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涉及《1951》,而是对未来的预测,那么我就姑且一说,大家姑且一听,咱们权当逗个乐子。
我拿我爸妈举例子,他们老两口都退休了,两个人加起来退休金5000出头,年收入6万块左右,算是北方的中等家庭。
两张电影票60块,差不多是年收入的千分之一,这个比例肯定不算高,因为按照经济学的相关指标,一个家庭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应该在5到15个百分点之间。
是他们不舍得花这点儿钱,还是他们天生不喜欢看电影?
我问过他们为什么去看《1951》,我妈说是小区舞团集体活动,我爸说是为了跟牌友能有个共同话题。”
现场一阵哄笑,陈一鸣耸耸肩说道,“没错,我早就不在爸妈的生活圈里了,他们看电影也不是因为我。
类似我爸妈这样的例子很多,路演中我遇到过一大家子来看电影的,老太太明跟我说,打枪放炮的其实她不高兴看,她就是不想扫兴。
很多业内专家拿八九十年代的例子试图证明,电影已经被电视打败了,落伍了,电影产业的未来,是15-35岁的新生代。
现在大家都看到了,《1951》有很多中老年观众,二刷三刷的也不少,这说明什么?
说明那些曾经15-35岁的一代人,把精力投放到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上面的一代人,同样有看电影的需求。
只是他们的这个需求,被时代的大潮卷到了犄角旮旯,被一时忽略了。
很多记者朋友喜欢拿坚果电影产业的发达,来对比华国电影产业的落后,这个差距我承认。
不过在凸显劣势的同时,不能也不该回避,我们也有着明显的优势。
我们背靠一个14亿人口的巨大单一市场,世界上唯有三哥可以相提并论。
而且在这个单一市场中,绝大部分都是有可能走入电影院的有效用户,而不是像坚果市场一样,由于高度成熟而丧失成长性。
刚才那位记者朋友说,全国14亿人每10个人就有1个人看电影,这是天方夜谭。
单看数字,如果我预测未来某部电影在公映期能够累积1.4亿观影人次,你肯定会说我疯了。
但是咋说呢,咱们华国人就是这么疯。
想想去年春运,全国客流量是22亿人次,单程是11亿人次,平均一下等于每个华国人都出了趟远门儿。
你们说,是挤长途容易些,还是家门口买张电影票容易些?
所以我对咱们国家的电影产业充满信心,按照年平均观影1次计算,全年票房就是420亿,而去年这个数字是52亿,差了将近10倍。
低情商的说法是发展太慢,高情商的说法是潜力无限,大家各取所需吧。”
陈一鸣说完,会议室里的众人面面相觑,一时没有人说话。
52亿到420亿,初一看遥不可及,但是按照陈一鸣的逻辑,你还真不能说完全不可能。
在场的记者都是文娱线的老油条,比业内砖家更专家,当然不可能被陈一鸣秀一脸,一位电视台的女记者站起来颇为不客气地提问。
“陈导,我承认你说的有一定道理,单片50亿票房理论上确实有可能实现,但是在去年全年票房才52亿的当下,你口中的未来会不会过于遥远?
虽然之前你一直拿合作方自主商业行为来应对,但其实坊间一直有传闻,打折促销就是你一手策划的,对于整个电影产业来说,这算不算是一种拔苗助长?
扪心自问,你觉得《1951》配得上10亿票房吗?”
陈一鸣面上依旧是若无其事的样子,居然直接摇头答道,“配不上,肯定配不上。
因为我自己一张电影票没买过,全程白嫖,10亿票房其实跟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俗话说身体比嘴巴更诚实,我根本没有买票的行动,说多少次配得上也都是瞎扯。
所以配不配得上我说了不算,贡献电影票钱的观众说了才算,《1951》制作完成之后,跟我就没关系了。
昨天我看微博热搜上还挂着呢,陈一鸣懂什么《1951》。”
女记者很不服气地说道,“陈导不要避重就轻,对于打折促销的行为,你怎么看?”
陈一鸣直接回答:“用电脑看,我的笔记本电脑就是年终促销打7折买的,似乎IT记者对此并没有什么疑问。”
小型记者会在一种略显怪异的氛围中结束,回酒店的路上,段一宁摇头感慨。
“420亿,你是真敢吹啊!”
陈一鸣撇了撇嘴,“420亿还是少的,500亿,600亿也不是不可能,老段,那一天并不遥远,你就享受得到。”
段一宁斜了他一眼不屑道,“这些天我算是看出来了,你小子嘴里就没一句实话,人才二十五,忽悠人倒有五十年功力。”
陈一鸣大感委屈,“天地良心,今天我可是半句假话没有,包括那个不客气的女记者。
除了她说打折促销拔苗助长我没正面回答,其他的我可都是有一说一来着。”
陈一鸣的话引起保姆车内所有人的兴趣,路演这么多天,这厮的口才大家是真心佩服,面对各种刁钻提问就从来没卡壳过,现在主动认怂的情形可不多见。
段一宁笑着代众人提问,“说说,为什么不正面回答。”
陈一鸣嘟囔道,“因为人家没说错啊,确实是拔苗助长了,这不是时间紧任务重么,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刘东君追问道,“陈哥你不是拿电脑打折怼回去了么,我听着很有道理。”
陈一鸣摆手道,“两者根本不是一码事,我那是强词夺理呢。”
看众人都一脸疑惑,陈一鸣索性揭晓答案。
“你们想啊,电脑打折让利的是谁,电影票打折让利的又是谁?
咱们打折是因为有三个微博大金主买单,微博肯买单,是因为他们可以拉新扩表,不管这回烧几千万还是上亿,下一轮融资加个零就全回来了。
别忘了,人家融资可都是融的坚果币。
如果接下来有同行想效仿《1951》,也跟订票平台合作搞打折,背后的金主可就得自己找了,而且这回微博不是金主而是中间商,不仅拉不到赞助还得多交一轮手续费。
打折?哈!也得他们打得起才行哦。”
众人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了国庆档接棒《1951》上映的《建国大业》,想想线上线下关于这部电影是否会跟进打折的火热讨论,都替韩三爷捏了一把汗。
看向陈一鸣的视线也都带了些古怪,这小子还真是属泥鳅的,不仅一点亏也不肯吃,连便宜都不让别人随便占。
回到酒店,陈一鸣照例在睡前开电脑查邮件,意外发现祥瑞的剧本发过来了。
陈一鸣一目十行地看完,本来就一团浆糊的脑子更混沌了。
下床洗了把脸字斟句酌地看过第二遍,依旧没搞明白这是个什么故事。
他不由得怀疑是不是自己太累了,以至于脑力不济,看不出剧本的精妙之处。
于是他关了电脑上床睡觉,养精蓄锐第二天起床吃过早饭再看第三次。
这回他无比庆幸地确定,不是自己有问题,是这个剧本有问题。
就在这时,陈一鸣的手机响了,接通之后听筒里传来祥瑞信心满满的声音。
“一鸣,你觉得我的剧本怎么样,是不是特别感动,有没有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第159章 乱炖 意外
陈一鸣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过去,“祥瑞,这一坨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没能获得心心念念的认可,被祥瑞强行压在心底的不自信瞬间反弹,嘴上虽然依旧很硬,但语气已经透了三分心虚。
“是我根据以前的一个短片剧本放大扩写的,咨询过莉莉的意见,我室友也提了几个建议。”
陈一鸣了然地说道,“我说怎么读下来感觉就是一锅乱炖,还不是东北乱炖,是山寨麻辣烫。
食材的原味都没了,只剩下化学调料勾兑出来的辣味。”
祥瑞明显不太服气,辩解道,“你单看剧本肯定不行啊,运镜、构图、光线、色彩,全都加上才是完整的表达。”
陈一鸣根本不理会她的抱怨,径直问道,“这个剧本,你的助教制片人看过没有?”
“还没呢,我更重视的意见嘛。”
“建组的流程你跟着我做过两遍,如今轮到自己操盘就全忘啦?
你这个拍片的有想法之后,不先跟管钱的沟通,反倒先找花钱的咨询,你自己不觉得本末倒置啊?
OK,现在假设我就是制片人,管着不存在的110万预算,你来回答我两个问题。”
祥瑞被戳穿了牛皮之后气势全无,期期艾艾地回道,“一鸣你问。”
“你这个故事,是个什么类型,叫个什么名字。”
一个理应章口就来的问题,祥瑞居然陷入了长考,等了好一会儿,电话那头才传来她的声音。
“心理恐怖悬疑惊悚犯罪片,名字叫,恩,《小镇女孩》。”
陈一鸣笑死了,他就知道。
“你是不是觉得我拿年份数字当电影名字很酷,所以照方抓药就行了啊?
你应该再加上爱情和亲情,女主有父母有男友,加上这两个标签肯定不算诈骗,何必谦虚呢?
这个七拼八凑的剧本,我只在女孩的手套上找到了属于伏瑞香的灵性。
明明就是个钢琴少女自我救赎的小故事,被生拉硬拽成了一个四不像。
祥瑞,没必要强迫自己依从商业电影的逻辑,自我认同才是创作的第一步。”
祥瑞被喷得有些崩溃,声调明显升高还带上了一丝尖锐,“你当我不想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吗,但是赌注是实打实的票房,我能怎么办呢?”
陈一鸣叹了口气,缓和了一下语气说道,“冒昧地问一句,如果输了,我是说如果,会影响你拿学位毕业吗?”
“那倒不会,教授说了,关键是制作长片的过程和结果,票房只是附带的。
我想他在意的,是自己班上出了两个刚毕业就有院线长片上映的天才,这将是他不拘一格教学风格催生出来的一个佳话。”
“很好,那么祥瑞你毕业之后,打算留在好莱坞发展事业吗?”
“怎么可能,我肯定要回国的,一个华裔女性在好莱坞当导演?我又没疯!”
“那简单了,你就以上院线为底线大胆地拍呗,票房多少完全无需理会,一轮游都行,反正拿到学位就润回国,你那个对头还认识她谁啊。”
祥瑞急了,“我输给谁都可以,就是不能输给那个碧池。”
陈一鸣追问道,“你俩到底是什么过节,让你这么耿耿于怀的,你不是那种记仇的脾性啊。”
祥瑞继续嘴硬,“反正输给她不行,我绝对不能接受。”
陈一鸣问不出来也就不再问,“既然你同意了拼票房,那么我就只能以商业电影的逻辑来审视你这个项目了。
《救猫咪》的理论你肯定比我精通,所以在回答我这个制片人的问题时,你已经犯了两个错误,其一类型片不类型化,其二片名一塌糊涂。
你面对的是北美高度发达的B级片市场,全年产量五六百部,能上院线公映的不到1/4,剩下一大半只能发影碟,你当卖电影票是件理所应当的事吗?
这是一笔110万的投资,你得对莉莉,可能还有你的室友,投在你身上的钱负起责任来。”
电话对面不再有任何反驳,只能听到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陈一鸣瞄了一眼手机屏幕,距离集合还有些时间,就继续说道,“我理解你急于确定剧本启动拍摄的心情,不过我认为你把工作流程搞错了。
B级片的制作时间本来就长不起来,因为预算有限根本拖不起,你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前期筹备。
你之前说让我给你当剧本医生,那我就提三点意见,你自己斟酌。
首先,你深思熟虑过的短片骨架,与仓促添加的大杂烩,两两不挨着。
我的建议是把后加的乱七八糟全部扔掉,在短片骨架的基础上重新包裹肌肉、血管和皮肤。
你原来的小故事其实很新鲜很有趣。
一个于钢琴与写作理想之间摇摆不定的女孩,在潜意识里臆想出一个严师,给自己的两只手戴上红色或蓝色的手套。
用giallo+slasher的B级片外壳,包装一个讨论自我和解的心灵小品,于短片而言这个骨架足够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