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么说,这部电影没开拍前,就收回了百分之七十的成本。
往后的任何收入,全都是赚的。
现在人民币对比美元为7.8:1,人潮汹涌单独版权费就够收回成本的了。
加上8.5亿票房估算,人潮汹涌可以为电影制片方奉献3.8亿左右的票房。
算上未来的网络版权之类的,估计能赚取4.3亿左右,后续二十年肯定还有相应版权收入的。
经典电影对影视公司的加持很大,未来很多年都是收入!
如果群星文化上市,股市估计都会轻松干到涨停板。
等到《人潮汹涌》的前两周票房基本尘埃落定,王也便以周票房冠军的姿态,应邀出席了由东大主办的文化和影视领域大会。
这次大会旨在进一步规范文化领域发展,特别是针对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影视平台,希望能在减轻审核负担、降低企业压力的同时,引导行业朝着更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
作为当下民营影视行业的领头羊,群星文化自然是座上宾,王也本人更是被安排进行了发言环节。
说是交流,实际上也是装B大会和未来发展交流大会。
王也带着陈止希等人刚抵达会场,便有眼尖的看到他们,直接热情迎上来。
“王总,真是巧遇啊!”
王也抬眼一看,是华艺兄弟的王仲均,脸上堆着公式化的笑容。“王总也来了,华艺对这次大会也很重视。”
王仲均笑容可掬地回应:“那是自然,规范行业发展,我们华艺责无旁贷。王总,群星如今风头正劲,您能亲自到场,更让大会蓬荜生辉啊。”
说的都是什么狗屁客套话?
王也心中吐槽,直接笑问:“怎么,王总觉得群星没资格参加这种场合?”
王仲均连忙摆手,语气拘谨:“王总说笑了!群星要是没资格,那我们这些小公司岂不是要直接关门大吉了?您可是行业的标杆,上级让我们学习的榜样啊!”
他态度如此低,实际上还是被打服了,想要合作一下。
听说今年贺岁档的时候,群星文化还有大片上映。
华艺谋求上司,平生最怕群星,不想跟群星的电影正面竞争。
王也环顾四周,注意到不少同行都在朝着这边观望,他心不在焉的回答:“标杆和榜样谈不上。倒是听说华艺最近动作频频,要筹备上市了?恭喜王总,看来很快就要成为民营影视上市第一股了!”
“王总真是消息灵通,我们公司的新片子会上映,到时候希望您手下留情!”王仲均谦虚的跟王也交流,正想着顺势拉近关系,却见王也突然抬手,干脆利落地告辞。
“王总先忙,我那边还有几个朋友要打招呼。”王也直接挥手告别王仲均。
王仲均伸出的手僵在半空,笑容也凝固在脸上,略显尴尬。
幸好光鲜传媒的王常田及时过来,热情地与他攀谈起来,才算缓解了尴尬气氛。
王也并未理会身后的小插曲,径直走向另一边,主动与一些业内算是中小影视公司的负责人寒暄问好。
群星文化如今的发展势头非常好,但群星对传统影视圈内造成的冲击可谓是非常强大。
既有羡慕,也有嫉妒,甚至暗藏敌意。
港圈、京圈、沪圈,各路人马对王也的态度也泾渭分明。
有些人与王也私交甚笃,惺惺相惜。而另一些跟群星pk国的,则视群星为眼中钉肉中刺。
当然了,他们更多的是恨不得取而代之。
对于那些心怀叵测之辈,王也向来是不屑一顾。
正面竞争都打不过,也就敢在背后使用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了。
现在群星大势已成,专注于与伙伴合作共同发展。
他刚和几个合作好的人交流,海润影视的柳总就过来跟王也热情握手。
聊了没几句,糖人影视的蔡总也笑着过来打招呼。
几位相熟的香江电影人也是围拢过来,亲切的和王也交流。
众人很快便聚集起一个小圈子,气氛热络。
众人隐隐以王也为中心,交流着行业动态,探讨着未来发展。
这些人在业内咖位很大,落在其他影视公司老总眼中,滋味复杂。
华艺的王仲均,伯纳的于冬,光鲜的王常田等人也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他们彼此低声交流,不时瞥一眼王也那边,眼神中带着一丝羡慕,又夹杂着几分酸涩。
“那家伙,还真是够嚣张的!”伯纳的于西瓜语气不满,“对方太自信了,以后肯定要遭罪!”
“对,就知道拉拢这些小公司,搞什么扶持计划,难道他不知道市场就这么大,蛋糕就这么一块吗?”
王仲均眼神忌惮地望着王也,没说话。
心中却想着他跟我们玩的,根本就不是一个路数。
王也的格局比他们大多了。
群星文化的核心战略是以内容为王,平台为基,构建一个完整的影视生态圈。
而他们这些传统的影视制作公司,仍然固守着旧有的模式,小作坊,固定版地创造。
这种模式跟古代的口口相传的手艺人差不多。
但影视工业化才能把蛋糕做大啊!
小作坊模式可以让项目推动更好,但大型项目内容创作和渠道拓展上太力不从心。
两者的发展理念和格局属性,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大家也自然难以真正走到一起。
光鲜的王总看王仲均如此,笑着问道:“王总,你说群星这次开会,会不会透露上市的计划?”
王仲均摇摇头,语气带着一丝庆幸:“应该不会。我听一些朋友说,群星内部似乎并没有上市的打算。”
“呼,那就好。”
只要群星文化不上市,他们这些被压得喘不过气的传统影视公司,或许还能继续滋润的活着。
一旦群星启动上市计划,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市场潜力,势必会引发资本市场的疯狂追捧。
届时,群星的市值将飙升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一旦开启金融影视化项目,对其他影视公司的处境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众人心照不宣地避开了这个敏感话题,转而交流起股票行情,分享着行业经验。
而王也这边,则与那些合作良好的同行们相互吹捧着什么,说着项目之类的。
对于群星文化而言,保持自主可控至关重要。王也从不急于通过上市圈钱,更没有把股民当成韭菜收割的打算。
将公司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群星文化能够按照既定的战略稳步发展,最终成为真正的行业巨头。
当然,随着行业监管日益规范,公司版块成熟可靠,未来上市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不过目前群星文化的首要目标,仍然是专注于内容创作和平台建设,打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影视生态系统。
未来王也甚至会让群星的部分资产分散上市,然后通过金融领域,让群星扎根成长。
其他方面,王也也有长久的考虑。
先不说群星科技跟群星游戏这两个领域。
一个可以给公司争取大量名气,一个可以给公司争取大量金钱。是公司最核心的资产。
群星科技除了邀请国家队参加,王也直接没上市的打算。
群星问题体系中,有着王也成功学的加持,群星文化发展的很好,子公司开始渐渐变强,等到一定规模,就可以开始朝着集团化推动。
群星电影、电视剧、动漫、动画、特效和道具、视频平台、院线、艺人经纪部、综艺部、幕后经纪人部、艺人事业部、广告部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人才体系。
公司若是需要,每年可轻松的产出25部中等成本的电视剧,15部中等成本的电影,3部3D动漫跟2部A级的3D拟真动画电影。
群星文化现在拥有的雇员就达到了5750多个,妥妥的超级大公司。
虽然特效部跟动画等部门占据了百分之八十多的员工数,但群星公司的体量直接吊打同行。
可华艺这样的公司也就几百人罢了。
可以这么说,群星一家公司,就顶上国内九家影视公司的员工。
若不是王也追求精品策略,特效部门员工增幅降速,群星员工的体系还会更加多。
现在王也正暗中推动公司的AI和智能办公模式,公司已经大幅度调整和优化精简,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王也未来还会将特效软件等领域走外包程序,未来公司项目部,只需要特定的核心人员对接就可。
再继续扩充就容易造成整个领域的臃肿,太不利于让公司调头了。
群星特效非常重要,但是这个领域挣钱速度很慢,打款很慢。
前期人才培养出来后,王也主要是投资研发,保证软件平台的技术优势,后期通过授权正版软件来挣钱。
群星特效现在的发展是外面百分之七十的订单,公司内部百分之三十的订单。
这样看上去不错,但对外部订单需求太高了,未来肯定会调整公司内外的订单比例。
未来特效部门会加强对公司内部的订单完成度,减少外面的订单数量。
估计再过几年,友商发展起来后,群星特效的订单就会渐渐降低。
动画部门还是会持续发展的。
后期动画部估计会采用入股等模式。
动画公司虽大,但王也的创业不是无限的,需要员工自助的激发个人主观能动性。
让王也主控项目简单挣得是多,但是不利于员工积极性。
让一些优秀员工入股,自己变成合伙人,自然是很好的选择了。
这就是三方共赢!
未来,动画部只需要留下极限可运行3个大项目的人员,正常能够运行两个项目即可。
现在公司的重点发展已经开始从最核心的内容人才制作培养,渐渐侧重向视频流媒体平台和人才培养了。
比如视频内容平台的人才技术根基基本形成,现在就是扩张了。
群星文化已经收购了海内外大量的影视版权。大幅度充实影视版权库。就算是靠这些摆烂,都能让公司员工躺平到2020年。
因为王也购买版权的时候,给其他竞争对手挖坑,让其他入手的平台购买版权的成本和价格大幅度飙升。
如乐视的贾老板就曾破骂王也提高行情价格。花费了比以往更多的资源进入市场。
其他竞争对手现在还没有大幅度采购网络版权,但对王也的大幅度抬价行为很是不爽。
但是那就是先发者的优势!
如果没有王也参与,乐视那样的视频平台会变成靠版权库混吃等死的日子,潇洒了十多年。
现在群星视频平台发展的很好,控股的b站内容优秀。群星的视频平台内容也已经完善。
第506章 记者采访!王也:我对钱没什么兴趣!(求订阅)
传统的网络平台,尤其是视频平台,是需要消耗海量资金的。
即便王也这边有很多挣钱的路子,从游戏,科学领域虹吸上百亿资金,也不过是完成了网站的建设,获得了一亿多稳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