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47节

  孔子是教导人如何做君王、做臣子、如何做普通人。可是这大部分情况下没啥用。

  孟子是愤青,上怼君王,下斥佞臣。天上地下,有理者就是老大!唯孟子也。

  而韩非,他则是通过事情的现实结果来告诉你,如果你同时重用两个人,那么结果一定是你的国家会被分裂。

  韩非教导扶苏的是,这样的情况势必会发生,和仁义礼智信、道、正义,都没关系。

  事情是必然发生的,我们只考虑如何解决它。

  扶苏听韩非给他讲课,那是聚精会神、全神贯注,“那君王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呢?”

  “简矣!”韩非脸上洋溢著喜色。“从一开始就不要想著能够让两个人同时都效忠于君王。更要从一开始就提防杜绝臣子将会权力过大的隐患,时时提防,每一刻都不能松懈。”

  “君王绝对不可以将自己的权力下放给任何人,否则日后必定祸患无穷。”

  扶苏昂著头问韩非,“这是说,君王要始终把权力握在自己的手中。权力这把剑,一旦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就绝对不可以丢弃,绝对不可以松开。”

  韩非闻言非常高兴。

  他发现扶苏真的是天资过人,自己给他讲解《五蠹》,他隔天就给自己把《五蠹》背下来了。

  自己给他讲解《说林》,没想到他竟然不仅听懂了,还有了更深的领悟。

  “善。是以为君者,恐怕是全天下最辛苦的人。因为一刻也不能对臣下掉以轻心。”

  扶苏想到了每日在章台宫辛勤处理奏章的嬴政。

  韩非见扶苏低头开始思索了,也不再打扰他。

  这世间的学问,首先是靠学,请教夫子的教导;而更重要的,就是领悟。领悟这一关,师傅是帮不了什么忙的,只能让扶苏自己来。

  扶苏坐在案前,人望著竹简,心里却翻江倒海。

  这些日子听韩非讲课,扶苏有大彻大悟的感觉。

  从一个穿越者可以凭藉嫡长子的天然优势轻轻松松地成为太子。

  可是这一旦坐上太子之位,扶苏发现自己的日子并没有比过往更加好过。

  他的身边开始有了各路人马的眼线。

  华阳太后的,君父嬴政的人,母君的人,赵高的人。就连信,也会找个宦侍让他把自己给看好。

  也许,很多人一开始的目的只是单纯地为了他好。但是在他成为了太子之后,扶苏却感觉他们都变了。

  因为他们的身份,不仅仅是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更是秦王和秦国王后。

  嬴政派亲信看著扶苏,扶苏在做公子的时候,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只是生活里麻烦些。

  可是当他成为了太子,他便感觉事情的性质截然不同了。

  这到底是保护还是提防?

  而华阳太后送来的宫婢,温柔可人,体贴机灵,其用心难道也是单纯地为了自己好吗?

  整天被十几双眼睛盯著,扶苏在环境中慢慢地学著成为一个不得不谨言慎行的人。

  每说一句话,都要经过漫长的思考。

  原本扶苏还对宗室里一些长者这样庄重、沉稳、舒慢的作风感到不适应,因为他们很多时候的表现像是树懒一样。

  结果只半年的功夫,当扶苏和他们一样身居权位,他很快就明白了这些原先在自己看来很可笑的行径,是非常可取的。

  现在,他也开始慢慢地变了。

  做个学生,一辈子的天地也就只有书中的描绘的那么大;而成为太子,居高临下,每天见到形形色色的人。

  扶苏每天坐在羽阳宫的上座,听著、看著,慢慢地,他在学习生涯里一直漏掉的课程人性。

  评论区可把我气坏了。我找了那么多专业书看完才有把握写这一章,还害怕有些理论读者没有专业基础无法理解,删改很多次。饭都没吃写了两小时,结果评论区居然这么说。

  真不知道我前面那么多铺垫都干嘛了

第64章 两千年的道德水平

  他的一言一行,在下位者的眼中,都别有深意。甚至大多都被赋予了政治色彩。

  扶苏路过别的宫殿去了一趟茅厕,等到下次再路过的时候,就会有无数人问自己要不要进去看看;

  扶苏偶尔说一句庖厨今日做饭甚是难吃,那么那个庖厨就将挨一顿毒打。

  还记得一开始扶苏惩罚了两个议论他的宦人,在扶苏被拜为太子的消息传出来后,赵高找了个机会把两个人给杀了,还通过一些曲折的手段让扶苏得知了这个消息。

  自己随口夸赞韩非的才能,很快整个羽阳宫上下都开始议论韩非,说他的才华是如山高,如海深。

  这就是权力带给人的影响。

  可是正是权力让这些人对他俯首称臣,一旦权力失去了,那这些原先依附他的人,要么反过来踩他,要么利用他的嫡长子身份。

  只有你手里拥有权力,他们才会永远这么对待你。否则在这个时代,扶苏不做压迫别人的人,他自己就是被压迫者。

  人性就是永远趋利避害,见利忘义、寡廉鲜耻。

  他或许会因为你一时的赏赐感激,可是转头就会因为他的利益受到了威胁而把你当做敌人;

  而有些人原本是自己厌恶的对象,是自己在道德上极端鄙视的人,但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却可以不计前嫌,结为盟友。

  当一个人全面地了解、并且接受了人心阴暗面这一事实的影响后,他的性格自然会被影响,对外就主要表现为,不会再轻易地相信他人,反而走向了自私自利。

  人心从头到尾都是黑的,两千年前是,两千年后是。

  两千年前的两千年前如此,四千年后也还是如此。

  因为这个世界上亘古不变的不仅仅是天地,更有人性。

  正是因为人性好逸恶劳、唯利是图的本性不变,所以扶苏才没有安全感。

  因为人和人之间没有基本的信任,有的只是对共同利益的诉求。

  原本扶苏的内心还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期待,试图通过一些方法给这个时代的人来一点思想上的改善,可是慢慢地相处久了,扶苏意识到,可能他啥也做不了。

  除非他成了皇帝,而且皇权和声威像未来的嬴政一样高,甚至比他更高。那样他才可能实现他的政治蓝图。

  因为扶苏发现其实古代和现代的社会环境也差不多。

  甚至于古代比现代强多了。

  首先先秦时代的人,大多都是不说谎话的。这个大多数用概率来统计那就是百分之九十九。

  而早在扶苏曾经大学上课时,他的导师给他讲过一个让他感到很震撼的知识点。

  那就是在两汉前期,所有的古书都是百分之百正确,没有可怀疑的。

  扶苏当时听到,真的是瞳孔一震。那个时代的人不说谎也就罢了,居然写的书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无误。

  在最简陋、最原始的工具下,古人尚且能保证只要是传下来的书,一定是百分之百无误;可是在笔墨工具十分发达的后世,伪作、假托之书却不胜枚举。

  正是在两汉之后,随著专门讲经译经的人出现,就开始出现了伪书、以及被篡改过的内容。

  扶苏每每活在秦朝,动辄和人交谈,心里那是别提有多快乐啊。

  因为这些人,他们都不说谎啊!

  有什么就说什么,说不出口的就不说。

  都说物质条件好了,人的德行就会提升。

  扶苏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事实。

  大家都一穷二白的时候,没有利益的纷争,反而人心都比较纯洁、淳朴。

  反而越是利益大的地方,人心越是复杂,道德越是腐败堕化。

  如果硬要把两千年前和两千年后的道德水平做个比较的话,两千年前的道德水准为正1,现代的道德水准为负10。

  但是,韩非的出现,给扶苏指明了一条道路。

  怎么说呢。

  本来这个世界就很烂,但是韩非找到了一种让这个世界不太烂的解决方法加强君主的权力,削弱臣子的权力。

  把君主的权力加到巅峰,这样国家的统治的稳定性会被提升到最大。

  这并不是绝对的。

  君主专制的出现,是顺应时代的,是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制腐朽崩溃严重践踏庶民的生存权而产生的。

  诸侯割据一方,对外表现为天下战乱不休,对内表现为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

  臣子专权、弑君大行其道;国中贵族腐败横行,民不聊生;干旱、地震……

  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国家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战争,都是借口!

  韩非不是寻常士人那般肤浅,天天说什么礼崩乐坏,说什么人心得失。

  他发现了分封制、贵族制政治制度上的漏洞。

  韩非敏锐地洞察到,天下大战不止的根源不在于什么诸侯王野心勃勃,都想著图霸天下,实际上从根源上来说,是各个诸侯国内部权力更迭不稳,国家在短短的时间内数易其主,好的政策得不到强有力且长期的贯彻执行。

  要保住国家,要使得国家强大的道理,只要你会认字,随便读点书,脑子没问题,都知道怎么治理国家。

  可是大多数时候,君王治理国家,是连权力这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都迈不过去的。

  是以知道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君王被贵族钳制,王权寸步难行。

  君王大都是知道国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但是想要去改变,就得跨越贵族,将自己的意志凌驾到贵族、众臣之上。而这就是损害贵族的利益。

  也就是说,韩非所议论的君主集权制,是为了解决过去五百年乃至过去一千年贵族共同享有权力、内部分配权力的导致的恶果。

  韩非在读了诸子篇目,周游了列国,在眼见战火连天,民不聊生、遍地哀鸿的境况后。

  又见到了韩国国内贵族的腐败不堪,民不聊生的状态后,韩王虽然知道要这么做,可是他没有办法。

  其实世人很难想像,写出《孤愤》、《说林》、《五蠹》这样书籍的人,竟然是个一心想要帮助庶民解脱苦难的人。

  但是这也正是每个人都有的局限性。

  被压迫、被压榨的人不是韩非,所以韩非才会在《五蠹》之中提出把国中每一个人都利用起来,以实现君王目的的主张。

  今晚凌晨还有一章

  其他人想睡的先睡吧

第65章 这个毒心夫

  而韩非这样的才士,若是生在两千年后,他遇到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境况,也会大笔一挥,同样洋洋洒洒写出数千字、数万字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文章。

  这就是读书人的善良、读书人的傲骨。

  所以,嬴政欣赏韩非,扶苏崇拜韩非。

  韩非看到的,未必嬴政没有看到。韩非理解到的,李斯未必没有体会到一丁半点。

  可是只有韩非一人把它给写了出来。

  所以牛逼的是韩非,不是李斯、不是赵高。

首节上一节47/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