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163节

  现在袁崇焕驻守宁远坚城,仗着拥有强大的火器和自己打的有来有回,还让后金这边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后金缺乏攻城的火器,光靠着人力强行攻城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努尔哈赤不是什么善人,士兵对于他来说只是数字,死些人算什么?这打仗哪里有不死人的?如果死些人就能拿下宁远,砍下袁崇焕的狗头,对于努尔哈赤来说还是值得的。

  可问题在于这死的人是谁,普通的辅兵、包衣这些,死再多努尔哈赤也不会心痛,这些人在他眼里只不过是些奴才罢了,多了也是浪费粮食。可死的是八旗就不一样了,八旗可是后金的立足根本,是努尔哈赤的底子,如果死的不多也就罢了,可一旦伤筋动骨,这影响的就是自己对后金的统治。

  拿八旗的老底子去拼,努尔哈赤肯定是不干的。可用以前的老办法,也就是在四处掠夺辽东明人,再驱赶他们去攻宁远,自己的主力躲在后面的战术却又行不通。

  因为袁崇焕早就竖壁清野了,别说宁远附近,就更远的地方那些明人不是给袁崇焕接进了宁远城就是逃去了山海关方向,方圆上百里要抓明人根本就不容易。

  没有明人作为炮灰前驱攻城,眼下自己的辅兵和包衣损失惨重,就连八旗也有损伤,继续下去的确没把握拿下宁远。可这时候,努尔哈赤心里还是很不甘的,难不成就白白出来这么一趟?

  想来想去,努尔哈赤打算再攻两日看看效果,如果实在不行再撤兵。可翌日传来的消息却让努尔哈赤改变了想法,因为从东边传来消息说,在皮岛的毛文龙已经出兵了,这个毛文龙时机抓的实在是太好了,自己前脚渡过辽河毛文龙就接到了后金出兵的消息,等努尔哈赤的大军抵达宁远城的时候,毛文龙带着部队就出了皮岛,直接朝着后金后方而去。

  对于毛文龙,努尔哈赤自然不陌生,要说努尔哈赤最恨的两个人是谁,其中第一个自然是前蓟辽督师孙承宗,因为如不是孙承宗,这几年里努尔哈赤怎么会被封锁的死死的?日子越过越是艰难?

  毛文龙,这就是个搅屎棍,自从他到了皮岛后,毛文龙就成了后金的噩梦,他的部队在后金背后神出鬼没,三天两头从皮岛跑到辽东在后金屁股上捅几下,割几块肉,放两管血。虽然每次损失不大,可侮辱性极强,让努尔哈赤实在抓狂。

  这还不算,只要努尔哈赤集结兵力掉头去打毛文龙,毛文龙马上就把部队缩回皮岛去。仗着船舰之利,没有水军的后金根本就拿毛文龙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毛文龙在皮岛逍遥自在。

  除此之外,一旦后金对大明主力方向有什么军事行动,在皮岛的毛文龙也会蠢蠢欲动,派部队直接攻入后金腹地,给后金带来极大的麻烦。

  这一次出兵,努尔哈赤已经防着毛文龙了,特意提前做了布置,可没想到毛文龙居然这么快就得到了消息,如果现在宁远已经拿下问题还不算大,努尔哈赤完全可以腾出手里面对毛文龙的偷袭,但问题在于宁远依旧在袁崇焕的手里,后金攻了好几日根本就拿宁远没有办法,努尔哈赤就不得不考虑毛文龙给自己带来的威胁。

  面对这样的变化,继续在宁远僵持下去似乎已没意义,再加上几个贝勒的劝说,不甘心的努尔哈赤只能放弃攻打宁远,准备撤军回师。

  不过这个时候努尔哈赤还是心有不甘,后金大军花了这么大代价却在宁远城下一无所获,这实在大损他的面子。为找回面子,努尔哈赤在决定撤军的同时把目光盯上了位于宁远城东南的觉华岛,他继续摆出攻打宁远的样子,可手下的精锐八旗却分出一部,直接朝着觉华岛方向而去。

  觉华岛的位置位于宁远城东南方向,距岸18里,离宁远30里,居东西海陆中逵,扼辽西水陆两津,是其要地。

  孙承宗派人修筑宁远城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觉华岛的战略位置,特意在觉华岛派遣水师驻守,并以觉华岛作为前线基地囤积大量粮草、火药等物资,以作为宁远防线的重要后勤基地。

  无论从觉华岛的地理位置还是辽东防线的设置来看,觉华岛都是最佳的选择,再加上觉华岛孤悬海外,后金没有水师,根本打不上岛,这个地方是非常安全的。

  可谁都没有想到这一次努尔哈赤居然会在冬天出兵,而且这几年随着气候的变化,这天气也越来越冷。尤其是今年是更冷,虽然新年已过了,可辽东的天气依旧是滴水成冰的季节,如此严寒之下,觉华岛到陆地的海面居然结了冰,从而导致觉华岛的天然屏障在海面结冰的情况下荡然无存。

  当努尔哈赤的部队从宁远抵达觉华岛附近时,惊喜地发现海面结了厚厚的冰层,根本不需要舟船就能直接从冰冻的海面直接冲到觉华岛去。

  如此大好机会努尔哈赤怎么会放过?当即下令骑兵直接通过冰盖进攻觉华岛。这时候觉华岛的守将根本就没想过后金会突然掉头来打自己,更忽略了天气带来严重后果,要知道海面结冰是百年难遇的,可也并非不能解决。

  假如觉华岛的守将早做准备,一开始就发现海面有结冰迹象时利用觉华岛储存的火药炸开冰面,或派士兵凿冰消除这个隐患的话,以觉华岛的地利之便哪怕后金军队来袭,也没办法渡过大海相隔攻上岛来。

  可偏偏觉华岛的守将忽略了这点,又或许他根本就没想到后金会在这个时间来打觉华岛。

  发现后金军队已经逼近觉华岛,觉华岛守将这才猛然醒悟,连忙派士兵凿冰为濠,列阵以车卫之。

  可惜这时候已经晚了,因为长时间的冰冻,海面的冰层已经很厚了,短时间内凿冰为濠根本就不容易做到。更何况觉华岛的守军是水师,匆忙间能调集的人数并不多,手上也没合适的器械,更要命的是这天气突然又下起了大雪,气温一下子再降不少,更给防守带来了极大困难。

  辰时,后金骑兵分成十二队,由努尔哈赤手下大将武讷格率领直接通过冰面突袭觉华岛,觉华岛的守军根本无法拦截,被后金骑兵一口气就攻到了位于岛上龙头位置的囤粮城。

  战斗打响没多久,守将金冠就战死,金冠之子金士麒率领觉华岛八百明军殊死抵抗,最终壮烈殉国。

  拿下龙头的囤粮城,后金骑兵继续攻打位于觉华岛的西山营地,西山守将姚与贤等率部拼命抵抗,最终皆力战而死。

  仅仅一日,觉华岛全部沦陷,岛上明军和商民都被后金军杀戮,除后金搬走的部分粮草外,还剩余无法搬运的囤粮和2000余艘船只全都被后金军焚烧毁掉,作为辽东前些重要后勤基地的觉华岛就此被毁,损失惨重无比。

  觉华岛之战,后金就此大胜,努尔哈赤也出了一口在宁远城下始终拿不下袁崇焕的恶气。

  再加上从觉华岛掠夺来的大量物资,也弥补了后金物资缺乏的问题,使得后金士气大振,人人笑逐颜开。

  反观大明这边,觉华岛的沦陷导致明军损失巨大,觉华岛上军民有近一万四千人,后金骑兵打破觉华岛之后,这些军民全部被屠杀,活下来的寥寥无几。而后金方面的损失微乎其微,根据战后统计仅两百多人而已。

  赢得觉华岛之战后,努尔哈赤意气风发,丝毫没了前几日恼怒的模样,正当他摩拳擦掌打算再打宁远主意,试试是否可以一鼓作气拿下袁崇焕的时候,东边的消息又传了过来,还是毛文龙这根搅屎棍。

  毛文龙胆大心细,不仅领兵突入后金后方,更为了逼迫努尔哈赤回军,毛文龙还冒险直接攻击后金的永宁。

  永宁是后金重地,一旦永宁丢失可不是小事,努尔哈赤闻讯大惊,只能打消继续攻打宁远的想法,命令部队掉头返回,以免毛文龙攻破永宁威胁后方。

  就这样,宁远之战从开始到结束只不过几日而已,虽然宁远最终被守住,袁崇焕率领守军依靠坚城利炮把后金挡在了宁远城外,还斩获不少。可是由宁远之战带来的觉华岛之战却是损失巨大,从这点来说,明军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相反后金在打破觉华岛后屠杀了觉华岛的军民,彻底毁掉了觉华岛基地,更从觉华岛获得了后金急需的大量物资。

  从整体的得知来看,这一次突发的战役明军的损失要比后金的损失更大不少。但从宁远能守住这方面来看,对于明军倒也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消息。

  要知道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可谓战无不胜,每一次明军损失都不小,丢城失地是常有的,而这一次虽然觉华岛损失巨大,可宁远城却保住了,更因为坚守宁远使得努尔哈赤没能拿下宁远无功而返,仅此这点就足以让大明朝廷为之欣喜万分。

第370章 气死偶了

  2024-07-13

  宁远之战结束,消息传到京师后,原本对防守宁远根本就不抱什么希望的大明朝廷瞬间为之欢呼,就连觉华岛之战惨败的消息也掩盖不住宁远之战胜利带来的喜悦。

  毕竟,这是自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和后金正面交战中的第一次胜利,此战被朝中称为“宁远大捷”,天启皇帝更是称此战“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而作为驻守宁远的袁崇焕也就此一战声名大噪。

  正当袁崇焕在宁远沾沾自喜,以为凭借守住宁远的功劳足以让自己接替辽东巡抚,甚至代替高第成为辽东经略或者蓟辽督师之职时,这时候朝廷的嘉奖也到了。

  袁崇焕带着将领摆好香案,迎接圣旨,可当圣旨宣读完毕后,袁崇焕原本兴奋的表情却没了笑容,取而代之的是愤怒和不甘。

  接完圣旨,袁崇焕设宴招待天使,强颜欢笑陪同后没一会儿就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由提前退席。

  等回到府中,袁崇焕坐着脸色难看之极,许久,突然抬手抓起一边的茶盏就狠狠砸在地上,破口大骂“掉那妈!”

  瓷片破碎之声让外面的人吓了一跳,急忙进来看什么情况,可还没等脚迈进门呢,袁崇焕骂娘声又传了过来,吓得亲随赶紧缩了回去,掩上门,更躲得远远的。

  “掉那妈!气死老子了!”

  袁崇焕嘴里脏话不断,根本就没半点朝廷大员的模样,更不像一个读书人,如果不知道的还以为袁崇焕是一个街头混混呢。

  一连砸了好几个茶盏,更骂了足足一刻钟,袁崇焕这才气呼呼地重新坐了回去。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好不容易守住宁远,立下如此功劳,原本以为辽东巡抚到手是再稳不过的了,可朝廷居然没有把辽东巡抚这个职务给他,只是给了他一个加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衔的奖励。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是正四品的官职,更不用说一个加衔了,自己立下如此功劳只给了这么一个加衔,这不是糊弄自己么?

  要知道袁崇焕现在可是兵备道,这个官职本就是正四品,也就是说自己冒了如此风险,打了一场硬仗,立下这样大的功劳居然没有升官,只给了他一个和本官职一样的加衔,这不是欺负人是什么?

  越想越气,越想越气!

  袁崇焕本以为这一次辽东巡抚是铁板钉钉的,更何况之前魏忠贤还给他承诺过,可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让袁崇焕气得差一点要吐血。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掉那妈!这不是埋汰人么?谁稀罕这玩意?把自己当猴耍?难不成老子脑门上贴着“傻瓜”二字?

  实在是忍不下这口气,失落再加愤怒的袁崇焕第二天就上书朝廷,说自己身体不好,个人才能不够,无法再担任现在的职务,更不适合驻守宁远的重任。希望朝廷看在自己功劳份上,让自己辞官休养,等养好了身体再为朝廷效命等等。

  写完奏折,袁崇焕就让人加急送去京师,随后他直接把手上的工作全交给了下属去处置,而袁崇焕本人以养病为由足不出府,直接撂挑子了。

  “这个兔崽子,这是在埋怨老夫嘛。”奏折送到京师,很快就到了魏忠贤的手里,当魏忠贤听人念完袁崇焕的奏折后,当即就笑骂了出声。

  “魏公,宁远大捷袁崇焕功劳不小,以此战功仅给一个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加衔的确过了些,年轻人心高气傲,有点情绪倒也算是常理。”顾秉谦在一旁笑着说道。

  顾秉谦如今是内阁首辅,万历朝时候,顾秉谦就是礼部右侍郎了,天启皇帝登基后,顾秉谦先任户部左侍郎,后又升任礼部尚书。

  顾秉谦在朝中也算是老资格,论年龄要比魏忠贤还大了个十来岁,天启继位后,顾秉谦很快就看到了魏忠贤崛起的权势,主动向魏忠贤靠拢。

  因为他的年龄大,官职高,并没有和田尔耕等人那样拜魏忠贤为义父,不过顾秉谦的脸皮够厚,他直接找到魏忠贤说,自己虽然不能效仿田尔耕等人,但可以让自己的儿子拜魏忠贤为干爷爷,这样一来从顾秉谦的儿子论起,魏忠贤就成了顾秉谦的长辈,也算是曲线救国的操作了。

  有了这么一层关系,顾秉谦很快就成了魏忠贤阉党的中坚,之后又在对付杨涟等人案中顾秉谦起了关键作用,这让魏忠贤更是对他看重。

  叶向高去职后,首辅由次辅韩接替,可韩干了没多久就被朱国桢取代,接着魏忠贤又以迅疾的速度搞掉了朱国桢,直接就让原本在内阁中排名第四的顾秉谦坐上了首辅之位。

  大明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不是相位却同相位相差无几,当年张居正更是权势滔天,就连皇帝说打就打说骂就骂,自为摄而非相也,足以证明首辅的地位和权利。

  可如今内阁已落到了魏忠贤的手里,首辅顾秉谦实际上就是魏忠贤的干儿子,堂堂内阁首辅居然对一个太监惟命是从,也算是大明开国以来从未过的奇事了。

  袁崇焕的这份奏折就是顾秉谦给魏忠贤送来的,话说对袁崇焕的论功完全是魏忠贤的意思。

  实际上顾秉谦自己也觉得魏忠贤这样安排有些不妥,毕竟袁崇焕刚立了大功,宁远大捷是大明和后金交战以来明军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上击败后金军队所取得的胜利,而且此次大捷不仅让满朝上下欢喜鼓舞,更让天启皇帝高兴不已,甚至还说出了“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的话。

  如此评价,给袁崇焕升官,让他接任辽东巡抚是顺理成章的。而且说起来袁崇焕也是自己人,早就投靠了魏忠贤,再加上魏忠贤之前的许诺,现在不就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么?

  可谁都没想到魏忠贤非但没有兑现承诺,反而刻意压了袁崇焕的功劳,如此大功仅仅给了他一个正四品的加衔。如此,袁崇焕闹情绪也是很正常的事,这个事要放到其他人身上恐怕也会心中不服从而心生埋怨。

  “怎么?你觉得如此过了?”听着顾秉谦的话,魏忠贤反问道。

  “魏公如此安排自有道理,只是下官愚钝,或未能领会魏公深意。”顾秉谦连忙改口,赔笑着说道。

  “哼!”魏忠贤冷哼道:“宁远之战袁崇焕虽然有功,可同样也有大过。既然袁崇焕能提前在宁远设防,清壁坚野,那为何不提前考虑觉华岛的防御?要知道觉华岛离宁远只有三十里,两地快马仅一个时辰而已,如袁崇焕早一步考虑到觉华岛安危,提前做好准备,何来后来之事?”

  “觉华岛一战,我大明损失惨重,岛上军民被后金建奴屠杀一万有余,粮草辎重损失殆尽,此战袁崇焕虽非觉华岛主将,可却同他脱不了关系,其责无论都有几分。”

  “宁远大捷,同觉华岛惨败相比,只是功过相抵,或功略大于过罢了。朝廷并没追究袁崇焕的责任,反而给了他右佥都御史的加衔,可袁崇焕非但不思其过,反而觉得论功太少,还弄了这么个破玩意上书朝廷?他想干嘛?”

  伸手在袁崇焕的奏书上重重点了点,魏忠贤很不高兴道:“持功而骄,以此要挟朝廷?难不成大明就缺了他袁崇焕一个人就要亡了?”

  “大明立国两百多年,人才济济,能臣良将无数,多他一个袁崇焕不多,少他一个袁崇焕不少。如袁崇焕真忠心朝廷,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自然不会做这样的事。现在做出如此举动,着实令咱家失望,此人不堪一用。”

  顾秉谦连连点头称是,眼珠子一转就对魏忠贤道:“袁崇焕此人气量过小,的确有些不堪,眼下还以辞官要挟朝廷,实不是君子所为。依下官的看法,以内阁名义行文训斥袁崇焕一番?”

  “不必!”魏忠贤摆手道:“一个小小的兵备道如此大言不惭,内阁出面实在不妥。”

  “那么让兵部……?”顾秉谦继续询问。

  魏忠贤还是摇头:“这个事不用管,先放在一旁晾着再说,袁崇焕毕竟还有几分才能,如能及时醒悟过来还是可以一用,假如他要一条道走到黑,就怪不得别人了,到时候就如他的意,让他回乡去吧。”

  “下官明白。”顾秉谦顿时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连连点头。

  魏忠贤和顾秉谦交代完袁崇焕的事后,就再也不提袁崇焕,反而和他商议起其他事来,等商量完后顾秉谦这才起身告辞,回了内阁,等顾秉谦走后,魏忠贤的目光再一次落到了摆在一旁的那份袁崇焕的奏折,心中冷笑一声。

  直到今日,魏忠贤这才明白当初为什么天启皇帝瞧不上袁崇焕了,作为一个臣子袁崇焕虽有几分才干,可他的缺点也太过明显,头脑冲动,好大喜功,更重要的是对权利的太过热衷,还有许多时候摆不清自己的位置,这些都是袁崇焕的毛病所在。

  这一次没有直接升袁崇焕的官,实际上是魏忠贤刻意所为,他的目的是要看看袁崇焕的反应,可现在袁崇焕的反应让他很是失望,更确信了天启皇帝对袁崇焕的评价,可在魏忠贤心中还是给了袁崇焕一个补救的机会,接下来就看袁崇焕怎么做了,如果他还不识相,知错改过的话,那么魏忠贤不得不放弃自己好不容易选定的人选了。

第371章 如愿以偿

  2024-07-13

  魏忠贤本就是市井出身,斗鸡弄狗他拿手的很,随着权势的越发壮大,魏忠贤用人也有自己一套,无论对方是君子还是小人,不管能力如何,其关键就是要听话。

  如果不听话,就算再有能力的人魏忠贤也不会用,他试探袁崇焕的另一个用意也是这样。养一条好狗既要给吃的,也要狠狠训,如果训不好,狗改不了吃屎,记打不记吃就不是好狗。

  就这样,魏忠贤直接就把袁崇焕的奏折丢到了一旁,再也不去理会袁崇焕那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宁远的袁崇焕一开始因为气愤难填写了那份奏折,可奏折送出去后没几日,袁崇焕的头脑渐渐冷静了下来,心中开始有些忐忑不安起来。

  几天后,这种忐忑变成了袁崇焕的心病,每天既期望着京师那边有消息传来,又害怕来的是坏消息。

  这些年,他在辽东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从最初的六品官爬到了正四品的官职,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

  袁崇焕对权利的渴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对于官位的热衷同样也是如此。可一旦朝廷真同意了自己奏折中所言,顺水推舟同意他辞官回乡,那么多年的奋斗就全付之流水了,手中的权利和头上的乌纱也一夜化为乌有。

  这样的结果是袁崇焕怎么都无法接受的,此时袁崇焕已经后悔自己所做的事了,假如有后悔药卖的话,袁崇焕就算倾家荡产也会去买来吃下,可惜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什么后悔药?泼出去的水难道还能收回来不成?

  狠狠抽了自己几个耳光,袁崇焕大骂自己当时太过糊涂,怎么头脑发热就干出了这样的蠢事来呢?

  他希望朝廷能有驳回自己的公文下达,可又怕来的公文是同意自己辞职。一天天过去,袁崇焕快被这种等待折磨的要疯了,这简直被判了他死刑还要难受,吃不好睡不好的袁崇焕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了下去,急得嘴上起了个大泡,疼得连喝水都成问题。

  急上火的袁崇焕觉得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了,他必须马上做出弥补的操作,以补救自己之前的失误。

  现在能救自己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魏忠贤魏公公,只要魏公公拉他一把,自己就能重获新生,一旦魏公公放弃了自己,那么自己努力的一切就彻底没了。

  为了弥补过错,袁崇焕连忙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写了一封信给魏忠贤,在信中袁崇焕把自己给臭骂了一通,表示自己之前头脑发热做了错事,辜负了皇帝和魏公公的信任,希望魏公公能看在自己忠心和以往功劳的份上,伸出手来拉他一把。

  第二件事就是袁崇焕以宁远主将的身份联合宁远其他守将写了一份奏折,这份奏折是对之前的宁远大捷的战后总结,同时也列举了宁远大捷所以胜利的真正原因。

  袁崇焕没有在这份奏折中过多吹嘘自己的功劳,而是很低调地把自己的功劳放到了次要地位,而把首功给了皇帝和魏忠贤魏公公。

  袁崇焕在奏折里说,之所以有宁远大捷,完全是在皇帝英明的指导下进行的,魏忠贤魏公公的战前准备和安排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一场战争中,指挥官固然有相当的重要性,可真正重要的却是战争的谋划者和军队的后勤保障。

  就和当年汉高祖刘邦时一样,虽然韩信骁勇善战,可如果缺少刘邦的整体布局还有萧何的协助,哪怕韩信再能打也无法立下奇功。

  大明开国也是如此,开国功臣中第一是李善长。虽然李善长不是武将,要论带兵根本不如徐达、常遇春等人,甚至作为文人的李善长手无博鸡之力,别说上阵打仗了,拿刀子和敌人对砍都做不到。

  可后来评论功劳,太祖把李善长摆到了第一位,而武将们没有一个不服的。道理很简单,李善长是明军的大管家,大明之所以能夺取天下,没有李善长在后方井井有条的后勤保障是根本做不到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明军才能击败元军,从而占据天下,这才有大明的建国。

  从以上例子来看,如今的宁远大捷同样也是如此。他袁崇焕和宁远将领们只不过是执行者,真正的功劳是天启皇帝和魏忠贤魏公公才对。

首节上一节163/2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