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鸣有些不厚道地寻思,被绿了算不算跌宕呢?
第314章 善意的提醒与恶意的影射
虽然内心对潘月明已经有了几分意向,但陈一鸣并不准备为此做什么。
如果连第三方选角导演和制片人小美这两道初选都没办法通过,那就足以证明对方身上存在不可克服的明显缺陷。
《第十三层楼》进度很紧,没太多空间留给演员适应和调整。
对于陈一鸣来说,眼下最要紧的是提前安排电影的特效镜头,毕竟是一部科幻片,总得安排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未来场景。
巨石工坊虽然是铂爵的指定供应商,加塞、插队的特权很大,但也需要给对方预留出一些调度的余地。
而且特效本就是一帧一帧用工时堆出来的,再压缩也有一个最低限度。
陈一鸣自己预估,月底前碰出具体方案的话,大概要到十月底才能有个大概样子,再加上必不可少的返工和修改,想要赶上后期的精剪,工期会非常紧。
当然,陈一鸣的项目,依然是一贯的艰苦朴素风格,《第十三层楼》虽然是科幻题材,但是特效镜头的数量并不多。
故事主线所在的意识空间,设定为2015年的华国某城市,大部分镜头都采用实景实拍的方式。
超前个一两年,方便搞些似是而非的“剧透”进去,算是满足一下陈一鸣内心的一点点恶趣味。
而女科学家所在的未来时空,则主要是内景,去魔影厂找个影棚搭出实景即可。
特效镜头只涉及到意识空间的几个“穿帮”场景,也就是所谓的“世界的背面”,在那里男主角将触及到意识空间的真相。
这部分也不会用纯CG制作,而是半实景半特效的方式,以凸显泾渭分明的观感。
如此处理自然也就没办法提前制作,只能等开机前的外景镜头采集得差不多了,特效团队才能开始动手。
此外就是零星几个女科学家出门在外的镜头,其实跟主线故事关联不大,但是为了增强整体的科幻感和观众的代入感,陈一鸣觉得不应该省略。
需要巨石工坊提前动工的,主要就是这部分。
隔周周五,小美从泰兰急三火四地赶回来,参加了《第十三层楼》演员的第二轮试镜,周末就光速筛选出给陈一鸣的最终候选名单。
虽然陈一鸣一直希望在铂爵形成既定的工作流程,但在制度施行之后,他自己的《第十三层楼》就没能严格地遵守规则。
此时演员都到终选环节了,项目其实还没正式建起来呢。
投资方面铂爵作为项目主控占四成,魔影投资部占两成,华纳中国占一成(预订了翻拍优先权与海外发行权作为补偿)。
以上是已经定下来的,而还没定下来的三成,一坨公司正在你争我夺。
韩三爷的帝影不知道怎么走通了金盾的关系拿到了替代出资权,狮子大开口直接要三成,嘴张得比马二爷都要大,后者听说后果断顶回去了,只愿意让出魔影额度内的半成。
两个话事人如今还在拉锯,且有得磨。
陈一鸣和大壮都明白,马二爷之所以出面说话,把帝影的投资绑定在魔影额度之内,就是为了不让铂爵难做。
港城杨老板同样有意跟投,可惜《木兰》的好事不常有,他这次不得不面对好几个竞争对手,比如近来在帝都风头正劲的牛气冲天影业。
说起来这家公司跟陈一鸣还有些渊源,他家主外的老二牛,跟陈一鸣在戛纳有过一面之缘。
当时的陈一鸣在牛眼里只是一个稚嫩的流星,后者话里话外都是陈怀开、江汇文等功成名就的一线大导。
还拿1年1部1亿投资“诱惑”陈一鸣来着。
牛气冲天去年刚传出三年上市计划,几个大项目若隐若现了两岸三地多个知名导演的名字,一副不差钱的架势,市面上是个优质项目他家都想插一脚。
《第十三层楼》刚传出风,牛就闻着味儿过来了,听大壮说对方把他缠得不轻,夜夜笙歌的腰子有些受不了。
还有就是几家大院线背后的集团公司,同样派了专人日夜不停地骚扰大壮,说这回一鸣导演的项目,无论如何都要带着大家喝口汤。
院线向上游拓展是这两年的行业趋势,探索的结果有赚有赔,而且还是赔的居多。
越是如此,集团内部的投资部门就越是要加大力度以图自救,否则不是离分包袱回老家不远了么?
货卖的好不好,卖东西的商家最清楚,拿过两次票房年冠的陈一鸣,显然就是院线眼中的最佳投资标的,没有之一。
下手的人多了,扯皮就有些旷日持久,导致《第十三层楼》的投资盘子半个月都定不下来。
资方难产,之后的建组自然难以启动,因为按照铂爵的规定,一审绿灯的前置条件,就是投资额度大部确定。
于是就发生了眼下这种诡异的事情,资方、制片、幕后都还没影呢,演员倒是已经选的七七八八了。
其实演员并不是眼下最紧要的事项,要知道作为一部大多数镜头实拍的电影,到现在陈一鸣都还没最终决定,电影里的“华国某市”究竟选哪个呢。
考虑到较为紧张的制作时间,就近选择魔都显然是最合理的。
可惜在陈一鸣心目中,魔都却是第一个被PASS掉的。
他内心设想过,剧本里的几个关键情节,在魔都可以选取哪些标志性场景来呈现。
但模拟来模拟去,都感觉少了一点味道。
说白了,就是魔都这座城市过于现代化,市容街景太新太干净,建得又太整齐太规矩,很难烘托出陈一鸣需要的那种在意识空间内肆无忌惮的氛围。
陈一鸣为难的地方就在于,近些年华国发展得太快,全国各地都在大拆大建,魔都的问题在其他华国大城市也一样存在。
他又不愿意像很多华国导演那样,专门挑那种“时光停滞”的十八线小城市去取景,《第十三层楼》呈现的是假想的2015年,不是1985年。
这还怎么挑呢,难不成华国背景的片子,反倒要去国外取景?那可太可笑了。
故事背景定不下来,外拍取材就难以推进,特效那边同样无从下手,等于必须提前动工的部分,全都被卡得动弹不得。
小美临走前给他指定的三个见习制片助理,上岗第一件事就被陈一鸣安排了“奉旨摸鱼”的任务。
每天进了办公室之后不干别的,全网查看网友上传的视频,把里面有看点的街景挑出来,然后按城市为单位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每晚发给陈一鸣看。
陈一鸣自己当然看不过来,所以三个助理需要先自己挑一轮,然后发给陈一鸣之前再三人一起挑一轮。
如今还不是10年后用手机拍电影的时代,网上符合要求的视频数量并不多,可能看上半天看到头昏眼花,挑出来的素材都凑不够两手之数。
于是每天下班前给陈一鸣“交作业”,就成了助理们的严酷考验。
陈一鸣心里也着急,但他知道自己不能急,一旦选定城市就意味着后续一系列工作快速铺开,因此决不能轻易改弦更张。
所以在时限以内,他宁愿多看多比较,而不是匆忙下决断。
他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时限截止还是无法选定外景地,那就把上映时间推迟到后年好了,反正他身上又没背着“对赌协议”。
这会儿他正在查阅小美发给他的试镜入围名单,每个入围演员都附有详细的履历,代表性的作品片段,以及两轮试镜的录像。
《第十三层楼》的人物关系一共有三组,每组人在未来时空与意识空间都有多个身份,涉及到的演员数量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男主人公是一番主角,也是潘月明试镜的角色,设定上是意识空间的程序化AI,通俗点讲就是NPC一枚。
同时他还是女主,也就是女科学家老公的初代意识降临体,所以这个角色有一小段一人分饰两角的戏份。
男主的身份还不止如此,在短暂获得“管理员”权限期间,他还先后降临到若干其他NPC身上。
这里陈一鸣借鉴的是前世《黑客帝国》中“特工史密斯”的设定,管理员可以任意降临意识空间中其他人的身体,相比身体内的原有意识具有更优先的权限。
围绕男主的人物线有三条,第一条是他突然失踪的好友兼同事A,也是整个故事的起点。
第二条是同事A突然出现的女儿,老友刚失踪,从没听说过的老友女儿就找上门来,这也是引发男主怀疑的最初原因。
第三条是普通同事B,也许是一个像NPC一样生活的未来人,也许是一个已经觉醒却装作没觉醒的NPC,他在关键时刻为男主提供了非他不可的援手。
其实陈一鸣在巧遇潘月明之后,曾经暗搓搓地想要改剧本来着,把第二条线里的同事女儿改成男主老婆。
不过考虑过后他还是放弃了,如果老潘没被选上还好,真要是选上了,复出作就让人家“昨日重现”,也太不厚道了些。
这跟陈导用电影情节套路宝宝可不一样,那是善意的提醒,这是恶意的影射。
第315章 他就是个添头
电影的第二组人物关系,是意识空间内调查失踪案的刑警,与一位初次降临意识空间的未来小姐姐。
刑警由于工作原因,曾经接触过不少例“看似平常”的诡异事件,包括失踪、失忆、突发性精神病变乃至更严重的恶性犯罪。
而小姐姐身为一个萌新,内心持有的是游玩兼做任务的心态,这也让刑警得以知晓一些有助于推演底层规则的信息。
这条线与主角线构成并行的双线,围绕着失踪案时分时合,刑警与男主同时展开调查,最终不约而同地将视线转向女主的老公,也就是电影的第三组人物关系。
不同之处在于,男主是被以好友女儿身份出现的女主有意诱导去接近自己的老公,而刑警则是出于对男主的怀疑和办案的直觉,以及未来小姐姐的不经意“剧透”,进而把失踪案跟女主老公联系在一起。
女主老公作为意识空间内的“高权限用户”,此刻已经达成了自己在现实世界里想都不敢想的“野望”。
此时的他称得上一句高端大气上凳次,无论是男主还是刑警,都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
两人为了接近女主老公各自都付出了大量努力,过程中先后带出了多个女主老公的“外围人物”。
这其中有未来世界的的老玩家,也有维系意识空间所必需的关键NPC,他们身份各异态度迥然,对男主和刑警的行为,或善意相助,或恶言相向,或行径古怪,或悍然出手。
严格意义上来讲,所谓的第三组人物关系,就是一张以女主老公为核心的人际网络,这些人都或有意或无意地服务于女主老公。
大致上,这部电影的主要演员,就是两个男女双人组,加上女主老公,一共5个人。
小美提供的名单上,男演员的备选有五位,除了意料之中的潘月明,还有四位分别是陈昆、石磊、卢亚文、刘易军。
陈一鸣一见陈昆就想笑,小美还真把自家偶像给运作进来了啊!
这当然是陈一鸣无责任吐槽的,他相信小美的职业操守,既然陈昆进入了终审名单,就说明其符合角色的基本要求。
陈昆是男角色名单中最大的腕儿,搁几年前,把陈昆放到这份名单里,就是妥妥的掉咖丢份儿。
那时候的昆哥是内地的中生代代表人物,是少有能独担票房的一线男演员,他本人也确实有过一番男主票房过亿的实绩。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陈昆限于戏路有些沉寂,虽然不至于沦落到剧圈去,但在电影里也少有出演主角。
他算是第一个“主动”靠拢陈一鸣的男一线,小美的“牵线搭桥”正是时候,再早一点的话,昆哥陈一鸣不敢用也用不好,当然他本人也未必愿意屈就。
作为帝影的系草,刚毕业就主演主旋律传记电影的高材生,昆哥无论是硬件(颜值)还是软件(演技)都无可挑剔,至少出演《第十三层楼》这种脑洞向的科幻片绰绰有余。
更别说昆哥自带一股子疯批气质,试镜片段里,将男主探寻最后真相前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演绎得别具一格,颇有世界疯前我先疯、我比世界还要疯的荒诞感。
唯一的问题在于陈昆在片场能不能听从调度,陈一鸣虽然没跟陈昆打过交道,但也听过一些关于他的传闻,总之就难搞程度来讲,绝对不逊色于段一宁。
偏偏《第十三层楼》又是一个可文艺可商业的开放型架构,剧本赋予了演员巨大的脑补空间,如果演员有意愿有野心,完全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把故事彻底演歪掉。
陈一鸣手里握着终剪权的大剪刀没错,真不听话可以都给他咔嚓掉,但他真心不愿意搞到那种不可收拾的地步,更别说那样做必将对电影质量造成极大的损伤。
可以的话,他更愿意在拍摄过程中有商有量地来,在磨合中达成默契,一起合力把最终效果控制在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范围内。
陈昆能不能听话,陈一鸣毫无把握,这让他只能遗憾地给他标了个圈,而不是直接打勾。
位列名单第二位的石磊之前跟陈一鸣合作过《1951》,在里面出演守卫阵地的副指导员,有一段很高光的长台词。
陈一鸣猜测,很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让他得以进入终选名单。
实话还说,这个角色真不是很适合他,他的长相过于刚毅,气质也太硬朗了,脆弱受伤的时候很难博人同情。
陈一鸣不相信这么锋利的内在气质,选角导演和小美看不出来。
从他的试镜片段也能看出这一点,当被要求表演一段三观被颠覆的独白时,他给陈一鸣的感觉不太像是万念俱灰,反倒更像是在抒发战斗宣言。
熟归熟,公事还是得公办,男主角只能遗憾地PASS。
刑警一角也有些差强人意,少了一点内在的神秘感,暂且当做备选吧。
再下来的卢亚文同样是帝影出身,1984年出生,比师兄陈昆小了将近10岁,但一眼看过去反倒像是陈昆的哥哥。
除了偏于“成熟”的长相,气质上他也属于老实厚道那一挂的,优点是自带一抹儒雅的书生气。
试镜片段只能说是不温不火,没表现出多少让陈一鸣眼前一亮或是小吃一惊的东西,都在设想的范围之内。
于导演而言,选择他也就意味着选定了一个可以快速刷日程的方向,主动放弃拍摄过程中的意外,也一并放弃掉任何的观念碰撞与灵感火花,唯一目的就是踩着制片表拍完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