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507节

  在大秦帝国建立第一年的秋天,嬴政就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巡行,这次巡行,主要是镇压赵国原先的百姓。

  嬴政巡视陇西、北地,来到鸡头山,经过回中。

  随后他就在渭水以南建造了长信宫,不久又将长信宫改名为极庙,象征天上的北极星。

  随后又从极庙铺设一条通往骊山的道路,又建造了甘泉宫前殿。

  修筑甬道,使咸阳与此相连。

  第一年,始皇赏赐天下人爵位一级。并且开始下令召集‘闲散人员’修筑驰道。

  之后就是嬴政第二次东巡。

  这一次他登上邹峄山,树立石碑,和鲁郡的儒生们商议,在石碑上镌刻颂扬秦朝功德的文字,讨论了封禅和望祭名山大川的事情。

  之后始皇登上泰山,树立石碑,积土为祭坛,祭祀上天。

  在下山的时候,忽然遭遇狂风暴雨,始皇在一棵树下休息。

  休息完毕,嬴政十分高傲地望着这棵树。

  “这是一颗好树。它竟然得到朕堂堂祖龙的短暂停靠。未来,它也极其不凡啊。”

  “朕要封这棵树为五大夫。”

  众人宾从,听到始皇帝嬴政如此说,一个个面面相觑。

  那一刻,大臣们真的好想笑,但是都使出吃奶的劲儿憋着。

  这场历史上真实发生的短暂闹剧,再一次发生,也自然被史官按部就班记录了下来。

  五大夫张苍闻之,神色愤然。“这是真把自己当做神了啊!”

  之后始皇在梁父山祭祀大地。

  他照惯例在所立的石碑上镌刻文字,上面的碑文就是嬴政的真心话:

  “皇帝即位,立下制度,严明法令,臣下严谨整饬。”

  “二十四年时,朕刚刚兼并天下,没有人不臣服。朕亲自巡视远方黎民,登上泰山,便览东方边疆。”

  “随行大臣追忆往昔,探求事业本源,恭敬赞颂朕的功德。”

  “朕治国有道,各项生产安排得当,所有事务都很规范。”

  “希望今日朕的大义美善明晰,作为后世榜样可以一直沿袭不要改变。”

  “朕贤明通达,已经平定天下,仍然不懈治国。每天早起晚睡,为国长远谋划,尤其重视教导。”

  “朕宣明政令,各地井然有序,遵循朕的意志。”

  “等级分明,男女有别,谨慎遵行职事。”

  “内外不同,无不清静,恩泽施于后代。”

  “教化所及,没有穷尽,希望后人遵守皇帝诏令,永遵这些重要告诫。”

  嬴政望着这些华美的文字,命令冯毋择再三高声朗读,他心满意足地捋须。

  随后嬴政就沿着渤海向东,经过黄县、县,走到成山的尽头,登上之罘山,树立赞颂秦朝功德的石碑后离去。

  

  而这些石刻在做好不久后,当地的民众纷纷前来观赏。

  农户、樵夫、走卒贩夫、商人、侠客、强盗。

  无一不来赏光。

  “不得不说,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说实话,他底下官员的嘴皮子功夫真的不错啊。太阳都能给说成月亮!”

第624章 重压之下(求打赏月票)

  “秦始皇我呸,还不如齐王呢。”

  “一天天除了人事,啥都干。”

  嬴政不知道的是,他走之后,自己的‘得意之作’李斯亲笔写下的传世名作《之罘山石刻》不仅仅经历雨雪风霜,还要饱受一方百姓唾骂厌弃。

  齐鲁之地,君子的故乡。这地方读书人可多了。

  有了扶苏在齐鲁之地取得的杰出成果,得到天下士人的敬仰在先。

  嬴政自然迫不及待地想要在齐鲁之地的‘士人’们彰显一下自己。他希望在天下人面前树立下自己也是一个喜好文书、学富五车,懂得施加文教的国家,但是效果却非常之差。

  齐郡、琅琊郡郡守,人在家中坐,只是在炎炎夏日里,靠着树荫打个盹儿的功夫,就听到墙外齐鲁之地的小孩们编歌谣在嘲笑秦始皇。

  所谓编歌谣,其实就是唱大人说的段子。

  前面就说到过,这齐鲁之地,曾有荀子在此讲课,门生众多。荀卿一生著述丰富,研究天命,但是他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大儒,他还发明了相声。

  也就是如今街头巷尾的到处充斥的杂技演员从事的行业。

  那这齐鲁之地,本来就文化人居多,再加上有了荀子四十年前助阵‘乡民’,亲自发明朗朗成颂的相声。这两者结合,再加上嬴政干得事情越来越多。

  编排他的段子越来越多。

  “瞧呀瞧呀!路边有棵树啊,名字叫五大夫啊!”

  “听啊听啊!海边有石碑啊,千百字言,没有一件是秦皇干的事情啊!”

  那一年,嬴政给天下人贡献了不少‘欢乐。’从这一点来看,庶民们还是喜欢这个‘搞笑皇帝’的。

  只是,这戍边的将军们,郡守们。他们听着这些歌谣,一个可就心思变了。

  齐郡、琅琊郡、巨鹿郡、薛郡、东郡的郡守、县丞、秦吏、驻兵,他们在数量上不足原住居民的二十分之一。

  每天茶余饭后还要听这些歌谣。听听也就罢了,结果违法在外和小妾生的私生子,也开始在席子上拍手唱着这些歌谣。

  在秦国的律法之中,凡是外派的官员、将军。他们不可以在外成婚,私自有配偶,更加不可以有子嗣。御婢这时候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架不住还是会生孩子。

  不得已,只能把新妇和婴儿藏起来。

  在已经犯法,和一旦被发现就面临革职查办的状态下办公,本来就是让每个郡守都感到懊丧的事情。

  正歇息,忽然听到自己小儿子嘴里蹦出来几句‘段子’,而门外的小孩也开始接应,大街小巷里一时间充满了小孩子们的暗号。

  孩子们纷纷指着自己家里的数大喊大叫,“看呀看呀,我家也有五大夫!”

  人多的地方,就是欢乐多。

  郡守自己听见都笑得东倒西歪,合不拢嘴,又怎么会上报这些事情呢。

  原先他们还战战兢兢,可后来听到身边的人更是清一色辱骂秦始皇,这些老秦人渐渐地也不把嬴政当回事了。

  因为,实践证明,嬴政管不了这么远的地方。

  大概,名言山高皇帝远,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吧。

  言归正传,一开始在外的老秦人、嬴政曾经一手提拔的将领、郡守们都心意坚定,誓死要替嬴政镇压一方,实现那个遥不可及的理想。

  可是后来慢慢地,他们的忠诚和坚守被三百六十天里每天三碗饭的平淡生活给消磨着,被嬴政‘疑似醉酒’巡行天下的荒唐行为给打击着,被日复一日思乡思归而又不得的情感折磨着,被自己用来镇压庶民的《秦律》反向要挟着。。。。

  人天生就有着这样的‘弱点’吧,不能称之为“缺陷”,又或者是“人性本恶”、“人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同样的一件事,给一个人十年,他真的坚持不了。

  渐渐地,痛苦和不得意,让外派秦国官员和六国庶民渐渐打成一片。

  在这种情况下,大秦帝国的外派官吏、外驻将军不得不重新思考未来该要如何了,比如将目光放在某储君身上。

  在历史上,就发生过许多可以考据的事实例证。

  比如大汉王朝的功臣之一,如今冯毋择的儿子冯敬。他其实是被外派做驻地将领的那一个。

  难以置信的是,当时冯毋择正是陪同秦始皇巡行天下的重要官吏。冯毋择曾经和嬴政一同登上泰山,完成泰山封禅这样的大事!

  可见冯毋择在嬴政心目中的地位,但是这改变不了冯毋择的亲生儿子冯敬走向背叛大秦帝国的道路。

  连历史上的冯家,都会走上这样的道路,何况其他人!他们家可没有冯家这样在朝中显赫的地位,很多人几乎是一辈子籍籍无名,朝堂上都没有半点利益牵动他们,这背叛秦国,自然更是理所应当的了!

  自己身为秦吏的罪,已经犯了。而民众对秦始皇的厌恶情绪更是达到高峰。这就使得秦国的官吏们,感到帝国岌岌可危。

  但是别忘记了,大秦帝国它本身是有储君的啊。

  而且根据他们掌握到的情报,此刻的太子,他还是正常的啊。再根据他们曾经在咸阳对太子扶苏的风闻,再加上有很多人曾经在秦楚大战之中和扶苏共事过。

  曾经秦国基层官吏对扶苏的厌恶、不理解、排斥,最终在面临了严酷的现实之后,转为理解、赞同、支持,更是佩服!

  在重重压力之下,这些秦国官吏们,开始在外地联合起来一起讨论一件在很多年前,就被扶苏提起的事情修改秦律。

  所谓,事不关己,那自然要高高挂起。

  当初扶苏提修改《秦律》的时候,遭到了很多秦法家的反对。在秦国人心目中,《秦律》有着极其崇高的意义。

  因为《秦律》和秦国列代咸阳打造的国家机构运行模式,它勉强地实现了百年前商鞅的理想改变“刑不上大夫”这种局面。

  但是现在,当秦国官吏自己在外也成为了犯法的一份子,只能等待随时被审判。那一刻,他们的心态就变化了。他们开始理解了庶民被判为刑徒时的心情。

  秦国的官吏做梦都没想到,他们和六国人竟然是因为《秦律》互相看彼此不顺眼,最终却也因为《秦律》而走到一起。

  没错,写《秦律》太过细密,好比网眼一样,太过繁杂,最终给民众造成了严重负担,甚至加重社会运行负荷的人,是秦吏!

  秦吏啊!

  这种反差让很多离开了太学的武将之后、功臣之子孙纷纷感到无奈和悲哀。

  齐郡临淄城里,扶苏带着数千士人、诸子门生走后,这里却成为了臭鱼烂虾的集结地。

  此处不多做论扶苏把全国精英集中到咸阳城给天下各地带来的影响。

  只说这秦国齐郡临淄城,过去是龙蛇混杂,乱是乱,好歹有条龙!

  现在是龙没了,只剩下蛇。

  这些蛇盘踞一方,无人镇压,他们凭借着聪明才智以及饱读诗书的优势每天都游走在法律边缘。

  这给基层秦吏带来了严重的负荷。

  于是同一时间,在多方面的压力、问题下,各地的秦吏、郡守、将军们又开始旧话重提。

  邯郸城这个重地,几个驻守此地的名不见经传的秦吏们在一次酒后举行了一次不怎么正式的会议。但是这次会议的议论内容,却在秦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谁让发起者是秦吏本人呢?

  秦吏安,秦国巴郡人士,“十几年前太子就说,《秦律》需要被修改。我当时只觉得太子是书读多了。现在看来是真的有先见之明。”

  秦吏郜:“现在六国的庶民,都苦于《秦律》严苛啊!”

  秦吏仪也震声,“岂止六国庶民,我们老秦人难道逃过这律法了吗。战争已经结束了,早就该结束过去那种体制了。”

  一位年纪轻轻,刚满二十的秦吏豪过于激动,已经敲起了碗,“试问我们这些秦吏,一被外派就是三五年,等回到家,都不知道老婆又给自己添了几个娃。”

  “在外好不容易有个知己,在法律上却见不得人。”

  几个年长的秦吏,望着豪一个个露出怪异的笑,“你小子,痒痒了不是。”

  “哪个不痒?这就不合乎人情!”

  之前就曾提到过这个重大问题。

  秦国兼并六国,其实本身就是一次七国人之间文化、礼仪、风俗、道德观念的冲击和融合。

首节上一节507/6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