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导演要谢罪 第159节

  王导求锤得锤,他过去两个多月隔空@陈一鸣的所有问题,全被记者翻出来摊到陈一鸣跟前。

  陈一鸣有一说一逐个回复,绝对不让王导留下遗憾。

  于是整个国庆假期,记者们简直开心死了,天天都有东西写。

  两个大导演一来一回先写一篇,电话联系王导再来一篇,采不到王导就采王导同阵营的明星,总能编出点新花样。

  陈一鸣本人则压根儿没关注自己在舆论场的风云再起,整个假期他都在皇城镇。

  林萧、齐郁、崔放、王礼荥再加上跟班王威,几个人一头扎进镇外的胡杨林,研究《木兰》的第一场戏该怎么拍。

  虽然陈一鸣根据两个摄影师的试拍素材完成了详细的分镜稿,但是实地看过之后,他发现需要调整的地方非常多。

  《木兰》跟《魔都假日》和《1951》都不一样,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才是陈一鸣穿越以来的第一次大考。

  《魔都假日》是一个MTV小品,根子上其实是电视剧的拍法,只是在个别场景添加了一些电影化的元素。

  只要对《魔都假日》做一下拉片,就能知道这部电影的技法有多乏善可陈,全程平铺直叙,可以说是毫无起伏。

  受限于时间、预算和技术条件,《魔都假日》只能那么拍,想高级也高级不起来。

  而《1951》则是另一个极端,伪一镜的拍摄方式,把可用技法直接给框死了。

  陈一鸣已经竭尽所能地填充镜头内容、添加节奏变化,但是单一视角规定了表现力的上限,这就是所谓的人力有时而穷。

  其实按照常规的升级顺序,陈一鸣应该考虑拍摄一部内景戏居多的剧情片,先把灯光的变量控制在一定范围,探索运镜、色彩、构图等摄影技法的表达上限。

  一下子跨越到外景既多变化又复杂的《木兰》,使用极难控制的自然光,步子迈得确实有些大。

  但是眼下已经箭在弦上,陈一鸣再没有把握,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也正因为如此,他对开机之后的第一场戏,胡杨林里的木武相会,看得非常重。

  十月份的塔拉草原,景色怡人,体感却并非舒适。

  此处的海拔在2500米左右,昼夜温差极大,想抓住日出那一刻的魔术光线,就必须天不亮就顶着吸饱了露水的薄雾出发。

  空气又湿又冷,还没走到树林,寒气就已经渗透到骨头缝里。

  远看是一片橙黄色的胡杨林,走进去就会发现,枝叶其实是跃动斑斓的,每一片叶子的颜色都有着细微的差别。

  等到太阳露出地平线,低角度的光线照进树林,树叶的颜色差异瞬间放大了数倍,镜头里简直是萝卜开会。

  担任光替的王威脸上,已经成了颜料铺子,表情全部被遮盖,什么情绪都别想出得来。

  连着尝试了三天,众人达成一致,放弃。

  这种情况,如果不想换景,解决方式无外乎两种。

  其一是拍摄时加滤镜降低饱和度,把调色的重任交给后期。

  其二是用道具手段增强树林里的晨间薄雾,相当于给镜头添加一层物理滤镜。

  陈一鸣决定双管齐下,这边把在魔影厂道具车间盯进度的路平叫来皇城镇,那边则让齐郁、崔放带着王威试验降饱和度拍摄,然后把素材发回魔影厂调色。

  事实证明后期调色并不是万能的,面部细节损失太多,舍本逐末了。

  既然如此,就全力攻关封烟方式。

  路平要完成的任务很简单,把正常情况下位于腿部以下那薄薄一层雾气,扩散到树冠顶部,营造出薄雾笼罩整片树林的效果。

  陈一鸣特地从八一厂借来了拍《1951》时合作过的烟火师罗宝河,跟路平一起开发最自然贴合的雾气。

  10月7号,罗宝河与路平基本实现了雾气延伸的效果,每5个发烟罐可以覆盖方圆三十米的范围,大概能支撑3分钟的拍摄。

  拍摄时所需要的面部高光,则由王礼荥老爷子的打光来补足。

  隔天这场戏的一众小演员由老师和家长带着来到皇城镇,镇子里唯一的旅馆立刻闹腾了不少。

  两个主演,张子风和陶奕西,一个10岁一个7岁。

  张子风就是陈一鸣从《大地震》里薅来的羊毛,也是最终促使陈一鸣下决心使用大小两版演员的主要原因。

  她长着一张祖师爷喂饭吃的脸,不在于多漂亮多精致,而是镜头下自带故事感。

  所谓故事感不是虚无缥缈的主观感受,而是指演员的五官在妆造的配合下,具有多种气质层面的可塑性。

  拿张子风来说,她的五官量感小,因此会给人一种干净的距离感。

  双眼又黑又亮,眼角微微下垂,眉骨纹路贴合,直视镜头时有种小动物般的无辜感。

  脸型瘦削,鼻梁高挺,轮廓清晰,眼神又自带一丝倔强,完美的少年感。

  王小刚在《大地震》里主要突出张子风的前两点,陈一鸣则重点利用第一和第三点。

  陶奕西则是陈一鸣从央视少儿艺术团淘来的优等生,小姑娘看上去一团孩气,但是已经主演过《红楼梦》与《白蛇传》两部大戏了。

  当然,都是小孩演大戏的少儿版。

  身架、台词、表情都可圈可点,且经受过实践检验,扮演“少有大志”的儿童版武则天,已经够用了。

  另外七八个十四五岁的少年,都是来自魔都戏曲学校的学员,负责扮演小木兰的同乡跟班。

  10月9日天还没亮,陈一鸣一行人领着张子风和陶奕西来到胡杨林,试拍几条特写。

  早晨6点半,第一缕光线从地平线挣脱而出,柔和地打在胡杨林的树冠上。

  路平开启发烟罐,白色的烟雾混杂着即将褪去的雾气,渐渐弥散在林间。

  雾气吸收掉多余的光谱,把折射进来的光线过滤成浅黄色,在镜头下呈现出一股暖洋洋的氛围。

  张子风站在一棵胡杨树后,探出大半个脑袋。

  自然光线斜向下打在张子风的额头上,在鼻子下缘留下一道浅浅的斜着向右拉长的阴影。

  王礼荥提前安排助手在侧前方3步远的距离打出一组5盏灯,通过遮光板反射补光,给张子风的脖子和下巴提升亮度,弥补自然光入射角过低造成的色差。

  拍完张子风的特写,换机位拍树林边缘陶奕西的特写。

  这里的光线略显驳杂,王老爷子的布光时间更长,等到准备完毕,已经过去半个小时了。

  阳光入射角变了,机位也得跟着变,机位变了布光又要跟着调整,改来改去无穷尽也。

  赶在光线不合要求的最后时限,陶奕西的特写试拍勉强完成,今天的任务算是完成了一半。

  只有晚上传回来的已调色素材符合要求,才算是功成圆满。

  而两个小姑娘实地一走戏,也让陈一鸣发现了一个之前忽略的问题。

  那就是作为替身的王威比小姑娘高出一大截,这个问题原本不算致命,但是迭加日出光线的低角度之后,原本的机位和打光方案,损失了过多的冗余度。

  总结一下,就是PPT还得继续改。

第207章 找外援 毛卫平

  当天晚上,陈一鸣与几个主创已经看了传回来的样片,效果只能说很不理想。

  雾气过滤后的暖色光线,在演员脸上产生的阴影太淡,给后期调色留下的余地太少,调了几版要么太白要么太暗,很难呈现陈一鸣心目中的理想效果。

  《木兰》的开场戏,陈一鸣希望可以加快节奏,在塑造人物性格、铺垫剧情信息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压缩时长。

  这一段,其实是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两场戏。

  草原场景下,是木兰爹率领先锋斥候突袭东突厥大营。

  胡杨林里,则是木兰与她的小伙伴埋伏两个突厥游骑,凑巧救下了与护卫走散的小武。

  之前因为场景限制,陈一鸣采纳了林萧雾景拍摄的建议。

  这倒是歪打正着,让陈一鸣得以进一步“开发”平行蒙太奇,通过重新调整分镜,再省掉十几条戏。

  “封烟”原本只是弥补自然光缺陷的权宜之计,但是在陈一鸣改过分镜稿之后,雾气已经成为开场戏的点睛之笔。

  而在压缩时长之后,现有的每一场戏都不得不承载更大的信息量,陈一鸣的标准自然只会高不会低。

  现在剧组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复杂的野外自然光环境下,让演员的面部特写和周围的背景环境,既不损失细节,又能清晰可辨。

  几个人在陈一鸣的房间讨论到半夜,还是王礼荥提出了一个相对靠谱的建议。

  既然几个主要镜头都是在雾气中拍摄,日出的光线要穿过树冠与雾气才到达演员,那么就干脆沿着树冠搭一个大棚子,变外景为内景。

  至于太阳光角度移动的问题,可以在空中拉轨道用人造光源来解决。

  齐郁也一下子茅塞顿开,指出如果是棚内拍摄,光线的可控性大大提升,那样演员的妆造就可以进行针对性调整。

  只要光源变化有规律,镜头、打光、妆造三方面的配合就是可复制的,不停地试验总能“凑”出符合要求的效果。

  他向陈一鸣郑重推荐了之前拍摄《大唐宫廷》时合作过的化妆助理毛卫平,虽然很年轻才三十来岁,但他在那部戏里的表现令齐郁非常惊艳。

  毛卫平充分诠释了什么叫不会做造型设计的灯光不是一个好摄影,摄影、打光、造型设计他都颇为精通,虽然哪一个都谈不上大师水准。

  与《木兰》不同,《大唐宫廷》里的武则天,选择用一个女演员从头演到尾,14岁进宫的是她,67岁登基的还是她。

  而扮演武则天的女演员,拍摄那部电视剧的时候,已经43岁。

  电视剧里她的第一个大特写,顶着少女的双环髻,跪在地上仰起头看向皇帝,满满的胶原蛋白和少女感,毫无违和,简直逆天。

  齐郁记忆里,那场戏整整拍了三天,足足13次。

  时至今日,齐郁依然认为那场戏是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以至于后来他特意问导演要来那场戏的所有样片,有空的时候就反复对比研究。

  而那场戏最初的灵感,就来自毛卫平的建议。

  陈一鸣听完王礼荥与齐郁的话之后,不假思索果断拍板,就这么办。

  第二天剧组幕后兵分两路,路平指挥置景组开始进驻胡杨林,在王礼荥的指挥下搭棚。

  其实也不算是全内景,因为给树林搭房子,会导致一个后果,就是棚内的自然薄雾与晨间露水,不像棚外的自然景致那样自然。

  所以路平所做的,与其说是搭棚子,不如说是挂蚊帐。

  就是经过测量与试验,选定场景四周距离合适的树木,迎着太阳光的方向围出一个三面有顶的深色帷幕。

  在日出前摸黑把蚊帐挂好,等到太阳升起来,直射的太阳光被帷幕遮挡,反射的自然光依旧可以照亮被蚊帐包裹的场景。

  树冠下吊起来的大灯替代太阳,在钩索上匀速移动,经过雾气过滤后,就可以模拟出八成的阳光直射效果,而且亮度上比太阳光更高。

  陈一鸣则与齐郁、崔放、林萧和火速赶来的毛卫平一起,围着两个小演员调整妆造。

  接到齐郁电话时,正在给新娘子上妆的毛卫平,简直以为自己幻听了。

  《大唐宫廷》剧组里,毛卫平只是众多外聘化妆助理中的一个。

  虽然最终效果源于他最早提出的建议,但是后续的详细方案与女主角的妆造,根本轮不到他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助理上手。

  电视剧杀青之后,毛卫平并没有一步登天,而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继续混迹于各家婚庆公司,给魔都的新娘子们化妆。

  因此,他早就想不起齐郁这个人了,一度认为是诈骗电话。

  等到搞清楚是大导演陈一鸣的邀请之后,毛卫平二话不说推掉所有的预约,搭当天的飞机直飞银川,第二天中午就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皇城镇。

  陈一鸣本想让他先休整一下,毛卫平却是神采奕奕,坚持立刻就开工。

  吃午饭的时候,陈一鸣跟毛卫平深入地聊了一次。

  他的思维与圈子里化妆师打下手的观念刚好反过来,与艺术指导配合导演进行表达的思路也不太一致。

  倒有些化妆教导演做事的味道。

  他认为越是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写镜头,越是要突出妆造的重要性,特别是开场的人物亮相。

  因此在他那里,演员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应该是先确定妆容,再搭配服饰,然后调整场景和打光。

首节上一节159/2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