是提出了也绝对不可能通过,满朝文武肯定会激烈反对,这可是直接动了他们的根本啊。

  所以崇祯皇帝现在已没了继续可以撤裁的可能,可银子的空缺又怎么办呢?这时候有人提出实在不行的话就增税,既然辽东战事缺钱,为解决辽东军费问题,可以向民间加派“辽饷”税,让地方和百姓分摊一下,反正大明地域辽阔,百姓众多,全国上下几千万人呢,一人收一两就是几千万的进账,不仅能解决辽东军费还能填补户部的财政紧缺,一举二得。

  这个建议刚刚提出就有人表示反对,反对者说增派赋税要慎重,老百姓的日子过的不容易,眼下大明各地天灾频频,地方也有叛乱迹象,一旦增派这些赋税就再加重了他们负担,并不是什么好办法。

  不过反对的意见很快就被压了下去,表示赞同的人是大部分,并且提出加派辽饷是眼下解决财政问题的最好办法,虽然这种做法对百姓有些影响,可相比大局来说这样的影响还是能够承受的。

  先苦一苦百姓,让百姓和朝廷同舟共济勒紧裤腰带过一段艰苦日子,袁崇焕不是承诺五年平辽么?只要在五年内解决了辽东问题,那么充其量也就天下百姓苦上五年罢了。

  五年之后,等辽东战事平定,天下也太平下来,这辽饷自然就可以停收了,接下来老百姓也就能过上好日子了。朝廷这么做是为了天下啊,为了大明的江山,百姓乃大明之百姓,这点点付出不应该么?

  这句话一下子就说到崇祯皇帝的心里去了,崇祯皇帝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自从登基后,崇祯皇帝一直以中兴之主要求自己,每天把自己弄的辛苦万分,先不说天天熬夜看奏折,和大臣们谈话处理国事弄到三更半夜,就连平日里对自己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在生活上更是勤俭到了极点,不断减少后宫的开支,以减少宫中支出。

  他的御膳简单的很,每次用膳的饭菜就两三道和普通人家没什么两样,就连他身上的衣服破了也不舍得做新的,让自己的皇后在后宫帮他用针线缝补,这皇帝当到他这个份上,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崇祯皇帝觉得自己作为天子都能吃这样的苦,那么作为自己臣民的老百姓和自己同甘共苦也是理所当然的。苦一苦老百姓,大家同心协力过几天苦日子,为的是未来大明的中兴啊!一时间,崇祯皇帝就做出了决定,从善如流听从建议,开征辽饷。

  其实所谓的辽饷早在天启年间就有了,不过那时候辽饷的征收是交给魏忠贤来负责的,魏忠贤包括天启皇帝心里都很清楚,靠朝廷赋税是支持不了辽东庞大军费开支的,必须从其他地方想办法弄钱。

  不过当时的辽饷和现在的辽饷完全不同,魏忠贤的辽饷只是用了一个名义,但实际上征收的对象不是普通老百姓,魏忠贤心里清楚老百姓苦哈哈日子过的不容易,本来就榨不出什么钱来,与其把精力放在老百姓身上,倒不如把目标放在士绅大族和商人身上。

  这也是魏忠贤的阉党被东林党等各党攻击的主要原因,通过在江南等地向士绅大族和豪商们增派赋税,再加上一系列的对外贸易手段,魏忠贤一年给天启皇帝就弄了四百多万两银子,四年中总计搞到了一千七百二十万两,这些钱不仅解决了辽东军费问题,还满足了北直隶和其他地方的财政支出。

  随着魏忠贤倒台后,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被清算,当初有针对的增派赋税也成了魏忠贤的原罪之一。

  可现在倒好,在内阁众人的讨论下,崇祯皇帝居然捡起了当年魏忠贤所做的事,继续征收起了辽饷,而这一次却把征收目标从地方士绅大族和豪商转移到了普通百姓身上,难道这么做官员们会不清楚其中的区别么?当然是不可能的。

  能做到这样级别的高官,他们哪里不明白其中区别的道理?可问题在于屁股决定脑袋,他们作为士绅大族和豪商的代理人,自然不可能和当年魏忠贤一样对这些目标下手,这等于损害自己的利益挖自己的根基啊!找个合适的理由,把针对的目标和负担转移到普通老百姓身上,这就最合适不过了。

  至于老百姓会什么反应?他们哪里管得了这么多?在这些人眼里,天下百姓无非就是草芥罢了,贱命不值一文,就和韭菜一样割了一茬还会长出一茬,区区生死同他们何干?

  崇祯皇帝的御前会议开完,几日后户部的二十万两银子总算是拨了下来。这时候,崇祯皇帝考虑再三,很肉痛地又从自己内库里拿了十万两银子,凑足三十万两送去了辽东。

  把银子送去的同时,崇祯皇帝还给袁崇焕带去了话,说后续的银子他会想办法尽快下拨,这三十万两银子虽然不足他的要求,可毕竟也不算少了,让袁崇焕以国事为重,先安抚好辽东军政,他相信以袁崇焕的能力肯定能够做到这点。

  在辽东的袁崇焕接到崇祯皇帝的来信和送来的这三十万两银子(实际二十万两出头,其他的按规矩漂没了)顿时愁的不行。

  袁崇焕这边的欠饷再加上后续应该发的饷银可不是小数,这些银子充其量也就够两个半月的欠饷。

  面对这个情况,袁崇焕也是无奈,他只能先补发了两个月的饷银,同时告诉军士们朝廷后续的军饷会陆续送来,现在这些只是初步,让大家尽管放心,只要有自己在欠饷肯定不会有任何问题。

  虽然杯水车薪,可毕竟也是实实在在的银子,当拿到补发的两个月的欠银后,之前还对袁崇焕有所怀疑的军士们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众人都觉得袁大人做事有担当,说补发就补发,这不银子不就下来了么?

  银子虽然不足,可也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不是?再说了,袁大人说话有一说一,铁板钉钉,不信朝廷,还能不信爱兵如子的袁大人么?

  夜深了,袁崇焕在宁远的府邸依旧亮着灯光,书房里袁崇焕搁下手中的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

  一份刚写完的奏折摆在桌上,上面的墨迹还没干透,袁崇焕起身在屋里走了几步,眉头紧锁,神色严峻。

  回到辽东已有近月了,这近月中袁崇焕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解决辽东军中哗变的问题和后续处置。

  挑起哗变的几个下级军官已全部处死,袁崇焕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压制了这场事件。安抚了军士后,袁崇焕就对辽东军将下手,自从自己去年称病离开辽东到这一次回来,袁崇焕发现他对辽东的军阵控制没有以前那么得心应手,除去在山海谷的吴襄和祖家兄弟外,其余辽东军将或多或少都有些异动。

  袁崇焕是一个掌控欲极强的人,当年他当兵备道的时候就压得总兵满桂死死的,最终逼得满桂从宁远调离去了宣大,满桂离开后,袁崇焕利用手段和利益把手下的辽东军将捆绑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团体,而他袁崇焕就是这个团体的核心。

  这一次回来,袁崇焕明显感觉到其他辽东军将已不像以前那样对自己惟命是从,似乎都有了小心思。这让袁崇焕极为不悦,更让他心生警惕。

  作为蓟辽督师,袁崇焕现在在辽东是军政一把抓,根本不允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袁崇焕在处理完哗变之事后,果断出手抓了吴国琦。

  吴国琦这人是他手下参将彭簪古的中军,从祖大乐那边得知,自己离开辽东后彭簪古等高级军官就私下串联,撇开自己形成了原本利益团体之外的小团体,有自立的迹象。

  这一次哗变如此轻易爆发,除了欠饷之外,这些高级军官的坐视不理甚至暗中推动也是另一个原因,而巡抚毕自肃自杀,除去愤慨外同样也是他们所逼迫,这件事中吴国琦是他们的狗头军师,私下干了不少勾当。

  拿下吴国琦,袁崇焕二话不说就动用尚方宝剑处死了此人,用血淋淋的人头来震慑众人。接着,袁崇焕又处罚了彭簪古及车左营加衔都司王家楫、车右营加衔都司左良玉、文标营司佥书李国辅四人。杨正朝、张思顺免死发前锋立功。此外,以贪酷激变的推官苏涵淳、通判张世荣被降职。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众人顿时收起了各自小心思,对袁崇焕惟命是从再也不敢搞鬼,袁崇焕这才彻底收回了所有军政大权。

第445章 掐断动脉

  2024-07-13

  处理完这些后,袁崇焕的督师职权才算真正名副其实,可接下来军费的问题依旧是件大事。

  这一份奏折就是袁崇焕向朝廷催促军费的奏折,之前发下来的那些银子只是救急,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朝廷后续的军费一直没到的话,就算他袁崇焕再有能力再有威望,也压制不住辽东军士们。

  除了催促军费一事外,袁崇焕还向崇祯皇帝提出了建议,他的建议是暂时在辽东和登莱不再设置巡抚。眼下他是蓟辽督师,掌控蓟辽军政,一旦设置了巡抚,那么必然会分他的部分权利。

  之前王化贞和熊廷弼的经扶之争过去没几年,如果朝廷任命了新的辽东巡抚和登莱巡抚,假如在工作中和袁崇焕有矛盾,或者双方观点不一致,就会影响他的平辽大计。

  为推行平辽计划,袁崇焕准备先在辽东借这次闹饷事件整顿军务,并将关内外原本三四员总兵只保留关内和关外两员前锋总兵,分别由赵率教和祖大寿充任,并以亲信何可纲为中军,居中坐镇宁远,倚仗此三员将领来实现“五年复辽”的计划。

  此外,袁崇焕还淘汰参将、游击、守备、中军、千总、把总等官近百员,对各堡垒、驿站的布置也重新进行规划,并敦促工部改进武器装备质量,敦促户部向沿边各镇订购战马,以达成“精兵、壮马、坚甲、利兵”的必要条件。

  在这些基础上,袁崇焕还提出招抚蒙古各部,联合蒙古各部以增强对抗满清的力量。提出了对察哈尔、喀喇沁各部的合作思路,此外针对目前土默特部派使者来京,讨封顺义王爵之事,袁崇焕也表示朝廷应该尽快拉拢对方,区区一个顺义王而已,给了就给了,如能拉拢土默特部为大明所用,这对辽东战事来说是一件好事。

  在最后,袁崇焕还婉转的表示,当年天启皇帝在的时候辽东方面意图和建奴进行和谈,后来因为天启皇帝驾崩,和谈就中止了下来。现在自己重回辽东,鉴于目前辽东的实际情况,袁崇焕建议不要直接做出终止和谈的做法,可以私下继续和对方接触,透露出一些和谈的意愿。

  当然袁崇焕也说的清楚,这种和谈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麻痹和迷惑对方的策略。大明和辽东建奴的和谈是假,真正目的是要暂时缓和双方的关系,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来整合辽东军政,做好复辽的准备。

  之前在京师,袁崇焕的牛皮已经吹了出去,也拿到了蓟辽督师的职务,眼下怎么处置辽东战事,说句实话袁崇焕心里一点底都没。

  而且现在辽东情况远比自己当时离开的时候复杂,再加上魏忠贤倒台后辽东军费出了大问题,手里没银子,靠眼下的兵力和拉胯的战斗力,守城尚且马马虎虎,至于复辽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袁崇焕不傻,他对自己的处境看得明明白白,可这时候的他已经被自己吹的牛顶在杠头上了,根本就没有下来的可能。现在,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尽量稳住辽东局势,再用其他手段缓和住各方面,而他奏折中所写的这些内容,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只要缓住辽东,拉拢住蒙古人对抗建奴,又或者建奴那边同意和谈,拿出诚意,到时候自己想办法周旋一二,说不定就能把这个事蒙混过关。

  袁崇焕觉得只要和谈成了,建奴不再作妖,自己就算没能达成五年复辽的计划也足够和朝廷交代了,到时候崇祯皇帝应该不会过于苛求自己。

  思索了许久,目光再一次向奏折看去,上面的墨迹已经干了,袁崇焕把奏折折好,盖上火漆,然后喊来人连夜就把这奏折给送了出去。等人走后,袁崇焕依旧未有休息,他笃步来到墙边,这面墙上挂着一副地图,这是整个蓟辽的地图,面对这副地图,袁崇焕凝神看了许久。

  他的目光先是落到了山海关,然后从山海关往东渐渐移到了宁远位置,再从宁远往东北方向朝着锦州望去,过了许久又继续东移,落到了现在辽东建奴的沈阳。

  在这几处袁崇焕看了许久,也沉思了许久,接着他继续朝着东边望去,掠过片被建奴所占据的辽东之地,最终停留在了地图最右边,而这个位置上画了个红圈,上面写着“皮岛”二字。

  “皮岛……毛文龙……。”

  一个地名,一个人名,在袁崇焕的口中轻声念出,袁崇焕神色复杂,盯着皮岛的方向许久没说话,放在身边的右手却紧握了起来。

  毛文龙和袁崇焕也算是老相识了,袁崇焕在当兵备道的时候就认识毛文龙了,不过两人见面的次数不多,更谈不上什么交情,甚至可以说非但没有交情,反而有很深的矛盾。

  毛文龙是军中大将,东江镇总兵,左都督,他的老巢就在皮岛。

  早在万历年间,毛文龙就在军中崭露头角,天启初年时,毛文龙已一己之力收拢辽东军民,以皮岛为根据地在当时的后金背后进行不断游击战和破袭战,让后金上下叫苦不迭。

  每次后金和明军在辽东开战,毛文龙都会在后方进行偷袭,逼迫后金无法使出全力和明军作战,极好地配合了辽东战事。

  之前的宁远大捷也是如此,当时努尔哈赤拿不下宁远却打破了觉华岛,之后很快撤回,其原因并非只有袁崇焕驻守宁远无法拿下,毛文龙在皮岛出兵威胁对方后路也是其一,说句实话袁崇焕能守住宁远毛文龙是帮了不少忙的,可事后一提到宁远大捷,众人多想的只有袁崇焕,而忘记了毛文龙之功。

  不过就算这样,袁崇焕从来没有把毛文龙当成朋友,相反关系很差。主要原因就在于毛文龙在皮岛掌控了关键的海上商路,把持了交通要道。

  还记得当初袁崇焕的弟弟袁崇煜么?袁崇煜是袁崇焕在辽东的代理人,靠着袁崇焕手中的权势,短短数年里袁崇煜就从一个普通商人成了整个辽东最大的商家。

  当时袁崇煜为和建奴贸易,从对方手中获得利益,派手下的商人通过皮岛去接触。谁想正是这个举动被毛文龙给发现了,得知情况后毛文龙根本不给袁崇焕半点面子,直接扣押了袁崇煜的手下人和带来的货物,之后袁崇焕去信让毛文龙网开一面,毛文龙断然拒绝,最终当时官职还不高的袁崇焕无奈只能低头服软,恳求毛文龙放人,毛文龙虽最后还是把人放了,可却把货物全扣了下来,让袁崇煜损失惨重,而且还放了话,以后凡是要走皮岛一线贸易,必须要提前征得毛文龙同意,交纳费用,要不然来多少他毛文龙就扣押多少。

  这件事使得双方的关系破裂,差到了极点。之后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很少有过来往,双方各自为政,都不搭理对方。

  眼下可不同了,自己已经不是当初的区区兵备道,而是正儿八经的蓟辽督师,他毛文龙虽然是一品武官又怎么样?难不成自己还怕他?

  之前的私怨除外,还有实际的利益问题。现在袁崇焕最缺的是什么?当然是银子了。朝廷要求的银子迟迟不到,催促几次才来了这么点,杯水车薪之下根本不够,袁崇焕必须想其他办法,所以他直接就盯上了毛文龙的商道包括军饷。

  毛文龙在皮岛把持商道,每年收取过路费可不是小数,没这些钱毛文龙怎么可能养兵?此外还有朝廷下拨的军饷呢,按理说东江镇的军饷和袁崇焕根本就没关系,他虽然是蓟辽督师,可东江镇并不在他的管辖范围。而且毛文龙不仅是一品武官,东江镇总兵(大军区司令员),还和自己一样手握尚方宝剑呢。

  尚方宝剑这玩意看着唬人,可实际上也就能震慑住中下级军官而已,拿这玩意最多也就能斩杀五品以下官员,对于高级官员根本就不起作用,更不用说官衔达到毛文龙这样级别的一品了。

  不过袁崇焕向来就胆子大,既然他盯上了毛文龙的财源和军饷,就绝对不会放过,更何况他和毛文龙还有矛盾呢,而且作为蓟辽督师的他对毛文龙在皮岛称霸一方更是很看不惯,所谓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你毛文龙何德何能有和自己平起平坐的资格?老子非得碰一碰你不可,让你知道当年得罪老子的下场!

  想到这,袁崇焕顿时下定了决心,准备拿毛文龙开刀,彻底解决掉这个让自己看不惯的武夫。

  过了没几日,袁崇焕就下了一道命令,以加强登莱海禁为由,将原本起于山东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的东江运道改为从山海关起运,在觉华岛换舟运,海船需经督师衙门挂号方许出海,并设东江饷司以核查钱粮。

首节上一节194/2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