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导演要谢罪 第44节

  铂爵这边只能由马云腾代表一下,陈一鸣实在没空闲。

  顺便一提,《魔都假日》的国内票房定格在1.68亿,挺吉利的一个数字。

  海外发行方面,湾岛港城棒国三地由魔影方面主持,会在元旦后一周内陆续上映。

  走的是代理发行,铂爵尚可分润一二,蚊子腿而已。

  其他地区就都是华纳兄弟的事了,由于是买断发行,所谓的全球总票房只能拿来吹牛,铂爵一毛钱都分不到,完全没必要关心。

  改编权最后谈到240万坚果币,申大姐用少许让步交换了一次付清的条件,不过铂爵暂时还拿不到,入账至少要等到明年三四月份。

  国内票房分成就更慢,半年账期是起码的,明年8月份之前能全部入账就算理想。

  倒是发行权的2000万华国币买断费,华纳兄弟的转账十分爽气,及时帮铂爵填上了爵迹公司出资的窟窿。

  接下来就是《1951》项目,千头万绪事项繁杂,理都理不清楚。

  不过陈一鸣牢记影视制作的第一原则,名不正则言不顺。

  现在《1951》已经不是铂爵的事,法律层面上讲,这是一个爵迹公司掌控的项目。

  因此第一时间把爵迹的框架理顺,这个项目才能顺利推进。

  如果还是铂爵爵迹稀里糊涂地混着搞,迟早会出大问题。

  具体执行层面就不需要再麻烦那几个大佬,大壮牵头联络各方就行。

  按照周六那天协商议定的结果,马云腾要在元旦也就是周四之前,督促以下几个事项尽快落实。

  一个是爵迹的行政事务,说好了由第一大股东魔影投资包揽。

  因此大壮得联系莫经理,让集团那边的人事、财务、法务等行政人员尽快到位,后头一大堆的合同要签,大笔大笔的支出要付款入账,实在是拖不起。

  二个是金盾等剩余三方的出资,春节之前一定要到位,跟组的执行制片,也要尽快确定人选。

  《1951》花钱的大头全在筹备期,钱不够啥都办不成。

  好消息是置景的设备和人员由军方负责,可以先干活后结账。

  爵迹这边先期只要搞定剧组人员差旅花销,以及施工官兵的津贴与慰问品就好。

  安排完了爵迹的事情,接下来才是大壮小美急着找陈一鸣拿主意的重头戏。

  建组!

  演员、置景、道具、器材,几乎所有与拍摄相关的事项,全都得由他最终拍板决定。

  这还不提陈一鸣连文学剧本都还没搞出来,老兵那边的探访日程也在等通知。

  陈一鸣前世的背锅导演生涯,在这时候就发挥出正面的积极作用了。

  敲黑板,影视制作的第二个原则,导演首先不是一个创作者,而是一个项目经理,分解任务才是他的第一项本职工作。

  置景这一块,导演其实主要起到一个查漏补缺的作用,提到专业性,还得是电影的美术指导。

  所以再次请出美影厂的林萧林大神,出差补贴翻倍,天马山战场的复原工作,就全权委托给他了。

  陈一鸣只需要确保场景满足拍摄需求这个大原则,至于具体的置景,那是林萧、范团长以及战史顾问三方合作的事。

  顾问保证场景符合战史细节和军学原则,林萧根据拍摄需求和电影审美做局部改装,范团长负责实际施工。

  陈一鸣只要每晚和林大神通个电话交换意见,就可以把握施工进度。

  不是说陈一鸣可以就此撒手不管现场一次不去,而是不需要一直钉在工地上,至少在最忙碌的前期,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器材这一块,也就是摄影车的改装,同样被他甩了出去,接下任务的是副导演伏瑞香。

  祥瑞到底是在好莱坞喝过几年洋墨水的,那边的剧组也混过不少,对于摄影平台如何更好地配合摄影机,其实懂的比陈一鸣还多些。

  她所欠缺的,不过是穿越者先人半步的眼界而已,有陈一鸣的提示,当好这个分项目经理并不难。

  反正也不需要祥瑞真正动手,她就是个甲方,负责把具体需求讲给魔影厂的改车师傅。

  后续就是边改边试验边调试,纯水磨工夫。

  《1951》的摄影指导,就不能再找之前纪录片频道的兄弟了,祥瑞都不够资格。

  陈一鸣已经拜托谢千里去邀请八一厂的著名摄影师桑平老师。

  三十多年前,华国效仿大毛的二战史诗电影《挺进》五部曲拍摄了《解放》三部曲,被誉为华国最难以复现的战争经典之作。

  那部电影的6位主摄影,都是当时华国电影界最具实力的“镇厂之宝”,而桑平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能请到现年63岁的桑平担任《1951》的摄影指导,是陈一鸣的最佳选择。

  更重要的是,桑平老师一进组,摄灯录三件套的主事人就有了,陈一鸣只要搞定斯塔尼康摄影师与桑平的衔接,后续拍摄这一块就可以开始耍嘴皮子了。

  最后也是最繁杂的,是道具的筹备。

  《1951》是基于真实战史的电影,道具、服装自然要做到尽可能百分百的还原。

  交战双方的军服、装具、枪械、军用装备林林总总几千件,打印出来几米长。

  这一块被陈一鸣委托给了魔影厂,小美这个制片主任负责跟进。

  其实这方面八一厂更有经验,但是出于大马董主导献礼项目的初衷,还是交给了魔影厂。

  军装需要根据参演战士的身材重新订做,然后再进行做旧处理,魔影厂的裁缝班子全国闻名,搞这个比八一厂在行。

  而道具方面魔影厂确实欠些底蕴,幸好《1951》战斗场面很少,必须定制的军具也不多。

  大批量的群演枪械都是远景,精细度要求不高,直接找横城的租赁公司就行。

  那边储存的三八式模型枪,跟死掉的鬼子兵数量刚好对应。

第56章 配角试镜 开门大吉

  大壮小美两人眼看着陈一鸣就这样东推推西推推,把该他干的事情全给推了出去。

  小美不服气地说道,“剧本呢,陈导你啥时候拿剧本出来,周三就要集体试镜了,总不能还用你现编的那几句台词吧?”

  陈一鸣嘿嘿一笑,“这把我也学一回汪嘉伟老师,玩一把每天现编剧本的意识流。”

  另外两人吓了一跳,啥玩意儿,时间这么紧,难度这么高,你还要整新活儿?

  陈一鸣两手一摊,“特殊情况特殊处理,《1951》还就得这么拍。”

  这一次他不能根据脑海里的想象来设计分镜,只有一个大概想法。

  因为置景需要因地制宜,还要迁就摄影机的运动,具体怎么拍,必须要现场实地走几遍才知道。

  筹备期的所有准备,不过是陈一鸣料敌从宽罢了,把能想到的、可能用得到的器材设备都预先调集到位,实拍时用哪个怎么用,都得视情况临时调整。

  台词也是一样,一段长镜头具体多少句对话、多少时长,都需要实地走过试过才能最终决定,不是他现在凭空想象就行的。

  他现在能拿出来的,只有角色的大致人设,年龄、籍贯、说什么方言,片中的大致情境,需要呈现的几种情绪。

  其他的就看演员的个人底蕴了,牛逼的演员根据他给出的资料,能够极大地扩充丰富人物背景,然后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用几个镜头、几句台词就把人物立住。

  所以这部戏的所有演员,试镜要试的都不是演技,而是演员本身的特质,或者说感觉。

  陈一鸣交待小美,务必督促魔影厂的道具车间,周二下班前一定要把试镜演员的戏服搞定,周三的试镜全靠这批衣服。

  到时候要是服装不够或者不合身,那试镜就彻底搞砸了。

  陈一鸣噼里啪啦一通输出,把自己偷懒(不是)的理由绕地球一圈解释了一遍,然后就扔下大壮小美闪人了。

  既然铂爵这边一片热火朝天的工作氛围,前期各项工作也都在有序推进,那他这个导演就可以专心想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了。

  比如说,如何用一套成熟的话术,说服那几位戏骨级的演员,按照他对电影的设想来塑造人物。

  俗话说世间最难的就是改变人的思想,而陈一鸣要干的偏偏就是这件事。

  ……

  周三早上7点,陈一鸣就来到了铂爵传媒。

  走进三楼面积最大的会议室,里面已经按照陈一鸣的要求做好了布置,会议桌被横着推到一面墙前面,中间空出一大片空地。

  摄影机已经架好,客串摄影师的祥瑞也到了。

  二楼的小办公室也清理出来,专门用于演员更衣和化妆。

  陈一鸣不仅准备了特意做旧的服装,也准备了特效化妆师,甚至相应的服饰道具都加急赶制了一批。

  今天一整天都用来试镜第一主角以外的几位主要演员,时间绰绰有余。

  约好的8点30分,几位演员先后抵达,没有一个人迟到。

  开门大吉!

  饰演团长的侯永年纪最长、辈分最大、戏份最少,特效妆更是几乎没有,顺理成章地第一个试镜。

  侯永1967年出生,今年43岁,苏省人,本省戏剧学校毕业之后考入东部军区前线文工团,前年被选入合并重组的总政军艺团,是一个军龄20年的老兵。

  他算是华国影视剧中的军人专业户了,横着数从将军到小兵,纵着看从民国到当代,什么军装都穿过,什么阵仗都见过。

  主角配角他都演过,业内评价和观众口碑也很不错,但怪就怪在总是红不起来,一直在一线二线之间晃荡着。

  他长了一张容长脸,脸颊瘦削,法令纹很深,两只耳朵略有些招风,粗看细看都不是帅哥那一挂的。

  身高177,体重135,配上故意做大半号、洗得略显发白的志愿军夏季军装,显得整个人又瘦又干巴。

  其实侯老师演惯了军人,身体保持得非常好,看着瘦只是不挂肉而已,他的肌肉也很结实,小腹更是波平如镜不带一丝肚腩。

  但在《1951》里的团长是一个连续煎熬了十几个昼夜的操心人,掉秤、憔悴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试镜当然可以借助化妆、服装等技术手段体现,实拍就要看侯老师的敬业程度了。

  问好寒暄过后,试镜正式开始。

  角色形象很贴合,演技更是无需担心,陈一鸣主要是与侯老师交流双方的创作理念。

  为什么一说电影的主创团队,都知道包括导演、编剧和演员?

  就是因为从剧本到分镜再到画面,其实要经过三次主观创作,没有演员的精准诠释让剧本主旨落地,导演想得再好再花哨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陈一鸣问道,“侯老师,资料想必都看过的,你试镜的角色是14团团长,给传令兵布置穿越封锁线向前沿阵地传达撤退命令的任务。

  与你搭戏的包括传令二人组,其中通信参谋与团长很熟,而传令兵团长是初见,对话之外,这场戏还有与团政委的眼神交流。

  大概内容就是这些。

  我想问的是,你是如何看待团长这道撤退命令的?”

  以板正的军人坐姿坐在陈一鸣对面,看得出,侯老师的态度很职业,对这次试镜也很重视。

  侯永声音洪亮地回答道,“按照战史中天马山战役的经过,14团担负的第一阶段战斗,主峰阵地是没有丢失的,9连的8位勇士一直守到援军抵达。

  弃守天马山,已经是阻击作战第二阶段,友军替下14团接防之后了。

  坦白地讲,我认为电影的这个改动对14团是不公平的,如果我是团长,不会允许这种亏损集体荣誉的原创情节出现。”

  侯永的回答俨然是质问,显然已经把自己彻底代入到了14团团长的设定里。

  质问很犀利,陈一鸣感到的却是庆幸。

  还好他想的多一些,事先就想过自己这个导演与演员之间存在的理念错位。

  这个问题越早暴露越好!

  陈一鸣继续提问,“侯老师,我们假设,14团团长确实发布了这道提前撤退的命令,你觉得他会是出于何种考虑呢?”

首节上一节44/2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