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我现在只有一个人,没人能帮我完成这样的事情。法家固然弊端多,可是比起儒家来说,就算有着再多致命的弱点,缺漏,它也仍旧是我的首选。”
“儒家就好比是传说中的太阳车,固然光明,可是毕竟是传说中的。可法家固然是劣马驱动,车轮破败,覆压百姓,可是它能让马车跑起来,而且跑得飞快。”
“君王要选取哪一种思想学说来治理国家,不是看君王能根据学说来量身打造出一个怎样的国家,而是看那些士人能不能把自己的学说改造成辅助马车奔跑起来的车轮。”
“谁能让马车跑起来,跑得快,就用谁家的学说。这就是王道。”
张苍也是满腹学识,遇到太子扶苏,终于有了贤能之人遇到明主的感觉。
他顿时觉得自己的未来一片光明。
张苍认真说道,“先师认为,君主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臣愿意为太子担保,只要太子有意重用儒家,可以既王且霸。”
听到了张苍给予自己的回应,扶苏终于也露出喜色。
这些日子,他都为这件事愁大了。
好在张苍终于把这件事给答应了下来,也算是解决扶苏一块心病。
要去找个能够改变一个国家治国思想主张的代理人,真的是很难。
首先需要这个人自身有很高的学问,其次需要他有敢做领头羊的胆量;再次,他要很有名。
就因为这些,扶苏锚定了张苍。
“我一直都很喜欢欣赏荀卿的学说。因为荀卿看到了儒家学说的许多不切实际之处,让我最佩服荀卿的也正是这一点。荀卿毕其一生心血,都在做这件事。”
“最后,他把提出了一个主张,就是把礼当做一种制度。要让礼作为一种成文化的制度,当然需要执行者,或者说将之教化予民众者,那么这是由谁来进行的呢?就是“师傅”。”
“所以荀卿认为,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尊重老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在荀卿看来,师者是一种与和统治者不同的治理系统。统治者虽然掌握着政治权力,但真正了解治国之道、传承着先圣遗训的是学者、是老师。”
“这就是为什么君王始终和德背离,而有德之人很难居于尊位的矛盾所在。”
“荀卿还认为,老师才是人类中最聪明智慧的那一批人,才是能和古圣先王真正沟通的人,才是真正对礼有了解和能执行者。”
“因此,老师代表着政治治理的“本统”。”
“荀卿以为,现实中的统治者则不过是一批不断坐上统治者位子的人,他们仅仅代表了现实中的最高权力。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的心就和先王们相通。”
“荀卿因此认为,他们并不理解治国之道礼。随后,荀卿提出,要想治理好国家,君王必须尊重老师,向老师学习,以求了解先王之道,并按照大道本统治理国家。”
“不瞒你说,这些理论让我听到都感到荒谬。但是你知道,我为什么在诸子百家之中,除了师傅韩非,最推崇的就是荀卿吗?”
张苍作揖,“请太子赐教。”
“因为荀卿在提出这个荒谬绝伦的理论后,他自己也知道这个理论根本就无法实现。于是他又提出“制名”。”
“通过制名来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利用制度确定世界中每个个体的职责,确立个人道德的义务与原则,明确政治制度和礼法的准则。”
“这样就可以让天下人都有位可立、有法可循、有制可依,从而达到治理。”
“换言之,由君王来制定制度,明确君臣、夫妇、父子之间的地位,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应该去做的事情。”
荀子这种对制度的重视,在儒家中是少见的,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因为这样一种“制名”的观念,事实上给了王者过强的权力。
也就是说,荀子其实是摸索出了一点道路。
他在想尽一切办法,把儒家的道德这条绳子,递到遥不可及的君王手中,试图借此把儒家的仁政理论从地面抛上君王所处的高不可攀的权力顶峰。
“荀卿之所以被当今的人尊称为子,也是实至名归。可是到了我们这一代,也许能够再努力一些,真的让内圣外王成为现实。”
“我想要创立一种崭新的制度,让施行仁政,君舟民水成为君王为政的纲要。但是要做成这些,遭遇的阻力先暂且忽略,问题是谁人能打通最后的脉络?”
张苍作揖,“臣愿意为太子马前驱。太子放心,臣去为太子想办法。”
“张苍虽然不才,但是始终相信先师的坚持是对的。君王拥有权力,一旦为恶,祸比天灾百倍。历来各国诸侯王,也都是因为手中有权却苛待百姓,招致亡国之祸。”
“只有让儒家成为马车的轭驾,束缚君主的作为,这样才能上下相安。君主既可以约束住臣子,同时又能够做到施行仁政,善待百姓。”
285.第276章 秦王政,天底下最霸道的那个(求打赏月票全订!)
285.
让儒家成为轭架,套在国家的马车上,让君王施加仁政。
张苍听着这话,莫名想到了身在咸阳的那个人。
这字字句句,仿佛都在针对那个人。
虽然但是,张苍还是决定跟着扶苏干了。
施加仁政,匡扶正义,这才是君子所为啊。
这一晚上过去,扶苏和张苍就达成了某种默契。从此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理想。
单纯的张苍就这么跟着扶苏干了。
他迫切地希望找到新的方法,从师父对儒家的理论发展方面出发,主要从制度上出发,按照太子的构想,写出一套完整的理论制度来。
从这一天开始,张苍就开始重新温习他老师当初的著作,以及儒家流派的经典书籍。
不管是什么书,他都要拿来看。
扶苏对此大力支持,在颍川郡新郑以及周遭地区搜寻各种书籍,都拿来张苍翻看。
一时间,张苍又成了扶苏麾下最让外人眼红的人物。
能得到太子这样厚待的人,迄今为止,他是第二个。
灌夫作为卫率,那也是相当辛苦的。平旦,太阳尚未露出地平线,天刚蒙蒙亮,金鸡尚未打鸣。
混沌的黑暗,才慢慢地从大地上褪下。
灌夫已经早起布置人手,检查车马,清点人数。他路过张苍的房舍时,见到里面的门大开着,一走进去,见到张苍正在里面看书。
灌夫凑了过去,看到张苍手中始终都是那几本书,孔子写的《春秋》、孔子及其弟子编著的《论语》,孟子写的经典书籍。还有就是他的师父荀卿写的书,再就是各国名士在王室贵族的资助下,合力编著成的经典。
灌夫感到很纳闷,自从那一天张苍和太子等人在郊野散步回来后,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一开始,众人只觉得御史张苍这个人的行为很新鲜。读书读到闭门不出,实在稀奇。也有人因此不喜欢张苍,因为大家都在做别的事情,只有他跑去读书,显得就他特殊点。
后来众人就发现,张苍这个人,实在是厉害得不得了,因为他能坚持下来,这接连一个月,他都能坚持每天读一本书。
一众弟兄们便都很佩服他。
现在大伙儿都明白了,为什么太子对张苍这么好。
不过灌夫看来看去,他发现这张苍老是读同几本书。
“御史,这些书到底有什么好看的?我看你已经把每本书都看完不下三遍了。而且外人常说,御史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御史你怎么还是看这些呢,把看过的东西时时看,难道不会感到厌倦吗?”
张苍从抬起头,他望着窗外,才察觉到天已经亮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先师圣哲写的书籍,怎么可能一边都看懂呢。那些对外称自己读过论语的人,多半都是囫囵吞枣。”
张苍的话,让灌夫一时闭紧了嘴巴。
灌夫唯一读完的一本书,就是《论语》,从此他再也不敢对外人说,他曾读过书了。
只是灌夫哪知道,跟在扶苏身边,被当时的大能进行降维打击都是日常的事情。现在才哪跟哪啊。
这一年,因为国策的原因,秦国上下没有发动战争,虽然苛捐杂税一点没少,反而加多了,可是家中壮丁多半都在,又没有战事扰乱农时,秦国的百姓们过的日子,相对安逸。
秦王嬴政在咸阳城举办完了春祭大典。
明媚耀眼的太阳闪耀在秦国的国土上。
虽然某些地方正在发生干旱,一年之内只下几场雨,但是这一年相对来说已经很安逸了。
关中有关中的风气,老百姓们都在黄土地上埋头做事。
而新郑一带,因为水乡多的原因,百姓们大都在水田里卷起裤管插秧。其实古人种田,根本不是史书上写的那样‘精耕细作’。
他们大部分人种田,都是十分随意地把粮食种子撒在田地里,只要气候好,基本上一年不愁粮食。
在古时候,种田本就是很简单的事情。
至于秦国西面的羌族。他们更是洒脱简单,春天到了,羌人骑着马,找到一块开阔平坦的平地,如果有羊圈牛圈,也是更好。
羌人直接骑着马,将粮食从袋子里漏出去,也不翻土。
当场播种完就骑马扬长而去,随后等到收获的季节,看哪里有麦子,就收取哪里的粮食。
他们不愿意在同一块土地上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基本上一直都是追逐草地、河流过着放牧的生活。
和中原人的生活大不相同。
义渠国过去就是这样,不过他们现在已经在秦国人的统治、改造教化之下,慢慢地学会了中原人的耕作方式,并且因为修建了房屋,分得了土地的关系,开始被迫固定在某一方土地上
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伴随着秦国的军事扩张,各诸侯国的文明,也在被秦国吞并,有的被秦国吸纳接受,有的则被秦国摒弃。
其实中国的文明,也是在这短短的十数年之间,不断地交融汇合,熔铸新生。
一种制度诞生的前夕,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酝酿,积蓄,随后才能慢慢走向成熟。
中央集权制度从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就已经在萌芽了。
等到秦王政继位,他利用韩非提出的法、术、势,把这个迄今为止没有好听的名字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且将其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上,使其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效力。
当秦国的军旗插在各诸侯国的城池墙头上,首先是对异国进行了政治文化的否定,其次便开始大刀阔斧、不容民众置疑、更不允许其反抗。
和扶苏原先预想的,根本完全不一样。
过去秦国是忙着打仗,疏于对六国百姓的思想教化,只是单纯地占领城池,管辖治理当地。
但是现在扶苏把那些水下的问题都捞到了水面上。
以嬴政的个性,地方各地的实情,再加上扶苏建议的整顿兵马,在短时间内快速地灭楚破齐。
这些事情都在无形中给各地的郡守县令施加压力,让他们被迫在短期内完成秦国对他们的思想文化改造。
以咸阳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整个秦国都在接受秦王政的直达命令。
他们从一道道征调令之中,感受着有着虎狼之师秦国的君王对他们进行的压迫。
因为过去六国权贵治国,昏庸当朝,百姓大多都在黑暗里浑水摸鱼,凑合凑合过日子。
突然冒出个秦王政来,他对于治理天下有着无比强烈的欲望,而且非常霸道。
他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全天下的人都听他一个人的话。
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完美主义者,高度强迫症患者,他不仅要让民众遵照他的意思做事,而且一定要做好。
如果一遍做不好,那就再来一遍。
如果有工程,那工程的质量更加不可以马虎。一条驰道,如果修的不合乎规范,秦国的将士就会勒令民众反复修建,直到修的能让秦王满意。
天下人本来都是在水深火热之中浑水摸鱼过日子,等到秦王政一来,不许摸鱼,不许造假。
秦王对自己的要求就非常严格,这种对自己的要求,自然而然也降落在对他的儿子,对他的臣子身上。
几乎没有人能让他感到十足的满意。
286.第277章 治世之能臣(求打赏月票全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