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247节

第352章 拖(求打赏月票全订!)

  冯去疾上前,“启禀大王。臣以为,齐鲁之地风土人情与我秦国迥异。太子一时无策,实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当给太子再宽限些时日,以观其效。”

  既然事情一时间解决不了。

  那就拖。

  这样做才能既不影响到太子,也不会耽误大事。

  嬴政对曰,“可。”

  待谒者令轮流将这些奏议之事一字一句合并记录下来,整理成文,随后发给巨鹿郡。

  已经是五天后的事情。

  在这个时代,从咸阳城到巨鹿城,寄送文书用五天的时间实属正常。

  嬴政对扶苏,那是期望非常高。

  如果他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在扶苏手上被解决,这就等于告诉世人,秦国是真正的天命。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对秦国非常恐惧的原因。因为秦国储君的实力足够让天下诸侯都为之忌惮。

  那老天爷到底是偏向六国还是秦国,自然是不用问了。

  扶苏接到奏疏,那是不知道自己该高兴还是该不高兴了。

  精壮的胸膛原本裸露在外,眼前满是美酒和珍馐佳肴。熊掌鱼翅,鹿茸人参摆满了盘子。

  这些天他都在做商纣王,不是吃喝玩乐就是睡。

  扶苏是真的想要做个昏君,刺激一下咸阳城的那些人,劝告他们转换思维。

  可是他没想到,咸阳城那些家伙,根本不吃他这一套。

  他们说会再给自己两个月的时间。

  这可是两个月啊!

  李信把楚国打光了都有可能。

  这哪里是穿越了漫长冬日,披沥过寒风冷雨的一份奏章,这是咸阳给他的宽容和汹涌的爱意。

  扶苏本料定他们会再派个人来监督自己,又或者明令惩罚自己。到时候自己就有机会辩白,顺理成章说出要变法的事情。

  可是没想到,咸阳那边居然集体都表示出愿意包容自己。

  扶苏的脸色从兴奋变成阴郁,最后又露出无奈。

  他仿佛看到这奏章背后,咸阳上下君臣似乎都在对他齐齐露出笑容。那种笑容就像是一个个饱经世事的老者,一眼就看穿想要玩捉迷藏的孩童的笑容。

  扶苏微笑,默叹,“这样一来,倘若我这样还办事不利,那便真的是我一个人的过错了。”

  冯敬在一旁听得稀里糊涂。

  可是外面的大臣都已经急疯了,今天早上他们集体拦住自己的去路,一起要求自己去帮他们问话。

  冯敬见太子接到咸阳的诏书,他虽然不知道诏书上写了什么,但是他感觉

  “太子,不知我们什么时候启程前去聊城?”

  太子已经在这巨鹿耽搁了半个月了,再耽搁下去,他们都担心自己要在这里留下子嗣了。

  扶苏却十分高兴的模样,“便在此处先暂留半月吧。”

  冯敬闻言大为不解。

  “那齐国的臣子,恐怕要前后等上足足一个月了。”

  这一个月,是从扶苏向齐国发出文书,告知他们秦国恒阳君已经抵达巨鹿的日子。

  对于齐国的臣子来说,扶苏这么做,属实是怠慢齐国君臣。

  “秦国强,齐国弱。齐国等秦国久一点,我们接受封地的日子久一点,他们拥有聊城的时日就长一些。齐国未必不喜。”

  “那太子此行的任务,难道也不用去完成了吗?”冯敬看不透扶苏的心思,也是斟酌再三,看著扶苏的脸色慢慢问道,“若是去的晚了,聊城的庶民都逃光了,我等不过是接管一座空城罢了。”

  扶苏云淡风轻似地,“急什么。越是紧急的事情,越要慢慢去办。聊城的百姓闻说他们的城池要被我秦国接管,若是真的不愿意被我秦国统治,那必定是连夜离开。不管我们去的早与晚,他们要走,我们留不住。”

  “而且你把这个任务想的太过简单了。君父要我留住的,从来就不是一个小小聊城的人心,而是整个燕赵齐鲁之地的人心。”

  冯敬听到这个,顿时感觉自己之前的那些担心根本就是上不了台面。

  他顿时感觉自己胸襟一下宽阔了不少。

  “太子,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王给太子的任务,不是更难了吗?”

  “哪有什么难易之分,只是想为与不想为罢了。”

  冯敬惊讶,“大王已经下达命令,没有人胆敢生出违抗之意。”

  “那我问你,如果你是六国人,原本可以在你的国家成为大夫、成为宾客,但是现在到了我们秦国,你只能成为樵夫,只能成为佣耕者。你愿意吗?”

  冯敬顿时明白了,“原来他们是为这个所以逃跑。不是因为他们厌恶我们秦国,是因为我们秦国给不了他们想要的。”

  “是啊,所以我始终认为,有能力、才华的人比没有能力没有才华的人要可怕的多。因为他们一旦有了这能力和才华,所想要的就会更多。”

  冯敬懂是懂了,可是他仍旧双目凌厉。

  “天下混乱了这么多年,如今我秦国得到上天的眷顾,成为结束这数百年战乱的天命之人。大王夙兴夜寐,夜以继日勤于政务,为的不就是结束这战乱吗?”

  “他们这些人,本来就是祸乱的根源。将自己的才智贡献给诸侯王,让诸侯王互相争夺土地,最后害的不还是庶民。而他们却名留青史。”

  “一旦给予他们为大夫、为宾客的权力,这不就是又走周朝的道路吗?和平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总有一部分人要牺牲他们的利益,否则哪能等到天下一统。”

  “家父常说,有所得必有所失。这些人难道要为了自己的私利,置天下万民的疾苦不顾,非得把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给毁灭了不可吗?”

  冯敬对这些六国士人,那可是满心的反感。

  “那你觉得,那些身有才华的人,会甘心一辈子在乡野之地耕种?对他们来说,缺的只是个机会而已。他们的机会就是当我们秦国脆弱的时候。”

  “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长久的兴盛而不衰落,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长久的团结而不松懈。所以他们这些人就是秦国的威胁。留著这些人在乡野之地,对我秦国非常不利。”

  对我来说最难写的就是过渡章了。

第353章 陷阱(求打赏月票全订!)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冯敬本来以为秦国很强大,但是现在太子告诉他,秦国其实是危机四伏。

  本来就是这样,秦国拿走了六国多少土地,多少人命。消灭了多少官职、禄位。

  那些原本在六国很有地位和财富的人不恨秦国才怪呢。

  “要么,我们秦国的人用这些六国的人。要么,就只能等著六国复辟。”

  “六国复辟?”

  除了扶苏以外,每一个连天下一统都没看到的秦国人都不敢去预料这件事吧。

  冯敬当时就感觉,太子要么是个能够预测未来的智者,要么就是个疯子。

  “太子,敬不敢想像六国复辟是怎样的情况。可是如果只有两条路可以走的话,自然当选择前一条路。让我秦国去用六国之人。”

  扶苏慢慢道,“但是我们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在做这样的事情了。六国之人,都可以被举荐成为秦国的臣吏。但是现在的状况,你也看到了。不管哪个国家的人,听说我秦国要来接管他们的城池,很多人都想著一跑了之。”

  “有些是六国贵族,有些是想逃避秦国官府管制。这两拨人若是联起手来,后果不堪设想。”

  冯敬不解,“就是原本在六国互相是敌人的贵族和庶民,现在因为秦国,反而团结在了一起。”

  “正是此理。”

  “可是为什么这些六国有才能的人,他们不愿意在我秦国为官呢。我秦国能够给予他们的,未必会比六国的君王给他们的少。”

  “这就是王侯将相与为人臣子之间的区别。在六国,他们可以是王侯将相,在秦国,他们只能是下吏。如果是你,你选择哪一个?”

  冯敬说不出话来。

  “难道,我们只能眼睁睁看著他们互相联合,然后做我们秦国的敌人。”

  “放心。有我在,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最重要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才是扶苏的杀手锏。

  扶苏早就想好了,他的继位就是和这些敌人有关。

  政治,从来就是化敌为友。

  冯敬听懂了一些,对国家局势也更加了解了。

  他出去后对灌夫道,“我忽然感觉我过去太幼稚了。”

  灌夫和众人自然是不解,“执戟郎这是怎么了?”

  冯敬没有说话,只是迈著两条长腿,飒沓流星一般离开,引得众人侧目。

  之前几个月,冯敬还在纠结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在那些将士面前找回驭马失败的面子。

  现在他忽然感觉,过去的他是多么可笑,就为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

  真正的大丈夫那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经天纬地的人。

  他还差的远呐!

  冯去疾本意是拖,让这个看著很急的事情先变成小事,好给扶苏后续脱身的机会。

  但是这反而给了扶苏机会,光明正大长留齐赵之地。

  一时之间,天下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巨鹿郡。

  所有人都在等著扶苏接下来怎么发牌。

  

  可是另一边,李信在楚国的战事,情况却开始急转直下。

  自从李信历经千辛万苦跨越伏牛山,随后遭遇了楚军伏击,全军将士齐齐出帐迎敌,全军上下一心,力挫楚军,把楚军击退。

  自将到兵,每个人都对自己这个把月来的经历铭刻在心,十分感动。

  军中上下的气氛十分融洽。

  人人脸上都写著欢喜。

  大家都认定了,这就是取得胜利之前应该付出的挫折。

  每个人都对这样的现状很满意。

  他们对自己感到非常满意,感觉很良好。

  接连六日,李信接连拔掉了楚国三座城池,楚国只有逃跑的份,根本不再与秦国交手。

  这一路上,李信不断地分散兵力。

  他已经违背了当初的计划,因为没有做到说来就来,所以在抵达目的地后,便感觉不大打一场,带些丰硕的成果返回约定地点,大举攻打项地实在是不好意思。

  尤其是要回去面对蒙恬。蒙恬虽然没有多少战功可是却因为性格沉稳,非常受将士们拥戴和敬重。

  面对蒙恬,李信并不是那么自信。

  于是李信和十都尉一而再、再而三食言,他们早就已经忘记了,这么久的时间,这样大的兵力规模,早就应该已经吸引了很多楚军前来的现实。

首节上一节247/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