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最前头,郁南一马当先,聂元落后半步,两人身后是四人一排的骑兵,五十排骑兵拉出一条长长的马队。
马队后面古越河骑在马上,身后是五六个骑士,再往后则是六人一排的步卒,一手持枪一手携盾,腰间悬刀背负弓箭,武装到了牙齿。
一长队步卒后面,间隔一段距离,有一名执旗骑士,小臂粗细的大旗长近三米,旗面随风飘舞,翻卷中可以看到上面一个大大的苏字。
骑士侧后队伍中央,汪劲松顶盔掼甲扶辔慢行,在他身后又是一列马队。
老汪身后马队的数量,要大大少于木兰身后的前军马队,这就叫,主角身后动真格,配角身后加特技。
演员们一下午要走上不止一遍,配合驻组特效师的测算,从各个角度多个机位拍摄足量的素材。
最终成片里的唐军队列,将是一个绕过山地丘陵如长蛇一般的庞大军势,由木兰率领的前军骑队,萧嗣业统领的步兵阵列,苏定方的中军亲卫队,以及殿后的辎重部队组成。
行进间的全景镜头拍摄完成之后,队列最后再走一次,直到汪劲松身后的马队彻底绕过丘陵,露出最后面的辎重车辆。
王威站在导播车上,举着电喇叭大喊“开始!”
远处的地平线上,冒出几个浑身浴血的唐军斥候,马鞭抽打着马股,拼命向前。
一辆摄影车与斥候坐下的战马平行飞驰,侧向九十度跟拍。
木兰身后第一排的四个骑士打马出列,提速迎上前去。
第二辆摄影车在队列侧前方慢速前进,车上两台摄影机,一台聚焦郁南,一台跟拍骑士。
木兰右手一招,身后的骑兵竖起一面三角旗帜,队列缓缓停了下来。
聂元拨马回头,在队列侧边巡视骑队,嘴里不时喊着,“原地止步,不要下马!”
随着两队骑兵交汇,三两个斥候摇摇欲坠,在本队骑兵的扶持下才勉强折返。
第一辆摄影车继续跟拍,直到斥候队长滚鞍下马,来到木兰马前单膝跪地。
王威一声令下,“咔!”
队伍稍稍骚动,肃杀的军伍之气暂时散去。
宽敞的三厢越野车上,陈一鸣重新拉片审阅了这个片段,回头跟林萧对了个眼神。
后者微微点头。
陈一鸣拿过手边的对讲机,贴近嘴唇大声说道,“过!”
王威传达的指令,洋溢着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陈一鸣这一声过,意味着今天最难的大群戏,胜利完工。
本地群演们已经可以解散,但是主演和专业群演的活儿还没完。
接下来,还有大量近景和特写镜头需要补拍。
此时的补拍镜头,跟之前对行军队列的抓拍已经完全不一样,这回是真正的“表演”镜头,镜头下的演员必须带着戏,NG的次数极速提升。
更麻烦的是,拍的虽然是几个主演,但是一同出镜的专业群演,照样要实打实地站在那里当背景。
三五个镜头过后,就必须停下来稍事休息,毕竟人不歇马总要歇。
五六月份的天气,敦煌附近的荒漠里已经十分炎热,这块外景地寸草不生无遮无掩,人、马、车辆、设备都在经受着严酷的考验。
进度比之前预想的要缓慢得多,拍到下午4点光线不再合适的时候,只完成了郁南个人镜头的一小半。
幸好隔天续拍,就不必像今天一样兴师动众了,只需调用专业群演即可。
晚上回到酒店,所有人都疲惫欲死。
陈一鸣现在亲身体会到战争年代大部队指挥官的苦楚了。
《木兰》的剧组规模已经膨胀到近千人,抛开专业群演,光是幕后团队也已突破四百人。
设备、道具、物资、后勤,林林总总,千头万绪。
陈一鸣已经无法像拍摄《1951》那样事必躬亲,他不得不把责任分解下去,并充分信任每个部门的负责人。
甚至部门负责人也无法深入到最基层,有限且被极度压榨的精力,让他们只能勉强管到组长。
再往下的情况,陈一鸣已经无法切实掌握,很多组长陈一鸣压根儿就不认识。
当各部门的汇报汇总上来时,早已是凌晨时分,等拍摄计划布置完,又是一个小时。到了第二天早上,又是4点起床5点出发。
从近期的拍摄情况来看,剧组里的小岔子并不少见,损坏、浪费的现象多有发生,储备的物资在飞速消耗。
不过陈一鸣已经没有精力顾及那些了,只要样片符合要求,其他的就随缘吧。
他现在只希望,敦煌的戏份能够按时按质完成,反正路平的道具组正在加量定制道具,准备金绰绰有余。
在外一更
第252章 无处安放的兴奋
时间临近6月,《木兰》在敦煌的外景戏份顺利推进着。
花了两天时间,完成了这场“大型广播体操”里相对静态的部分,陈一鸣给剧组放了一天假,舒缓一下疲惫而又紧张的身心。
没想到短假变长假,因为当地很难得地连着下了两天大雨。
年平均降水量不过四五十毫米的地方,瓢泼大雨居然下了两天一夜,也算是异数了。
幸好占大头的本地群演都是日结,给剧组省了一笔无谓的花销。
陈一鸣干脆让小美改变计划,转道敦煌影视城先行拍摄内景戏。
这段戏在片中承前启后,夹在长安之行与最后决战之间,篇幅不是很长,但是分量不轻。
唐军击败处月部之后,将与西突厥对峙的前线大跨步西移,自西北草原一路推进至疏勒河沿岸的荒漠戈壁。
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亲率大军前来迎战,双方均沿着疏勒河行军,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大战之前,自然要先来一番排兵布阵。
这也是此段文戏的第一个目的,结合地图让观众了解接下来两军大决战的背景,以及唐军的战术布置。
敦煌影视城内有现成的古代军营,路平带领道具组把营内的主帅节堂稍加布置,墙上舆图一挂,桌上沙盘一摆,两侧卫士一站,肃杀之气立显。
经过几个月的磨合,三个年轻副导已经彻底上手,与两位摄影指导以及林萧、王礼荥等幕后高层的配合也已十分默契。
以往繁琐的镜头筹备,陈一鸣完全不需要操心,王威按照头一天的准备会议,即可轻车熟路地张罗到位。
上午9点半,坐在监视器前打盹儿的陈一鸣收到王威的通知,一切准备就绪。
陈一鸣这才从导演椅上起身,前往拍摄现场做最后一遍查验。
一正一侧两个机位前,分别站着崔放和齐郁的一助,今天的戏份难度不大,因此不需要两位摄影指导亲自出马。
跨过高高的门槛,左右两边各有4名顶盔掼甲的亲卫,扶剑拄枪静默而立。
再往前是一张长方形的案几,上面摆放着一个大大的沙盘,堆沙成丘迭石为川,直白地显示出决战现场的地形。
案几后面是一排成人腰身粗细的廊柱,上方悬挂的布幔把节堂人为分割为前后两进。
廊柱后方的墙上,张贴着一张大大的布质舆图。
出镜的汪劲松和古越河二人,已经在案几后面就位。
跟汪古两位打过招呼之后,陈一鸣从外到内从左到右,逐一检查场景内的道具。
不是信不过路平和林萧,而是陈一鸣已经习惯了开拍前自己做最后一验。
5分钟过后,陈一鸣离开节堂坐回监视器前,把现场权利转交给王威。
没错,今天这场戏,执掌导筒的将是王大导,陈一鸣干的其实是监制的活儿。
后面的内景戏,不止是王威,田黎和李准同样有机会下场试手。
相处几个月,陈一鸣对手下三个副导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力都在水准以上,欠缺的只是经验和自信心。
既然是自己挑出来的“接班人”,自然要扶上马送一程。
《木兰》的文戏就是最好的实习场景,成熟的剧组,成熟的幕后,成熟的演员,事先又经过多次演练,导演椅上有人没人其实差别不大。
正好拿来给三个副导刷经验。
王威站在主摄影机的阴影里,闭着眼睛仰望房梁,浑身上下都洋溢着一股子无处安放的兴奋。
他跟组最早,之前在皇城镇的戏份,部分大帐内的文戏陈一鸣就在有意识地放权给他,而“王导”完成得也都十分到位。
然而今天这场戏,意义终究还是有所不同。
毕竟,在昨晚的计划会上,陈一鸣第一次正式宣布了王威“执行导演”的任命,让王威下达的每一个指令都有了一丝名正言顺的意味。
坐回到监视器前,陈一鸣拿过对讲机,对王威说道,“开始吧”。
像一尊雕塑一样的王威立马回魂儿,冲着对讲机言语铿锵地答道,“明白!”
陈一鸣都能想象得到,对面王威那副立正严肃的模样。
很好!很有精神!
话说的倒是气势十足,然而王威接下来的行动,还是暴露出了他内心的紧张。
前番在外景片场的举重若轻已经荡然无存,他举着电喇叭快速发布着指令,一板一眼如同一个机器人。
“摄影?摄影准备好没有?”
崔放和齐郁都愣住了,崔放的一助比较机灵,直接跳过师傅回话。
“摄影OK!”
“灯光?”
有了前例接话就比较流畅了,王老爷子的大徒弟大声喊道,“灯光没问题。”
王威挨个儿部门确认下去,看热闹的林萧这才搞清楚状况,不由得忍笑摇头。
好么,《木兰》开拍一个月之后就不搞这种形式主义了,带头省略口头确认的正是王威这个副导演。
结果王副导一朝上位,刚把“副”字摘掉,就主动把“仪式感”捡了回来。
各部门倒是都挺配合,帮衬着把王导的开拍流程完整走完,现场只见笑容不闻笑声,好歹维护住了王导的权威。
王威自顾自地喊完了指令,随着一声“开始”,这场戏终于正式开拍。
今天的戏份拍起来并不复杂,出镜演员四个,统共二十几个镜头。
第一镜是汪劲松和古越河的双人戏,用对话的方式介绍战役背景,同时带出唐军这边的战略意图。
汪劲松身穿便服背身站在舆图前面,沉吟不语。
古越河着甲端坐在侧面的椅子上,头顶幞头没有戴盔,绷着一张脸一言不发。
3秒过后,汪劲松豁然转身。
古越河挺了挺胸,抬头看向汪劲松说道,“节帅,可有决断?”
汪劲松低垂的眼睛猛然睁开,目光炯炯看向古越河,“处月部覆灭,玉门至哈密千里之地,西虏门户洞开。
贺鲁携众东来,不在外,而在内!
我军,可战!”
汪劲松转身来到舆图一侧,古越河按剑起身,行至舆图另一侧。
跟着汪劲松的主机位流畅跟镜,把视角调整为越肩位,把舆图清晰地纳入取景框。
汪劲松指着舆图,把自己的出征决战讲解给古越河,同时也是讲解给屏幕前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