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袁崇煜的走私行为的确不是他一个人在做,这样干的人多了去,要杜绝是根本不可能的。就连东江镇的毛文龙也是一样,毛文龙能养这么多军民,靠区区一个皮岛简直就是异想天开,要不是毛文龙依仗着皮岛地理之便走私,甚至设卡收税的话,他哪来的养活这么多人的本事?
想到这,袁崇焕的脸色渐渐缓和了下来,这个事真说起来自己弟弟也不算太过,虽然卖给后金的做法有些不妥,但物资不多也造不成太多影响。再说了,这可是自己亲弟弟,帮亲不帮理,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弟弟倒霉吧?何况这还牵涉到了自己直接利益,袁崇焕也不可能真正袖手旁观。
第359章 恼怒
2024-07-13
虽然心里已有了帮自己弟弟的念头,不帮也不行呀,这个事要真说起来还和自己脱不了关系,而且一辈子两兄弟,自从家里老二病逝后,他袁崇焕就这么一个亲弟弟了,总不能见自己的弟弟出事吧?
但这个事也颇为棘手,袁崇焕现在虽然品级不低,可依旧比不上毛文龙,再加上自东江镇建立之后,毛文龙和蓟辽已没了太多关系,作为一镇总兵,毛文龙在辽东战场上和蓟辽只是配合的友军,双方没有直接统属的权限,哪怕就是孙承宗要毛文龙做些什么通常也是商量着来的,至于袁崇焕,根本就说不上话。
可就算这样,袁崇焕还是要想办法解决此事,打发走弟弟袁崇煜后,袁崇焕苦思了起来。想了半天这个事还是不能让孙承宗知道,更不能让朝中的大人们知晓,眼下也只有自己亲自书信一封给毛文龙,说几句话好话,让毛文龙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放弟弟一码。
就这样袁崇焕当即就写了一封信,写完后把信封好交给信得过的亲信,让人尽快送往皮岛。
等信寄出,袁崇焕又马不停蹄地给自己弟弟擦屁股,要知道袁崇煜的那些物资都是军中战备物资,现在这些东西不翼而飞,万一有人查起来给查到就麻烦了。
为了消除后患,袁崇焕必须马上抹掉这些东西存在的痕迹,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数量上做点手脚。他找来祖大寿,两人关起门商议了一番,接着在祖大寿的配合下通过修改之前下拨的物资数据直接就把这个漏洞给填补了,当然祖大寿这个忙也不是白帮的,袁崇焕自然不会亏待他,两人各得所需,各有各的好处。
转眼半个多月过去,终于皮岛的毛文龙回了信给袁崇焕。
接到信后的袁崇焕连忙打开信细看,看了没几行原本微笑的表情就凝固住了,随着信看完后,袁崇焕的脸色极为难看,捏着拳头青筋暴起,破口大骂毛文龙欺人太甚。
原来毛文龙在信中告诉袁崇焕,他已经接到了袁崇焕的来信,对于袁崇焕在信里对那批物资的解释也表示理解。不过毛文龙问袁崇焕,既然这批物资是作为收买后金将领,意图让对方投靠大明的,为什么他所抓到的人却不是这样回答的,反而是说这批物资是运来辽东和朝鲜做买卖的,用于换取金银和辽东的土特产。
毛文龙对此表示疑惑,不过他也说这个事恐怕是他抓到的那两人胡言乱语,作为朝廷高级将领,他和袁崇焕虽然不熟,可他们一个在皮岛,一个在宁远,都是前些的统帅,相互之间也曾经配合作战过,说起来都是自己人。
以他对袁崇焕的印象,袁崇焕是颇有能力的人,尤其是作为文官还能打仗,更让毛文龙为之敬佩。再者,毛文龙也不是真正的武将出身,毛家虽有世袭百户之职,可毛文龙的父亲是监生,他毛文龙从小读书,如果不是父亲去世的早,毛文龙恐怕也不会弃文行武,当一个武将了。
惺惺相惜之下,毛文龙当然更相信袁崇焕的说法,根本不信作为前线统帅的袁崇焕会做出资敌的举动。下面人的话不可信,这些都是小人之言,肯定是胡言乱语。
既然误会消除,毛文龙对之前扣押人员和物资的决定表示歉意,同时又告诉袁崇焕他会尽快释放所扣人员。但那些物资就不归还了,既然袁崇焕信里说的明白,这些物资是用来收买后金将领的,为了表示之前所做的歉意,毛文龙决定替袁崇焕做这件事,反正他的地盘就在后金背后,对后金的那些将领很是熟悉,由他出面来收买对方更为方便,这样一来也算是以实际行动给袁崇焕赔罪了。
这封信的内容就是上述所言,表面上看毛文龙对袁崇焕很是客气,还给袁崇焕道了歉。可看完信后的袁崇焕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没想到毛文龙的脸皮这么厚,借着自己的话直接摆了自己一道,还弄出这么个理由来。
袁崇焕就不信毛文龙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后者的可能性很大。毛文龙又不傻,况且毛文龙坐镇皮岛养活军民靠的就是走私和收买路钱,他难道不晓得里面的弯弯绕绕?
可偏偏毛文龙就这么干了,他这么干的目的袁崇焕也猜到了,无非就是借着这个事敲打一番袁崇焕,同时也给他一个警告。
毛文龙告诉袁崇焕,别打皮岛和朝鲜的主意,更不用想着向后金走私弄银子。前者这条商路是毛文龙的,所有要走这条商路的都要毛文龙同意才行,而且得给买路费,没钱没好处,他毛文龙天王老子都不认。
至于后者的意思警告不是朝廷命官能干的事,更何况你袁崇焕还是宁远的一把手,一方面和后金交战,另一方面又和后金私下贸易?这是人干得出来的事么?现在大明对后金的封锁如此严厉,眼看着后金已有隐隐支持不下去的迹象了,你袁崇焕居然走私粮食和军备物资给后金?这不是资敌是什么?要不是看在同僚的面子上毛文龙没有报告皇帝,要不然仅凭你的做法就足够让丢官罢职甚至掉脑袋了。
现在为了警告袁崇焕,把你的物资全部没收,还借用了你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你袁崇焕应该谢谢毛文龙才是,以后做事小心点,规矩还是要守的,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自己心里要清楚,再有下一次,老子就没这么客气了。
以上就是毛文龙的真实态度,这让看完信的袁崇焕气得肺都要炸了,他牙关紧咬,拳头更是捏的咯咯直响,恨不能跑去皮岛找毛文龙干上一架,你毛文龙一个丘八居然如此侮辱自己?还装模作样弄走了自己的物资,简直就是欺人太甚!
可惜,袁崇焕再生气也是无济于事,因为他根本就拿毛文龙没有办法。
先不说两人的官职毛文龙比他高的多,而且毛文龙手上还有一支强悍的东江镇呢,再加上毛文龙深受天启皇帝信任,天启皇帝还给了他尚方宝剑,别说他袁崇焕了,就算是孙承宗也弄不动毛文龙。
至于跑去皮岛干架就更是笑话,他袁崇焕虽然头铁却不是傻子,他一个文官就算能领兵这武力值也绝对比不上毛文龙,毛文龙可是能亲自提刀上阵的武将,当年在武举考核中还是第六名呢,三个袁崇焕绑在一起也不是毛文龙一个人的对手,揍袁崇焕这样的读书人,毛文龙一只手就能摆平他。
想来想去,袁崇焕丝毫想不出对付毛文龙的办法,形式比人强,最终只能无奈捏着鼻子把这事认了下来。吃亏就吃亏吧,亏得毛文龙没有把这事闹大,如果他坚决不放人,甚至把抓到的那两人往京师一送,再加上拿到的口供和实物作为证据,他袁崇焕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如此解决问题也算是留了余地,这个事暂时只能这样了。但袁崇焕心里就此记恨上了毛文龙,虽然他现在拿毛文龙没办法,但他相信风水轮流转,总有一天能报今日的羞辱之仇,让毛文龙知道自己的厉害。
把仇恨暗暗埋在心底,袁崇焕招来弟弟袁崇煜告知了他此事结果,袁崇煜听后大呼如此损失实在太大,那么多物资被毛文龙给生生拿走,天底下哪里有这样的事?
不甘心的袁崇煜还想让袁崇焕再想想办法,联系毛文龙把那些货物全部拿回来。没想袁崇焕直接训斥了他一顿,警告他不要再打这批货物的主意,而且以后做买卖也绝对不要再去皮岛,假如再有下一次的话,自己就不管他了。
被袁崇焕一顿训,又丢掉了货物,袁崇煜的心里比死了爹娘还心疼。这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就这样落到毛文龙的手里了?想着想着,袁崇煜心疼的连眼泪都落了下来,可这事就连哥哥袁崇焕都没办法,他又能怎么办呢?只能硬生生咬牙认了,回到家后袁崇煜大发脾气,把屋里的东西给砸了个精光,破口大骂毛文龙这个丘八王八蛋,占便宜占到他们兄弟头上了,简直不得好死。
此事等毛文龙释放了洪秀和方奉二人后算是了结了,袁崇焕兄弟吃了个闷亏,却又拿毛文龙毫无办法。而且之后袁崇煜也小心了许多,再也不敢大摇大摆走皮岛商路,生怕毛文龙不讲武德再一次把自己的货物据为己有。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到了三个月后,山海关总兵马世龙突然接到生员刘伯镪送来的消息,说后金四贝勒皇太极驻军耀州,手上只有不到三百人的兵力。
得知此信后,马世龙顿时大喜,在没有证实情报是否准确的情况下,也没有上报孙承宗同意,立功心切的马世龙决定领兵偷袭耀州,打皇太极一个措手不及。
八月初,准备妥当的马世龙遣鲁之甲与李承先二将出击,分兵两路率八百人强渡三岔河,等抵达柳河之时没想到情报有误,生员刘伯镪居然是后金奸细,皇太极早有准备,其部下也远不止所言不到三百人,兵力甚至超过了明军。
遭遇敌军,鲁之甲、李承先仓促应战先后战死,中军钱应科逃跑时落水而亡,八百明军溃败,只逃出了寥寥数人,此战又称为柳河之役。
第360章 孙承宗去职
2024-07-13
柳河之役惨败,鲁之甲、李承先、钱应科等人身亡,朝廷一片大哗。
甚至在京师那边还有传闻,说是此战明军败的一塌糊涂,直接丧失了十万精锐,辽东防线动摇,孙承宗难咎其责。
实际上,柳河之役虽然败了,鲁之甲、李承先、钱应科也死在战场,可其实根本就没传闻的那么夸张,这支部队总共也就八百人,而且还逃回来一些,从这点来讲真正损失的明军也就是这么点数。
另外马世龙派兵的时候除鲁之甲、李承先、钱应科这一支部队外,还有一支偏师,这支偏师却是打了胜仗的,就在皇太极带兵猛攻鲁之甲等人时,这支偏师也打了后金兵一个措手不及,杀了几个后金建奴,其中还有一个固山,此外还救回五百余辽民。
如果从整体来说,柳河之役虽是败了,但真正的损失并不大,双方其实各有损失,充其量明军这边吃的亏比后金建奴更大些罢了。
但朝廷那边却不这么认为,随着柳河之役战败的消息传开,关于辽东大败的传闻越来越是离谱,可偏偏天启皇帝和魏忠贤却没有让人进行解释,甚至任凭这种传言越来越烈。
很快就有言官联合弹劾总兵马世龙和蓟辽督师孙承宗,就连辽东巡抚喻安性也一并弹劾,大有一副追责到底的架势。
这些背后其实是魏忠贤的授意,随着阉党的不断壮大,眼下魏忠贤和东林党的争斗中已占了上风,杨涟、左光斗等人已经完了,随着之前翻出汪文言的案子旧事重提,再包括熊廷弼和东林党勾结的罪名,处死熊廷弼后阉党直接逮捕了包括杨涟、左光斗在内的大批东林党骨干,并下了狠手。
柳河之役发生前不久,杨涟和左光斗等人已死在了狱中,心腹之患的除去让魏忠贤一伙人弹冠相庆,就连天启皇帝对此结果也很是满意。
可杨涟、左光斗等人虽死,但东林党依旧还没彻底打垮,朝中东林党的力量依旧不弱,更因为阉党对东林党的迫害,使得东林党殊死反抗,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曾经掌控朝政的东林党哪里有这么容易一棍子打死的?要彻底解决掉东林党现在只是一个开端呢。
接下来魏忠贤要继续向东林党下手,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障碍是无论如何都越不过去的,这障碍就是内阁阁老、大学士、蓟辽督师孙承宗。
孙承宗是东林党的大佬,不把他给拿掉,根本不可能彻底解决东林党问题。只要孙承宗一日在蓟辽督师的位置上呆着,朝中的东林党就有足够的底气,所以对付孙承宗就是魏忠贤的下一步。
对于孙承宗,魏忠贤可没胆量和对付杨涟等人那样肆无忌惮,要知道孙承宗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天启皇帝对孙承宗的信任不亚于对魏忠贤。而且天启皇帝也警告过魏忠贤,绝对不能用肮脏的手段来对付自己的孙老师,孙老师帮了自己许多,他是一个能做事又肯做事的人,和其他夸夸其谈的东林党人不一样,自己的这个老师还是要保的。
就算想让孙承宗下台,逼迫他不再成为东林党的后台,天启皇帝也必须确保自己的孙老师不会沾惹上其他麻烦,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合适的理由撤掉他的蓟辽督师职务,然后让他回乡养老去。
就在这个时候,柳河之役爆发,明军战败的消息传来。等消息传到京师后,魏忠贤顿时大喜,连夜就去见了天启皇帝告知了此事。第二日,在魏忠贤的授意下关于柳河之役惨败的事就很快传遍了京师,明明只是损失几百人的小败在魏忠贤的引导下居然成了丧师辱国十万人的惨败,再加上阉党一系的言官联合弹劾,天启皇帝顺水推舟,先罢免了马世龙,接着又拿掉了辽东巡抚喻安性,至于孙承宗虽然没有直接罢免,可朝中对他的弹劾依旧不断,天启皇帝却始终不表明最后态度。
消息传到辽东,孙承宗看得明白,他心里很清楚这是天启皇帝给自己留着面子呢,希望让他自己辞职而不是由朝廷撤职。
毕竟他是帝师,和天启皇帝师徒之间是有感情的,如果天启皇帝和对付马世龙等人一样直接下旨把他撤职,这对于天启皇帝的名声不好,而且也让孙承宗这个老师为难。
孙承宗长叹一声,明白了天启皇帝的想法,当即就上折自请辞官。折子到了京师后,天启皇帝直接就驳回,给孙承宗写了一封信,信里的意思是自己知道柳河之役不管孙老师的事,孙老师是受了人牵连,朝廷中许多人弹劾孙老师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他是绝对不信的,孙老师这些年在辽东劳苦功高,自己都是看在眼里的,让孙老师尽管放心就是,他作为皇帝,哪怕得罪了满朝文武都会保住孙老师的。
孙承宗接到天启皇帝的信后哭笑不得,他丝毫没有多想立即又写了一封辞职报告送往京师,天启皇帝依旧不许。
天启皇帝不同意那么孙承宗就再上书,态度极为坚决,两次三番,天启皇帝“无奈”只能答应了孙承宗辞官请求,下旨同意孙承宗辞去蓟辽督师的职务,但同时也给了孙承宗极大的殊荣,孙承宗特进光禄大夫,儿子世袭中书舍人,又赏赐蟒服、银币等,并派人保护孙承宗回家。
孙承宗去职后,去年就被天启皇帝起复回京的高第已经是兵部尚书了,随后天启皇帝下旨让他接替孙承宗为辽东经略。
没错,高第的职务不是蓟辽督师而是辽东经略,就是之前熊廷弼所担任的职务,天启虽然重用高第,并以他填补孙承宗离开后的空缺,但也在给予他的权限中做了限制,没有让高第接替蓟辽督师的职务,而是重新启用了之前辽东经略的职务进行替代。
高第赴任辽东经略,王永光接替他的兵部尚书之职,自此孙承宗主持辽东战事以此结局落幕。
得知孙承宗去职后,袁崇焕在辽东为孙承宗大呼不平,还摆出了一副要和孙承宗同进共退一起辞官回乡的架势。不过孙承宗很快就给袁崇焕去了一封信,信中告诉袁崇焕要以国事为重,不得意气用事,哪里有因为私人情绪而至国事不顾的道理?
在孙承宗的劝说下,本就是做些姿态的袁崇焕自然从善如流,最终还是听从了孙承宗的劝告。
当这些尘埃落定的时候,时间也到了天启五年的十月,这时候的朱慎锥也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回到了大明。
林丹汗挑起的战争在朱慎锥和卜石兔的联手下以虎头蛇尾的方式结束了,因为腾格尔部的先行撤军,林丹汗最终还是没和卜石兔一较高下,很快就撤军返回了察哈尔。
回到部落,朱慎锥以此战战败的缘故追究责任,对部落进行了清洗,彻底解决了部落之前存在的隐患。经过清洗后,整个部落完完全全落到了朱慎锥的手里,再也没有人有能力影响可以到朱慎锥在部落的权威,而那些和林丹汗暗中眉来眼去,意图借此掌控部落的头领们也早就被王海暗中处置了。
整合完部落,虽然和卜石兔一战中受到了些损失,可实际上经此整合,部落的整体实力反而比以前更强了些。在做完这些后,朱慎锥又以外交和武力的双重手段对周边本就不是自己一系的小部落直接下手,找了个借口吞并了他们,更让部落的人丁增加了不少。
朱慎锥的这个做法就连林丹汗也没办法,因为腾格尔部完全是打着这部落是卜石兔一系的旗号来的,之前的战败让腾格尔部憋着一股子劲,正红着眼找人报复呢,这两个部落不巧就成了出气筒,而且他们的规模都不大,实力也弱,不找他们麻烦找谁麻烦?
就连卜石兔也没说话,因为这两个部落其实和他没太大联系,再加上之前卜石兔和朱慎锥私下的合作,临阵时卜石兔又怀着异心,甚至还起了直接干掉朱慎锥的想法。
虽然最后吃亏的是卜石兔,可这个事并没算完,事后朱慎锥让人送信给卜石兔,在信中指责卜石兔不讲信用,表现出极度愤慨的姿态。这让卜石兔很是丢脸,作为土默特名义上的首领,如果当初能干掉朱慎锥自然是没问题,可却没能做成此事,一旦朱慎锥把这事给宣扬出去,必然会给卜石兔带来坏影响,就这样卜石兔也默许了朱慎锥回到部落后的小动作,以此来弥补之前违约的行为,也算把此事给揭了过去。
前前后后花了不少时间,这才处理完部落的事。接下来就是边贸的事了,周安民在朱慎锥的建议下没有去京师任职,拒绝了田尔耕给他升官的安排。不过对于威远卫的边贸之权,周安民也没贪恋,直接就让了出去,把这个事交还给了田尔耕,这反而让田尔耕觉得很不好意思。
如果是普通锦衣卫千户也就罢了,可偏偏周安民和魏良卿的关系不一般,现在周安民一没有升官,二又丢了差事,这事要给魏良卿知道,魏良卿肯定不乐意,弄不好还会得罪魏良卿。
田尔耕想来想去只能用其他办法弥补,直接帮周安民运作了一个指挥佥事的加衔,既然周安民不肯来京师,但官还是要升的,有了这个加衔也能交代得过去,另外田尔耕索性又把位于山西的另外两个锦衣卫千户所,包括周安民原本负责的千户所都交给他负责,这样一来周安民就成了山西地位最高的锦衣卫头子。
第361章 徐宪成高中
2024-07-13
去年秋闱,徐宪成终于一举过关,得中了举人。
徐宪成中举,徐家上下简直欣喜若狂,尤其是徐老爷子更是乐个不行,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徐家本就是书香门第,祖上当过官,可如今家道中落已久,徐老爷子努力了一辈子却只是一个区区秀才,他膝下也只有一子一女,女儿徐静秋嫁给了宗室朱慎锥为妻,而儿子徐宪成就是徐家最后的希望。
望子成龙,重兴徐家门楣,这是徐老爷子一直梦想的。眼下终于看到了成果,徐宪成上一次失败后没有放弃,出去游学归来后在家苦读,这一次终于一举成了,当喜报送至府上时,徐老爷子激动的老泪纵横。
中举可不是小事,考上童生等于正式有了读书人的身份,中了秀才表示达到了以前士族的阶级,而一旦中举就是更进一步,就有了正式的编制和做官的资格。
在大明开国之初,举人当官的比比皆是,就算是后来也是一少,举人是完全有资格做官的,虽然起步比不上进士,可要运作一个官职却没什么大问题。大明一朝中举人出身的官员可不少,出名的也有许多,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海瑞了,海瑞就是举人出身,以教喻的身份进入官场,最终名扬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徐宪成中举后,消息传到平阳,朱慎锥夫妻也为徐宪成为之高兴,还特意托人给徐宪成送了贺礼,并带去了一百两银子作为盘缠供他入京参加春闱。
告别家人后,徐宪成动身前往京师,在京师备考春闱,在京师遇到了之前结交的好友李信,李信这一次秋闱也中了举,两人在京师重逢算是完成了之前相邀春闱的承诺,双方见面高兴异常,在李信的热情邀请之下,徐宪成搬进了李信在京师的临时住处,平日里相互学习,讨论文章,空闲之余还不忘练武交手。
一转眼的工夫,春闱的日子到了,徐宪成和李信两人和其他举子一起参加了这一次春闱,赶赴考场。
几日紧张而辛苦的科考过后,就是等待放榜的日子,最终徐宪成侥幸得中,而李信的运气不好,名落孙山。
为此徐宪成担心好友受到打击特意安慰了他,但李信却笑着说此次不中并没什么,科举本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人运气差的考了一辈子都没中,自己如今只是第一次参加不中也是正常的。
反而是徐宪成中了在李信看来比自己中更让人高兴,他让徐宪成不比在意自己,千万不要放松,要知道接下来还有殿试呢,等殿试完了,再好好庆祝一番。
几日之后,徐宪成参加殿试,殿试最终的结果徐宪成得了个二甲六十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个成绩对于徐宪成来说是大喜过望,原本他以为能拿一个同进士就不错了,没想殿试发挥的很好,居然最后名次进了一些,最终有了如此成绩。
科举完后,徐宪成在京师和李信包括同科庆祝了一番,并把消息递回了家中。
等消息传递到山西,徐家瞬间就沸腾了,徐老爷子当天就去给先祖烧香磕头,祖宗保佑啊,徐家终于又出了一个做官的,徐宪成进士出身,接下来也不知道是留在京师或者地方任官,但不管怎么说,徐家的门楣复兴就在徐宪成身上,这让徐老爷子大为欣慰。
朱慎锥夫妻对此事也极为高兴,不过相比徐静秋,朱慎锥要想的更深一些,他并没有料到自己的小舅子会一举而中,居然真的考上了,而且还是二甲进士。
现在的京师可不是善地,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正对东林党展开最后的进攻,双方的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激烈程度。而且朱慎锥很明白之后的发展,一旦魏忠贤盛极而衰,阉党垮台的那一日,就是朝廷再一次清洗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徐宪成科举高中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高中科举,按照朝廷规矩新科进士先要去各衙门实习,然后再安排官职。
一般来说一甲进士可直接入翰林院,二甲进士可在六部任主事或地方知州,三甲通常担任评书、中书、行人之职,或派遣地方为推官、知县。
进士中的优秀者,还能选为庶吉士直入翰林院,庶吉士这个职务看似不起眼,可实际上是高级干部的储备,通常有不为庶吉士不入内阁的说法,这也是明英宗后的朝廷惯例。
徐宪成中了二甲进士,按理就先在六部观政,随后或可担任六部主事之职,如果有人提携,选庶吉士的可能性也很大,一旦进了翰林院,未来前途一片坦荡。
不过朱慎锥却清楚眼下朝廷的局势微妙,无论当京官还是地方官都不是什么好去处。
京师官场,现在阉党和东林党斗得火热,官场上所有人都在站队,想要置身度外是根本不可能的,一旦站队错误,那么后果异常严重,哪怕现在站队没问题,可过不了几年同样带来很大的麻烦。
朝中为官可不是好选择,至于地方官同样也难。徐宪成是山西人,按照朝廷本地人不能在本地为官的规定,徐宪成如果要当地方官只能去其他省份。
大明两京十三省,能去的地方看似不少,可北直隶、山东、中原、陕西这些地方不是什么好去处,一旦去了那边当官弄不好未来的身家性命能不能保住都是问题。
徐宪成可是徐静秋的弟弟,也是朱慎锥的内弟,他可不想徐宪成以后陷入那种境地,一旦徐宪成未来有什么三长两短,可不是什么小事。
想到这,朱慎锥有些坐不住了,再怎么也要拉徐宪成一把,他可不想自己这个小舅子因为一步踏错身陷险境,如果自己不知道也就罢了,既然清楚之后会有的巨变,他怎么都要把徐宪成安排的妥妥的。
要给徐宪成运作一下对朱慎锥来说并不难,因为他只需要给张锡钧写一封信,让张锡钧通过魏良卿办就可以。以现在魏忠贤的滔天权势,别说区区一个六七品官职呢,哪怕就是更好的肥缺也是轻而易举的。
可这样一来徐宪成脑袋上就挂了阉党的帽子,等到魏忠贤垮台后,清算阉党肯定跑不了,就算牵涉不多丢官罢职也是难免,这对于徐宪成包括整个徐家也是一个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