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193节

  哪里有当皇帝的自废武功,对自己的爪牙下手的道理?大明开国这么多年,每一个皇帝不重视这些特务机构?只不过经常在锦衣卫、东厂的权利平衡点不一罢了,又或者为约束锦衣卫和东厂,新开了西厂甚至内行厂进行有效控制,但像现在这样皇帝联合文官集团打压这些部门的还是头一回。

  周安民搞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更不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朱慎锥倒是知道一二,无非就是崇祯皇帝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还没当上皇帝前就被东林党等文官集团给忽悠瘸了,再加上对魏忠贤的厌恶和提防,从一开始就不待见锦衣卫和东厂这些特殊机构,所以在解决魏忠贤之后,崇祯皇帝顺手就对锦衣卫和东厂进行打压,而他所做的这些也恰恰是文官集团乐于成见的,自然欢呼万岁大喊英明,却绝对不会因此而提醒崇祯皇帝这样做的错误。

  “风雨欲来啊!”朱慎锥心中不由得暗叹,更是无语摇头。

  崇祯皇帝登基后到现在还没一年呢,所做的这些事就实在让人无语。看似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可实际上他做的一切都是在大明这条原本就残破的大船上瞎折腾。

  再加上魏忠贤倒台后,阉党覆灭。现在朝堂上都是以前东林党和自誉为清流的文官集团,他们当年被魏忠贤压制的有多厉害,现在就有多疯狂,根本不顾国家安危,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不断唆使崇祯皇帝瞎闹,如此下去还能得了?

  “姐夫,喝口茶吧,朝廷离着太远,你我还是关心眼前才是。”朱慎锥端起面前的茶盏,一语双关地提醒周安民。

  周安民凝神想了想,拿起自己的茶盏抬手喝掉里面的茶,重重放下后点头道:“你说的是,有些事的确是我们没办法顾得上的,眼下也只能自己顾自己了。哎,实在不行,小弟,我这里还需你帮忙才是。”

  “自家人,谈什么帮忙不帮忙的。”朱慎锥笑笑,他自然明白周安民突然找自己为了什么,在周安民来前他已经准备好了,当即取出一个信封递了过去,周安民接过后打开一看,里面是十来张千两的恒通银票,加起来足有上万两。

  “驿站撤裁,影响极大,人员安置朝廷能不管,但却不能放纵,至少手下的兄弟得安排好。所以这些银子我想姐夫你正需要,当能派得上用处。此外,我已交代亢有福,你可以晚些去寻他,其他的省份也就罢了,但我们山西撤裁的部分驿站可由恒通出面接手,改官为民充作客栈,之前人员如何安排也由姐夫你来定,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我为兄弟们尽一份微薄之力。”

  周安民先是一愣,接着就是一喜,连连点头,神色中放松了许多。他正头大这个事呢,更不知道如何善后,现在朱慎锥不仅给了他银子,还指点了他一条安置的办法,这让周安民喜出望外,按照这样的操作,虽然朝廷撤裁了驿站,可驿站的主体和核心人员还是保留了下来,这对于各方面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第441章 宁远哗变

  2024-07-13

  朱慎锥很大方了不仅给了周安民银子,更帮周安民解决了驿站撤裁后的问题。

  倒不是朱慎锥手上的银子多得没地方花了,其实朱慎锥自己也不宽裕,他用钱的地方多了去。

  现在腾格尔部已经取代了卜石兔部,成为了土默特草原名义之主,而且还自封为菊尔汗,就连顺义王的爵位也在运作下在向朝廷请封。

  蒙古派去京师的使者已经抵达了京师,除了朱慎锥安排的蒙古使者外,就连张锡钧也悄悄混在使者队伍中回到了京师,帮着运作此事。

  魏忠贤的事已经尘埃落定,随着崇祯皇帝的皇位稳固,对阉党的打击也告一段落。

  张锡钧本就不是阉党的人,他只是和魏良卿有私人交情罢了,当初离开京师只是担心殃及鱼池,为了安全这才暂离。眼下看局势也是应该回去的时候了,张锡钧这样的人只有在京师才能发挥出重大作用。

  在张锡钧的运作下,顺义王的爵位到手不会有什么问题,无非就是出点银子贿赂朝堂的几位大佬,然后再在崇祯皇帝面前说些好话,表现出臣服的姿态罢了。

  眼下大明最大的敌人依旧是辽东建奴,在这种情况下拉拢蒙古对大明来说是件好事,大明无论君臣都不会拒绝腾格尔部的主动进贡和臣服。至于顺义王的爵位,在蒙古还有几分贵重,可在大明方面却根本不算什么。一个外臣的封爵,对大明根本就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还能拉拢对方为己所用,何乐不为呢?

  除去爵位外,还有一件事就是希望大明重开边贸,恢复之前的双边贸易。这一点张锡钧也在找关系疏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问题不大。

  取代了卜石兔部,整个腾格尔部壮大了不少,可接下来要做的事还有许多,彻底吞并和消化卜石兔部,真正和腾格尔部融为一体需要时间。再加上现在土默特草原东边有依附辽东建奴的察哈尔各部,还有更东北的科尔沁等部,北边是喀尔喀,而在西边,林丹汗虽然跑到了青海那边,但以林丹汗的性格是绝对不会甘心放过土默特的,说不定哪天就带兵打了回来。

  土默特的三面都是敌人,腾格尔部对此丝毫不能放松,朱慎锥回大明之前就做好了安排,部落一直都在备战,并通过备战来整合部落,消化卜石兔留下的遗产。

  现在的腾格尔部虽然拥有之前准备的巨量物资作为支持,可在取代卜石兔后,无论是物资的消耗还是金银的付出都比原来大了许多。所以在这些方面朱慎锥的压力很大,如果京师那边进展顺利,朝廷能尽快册封并同意继续展开双边贸易的话,对部落是件大好事。

  除去蒙古草原,大明的布局一直都在继续,赵屋岭、羊头山等地都是朱慎锥的基本盘,再加上周安民和王荣手中掌控的力量,这些也是不能放弃的。

  要维护住并且在原来基础上继续发展,都需要海量的资金不断投入,朱慎锥就算再有钱也很吃力,可就算这样他依旧咬牙拿出了这么多的银子,还让恒通直接接手被撤裁的驿站,安置驿站的人员,自然不是银子多的没地方花了,其关键在于这么做对朱慎锥是有巨大利益的。

  前面说过,驿站的作用可不简单,朝廷撤裁后没了驿站会有许多问题发生。而把驿站和那些人员收为己用,朱慎锥就能顺势把这个系统直接从朝廷手里接过来,成为自己的网络。

  再加上周安民现在又掌控着山西锦衣卫,更和驿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两方面结合,不光是情报来源,更能在其他各处获得原本没有资源,这才是朱慎锥真正的目的。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崇祯皇帝为了区区六十八万五千两的开支就放弃了驿站,更放弃了这个完善的网络,再加上打压锦衣卫和东厂这样的特务机构,实在是不智的决定。而朱慎锥却看得清清楚楚,无论是驿站还是锦衣卫的作用强大,把它们握在自己手中哪怕花再多的银子也是值得的,这也是朱慎锥会这么做的真正原因。

  朱慎锥开始准备接手山西驿站和人员,暗中做着安排的时候,新任蓟辽督师袁崇焕也离开了京师,前往辽东。

  袁崇焕离京之前,崇祯皇帝再一次接见了他,告诉他之前答应的军饷已经在筹备之中了,不久后就能拨款下来。因为袁崇焕马上要去辽东,崇祯皇帝也不好让他空手上任,所以特意从内库拨款五万两交给袁崇焕,让他带着上任。

  对此袁崇焕表示皇恩浩荡,磕头谢恩。之后,袁崇焕还特意赋诗一首,诗中言道:“臣心期报国,誓唱凯歌归……。”

  崇祯皇帝听了极为高兴,更把袁崇焕当成了岳王再世,拉着他的手亲热之极,更以皇帝私人身份送他出城,站在城头眺望,目送袁崇焕远去。

  离开京师,袁崇焕一路往辽东而去,谁想刚走到半道上辽东就传来噩耗,袁崇焕的老朋友,当年他的左右手,现辽东巡抚毕自肃死了。

  闻讯大惊,袁崇焕连忙问传讯之人,之前不说毕自肃身体健康么?怎么突然就死了?等来人说明情况后他才知道毕自肃不是生病死的,而是自杀的。

  起因是因为辽东宁远突然兵变缘故,而兵变引起是因为军饷问题。

  自魏忠贤倒台后,辽东的军饷就断了,一直以来辽东军饷都是由魏忠贤想办法筹集的,而魏忠贤一倒自然就没了人负责,再加上户部本就没什么银子,更不可能拨那么多银子给辽东那边发军饷,所以原本十成的军饷实发连一成都不到,甚至因为各部和官员的不断克扣再加中饱私囊,辽东军中欠饷情况严重,最多的居然欠了半年军饷。

  欠饷不算,现在就连饭都快吃不饱了,辽东各部军粮也紧缺无比,朝中官员根本就不顾辽东的情况,一个个装聋作哑推卸责任。可这种情况长久下去,丘八们就不干了,当兵吃粮拿军饷是理所当然的事,朝廷财政有问题欠一个月两个月还成,可哪里有一欠就欠半年的?

  尤其是连粮食都不够,饭都吃不饱怎么打仗?靠士兵们挖野菜过日子么?那些野菜能填饱肚子?简直就是笑话!

  就这样,因为欠饷严重,辽东军中发生了哗变,由部分军官领头直接找到辽东巡抚毕自肃讨要军饷。

  可毕自肃哪里拿得出军饷来?他虽然是辽东巡抚,但他这个巡抚说白了就是临时顶替过度的,朝廷上没有后台,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也不高,再加上毕自肃这人从不贪污受贿是个穷官清官,朝廷不给他银子发军饷,他从哪里变出军饷来?

  面对哗变的军士,毕自肃只能耐心和他们解释,告诉他们自己暂时发不出军饷,让他们耐心等待,他会尽快催促朝廷把军饷拨下来。现在他们的做法是犯了军法,要求他们马上约束部下回营,要不然军法从事。

  毕自肃这人虽然有才,也当过袁崇焕的左右手,可他毕竟没有独当一面过,而且他的脾气和性格也太过刚直,不懂得婉转。

  他不这么说还好,这么一说又加上很不客气的威胁顿时惹恼了哗变的军士,当即就有人叫喊之所以不发军饷,肯定因为毕自肃这个辽东巡抚贪污了他们军饷。

  这个说法一传十,十传百,何况就引起了众人愤怒。这一下军士们全火了,哪里还管毕自肃是谁?就算他是巡抚贪污了军饷也饶不了他!

  当即,军士们直接把毕自肃给抓了起来,接着就直接冲进毕自肃的府中找寻被贪污的军饷,可谁想到翻了个底朝天,居然在毕自肃的家里只搜出区区几十两银子和破破烂烂的几件衣服,至于所谓贪污的军饷一文都没见着。

  面对这个情况,军士们也傻眼了,他们没想到毕自肃说的居然是真的,他这个辽东巡抚的确没贪污和克扣他们一文军饷,而且以毕自肃的官位和身份,其家财甚至算得上寒酸之极。

  这是一个清官啊!而且还是大清官!

  军士虽然哗变,可好歹还是明白道理的,冤枉了一个清官,让大家羞愧难当。众人连忙把捆绑起来的毕自肃放开,恭恭敬敬给他磕了头赔罪,带着人离开了。

  虽然毕自肃用这种方式证明了自己清白,可作为读书人和辽东巡抚的他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

  性格刚烈的毕自肃一时间想不开,他心里极为委屈,却又无法诉说,而且作为辽东巡抚不能约束部下,甚至还被兵变的军士给五花大绑,弄的斯文扫地毫无脸面,毕自肃愤而开始绝食,绝食十三日活活把自己给饿死了,这一下事就闹得更大了。

  袁崇焕得知毕自肃的死讯后了解了情况,顿时大惊,连忙再追问现在辽东的各部情况,当得知哗变还没停止,各部依旧在闹饷时,他哪里还能坐得住?当即带人快马加鞭就朝辽东赶去,三日后抵达了山海关,在山海关歇息一晚,第二日就朝宁远而去。

第442章 杀人立威

  2024-07-13

  宁远是袁崇焕的发达之地,自孙承宗督师辽东宁远城初建起,袁崇焕就以兵备道身份担任了宁远主将,当时的两个副手分别是满桂和祖大寿。

  后来满桂因为脾气和袁崇焕不合,之后被袁崇焕排挤去了宣大,满桂走后,宁远上下都是袁崇焕的人。

  当年宁远一战,袁崇焕指挥部队和努尔哈赤激战数日,战后论功行赏,袁崇焕提拔了几位将领,更进一步掌控住了宁远各部。

  天启皇帝病重,袁崇焕以退为进辞官归乡,他走后宁远主将是祖大寿,除去祖大寿外,还有吴襄,这两人都是袁崇焕的铁杆,更是对他惟命是从。

  虽然袁崇焕去职后不再是辽东经略,可对辽东军队的影响力依旧很大。这一次不仅官复原职,还直接成了蓟辽督师,直接掌控了整个蓟辽的军政大权,袁崇焕可以说在辽东说一不二。

  如果换成别人,听到宁远哗变,巡抚自尽的消息,恐怕早就吓得面无人色止步不前了。可袁崇焕不一样,宁远的部队是他的老部队,那些将领更是他的老部下,别人怕他袁崇焕根本不怕,所以听到哗变的消息后,袁崇焕马不停蹄就赶到了山海关,仅休息一夜就直接去了宁远。

  不过就算这样袁崇焕也没托大,他特意带上了祖大寿同行,把吴襄留在山海关以防万一。

  之所以带祖大寿,一方面祖大寿是当年袁崇焕的左右手,更是满桂离开宁远后军中地位最高的武将之一。此外,祖大寿还是辽东将门出身,辽东各部他都有关系,人头熟也能镇得住。

  更何况,现在宁远的将领之一祖大乐还是祖大寿的弟弟,有祖大寿陪同自己,再加上自己在宁远的威望,足以解决这场哗变。

  抵达宁远后,袁崇焕第一时间就去了军营,因为哗变的缘故整个军营根本就没人管,一切全乱哄哄的。见此,袁崇焕二话不说让人打出自己的旗号,直接骑马就入了军营,当见到袁崇焕的旗号,再看见穿着官服腰挂尚方宝剑威风凛凛的袁崇焕骑着高头大马,在近百全副武装的精锐骑兵护送上进入军营,所有人全看呆了。

  袁崇焕到了军营,巡视一番就勒马止步,他取下尚方宝剑,高举在手,对众人大喊道:“我是袁崇焕!你们还认识我么?”

  众人鸦雀无声,目瞪口呆的看着突然出现的袁崇焕,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时候,袁崇焕一伸手,取过身边亲卫递来的黄布包袱,打开后取出一道圣旨,当众开始宣读。

  这道圣旨是崇祯皇帝临行时给他的,其中的内容无非就是任命袁崇焕为蓟辽督师,并节制蓟辽军政诸事,同时授天子剑,有先斩后奏之权。

  读完圣旨,袁崇焕继续喊道:“你们的事朝廷已经知道了,圣上任命我为蓟辽督师,我袁崇焕既然来了,你们就把心统统放进肚子里,欠饷朝廷马上就会发下来,日子很快就要好了!们是国家的军队,是朝廷的士兵,这样逼迫朝廷犯了军法,不过我也清楚你们中许多人是被迫无奈,更是身不由己!”

  “今日,我以蓟辽督师的名义对你们承诺,朝廷很快就补齐你们的军饷,绝不克扣一文。这个事如果我办不到,我项上人头随你们取去!”

  “如今,我以蓟辽督师的名义命令你们,返回各自营帐,各部官长约束手下,恢复军营秩序,现在!立刻!马上!”

  随着袁崇焕严厉的声音在军营中回荡,众人面面相觑中再也没了闹事的念头。毕竟袁崇焕在宁远名声实在太大了,当初亲领战阵和努尔哈赤交战他们都是袁崇焕的手下,袁崇焕无论是当兵备道还是辽东巡抚又或者当辽东经略的时候,对军中士卒从无拖欠军饷之事,威望很高。别人信不过,袁崇焕他们还是能信得过的,在这种情况下众人就打消了对抗的念头,各自由各级军官带领返回了军营,一场哗变就此消除。

  处理完哗变后,袁崇焕直接就在军营中找了个大帐临时住了下来。

  一口茶还没喝完,祖大寿就领着他弟弟祖大乐来了。祖大乐一见袁崇焕连忙跪倒在地,口称有罪。

  “说说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看着祖大乐,袁崇焕冷冰冰地反问。

  祖大乐迟疑着不知道从何说起,一旁的祖大寿直接一脚就踢了过去,大骂道:“你这混球!袁大人面前还敢卖弄小心思,还不老老实实说个明白!”

  “是……是……。”祖大乐抹着冷汗,这才从头开始说起。

  他花了点时间把哗变的前应后果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袁崇焕,又讲了之前辽东巡抚毕自肃是怎么自杀的,自杀后宁远的兵变又是怎么回事等等。

  等他全部说完后,祖大乐连忙又道:“袁大人明鉴,当时哗变我可是没有参与其中啊!这个事同卑职无关,就连毕大人的事卑职也没掺和半分,还望袁大人明察啊!”

  “我呸!袁大人当年提拔之恩,并让你带兵驻守宁远,你就这样报答袁大人的?怎么?你以为哗变没参与身上就没罪过了?你手里的兵是干嘛的?拿着的全是烧火棍?我拨给你的八百家丁是吃干饭的?为何不配合毕大人平定乱军?以至今日局面?事到如今,你还有脸为自己分辨,我!简直气死我了!我们祖家没有你这样胆小怕事的混蛋!”祖大寿劈头盖脸就把自己弟弟臭骂一通,接着双膝朝着袁崇焕跪下,恳求袁崇焕让自己将功折罪,要现场来一个大义灭亲,直接砍了自己亲弟弟的脑袋。

  “罢了,不止于此。”袁崇焕摆摆手,让祖大寿起来说话。

  祖大寿本来就没真想砍弟弟脑袋,他这么做无非就是做做样子罢了。再说了,自己弟弟的确没有参与哗变,更没逼迫过毕自肃,虽然要论责任也有,可最多就是个不作为罢了。

  如果这也要追究,那么其他人统统都可以砍脑袋了。他刚才这副姿态是变相给这个傻弟弟求情呢,他和袁崇焕交往多年,很清楚袁崇焕是一个极要面子的人,只有自己做出这种姿态,袁崇焕才会放过自己弟弟。

  果然不出所料,袁崇焕并没有追究祖大乐的责任,反而让祖大寿把他搀扶起来,随后骂了他两句了事。

  骂完后,袁崇焕又感慨起来,说祖大乐能做到这一步也不容易,以当地的情况能约束手下不卷入其中很难得,是值得表扬的。

  听到袁崇焕这么说,祖大寿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见祖大乐还傻傻没回过神,心里来气一脚就踹了过去,祖大乐这才反应过来,连忙向袁崇焕道谢。

  接着,袁崇焕问祖大乐,最早闹军饷搞哗变是谁带的头?祖大乐连忙回答说是杨正朝、张思顺两个下级军官领头的,袁崇焕沉思片刻,让人去把杨正朝和张思顺找来,没一会儿,杨正朝、张思顺这两个中级军官就忐忑不安地进了营帐。

  见了袁崇焕,两人连忙跪下磕头,口称罪人。

  袁崇焕倒也没有凶神恶煞,而是和颜悦色安慰了他们几句,并且直言说他们虽然闹军饷搞哗变有罪,不过事出有因,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至于巡抚毕大人之死,那是意外,何况是自杀,更和他们责任不大。

  现在朝廷任命自己为蓟辽督师,那么自己就是蓟辽的最高军政长官,这一次哗变事总要解决的,责任可以不追究,可事情却要搞明白,所以希望他们老老实实把情况说清楚,只要说清楚了一切,可以考虑既往不咎。

  杨正朝和张思顺本就是下级军官,哪里见过袁崇焕这样的高官?再加上这一次事闹的太大,又死了巡抚,袁崇焕一到宁远就安抚住了军士,他们两人作为当初的领头人心里忐忑不安呢。

  突然袁崇焕把他们找了,又和颜悦色说了这么一番话,一时间两人看到了希望,再加上对袁崇焕的信任,觉得袁崇焕这么大的官总不会糊弄他们,为了将功折罪当即就争先恐后交代了起来。

  不多久,随着他们的交代,当时跟着他们一起闹事的田汝栋、舒朝兰、宋仲义、李友仁、张文元等十几人全说了出来,等记录下这些人的职务、姓名后,袁崇焕微微点头,向一旁使了个眼色,还没等杨正朝和张思顺回过神,几个军士一拥而上,直接就绑了他们,还在他们嘴里塞了麻核,惊恐万分的两人此时挣扎已来不及了,直接就被拖了下去。

  接着,袁崇焕派人按名字去军营拿人,不到半个时辰,这些人全部被五花大绑给抓了起来。

  等抓到这些人后,袁崇焕直接以罪首名义把这些人推出大帐当众枭首,接着让部下拿自己的手令带着他们的首级去军营宣布,说这件事到此为止,他袁崇焕只诛首恶,其他人不再牵连,绝不再杀一人。这一番操作下来,整个军营再也不敢有人妄动,一个个老老实实的鹌鹑没什么区别。

第443章 还是没钱

  202-07-13

  袁崇焕一到宁远就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快速解决了兵变,安抚住了将士们,但这个事并没完。

  袁崇焕心里很清楚,如果他后续拿不出银子发军饷的话,那么军中的安稳只是一时,用不了多久还会继续闹起来。

  所以搞定军饷问题是首要,可现在袁崇焕手里没什么钱,有的也就是自己离京时崇祯皇帝给他的五万两了,这些银子真要发下去就是杯水车薪,和石子丢进池塘里泛起个浪花没什么区别。

  所以袁崇焕没有拿这笔银子发军饷,而是让人用这笔银子先解决了军粮问题,至少军饷暂时发不下来,这军粮总不能缺,不能让大家饿肚子吧?

  这一招起到了些效果,随着军粮的情况缓解,军士们的心也渐渐定了下来,虽然军饷还没见着,可至少能吃饱饭了,再加上袁崇焕的强势和之前的承诺,更让众人心中有所期盼,等些时日就等些吧,也算是有希望。

  处理军粮的同时,袁崇焕也在向朝廷催促军费,上折子给崇祯皇帝要求尽快拨款,以稳定辽东军心。

首节上一节193/2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