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更懂市场,更懂观众想要什么。
冯大炮靠什么起家的?
靠的不就是王烁的三板斧,靠的不就是顺应时代,然后通俗易懂的喜剧片吗?
不就是把故事讲得轻松幽默,接地气,让北方观众看得哈哈大笑吗?
他自诩为商业片之王,靠的也是这份对通俗二字的精准把握。
现在,群星文化旗下的王也,宁昊为首的导演团队,已经隐隐有超越他的势头。
他们的很多电影都更加接地气,且受众更广泛。
更可怕的是,在群星文化王也和宁昊带头下,还有很多新生代导演,如程尔,郭帆,滕丛丛,杨庆,文牧野等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新生代导演。
这些人,最初或许只是从小成本的青春片入手,试水市场。
但他们的成长速度,晋升速度,简直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第一梯队的宁昊早已无需多言。
海外电影节斩获大奖,国内商业票房更是屡创新高。
在冯大炮看来,宁昊已经完全具备了和他平起平坐的资格。
甚至某些方面,例如对新技术的运用,对年轻观众喜好的把握上,宁昊还要更胜一筹。
而下方那一众年轻导演的崛起速度,则更是让冯大炮感到亚历山大。
夜不能寐啊!
程尔,之前不过是跟在王也屁股后面,当个副导演助理的小角色。
结果呢?
没过几年功夫,就开始独立执导青春片,并且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现在,程尔更是已经开始执导六千万级别,中等投资的商业电影。
这晋升速度,简直坐了火箭一般。
冯大炮听闻对方的经历,真的是骂出来几句「酸萝卜碧池」了!
郭帆那小子更是一个异类。
所学的学业本来就是外行中的外行。
冯大炮自诩为“野路子”出身,但在郭帆面前,他都觉得自己算是科班出身了。
要知道他可是大院子弟,小时候是跟着别人见识过很多艺术作品,接受过很多艺术熏陶的。
他郭凡有什么能耐啊?
就是这么一个“外行”,现在居然已经成了能执导一点五亿规模大片的导演。
一点五亿啊!
要知道他冯大炮现在能捞到的最大投资,也不过一亿三千多万。
跟郭帆比起来,他这个所谓的“商业片之王”早就黯然失色了。
杨庆,文牧野,这些导演同样成绩斐然,各自都有叫好又叫座的代表作。
更别提群星文化还从电视剧领域挖掘了一大批潜力导演。
冯大炮粗略估计了一下,光是他知道群星文化旗下有名有姓且潜力无限的导演,恐怕就有二十多个。
这还不包括那些还在幕后默默耕耘,等待机会的新人导演跟幕后团队。
听说群星文化还在大力扶持新人导演,然后制作更多的电视剧之类的。
这导致整个行业的影视从业者都非常确认。
若没有群星文化这家公司的出现,这些年轻导演或许还在影视圈底层苦苦挣扎,或许还在为了获得一个执导机会,不得不忍受各种剧组潜规则。
按照行业内的普遍规律,他们或许要熬到三十五岁之后,才有机会真正开始执导自己的电影。
但群星文化却打破了这种论资排辈的规则。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王也敢于给年轻人机会,敢于放手让他们去闯,去试错。
冯大炮有些时候听到群星的安排,羡慕的直咬牙。
当年如果自己有那么多的帮助,哪能那么委曲求全啊!
群星文化已经有计划地扶持新人导演,让他们大量拍摄小成本的网剧,网络电影。
目的就是为了积累人才,建立一个庞大的人才储备库。
这种流水线式的培养人才方式,虽然被一些所谓的“艺术家”抨击为缺乏艺术性,太过工业化,太过匠气。
但是~
懂行的人都明白,这才是未来电影工业发展的趋势。
那些老艺术家,所谓的电影大师真的只是在抨击这种模式吗?
不!
更多的,恐怕是在害怕。
他们害怕自己落后于时代,害怕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艺术片不再被观众认可,不再能让他们继续在这个行业里立足吃饭。
嗯,他们也确实正在逐渐失去观众的喜爱。
过去,他们还能凭借拍摄一些“命题作文”式的定制电影,来个旱涝保收,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这两年,影视领域的变化实在太快了。
观众的口味变了。
市场的风向也变了。
那些思维僵化,脑袋不够灵活的老导演,已经完全无法跟上新时代这艘高速前进的大船。
反观那些精力更加旺盛,思维更加敏捷,系统学习能力更强,并且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新人导演,他们拥有着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创造力,也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
群星文化从来不吝啬对人才的奖赏,尤其是幕后不可或缺的人才。
取得成绩的导演可以获得更加灵活的合同,还有分成协议,可以让导演跟编剧安心创作,并且还会获得一定量级的分红权。
群星跟华艺这样的传统压榨式影视公司完全没法比较。
因为群星文化条件非常优渥,就算是海外好莱坞的编剧和各类幕后人才,都争取加入群星体系。
大家一起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不过这些事情群星没有对外公布,也就业内人士知晓的比较多罢了。
冯大炮跟王烁这样的人看到人潮汹涌的票房后,羡慕跟复杂情绪不是单独的,而是大多数从业者都有的。
一些带有险恶用心的,想着要不要给对方来一下。
一些心理健康良好的,则想着可以也入手这类项目,应该能够捞一笔。
一些电影人则对王也的恐惧更加厉害,听说年末对方还会上映电影,他们都积极打量,不敢跟王也的电影硬碰硬。
当然了,更多的则是观察群星的其他电影,寻找上映的安排。
群星文化现在的战绩很厉害,先说自家制作的电影。
上映十部电影,至少有八部挣钱,两部亏损或者平账。
发行的电影十部里面至少挣七部,另外三部电影则是因为一些问题而无法回本。
这种效率已经非常高了。
要知道影视领域十投七亏,只有极少数电影才能挣钱。
你的影视作品没人脉,无法获得上映许可,丢在仓库里面吃灰的都大有人在。
这不是少数。
一些电视剧挤压了十多年才上映的都是有的。电视台购买了电视剧,找不到好电视剧放在黄金档期,就用一些次级电视剧冲数的可不在少说。
电影上映的头三天,王也基本都在京城跑宣传。
然后周一开始前往魔都,跑了几天,随后则开始了处理公司事情。
而人潮汹涌剧组的主创们则分为了两队,开始巡回路演。争取让电影更上一层楼。
华哥这边单独组队,带着一些小配角行动。
李大白,肖洋,公司的客串人员组成新队伍,也是一同宣传电影。
无法让大量主创聚集起来,会让观众感到遗憾,但这样可以加快路演的场次。
在随后的一周里,人潮汹涌继续取得好成绩。
从第二周的周一到周五,单日平均都徘徊在3500万到4000万之间。
到了周六,单日票房还有8000万左右。
上映九天,总票房来到了6.21亿,总票房也从原本预估的10亿降低到了国内8.5亿,海外9亿左右的成绩。
不过具体成绩还需要后续统计才知道。
电影虽然是剧情片,但是电影在国内取得了好成绩,自然不愁版权出售。
第505章 群星集团化!影视文化发展和交流大会(求订阅)
为什么好莱坞那儿的版权死贵?
除了他们有定价权,自然就是他们在全球取得了高票房,并且版本适合人类通俗价值观使用。观众基础自然多。
国内的电影随着自身国力提升,实力提升,出海走出去后价值也会渐渐提升的。
因为人潮汹涌的集大成者,电影版权已经被群星文化卖出了不错的价格。
这里面,小日子,棒子,欧美等几个大票仓里面,棒子那边是惟一一个没有购买上映权的。
他们而是花费了100万美元购买了翻拍版权。
小日子那边则是花费300万美元,购买播放权。
在小日子看来这部电影非常成功,改版难度很大。
这部电影刚开始的群星文化刚开始想要票房分成,但是小日子的院线同气连枝,无法突破。
王也这部电影的海外表现并没有那么关注,只当是一部截胡作品,反正已经挣了钱,后期让下属谈的。
最终电影以350万美元的打包价格出售给小日子。
实际上这样的方式更加适合走国际渠道。
就跟好莱坞先用低廉的版权打通国际市场,然后一点点的提升票房分成,一点点的挣钱。
加上三个购买的改编权,到现在为止,群星就获得了450万美元。
欧美那边的市场潜力不大,只收获300万美元改编权。
迄今为止,人潮汹涌的海外版权直接赚了750万美元,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也才5000万。电影里面还有大量的植入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