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175节

  而现在他们三人都有不菲的产业,靠着朱慎锥的帮助过上了好日子,人不能忘本,更不能恩将仇报,哪怕朱慎锥做的有些事不符合朝廷规矩,可在他们看来朝廷规矩算个屁,这天下都是自己老朱家的,凭什么燕王系的后代能吃香喝辣的逍遥自在,而他们这一系就过的如此艰难?

  要论出身,晋王系可比燕王系强多了,晋王可是老祖宗的嫡子,当年如不是第一代晋王死的早,燕王朱棣算个毛?给他十个胆子都不敢弄什么靖难,更不可能坐上这九五之尊之位。

  大明历代皇帝时期,晋王一脉对朝廷的怨言可是不少,前前后后折腾和反对朝廷的人也多了去,还有过山西宗室意图联合蒙古人造反的事发生过呢。

  相比这些胆大包天的前辈,朱慎锥做这些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再说朱慎锥这么做也只是让大伙日子好过些罢了,假如没了朱慎锥,他们不得回到以前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这种苦日子早就过够了,打死也不想再过。

  “叔爷,你尽管去,家里的事有我和两位叔叔照看着,绝对不会有问题。”当着朱慎锥的面,朱求杞拍着胸脯保证,现在的他可不是以前的他了,跟着朱慎锥这些年挣下了一份不菲的产业,娶了妻妾还生了好几个儿女,隐隐已是宗室中小辈的一个人物。

  朱敏沣和朱敏两兄弟同样也是如此,不甘落后说着类似的话,看着他们真挚的表情,朱慎锥很是欣慰,不愧自己当年拉了他们一把,这些年下来,他们三人的表现都让他满意,也渐渐把更多的事交到了他们手中,让他们替自己做一些工作。

  “如此,就拜托你们了。”

  “六叔(叔爷),您太客气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三人连忙起身回礼,见此朱慎锥摆摆手让他们坐下,都是自己人不比如此,而且今天找他们三人也不仅仅只是这事。

  之前腾格尔部和大明的双边贸易,周安民直接主持,恒通商行居中进行操作,通过贸易朱慎锥对山西包括周边省份的商路进行了整合,其中一部分就交给了他们三人负责。

  靠着这个机会,他们三人受益匪浅,此外朱慎锥也交给了他们一些其他任务,其中就有私下收购和囤积粮食的工作,而他们三人一直干的不错,给了朱慎锥不小的惊喜。

  可随着周安民交出双边贸易,恒通商行逐步退出贸易核心后,朱慎锥也开始调整了商业方面的诸多安排。再加上田尔耕派来的人任人唯亲,贪婪的胃口越来越大,双边贸易中的利润也开始急剧下降。

  此外还有京师传来的各方面消息,朱慎锥敏锐察觉到双边贸易继续进行的日子恐怕不多了,所以在上个月的时候,朱慎锥已让亢有福逐步把手中掌控的资源转交了出去,从而换取一些他所需要的利益,并且打算在这两个月内彻底把恒通和双边贸易进行脱离,彻底结束此事。

  今天把他们找来就是告诉他们这件事,原本以为他们三人听后会询问自己一些问题,或者对这样的决定有些不情愿。可没想到他们三人听后却没有露出那样的表情,反而笑着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按照他们的说法,当初是朱慎锥带着他们赚银子的,现在这个买卖不做了也没什么,这两年里他们赚的银子已是以前想都想不到的,能有如此收益已十分满足。

  何况作为宗室,他们的见识也远比普通的百姓和商人强得多,消息同样灵通。自从周安民交出双边贸易的主导,恒通方面又逐步边缘化后,他们三人心里就明白这个买卖恐怕做不长了,按照朝廷那些贪得无厌的官员作风,这是早晚事,这样一块肥肉早就垂涎三尺了,能给他们这两年里活得如此滋润朱慎锥算是非常不易,现在丢了也没什么可惜的。

  不过除了这个,朱慎锥还告诉他们虽然买卖停了,可粮食的收购还要继续,这两年天灾越来越多,西北地区接连干旱,山西地也好不到哪里去,粮食作物的产量越发少,粮价也在不断上升。

  未雨绸缪,接下来说不定还有灾荒,提前囤积粮食是为未来做些准备。所以这个事千万不能放松,尽力想办法从中原或者江南购粮,所购的粮食越多越好,而且这个事绝对不能大张旗鼓,要小心地去做,千万不能让人抓到把柄。

  至于购来的粮食,一部储存自用,另一部分直接交给王荣和王晋武即可,他们会妥善安排。这个事原本朱慎锥是要亲自盯着的,可他马上就要去蒙古,大明这边仅仅靠亢有福和他手下的人还是不够,所以只能让他们三人来做了。

  听着朱慎锥的解释,他们三人连连点头表示明白。这几年大明的气候变化很是异常,他们也都是挨过饿的人,自然知道粮食的就命,一旦真的有灾荒,没了粮食必定会闹出大事来。

  这可不是小事,朱慎锥既然能如此上心,出于对朱慎锥的信任,他们三人第一时间就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决定要把这事给办的妥妥当当,这才不负朱慎锥的托付。

第399章 就怕强盗有文化

  2024-07-13

  天启七年二月,朱慎锥再一次动身前往草原。

  与此同时,京师的天启皇帝被病魔折磨的苦不堪言,原本去年时还十分健康的他现在成了一个病秧子,胖乎乎的脸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了下去,脸色也没了原本的红润,变得有些蜡黄起来。

  “皇爷,该用药了……。”半躺在榻上,天启皇帝看着下面送来的奏折,可病后的他精力已经没以前那么好了,以前这些奏折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而且每日看完奏折后还有兴致去干会儿木匠活,可现在他才看了几份奏折就感觉到头晕眼花,再加上时不时的剧烈咳嗽,让他难受之极。

  “谁开的方子?”天启皇帝闻声抬头,见魏忠贤端着药小心翼翼走了进来,一股刺鼻的药味让他闻的很是恶心。

  “回皇爷,是太医院……。”

  “朕不喝!”还没等魏忠贤把话说完,天启皇帝直接开口拒绝,这话刚出口,接着就因为天启皇帝的情绪激烈咳嗽了起来,这一咳嗽咳的撕心裂肺,满面涨的通红。

  急忙把手里的汤药放到一旁,魏忠贤快步跑到天启皇帝身边,扶着咳个不停的天启皇帝又是抚胸又是拍背,好一会儿天启皇帝这才咳嗽渐渐消停,气息也缓和了下来。

  “皇爷,您这病太医说要静养,千万不能动怒……。”魏忠贤关切道。

  “太医?又是太医!”天启皇帝脸上掠过一抹怒色,他现在听到太医就生气,自己就是落水而已,落水后也没感觉到有什么大问题,后来喝了太医开的药不知道怎么回事这身子就一日不好一日,而且咳嗽也是越来越厉害。

  更让他愤怒的是,这都快半年了,自己的药不知道喝了多少,可身子时好时坏,太医院的那些太医全是饭桶,一点本事都没,每天都让自己喝这么苦的药,如能治病也就算了,可偏偏这么久下来,自己的病始终不好。

  “不要再和朕提什么太医,我问你,之前让你去寻民间名医可寻到了?”天启皇帝追问道。

  魏忠贤迟疑了下,天启皇帝对太医的不信任让他实在无语,说实话他早就询问过太医院皇帝的病情,太医给出的结论都是因为落水后寒气入肺,伤了本源所以病情缠绵。

  按照太医的说法,这个病虽然不算是大病,可也不是小病,而且没有什么太好的手段,只能靠药物控制,另外和季节也有关系。

  眼下是春季,春季多发,病情略重是很自然的,等天气渐暖后病情就会缓和,到时候再用好药调理就是了,只要有耐心皇帝这个病慢慢就会好。常言说的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千万不能心急。

  太医院是国家最高的医学机构,里面的太医也都是各科屈指可数的名医,要以医术论,太医院在医学界的地位可想而知。可偏偏天启皇帝因为病情缠绵越来越不信太医,总嚷嚷着要去民间求名医来诊治,在他看来太医院的太医全是饭桶,开的药吃不死人也吃不好人,如果继续让他们看下去,说不定自己就是武宗第二了,天启皇帝可不想落到这样的下场。

  可对于天启皇帝的要求魏忠贤也难办的很,虽然他也知道民间也有名医,可问题是那些民间的医生往往用药大胆,皇帝可是九五之尊,平常百姓也罢了,可那是给皇帝看病啊,先不说民间的医生有没有这个胆量给皇帝看病,哪怕有他魏忠贤也不敢让皇帝喝民间医生开的药啊!

  再加上太医院一直反对让民间医生给皇帝看病,太医院人才济济皇帝不用反而用民医?这不是打太医院的脸么?魏忠贤虽然出手狠辣,对东林党打生打死不会有一丝心软,可魏忠贤却不敢得罪太医院的太医。

  是人就会生病,生病就要求医,魏忠贤吃五谷杂粮而且年纪也大了,万一哪天他自己也生病了要看医生怎么办?得罪了太医,以后太医拒绝给自己看病,这事怎么解决,两难之下,魏忠贤也无法做出选择。

  “这个事奴婢正在办,不过民间名医大多名不副实,要找真正的名医实在太难,奴婢已交代下面尽快……。”

  “不是尽快,要马上!马上!”天启皇帝嚷嚷道,就是找几个医生用得着这么难么?魏忠贤这个小事都办不好?但对于魏忠贤,天启皇帝内心还是很信任的,他知道魏忠贤绝对不会害自己,既然他这么说,恐怕事实也是如此吧。

  “马上,奴婢马上就办!”见天启皇帝有些不耐烦,魏忠贤急忙改口,接着又劝了劝天启皇帝,说太医院的医生也不是酒囊饭袋,之前的药还是有点效果的,在没有寻到真正良医之前,皇帝还是要按照太医院的叮嘱继续服药,以控制好病情,假如不吃药病情加重就麻烦了,这是为了天启皇帝的龙体着想啊!

  听了魏忠贤的劝道,天启皇帝烦躁的心也渐渐平静了下来,觉得魏忠贤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叹了一口气,天启皇帝微微点头,魏忠贤见此大喜,连忙把汤药端来伺候着天启皇帝喝了下去。

  这汤药苦的不行,天启皇帝硬着头皮好不容易喝完,见皇帝喝完后魏忠贤取出早就准备好的蜂蜜水又喂着天启皇帝喝了两口,甜甜的蜂蜜水入口冲淡了药味,天启皇帝这才感觉舒服了许多。

  喝完药,半躺着的天启皇帝开口问:“近来辽东可有大事?”

  “回皇爷,袁崇焕几日前递来消息,说建奴有意和谈,双方正在接触,自奴寇皇太极继位以来,对我大明比当初老奴亲近许多。另外,奴婢的人在辽东也传回消息,说这皇太极对辽民态度缓和许多,相比老奴的残暴要好不少……。”

  天启皇帝微微皱眉,想了想道:“皇太极对辽民态度改变?仔细同朕说来。”

  魏忠贤回忆着手下人传来的消息,一五一十汇报给了天启皇帝,好一会儿等魏忠贤说完,天启皇帝的眉头皱的更紧了。

  “此事你觉得是好是坏?”天启皇帝突然问。

  魏忠贤迟疑了下,开口道:“自老奴起兵以来,辽民常年遭兵祸之灾,而且老奴此人做事肆无忌惮,手段毒辣,杀人如麻,辽民在其治下苦不堪言,当牛做马也就罢了,建奴时时更以屠杀为乐。”

  “皇太极继位后,对辽民的态度缓和了不少,据说皇太极此人好读书,对我汉人文化颇有推崇,其性同老奴残暴不同。现在皇太极继位后废除了老奴时针对辽民的严酷之法,约束建奴不得随意屠杀,以此看来对辽民应当是件好事。”

  “呵呵,好事?”天启皇帝冷笑一声,抬眼了看魏忠贤,开口正想说什么,却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

  他和魏忠贤不一样,魏忠贤虽然权势滔天,是天启皇帝在朝堂的代理人,也是天启皇帝手里的一把刀。可魏忠贤说白了只是一个混混出身,而且他不读书,就连大字都识不得几个,哪里懂得更深的东西?

  另外魏忠贤在这个问题上只看到辽民的生存状况,却没看明白真正的关键所在。

  魏忠贤从这个角度判断的确不错,皇太极这样做缓和了辽民的生存状况,在皇太极治下生活远比在努尔哈赤治下要幸福的多,至少那些辽民不会再担心突然就有一日满清八旗就会闯进家里肆无忌惮的挥刀杀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了。

  可问题在于皇太极这么对辽民虽是好事,可对大明却不是什么好事。辽东建奴一直都是大明最大的敌人,当年努尔哈赤起兵后大明在辽东损兵折将,这么多年双方打来打去,大明非但没能剿灭辽东建奴,反而在辽东一败再败损失惨重。

  由于辽东战事一直无法解决,也使得大明这些年军费居高不下。要不是魏忠贤能干,能从江南和商税上弄到银子,再加上通过打压东林党使得自己手里的皇权压过了文官之权,天启皇帝真不知道怎么去维持辽东战事呢。

  可就算这样,长久下去辽东战事也消耗了大明巨量的财富,再加上兵员和物资等等,使得大明在这几年各地灾荒之中拿不出更多的精力来安抚地方,只能把辽东战事放到首位。

  时间长了,就连天启皇帝也有些受不了,不过他头脑还是很清醒的,很明白辽东战事必须解决,假如解决不了的话,大明会一直因为辽东的缘故不断消耗,从而渐渐削弱实力。

  去年开始,大明各地的天灾频频,尤其是西北地区更有大旱的预兆,这让天启皇帝忧心忡忡。

  虽然朝廷已做就赈灾工作,可杯水车薪能有多少缓和天启皇帝心里也没数。从心里来说,天启皇帝是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地方治理上去的,毕竟辽东战事未能解决,大明内部绝对不能乱,一旦乱起来麻烦就大了。

  孙承宗在辽东战略部署事实证明是可靠的,可问题在于军事和经济上的封锁起效的时间实在太长。眼下孙承宗早就去职,袁崇焕成了辽东经略,再加上努尔哈赤又死皇太极上位,天启皇帝鉴于大明目前的情况不得不听取下面的意见,有了和谈的想法。

第400章 偏方

  2024-07-13

  皇太极如果没有努尔哈赤的野心,双方和谈倒也不是不可能。大明这边也需要喘口气,长久这样支持辽东战事大明家大业大也吃不消,只要皇太极答应大明的一些条件,再去所谓的帝号,安分守己呆在辽东,大明放建奴一码并非不可。

  这也是天启皇帝对和谈默许的原因之一,但今天魏忠贤所说的这些话让天启皇帝突然警惕起来。

  如果魏忠贤告诉天启皇帝,皇太极只是一个只懂打打杀杀的莽夫话,天启皇帝或许不会有什么担心,可偏偏魏忠贤说皇太极调整了辽东对辽民的政策,采取了安抚之策,这不能不让天启皇帝多想。

  一个只知道杀人的强盗,还有一个是懂得利用人心和手段的强盗,那个对自己更有威胁?这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看来这个皇太极不是平常人,他这么做所图甚大,一旦他归拢了那些辽民为他真正所用,那么辽东建奴的实力必然大增,这可比当初的老奴更难对付了。

  “袁崇焕现在在干嘛?不会只是热衷于和谈吧?”

  “回皇爷,奴婢打听过,袁崇焕眼下在做两件事,一件事自然是和谈,还有一件事是在加强宁远、锦州各处的防务。”

  听到这回答,天启皇帝的脸色缓和了下来,微微点头道:“袁崇焕还是有些脑子的,至少没误了正事。”

  “这都是皇爷知人善用,如没有皇爷,也没有他袁崇焕的今日。”魏忠贤当即拍了天启皇帝马屁。

  天启皇帝笑笑也不说什么,思索了下对魏忠贤道:“辽东的军需还要尽快运去,虽是和谈却不能大意,建奴可不是什么君子,同你说什么信用,出尔反尔是常态,既要和谈,也要防备,这话你替朕带给袁崇焕。”

  “奴婢明白。”

  “另外,给毛文龙传话,让毛文龙在皮岛密切注视建奴的异动,不得大意!”

  “奴婢遵旨。”

  “行了,下去吧,朕有些困了,要歇息了。”天启皇帝说完后,也不知道药性的缘故还是真的身体疲倦,冲着魏忠贤挥了挥手,魏忠贤应声轻轻退了下去。

  离开偏殿后,魏忠贤下意识回头朝着天启皇帝的方向回望了一眼,心中不由得轻叹一声。天启皇帝的病实在让魏忠贤忧心,也不知道这个病什么时候能够治好,今天见了天启皇帝,天启皇帝又一次提出了要求民间名医的说法,这让魏忠贤实在是左右为难。

  这个事究竟怎么做,魏忠贤也没有好办法,他下意识打算回去把几个干儿子找来商议商议,听听他们的意见。可突然魏忠贤又想到皇帝生病是大事,哪怕是自己的干儿子商议这样的事一旦传了出去也容易落人口舌,思来想去魏忠贤突然想到一个主意,那就是找客氏先商议一下,在宫中也就客氏是他最信任的人了,而且客氏和朝堂又没什么牵连,让她参谋一个岂不更好。

  就此,魏忠贤毫不迟疑就朝着客氏居所而去,片刻后就到了客氏那边。见了客氏,魏忠贤也不隐瞒,和客氏说了天启皇帝病情反复,还有天启皇帝让他找民间名医的事,听完魏忠贤的讲述,客氏一个妇道人家也没什么好办法,皱着眉头想了许久,最终脑海里突然灵光一闪,提了个建议。

  客氏的建议是既然太医院的太医水平不行,找外面的民间名医又很困难,倒不如寻偏方给皇帝试试?

  民间不是有句老话么?所谓民间偏方治大病,草根树皮显奇效!

  许多百姓人家生病求不起医,靠着偏方同样能治病,而且效果非常不错。客氏本就是民间妇人,文化水平不高,魏忠贤也是一样,他们现在的身份地位虽然不同往日,但人的思维模式是不会变的,偏方有效古就传之,再加上这个时代的人多有迷信,自然对这格外相信。

  客氏的这句话让魏忠贤顿时茅塞顿开,他越琢磨越觉得有道理,当即一拍大腿说这个办法好。接着,魏忠贤二话不说连客氏这里也不多呆了,急急就出宫找人寻偏方去了,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偏方,治好皇帝的病,这可是大功一件啊!

  翌日,京师的一处宅院。

  还是那位长须男子和微胖男子,两人和之前一样对坐着轻声说话。

  相比几个月前他们脸上的愁云惨淡,如今两人的气色要好看了许多。因为天启皇帝落水后生病,这些日子魏忠贤对东林党的打压没有了之前那么猛烈,而且天启皇帝自生病之后身体情况一直不好,精力不足之下也放松了对东林党的继续施压,这给了他们难得的喘息机会。

  虽然这几个月东林党还是有官员陆续落马,朝中阉党的气焰也十分嚣张,可至少比起去年这个时候要强许多。

  看来,自己当初走的这一步算是走对了,可问题在于他们还没达到所需要的地步,只要天启皇帝一日还在,魏忠贤也继续掌控着朝堂,他们还是没有真正脱离险境,说不定哪一天魏忠贤手里的刀子就会冲着自己脑袋砍下来,到那时候,一切荣华富贵就成了过雨云烟。

  事半功倍的道理他们心里都明白,何况之前的事既然已经做了,现在再反悔是根本不可能的,要做就做的彻底,半途而废最终倒霉的是自己。

  “太医院那边怎么回事?怎么还不动手?”长须男子脸色不悦问微胖男子,神色有些迫切。

  “此事哪有这么简单,太医院那边虽有安排,可要让他们直接用药是绝不可能的,兄长您可别忘了,太医开的方子和用药都是有记录,一旦出了事倒查下来轻而易举就能查到你我兄弟身上。何况太医院那么多太医,我们收买的只是其中一二而已,能做到现在这一步算得上很不错了。”

  “这都过去多久了,这也能说不错?”长须男子不客气地反问。

  微胖男子安慰道:“这也是没办法事,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重病再……。”说到这,微胖男子下意识左右看看,压低声音道:“毕竟用药绝不能出差错,药不对症或药剂不足是一回事,可错用药就不是小事,这可是杀头的活,谁也没这个胆量把身家性命全赌在这上面,眼下这样做是最稳妥不过。”

  长须男子脸色阴沉,过了许久叹了口气。微胖男子话中的道理他也明白,虽然他们在太医院有人配合,可这个配合也是有限度的,太医院有着严格的规矩,而且太医院的太医不是一个两个,有好几十呢。

  给皇帝看病不是小事,开出来的方子需要众人讨论,而且用药什么的也是要留底的。在其中做手脚很难,想在正常的用药里添加些东西更是绝不可能,他们收买的太医能帮到这个程度已经是非常不易了。

  正是因为这样,天启皇帝虽然一直在用药,可这药始终不怎么起效。虽然有些时候身体略微好些,似乎药效起了效果,可过了没多久这病又重了起来,这就是太医的用药之妙。

  从药方和用药来看绝对是没问题的,也是经得起查的。其中的差异无非就是诊治时候的开方和用药略有不同罢了,再加上一些专业的手段,就算查到也能用因为是给皇帝看病用药太过小心可以推脱,反正太医院的开药大多都是这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嘛。

  “我之前听说陛下让魏忠贤去民间求医?为何不顺水推舟?”长须男子开口又问。

  微胖男子摇头道:“哪有这么容易?先不说太医院是否同意此事,一旦真来了个民医大胆用药之下把陛下给治好了,这不前功尽弃了?小弟就是想到这,才一直让太医院反对此事,拖延至今呢。”

  长须男子又一次眉头紧锁,这个事一直不解决终究是个心病,正在长须男子想不出更好办法的时候,微胖男子突然说的一句话让长须男子顿时来了兴趣。

  “什么?偏方?”

  “正是!”微胖男子点头,轻声道:“我今日听说魏忠贤找人在寻治病的偏方,意图献于陛下。”

首节上一节175/2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