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248节

  项燕也在平舆等了好几日了。

  当他得知李信驱兵五万做前锋,只留少量军队留驻城池时,他自然心中大喜。

  “他终于完全失去理智了。真是个不简单的将军啊,让我们花费这么多心思才让他上套。”

  “大将军,既然李信现在已经上钩了,那接下来也该轮到我们反击了吧。”

  “嗯是该让他长点教训了。”

  李信穿过伏牛山第七日,距离楚国平舆城重地只有三十里之遥。

  是夜。

  天空上灰蒙蒙的,一点星都看不到。

  河中的水流汩汩的流淌,水面上粼粼的波光不断反射著,映衬地郊野都在发亮。

  李信还没有休息。

  一旦开战,李信每天只休息一个时辰不到。

  他不是紧张,而是异常兴奋。

  只要处在和敌人交战的状况下,他就感觉自己很开心,全身心地投入,疲惫和苦累对他来说像是不存在的东西。

  李信站在山上,身边只有几个亲信将士。

  他家不是将门,父亲能够给他配备做亲卫的,只有信得过的老仆和签了死契的杀手。

  为了保证李信的绝对安全,李氏也是煞费苦心。

  但这也导致李信作战时,根本没有有能力的人为他指点一二。他所有的战役,全部都靠自己的天赋和临场发挥。

  越是屡战屡胜,李信越是相信自己的军事才能。

  这天晚上,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要一鼓作气拔掉楚军的平舆城。

  因为他感觉楚军实力不济,就算是全军复仇,也没有办法和秦军相抗衡。

  李信召集了十个都尉和他一起商议这件事。

  众都尉听了,没有一个人表示反对。

  “我军穿越伏牛山,历经艰辛,将士们受困受冷数日,本来士气不足。可是即便如此,出山后就遭遇楚军伏击,仍然从容应对,轻轻松松击退了楚军。”

  “可见楚军根本没有实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不如趁著如今军中士气高涨,一鼓作气打到平舆,直接踹了楚国的门户。”

第354章 敌我(求打赏月票推荐票!)

  “我同意。

  “我也同意。”

  见都尉官都和自己心意不谋而合,李信自然大腿一拍,“好!那我们这就率领全体士兵攻打平舆。此次我们只留三万人殿后,戍守城池,其余七都尉都随我前去攻打平舆。”

  “李将军英明!”

  “秦军无敌!”

  “秦军无敌!”

  军中响起了欢呼声。

  李信拟定了作战计划,当即准备率领七万人,直奔楚国平舆城,计划要在十天之内占领平舆,给秦王报喜。

  这个时候,蒙恬等人也都等的有些焦急了。

  因为按照约定,李信应该发出军令表明他要回来,让他们的军队与他一道汇合。

  但是蒙恬等人在长葛驻地始终没有收到李信的命令。

  蒙恬这个时候也顾不上其他,召集军中将士入帐商议。

  冯劫应道,“那就派几个斥候去问问咱们的大将军到底出什么事了呗。”

  冯劫语气里多有对李信的不敬。但是他也没把这回事放在心上,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蒙将军实在是太小题大做了。”

  任嚣不得出战,心中正是憋闷之时。本以为蒙恬召集他们是可以出战了,没想到却是为这种事。

  蒙恬却难得面露难色,“倘若是别的将军驱兵外出作战,在约定的时间内没有赶回来,我并不会这就召集诸位。可是这一次,带兵作战的人那是将军信。据我所知,李将军出战,从来只有早回,没有晚回。”

  众人闻言,也只是道,“该是李将军打得太高兴了,忘记我们了。”

  “赶紧去派个人问问情况,到底出了什么事。该不会真的把我们留在这里,功劳让他们独享吧。”

  诸将对这种两个将军分别带领军队协同作战的法子,心中多有埋怨。

  一半人能上,另一半人被留在原地。

  现在李信又晚回来,众人自然只猜想李信是要独占功劳。

  蒙恬道,“兹事体大。眼下我们虽然军在长葛,可是实际上,我秦军已经在和楚军交战了。大王对我等皆委以重任,这个时候不可懈怠。”

  “以我之见,我等恐怕要提前整顿兵马,以备随时出发。”

  诸将听了,心里却并不高兴,但是蒙恬一提醒还要给大王交差,众人自然都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还请诸位都尉这就回去准备吧。我会派三十名斥候先去询问李将军到底出了什么样的变故。如若真的有不公之事,到时候回到咸阳,大王自会给我等做主。”

  众人皆信服,便退下。

  项燕军中,他们得悉李信重新整顿兵马,装备攻城车,军中将领一个个都兴奋不已。

  项燕站在城头上,秦军已经暴露在他们的视野之内。

  项燕第三次对李信发出感慨,“李信这个人,真的是天生带兵为将的料。你们看他接连越山、破城,经历这么多,却还是没有那么莽撞。我本以为他会马不停蹄来攻打我平舆。”

  “可是他却原地休整二三日,这足够让他的士兵得到充分的休息。一旦开始交战,势必是一场硬战。”

  屈恒忍不住道,“大将军出兵,已经接连三次夸奖这个李信。对敌军的将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夸奖,不是灭我们的威风吗?何况我们都做到了这个地步,还是不能够将其击溃吗?”

  项燕捋须笑道,“若非胜券在握,岂敢接连三次夸赞对方呢。”

  众将闻言都笑,“大将军人在中年,这心却是少年一般。”

  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项燕高兴,顿时心中又生一计,“让我们的人,在秦国军中放出话来。只要是将军李信带兵,平舆城一定可以在一日之内被攻破。”

  众人闻言,都拱手作揖笑道,“大将军这一计,可以让那李信高兴地找不著北了。”

  “这一次,势必要为十万楚军冤魂讨个公道。”

  众将脸上都写著愤怒,心中那复仇的火焰还没有被平息,正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步步给秦军设下一个又一个陷阱,让秦军疲软、懈怠、逐步降低战斗力。

  一日后。

  李信在五更天时召集军士,发起对平舆的进攻。

  天色还没有明,乌黑的云堆积在山头上,一丝风都透不出来。

  铜钲在平地山林里响起。

  所有的士卒听到这个声音,都双目如瞪,一个个站得笔直,双手握住长剑,一起看著前方五色旗行动。

  俗话说,人一过万,无边无际。

  在古代战场上,指挥大兵团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越是人多,兵种多,战场上人声马吠的,干扰因素太多,而且步兵方阵大多又宽又厚,那些冷兵器就是和冷空气相遇,齐齐发出微弱的呻吟汇合起来都足够淹没人声,何况是兵器互相碰撞呢。

  尤其是在夹道里前进,队伍前不见首,后不见尾。

  如果只靠基层军官喊叫来发布作战指令,除了前面小部分人,大部分士兵是听不到的,这种情况下指挥作战根本就是妄想。

  所以古人就慢慢发展出了以旗帜、乐器为主要手段的指挥体系。

  军中规定士兵在前进时耳朵只听铜钲,铜钲是一种长得非常像铜钟的乐器。

  前进时,士兵只需要看著本部高挑旗帜,夜晚则看双灯。

  各部各队按照级别旗帜样式和颜色也不一样,所以按编制从小到大,士兵只需要看自己所在队伍的旗帜,军官则看上级旗帜指挥,比如士兵看队长的旗帜,队长看把总的旗帜,把总看中军的旗帜。

  在指挥时,士兵看到旗帜扬起并不断点动,就是在催促士兵们尽快收拾东西拔营出战或行军,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不能听口头指令。

  这是为了防止有人假传军令或者扰乱军心,只能看中军旗帜听金鼓声音,其他的一概不管。

  金鼓就是铜钲。

  等到出营列队完毕之后,继续看前面旗帜,旗帜向前点头,就是前进;向左点头,就是左转;向右点头,便是右转;转一圈而向后点头,就是要士兵们后退。

  而在行军过程中,如果听到一声号炮响,那就是警告有突发事件发生,让全军立定停止,然后观看部队旗帜情况做出部署。

  除了旗帜之外就是金鼓,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擂鼓进军、鸣金收兵,军队到达战场之后与敌人对战,听到中军擂鼓,那就跟著军官旗帜向前冲杀;听到鸣金,那就收拢队伍有序撤回。

  这一套指挥系统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把军队固化成一个整体,再把这个整体固化成一个人,主将是脑袋,步兵是手臂,骑兵是双腿。

  而在古代,只有做到‘令行禁止’的都是经过正规训练才能被公认可以出战的队伍。

第355章 云梦泽

  士兵战斗力强悍与否是评价一个军队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但是要让所有的士兵都能做到记住并熟悉这些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的旗帜乐器,这就很难了。

  要打造一支可以上战场的军队,本身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训练。

  而能做到全军上下都能正确辨别军令,就可以被称为是训练良好的正规军了。

  其次就是士兵个人的能力,弓弩队要臂力大,眼神好;步兵虽然要求不高,可是在秦军之中,要想拿起那样长的剑,就需要双手握住剑柄,战场上刺杀,围击,这都需要训练的。

  否则一个人掉链子,就可能让对方的士兵冲出来,让自己这一方造成伤亡。

  秦国为了保证国家军队的高水平战斗力,男子只要一成年就要服兵役,就是专门训练这些能力。

  等到军队征召,稍微训练,就可以上战场。

  不过将军们也都心里有数,年纪太轻的小战士,除非情况特殊,否则都不会上战场。

  比如黑夫。

  他们目前只能成为后军。别人上战车,他们只能靠两条腿从秦国走到楚国云梦泽。

  然后就是日复一日的繁重劳苦工役,虽然管饭,但是日子实在是清苦。

  军旅生涯和他们想像的完全不同。

  真正和敌军交锋的机会实际上屈指可数,至于真正要打起来,更是一个手掌就能数过来。

  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长的等待,日复一日的重复枯燥无味的训练、跋涉奔袭,军事工事更是非常考验士兵的意志力。

  像秦国的话,作为天下最强大的军队,整个军队的膳食原本是天下数一数二的。

  但是因为这一次和楚国交战,军队都进入云梦泽,这么长的运输距离,再加上交通落后,你想要非常好的膳食供应也不是不行,就得就地取材。

  那数量总归是有限,所以就只能再次按照等级划分。

  于是又一次造成底层士兵干得最多,待遇最差的状况。

首节上一节248/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