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导演要谢罪 第58节

  一部电影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主创总要有所取舍。

  过河这场戏发生在电影前半段,之后就是传令二人组在我方尖兵的引导下躲避骑1师的巡逻队,那场戏也是前半段的第一个高潮。

  从电影创作的规律出发,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地调动观众情绪,前半段连着两场高潮戏,观众的情绪还能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后半段怎么拍,最后还高潮得起来吗?”

  这时,房间里“军学第二专业”的范团长站出来支持沙教授。

  “这个漏洞还是有些大的,我相信很多观众都会发出疑问,传令兵大白天就能够轻松渡河,那联合军在上游炸得轰轰烈烈的不是多余吗?

  而且,稍微了解半岛战争的观众就该知道,我军是有夜战、夜行军传统的,既然第二天白天可以轻松渡河,那头一天晚上只会更加轻松。”

  范团长的话让剧组众人无法反驳,大家都看向陈一鸣这个主事人。

  在众人争论的时候,陈一鸣已经低着头想了好半天了,他被身边的桑平捅了下腰眼才反应过来。

  他并没有急于发表看法,而是继续向沙教授发问。

  “沙老师,我看过国外的一部战争电影,二战时盟军偷渡莱茵河,德军打了几发照明弹就让渡河分队损失惨重,只有零星几个士兵可以卸掉装备游过河去。

  所以我分析,成建制的部队携带装备物资渡河增援,与轻装通信兵单人或是小组偷渡传令,难度上应该完全不一样才对吧?”

  沙教授欣慰地笑了出来,他点头说道,“陈导能意识到这个问题,说明对半岛战争研究得已经比较深入了。

  那里山川密布河流纵横,地形非常复杂,因此联合军进行火力封锁与区域监控的目的,并不是彻底隔绝我军各部的联系,而是尽量削减给养物资特别是弹药抵达前线的数量。

  以此为前提,骑1师夜晚重点监控470高地周边河道是可行的。

  想要达成效果也不难,就像陈导刚才说的,轻重机枪、机关炮、迫击炮配合照明弹,分散过去几个人也许可以,但携带大量物资绝无可能。

  而第二天白天传令兵渡河,难度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一方面是灯下黑对岸岗哨麻痹大意,另一方面是白天联合军高度依赖空中侦查。”

  沙教授一席话,令陈一鸣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他马上拿出手机联系郜叔。

  人家战史专家都说了,要符合军学原则就得上飞机,老叔你还不赶紧支援一架过来?

第74章 看上去小 其实很大

  陈一鸣的挟老沙以令老郜的企图尚未执行就宣告失败,因为他拿出手机才发现,这里根本就没信号。

  范团长笑眯眯地递给他一部卫星电话,他接过来一听,话筒里正传来郜叔的声音。

  “陈小子你又搞什么幺蛾子,我不是说过有需要找孙副主任吗?”

  陈一鸣先把马屁奉上,“这回的需求不同凡响,我觉得还是直接找您更妥当。”

  老郜才不吃这一套,直接给他撅回来,“少给我灌迷魂汤,先说说你要干啥。”

  陈一鸣端正了语气把刚才剧组的争论简要介绍了一下,然后才提出要求。

  “我们需要一架初代喷气机协助拍摄,外形改装成坚果空军F-84的样式,就是那种诨号叫油挑子的。”

  老郜并不意外拍摄需要用到飞机,八一厂拍电影,军区协助提供直升机航拍也不是一次两次。

  只不过现在的小朋友更会玩儿,居然跳过螺旋桨直接整喷气机了。

  老郜也不卖关子,直接拍板答应了。

  “行,我卖个老脸帮你联系赣省的320厂,他们厂的K-18教练机是平直翼,挂两个副油箱勉强可以冒充一下油挑子,不过机身进气肯定改不成机头进气,凑活拍吧。”

  陈一鸣还想再争取一下,舔着脸问道,“郜叔,就没有机头进气的飞机可以改装吗,这差别有些太大了,飞机正脸都不能拍啦。”

  老郜直接把他撅了回来,“扯淡,60年前的老古董,谁敢冒冒失失地往天上飞,出事了你来负责任?就这个,爱要不要。”

  老郜一通输出,把陈一鸣喷得灰头土脸,然后就把电话给撂了。

  陈一鸣苦着脸把电话交还范团长,想了想又问林萧,“林哥,你说飞机的镜头,咱们直接上特效行不行?”

  林萧沉默片刻,看样子是在脑海里模拟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答道。

  “确实可以在这里设置剪辑点,下一个镜头直接换成特效片段,但是很难保证不出问题,穿帮的可能性很高。

  毕竟天上真有一架飞机在飞,然后我们通过特效添加弹道、水花、尖啸,与天上根本啥都没有,然后后期硬做一架飞机上去,最终效果完全是两码事。

  而且飞机不只是在天上盘旋,我们还要让它接近、俯冲、拉起,过程中必然要带到实景,全用特效做完全不可行。

  哪怕是常规战争片我都不建议,更别说咱们这部要搞一镜到底。

  一鸣,与画面质感的严重瑕疵相比,我宁愿容忍一点点道具穿帮。”

  陈一鸣就此下了决心,就用K-18教练机,镜头设计上花些心思,多露屁股少露头吧。

  他放下这件事,伸出教鞭指向470高地,继续讲述后面的搭景方案。

  “那么,渡河这一段就暂且这样定下来。

  传令小组过河时遭遇敌机抵近侦查,进而是扫射,然后被我方589高地上的火力躯离。

  两人成功渡河之后,沿着470高地东侧的树林北上,直到470高地北侧的敌军军营外围。

  剧情方面主要是我方落单士兵领着传令二人组绕树林,最后以该士兵主动反向暴露,掩护两人避开敌军巡逻队结束。

  场景方面,全程都是自然景观,只有少量骑1师的警戒阵地。”

  陈一鸣停下来看了一眼保罗,小美适时开始同声传译。

  “保罗,这一段全程斯坦尼康跟拍,到时候你和助手多走几遍,把运动路线和所有的落脚点都规划出来,林萧会与范团长对接进行施工改造。”

  保罗听懂了之后,翘着大拇指连说OK。

  众人都没有异议,陈一鸣开始讲述逆时针绕圈这一段。

  “范叔,榴弹炮阵地如何构筑,范围多大,你比我在行。

  在不违背军学原则的前提下,我希望尽量往大了整,要一眼望过去就有炮管林立震撼心灵的感觉。

  炮阵地外围,要有掩护阵地,机枪巢,观察哨,桑老师和林萧负责规划出一条路线,既要让传令组可以合情合理地潜越过去,又能够让镜头捎带到尽可能多的火炮。”

  看到几个人都点头认可,陈一鸣继续往下,教鞭指向炮阵地南侧那条蜿蜒的谷地。

  “范团,这个位置是谷地最宽的部分,需要你平掉树木开出一块空地,然后构筑几个迫击炮阵地。

  剧情上传令组会在这里遭遇一场小规模战斗,我军侦查组对阵骑1师游骑兵。

  简单讲就是以梅花状的废弃迫击炮阵地为掩体,双方精锐尖兵展开的一场狙击战。”

  陈一鸣看向林萧,“林哥,这里会有镜头转换,具体的镜头设计我们回头实地试验,但不出意外的话,需要在迫击炮阵地外围构筑平整的硬地道路,好安排摄影车入场。

  特别是最后主角组亡命狂奔的片段,斯坦尼康不行,只能上摄影车。”

  林萧一边对着本子做记录,一边点头示意明白。

  陈一鸣指着天马山右侧的山脊说道,“各位,接下来是就是重头戏了。

  我不知道被重炮和航弹反复蹂躏的土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但我们必须让观众相信,我们的电影镜头所呈现的,就是当年半岛战场上我军战士苦苦坚持忍耐的地方。

  范叔,这方面我绝对相信你的专业性,不管是炸药炸,还是挖机挖,甚至直接上真炮真弹轰一遍,都可以,我只看最终的效果。

  保罗,这一段除了出发前的隐蔽蹲坑镜头,其余全程斯坦尼康,看你的了。”

  大块头继续回以一根大拇指。

  陈一鸣的教鞭终于指向插着红色小方旗的天马山。

  “范叔,战役亲历者李玉成的录音想必你都听过,战史中的天马山战役,我军之所以能坚持7天7夜,就在于这个山头独特的地理条件。

  主阵地的构筑,存在很多执行上的难点。

  首先,山顶的大石头该如何还原。

  我们不可能搞来一块真石头搬到山头儿上去,只能是通过道具制作一块假石头。

  而且这块石头还不能是个纸糊的样子货,要体现出重量感,道具子弹打在上面要有弹飞的痕迹和撞击感。”

  陈一鸣看向由魔影厂和八一厂精英组成的道具组,两个头头儿今天都到了,分别是魔影厂的资深道具师路平,以及八一厂的道具组长杨晓光。

  两人对视一眼,路平开口回答,“陈导放心,我们会尽快拿出一个方案。”

  陈一鸣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接下来,是主阵地的坑道该如何构筑。

  范叔,我知道工兵钻山打洞都是行家里手,不过这次不太一样,因为咱们电影是一镜到底式的拍摄,山洞里必须预留摄影机运动的空间。

  同时我们不能让观众看出来山洞其实很大,在他们的视角里,坑道很黑、很暗、很狭窄,这样才有代入感。

  另外别忘了,在主角带领观众体验坑道的过程中,外面的轰炸还在一刻不停地进行,所以头顶要有落土,脚下要有震感。”

  今天一直胸有成竹的范团长,听了陈一鸣的需求之后第一次懵逼了。

  这怎么弄?

  看上去很小,其实很大。

  先把洞拓宽挖大,然后再做一层贴地天花?

  这好像不是做工事,是在搞装修吧。

  而且洞挖得太大,掉土和震感不是更难实现?

  怎么掉土?人蹲在天花上往下撒吗?

  至于震感如何实现,范团长更是完全没有头绪。

  房间里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摄影组在思考,在逼仄的坑洞里该如何运动镜头,要如何转换视角。

  道具组琢磨的内容跟范团长差不多,重炮炮弹引发的震感要如何通过置景来实现。

  陈一鸣对于众人的沉默并不意外,要不是他本人在前世看过很多电影花絮,一时半刻他也想不出解决办法。

第75章 喧闹暑期 海外假日

  众人都在冥思苦想时,保罗叽里咕噜说了一番话,小美紧接着翻译出来给大家听。

  “我们可以在剪辑上想想办法,进坑道和出坑道时设置隐蔽的剪辑点,然后坑道内部通过搭景来实现。”

  他的建议也就是外景转内景,是拍电影时很常用的一种方式,好莱坞拍大片时用得很熟练。

  比如前世《指环王》的山洞戏,基本都是摄影棚里搭景拍摄的。

  对剧情比较了解的林萧第一个表示反对,“行不通的,进洞一次剪辑,出洞又是一次剪辑,而且主角进出洞还不止一次,剪辑点设置得再隐蔽也不隐蔽了,穿帮的风险太大。”

  桑平也不赞同,“没错,进洞是画面由亮变暗,剪辑不显突兀,出洞由暗变亮,而且亮度是递进的,一气呵成很难设置剪辑点。”

  八一厂的杨晓光突然提问,“范团长,凭你的经验,炮弹在地表爆炸引发的震感,在地下会是怎样一种表现形态呢?是水平的晃动,还是上下的抖动,亦或者两者都有?”

  范团长想了想回答道,“大概类似小型地震,只不过由于震源很近,所以晃动和抖动会混杂在一起,不会分得很清楚。

  如果坑道在地下十几米深的位置,震感已经很小,头上落土,脚下微颤,也就差不多了。”

  杨晓光点了点头,又问桑平,“桑老师,坑道内的拍摄,是要求摄影机与人一起震动,还是只有人动而摄影机不动呢?”

  桑平看了看陈一鸣,发现后者并没有开口的意思,于是自己回答道,“人动,摄影机不动,这里没必要追求主观代入。”

  杨晓光问清楚之后不再说话,而是凝神思索。

  拍摄需求细化之后,众人更觉得棘手。

  人动,摄影机不动,意味着摄影机要足够稳定,不跟随环境变动,掉土、摇晃都不能影响摄影机的稳定工作。

  这就基本等于放弃了斯坦尼康跟拍,必须采用摄影平台才行。

首节上一节58/2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