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导演要谢罪 第4节

  《魔都假日》可没有这种先入为主,必须经受观众最严苛的审视。

  原片剧情简单,大量的中近景和特写,氛围全靠男女主之间的化学反应,如果不在筹备期就把基础调性找准,拍出影楼风那是超大概率事件,后期根本救不回来。

  无奈之下,陈一鸣只好求救于如来佛祖,提前把魔影厂的艺术指导搬出来。

第5章 扫地僧 定妆照

  “也就是说,你需要自然主义的风格打底,同时又希望带上一点黑白电影的质感。”

  “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你想要一种触碰而不沉浸的年代风?”

  陈一鸣都傻了,这就是扫地僧吗?

  这时空没人看过《罗马假日》,人家只靠一番词不达意的描述,就抓住了连陈一鸣本人都难以锚定的要点。

  阅读理解满分大神!

  触碰、不沉浸、年代,瞧瞧人家这总结。

  可不是这样么,童话般的爱情,注定离别的结局,想要让观者愉悦,就得是若即若离的调性才对味儿。

  周围几个操机的汉子满脸问号,这帮技术宅听清了大神的每一个字,但连起来没一个人搞明白意思。

  这位大神名叫林萧,单看名字就是个高手高高手。

  他是魔都美影厂的美术师,本职是画2D动画的,出来给剧组做美术指导纯属兼职。

  平头板寸,一米九的大个子,一身腱子肉撑得运动背心仿佛要炸开来,下身则是沙滩裤人字拖。

  只有脸上梳理得整整齐齐的络腮胡子,给他增添了一丢丢的艺术气息。

  林萧扫了摄影组一眼也不多言,安排陈一鸣站定当模特,走到摄影机前亲自上手拍了一段。

  研究了一下样片,他招呼几个苦力把机器搬出门廊,又在大楼对面的太阳地里拍了一段。

  一番对比之后,他吩咐一助(实际上手操机的摄影师),选择四号滤镜,欠曝一档和两档,在太阳地和门廊阴影中各拍两组。

  拍完之后大神拍拍屁股走人,交待苦力们今晚连夜做后期,分别过曝一档和两档。

  简而言之,就是实拍欠曝减光,后期过曝追光,靠技术手段提升机器的上限。

  第二天是个阴天,林萧一大早就给陈一鸣打电话,招呼众人再赴武康路。

  等陈一鸣到那里时,发现林萧还叫上了灯爷和他的两个徒弟。

  “快来,我把老逼灯也叫来了,咱们试试阴天补光的方式,能不能更好一些。”

  陈一鸣赶紧上前给灯爷鞠躬问好,老爷子姓王名礼荥,早两年就退休了,厂里特意又给返聘回来,就指着能把他一身的技艺经验传下去。

  马云腾能把他请出山,全靠他爹的面子大。

  林萧一脸的兴致勃勃,吩咐已经到达的摄影组开机布轨,今天他还要试试跟拍。

  显然,林萧对这个大玩具兴趣十足,而陈一鸣描述的那个装逼年代风,也成功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

  试拍之前,大家聚拢在监视器前面,再次检查昨天的那几段素材。

  经过后期处理之后,画面的锐利度调和了不少,多少有了一丝迷蒙的味道。

  不过整体细节还是稍显过亮,阴影的质感依旧比不上胶片。

  无论如何,调试进度有了很大一段推进。

  工作进行到这个程度,陈一鸣和摄影组已经彻底转为听课模式,根据林萧和王老爷子的吩咐忙前忙后,拍摄了大量实验素材。

  两个大神也不藏私,对于每一个微小的变动,都向大家解释了这样做的目的和个中道理。

  时间有限,陈一鸣只能囫囵吞枣,先记在脑子里再说,至于消化吸收只能留待以后了。

  晴天,多云天,阴天,夜晚,除了雨天没赶上,大家把几种天气都拍了个遍。

  当然了,这部电影没有雨天戏,雨天拍摄的经验暂时用不着。

  前前后后拍了一周,一整套拍摄预案得以出炉,几个重要场景的机位架设也做到了胸有成竹,摄影这一块的前期筹备,基本上七七八八了。

  美中不足的是,整套设备有两台摄影机,却只能忍痛将其中一台弃之不用。

  初代数字机普遍都有一个毛病,同一个场景,同一套参数,拍出来的素材却总是有些差异。

  这属于硬件上的先天不足,再怎么磨后期也没办法,电视屏幕还能将就对付,放到电影银幕上分分钟穿帮。

  谁让陈一鸣想省下胶片钱呢,也只能辛苦辛苦演员们,同一个镜头多演几遍了。

  趁着林萧还有兴致,陈一鸣又得寸进尺,拉着大神研究男女主的服装。

  电影的时间跨度是一天两晚,在难度较大的外景拍摄中,男女主都是一套衣服穿到底。

  赫本女神的白色长袖连身裙,外搭的高腰百褶长裙,再加上格子丝巾,经典永不过时,陈一鸣自然是全盘借(CHAO)鉴(XI)。

  男主的穿搭同样不需要太多的改动,衬衫西服搞定,即便故事背景从1950年代的罗马,大幅跳跃到1990年代的魔都,但也毫无违和。

  需要林萧提供意见的,主要是男女主外搭的配色,此外两人乘坐的交通工具也要改造,布景的基调需要提前定下来。

  陈一鸣坚持撞色的基调不动摇,要求人物融入场景又独立于场景。

  人物、场景、道具都采用相近的颜色,又要做到整体上的协调养眼。

  这有悖于当下的服道原则,但林萧很尊重导演的意图,他自己也觉得挺有趣,因此十分耐心地逐一试验。

  两人多花了两天时间再跑上一遍外景,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

  至此,前期筹备的大头儿总算是告一段落。

  ……

  7月的倒数第二个周末,《魔都假日》的女主角莉莉-科林在伏瑞香的陪伴下来到铂爵传媒,第一次与男主角古越河见面。

  众人来到三楼的摄影棚,一对“新人”换上大壮提前从魔影厂订制的戏服,今天的任务是拍摄定妆照。

  莉莉-科林1987年出生,今年22岁,由于长了一张西方人少见的嫩脸,出演剧本中18岁的公主毫无困难。

  虽然是个美国大妞,但莉莉的爷爷是昂撒裔、奶奶是华裔、爹是德裔、娘是拉丁裔,多重混血让她的颜值极为能打,而且保质期很长,不会像她的中学同学一样过了16就早衰。

  1米68的高挑身材,盈盈一握的纤细腰肢,中西合璧的柔和面孔,除了下颌略尖胸部更平,活脱脱就是第二个赫本。

  她操着自学的一口棒普,十分自信地大家搭话,可爱度满分,亲和力爆表。

  闪闪发光的萌妹子拿腔拿调地说中文,最杀宅男了。

  至于吸引女观众,就要靠从帅哥哥升级为帅叔叔的古越河了。

  凌乱的碎发,唏嘘的胡茬,眉角的伤疤,组合在一起,就一个字,绝。

  二十多岁的外表,三十多岁的气质,在古越河身上和谐共处。

  都说生死之间有大恐怖,古越河能够散发出如此独特的气质,还真要归功于那一次死里逃生。

  这样一想,仅就演员道路而言,也算是因祸得福。

  《魔都假日》想要复刻《罗马假日》的成功,关键就在于选对主角。

  一个西方的精灵公主,一个东方的落魄中年。

  如此泾渭分明的两个人,如何跨越年龄、跨越阶级、跨越种族,在短短一天时间里上演一场令人信服的恋爱?

  只能靠脸!

  唯有一个童话般的女主,才能不分男女地征服观众,让他们扔掉脑子无缝融入电影的节奏。

  还需要一个足具魅力的男主,拖底承载起这份梦幻般的感情,让两人的互动不至于飘在天上。

  只有经历复杂的帅大叔,才能赋予观众足够的脑补空间,让公主的爱意不显突兀。

  车祸前的古越河一眼就能看到底,肯定驾驭不了这个角色。

  遭遇大变之后,甩掉了根深蒂固的少年感,心态老了十几岁,总算像一个中年人了。

  合框之后的两人无比和谐,陈一鸣对《魔都假日》又平添了几分信心。

  火线CALL来林萧,对两人的戏服又做了一点微调,到晚上7点,定妆照正式收工。

  在今天之前,马云腾和伏瑞香已经选好了几个配角人选。

  第一男配、公主内大臣哈克,请的是魔都戏剧学院的外籍讲师格林伍德。

  其实他是教莎翁剧赏析的,只有舞台剧经验,并没有拍过电影。

  但考虑到这个角色带点儿反差萌,戏剧腔在这里并不突兀。

  第二男配、男主的摄影师朋友,选了魔都话剧团新人雷加声。

  别看他才24岁,但长得头大褶子多,眼角纹能夹死蚊子,一眼看上去绝对比古越河年纪大,两人站在一起毫无违和。

  其他角色只有一两场戏,到时候直接找群演搞定。

第6章 创业未半 花光预算

  计划这东西,就是用来打乱的。

  开机前的最后一周,剧组日程被安排的满满当当。

  幕后团队一分为二,摄影组去拍空镜,道具组改造布景。

  结果道具这边出了岔子,大壮借来的游艇实地开工才发现尺寸不够,摄影机和轨道摆不开。

  这已经是大壮朋友圈里最大的船了,比这条更大的就算借得来,也开不进黄浦江。

  无奈之下,大壮只能发动皇阿玛之力,通过魔影厂的关系,包下了江上个头儿最大的游船。

  友情价,3天20万。

  于是备用金还没坚持到开机就浪没了。

  先帝创业未半而花光预算。

  包人家的船就得紧着人家的时间安排,这场戏不得不挪到8月下旬。

  日程表牵一发而动全身,陈一鸣只好把后面的戏拉到前面来,马大壮联系外景档期就差把电话打爆炸,小美的预算表几乎一小时一变。

  突出一个焦头烂额,脱离了后勤完备的横店大舞台,剧组成员有一个算一个全是菜鸡,陈一鸣久违地找回了几分当年初入行的酸爽。

  ……

  忙忙乱乱中结束了前期筹备的所有事项,《魔都假日》的主要演员与各部门头领汇聚一堂,借用第一场戏的取景地西郊宾馆的一个大会议室,按时启动了开拍前的剧本围读。

  一般来说,剧本围读是剧组全体主创在开拍前达成一致合议的必须步骤,在这个环节,包括演员、导演、编剧、服化道、摄灯录、剪辑、后期等各个部门都必须参与进来。

  作为主创核心的导演和编剧,需要将自己的创作意图充分向团队成员阐述传达,对于主观性比较强的部分,要取得演员以及其他部门的充分“谅解”。

  围读过后,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原则上不再变动,整个团队都将以围读后的剧本为基础运作。

  当然,实际执行过程中,所谓原则就是用来突破的。

  剧组这个地方,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话事人只能有一个,没有例外。

  演员和导演争,导演和编剧争,制作人和导演争,甚至有些强势的武术指导、摄影指导都能横插一杠子。

  不争哪来的话语权?

  老制片厂模式下,剧本围读的严肃性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毕竟华国的电影传统历来是导演最大,其话事人的地位是有上头背书的。

首节上一节4/2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