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睡觉了,之后两个月,你愿意操心就多操点吧。”
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参赛电影,会在电影节期间安排4次上映。
第一次是首映,一般会安排在晚上,有红毯,有首映礼。
这种红毯的规格,仅次于开幕式和闭幕式,同时门槛又不像前两者那么高,因此是毯星攒KPI的最佳选择。
第二次是隔天白天的重映,主要安排给媒体和影评人,以及少量普通观众。
这一场放映决定着场刊评分和媒体风评,而且传统是主创不参加,很有戛纳特色。
第三次就不定期了,全看主办方的安排,观众抢票抢的也主要是这一场。
《1951》的第三次放映在8月17日星期二下午,这个日子只能说不好不坏。
第四次是电影节最后一天的重映,这个待遇就不是每一部电影都有的了。
不过《1951》作为开幕影片,肯定可以获得一个重映名额。
对于陈一鸣来说,需要准备的就是下周二的第三次放映,届时会有一个类似路演的观众互动环节。
随后两天,陈一鸣又接受了几家媒体采访,出席了几个主题酒会。
客套话说的多了,走流程就变得很简单,陈一鸣发现不走心地纯应酬,其实也没多难。
当然,大老远的,来都来了,电影不可不看。
同为华国人,港城和台岛的两部参赛电影,他肯定要去捧场。
魏明朗和他的《莎乐美》,是陈一鸣想起来就脑壳痛的片子,幸好首映日期还早,要到电影节末段了。
港城导演则是陈一鸣去年“神交”过的杜文琛,杜导的商业片《机动警察》他还特意买票观赏过,那部电影是黑帮杜难得的转型之作,可惜转得不太成功,票房扑得一塌糊涂。
杜导痛定思痛,决定还是回归自己的老本行,用黑帮片东山再起。
据说这部名为《龙头棍》的电影,聚集了港城十几个一线演员,堪称全明星阵容。
当晚的首映礼上,陈一鸣也确实见到了很多似曾相识的面孔,比如《机动警察》里出演黑帮老大的伍振宇。
只不过《龙头棍》里大佬太多,伍振宇演不成老大,只能降格演某老大的小弟。
作为内地异军突起的新生代导演,陈一鸣的到场还是获得了一定的礼遇。
杜文琛和一干主演特意围着陈一鸣聊了几分钟,在嘉宾云集的首映礼上,一群东道主一起接待一个小年轻,传出去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唯一可惜的地方,就是杜导和一众港星们普通话实在太渣,而陈一鸣对粤省话同样一窍不通,两边互通姓名各道久仰完毕,基本上就得握手告别了,就交流了个寂寞。
后来小美整理新闻的时候,把港媒发布的当晚照片拿来给陈一鸣看。
照片上陈一鸣身穿灰蓝色西装没打领带站在中间,杜导领着一干演员身穿统一的黑西服白衬衫黑领结站成半圆。
陈一鸣与对面居中的杜文琛握手交谈,两边雁翅排开各三个黑衣人,还真挺像两个黑社会老大谈判讲数。
陈一鸣完整地看完了《龙头棍》,发现这个版本其实根本就不完整。
简单概括,杜导讲了一个黑帮社团选老大的故事。
候选人有两个,各有一批小弟,有选举权的元老有一堆,同样各有各的小弟。
除此之外,故事涉及到的相关势力,还有候选人的外援社团老大,老大的小弟,作为正派代表的警察,警察的上司和小弟。
林林总总将近20个有名有姓的角色,每个角色还各有本名和绰号。
故事一开始,选举就已经结束,核心元老出人意料地站了冷门选手,导致选举结果受到质疑。
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帮派话事人的信物龙头棍不翼而飞,不甘心落选的大热选手以此为契机开始搞事。
别看人物众多,陈一鸣却能把线索梳理得很清楚,因为杜导讲故事的能力很出色,人物出场并不显得杂乱。
而且华国历史上类似的故事脉络早已有之,把龙头棍换个打狗棒的名字,选人的元老换成几大长老之类的,套到丐帮头上绝无违和。
不过,陈一鸣并不是很看好这部电影在戛纳的前景。
其一是杜导可能对剧中人物颇有感情,哪个都不舍得略写,导致每个人物都各有立场各有选择,真实是真实了,可这是电影不是连续剧啊。
其二就是糟糕的删节,按照剧中人物的勾连铺陈,4个小时能把故事讲清楚都算是功力深厚,区区90分钟哪里够用。
陈一鸣有华国文化背景,能够明白“龙头棍”名为信物实为引线,可那帮老外评委哪里看得懂这个,多半会把这部电影直接理解为港城之夺宝奇兵,以为抢到棍子就是老大了。
这得让许可花多少口水,才能给评审团里的坚果评委讲明白电影里茫茫多的隐喻?毕竟对于坚果评委来说,黑手党才是他们所能接受的黑帮文化。
随着戛纳电影节的进行,《1951》在国内的试映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第二天试映,计划12场,实映18场,观影人数2376人。
第三天继续扩大放映规模,杭城、深城、蜀城各安排了1家影院试水。
同一天《1951》蚕豆开分9.1,陈一鸣续写9分起评的国产电影“神迹”。
长评中的第一条,就是《1951》原型天马山战役的科普长文。
短短一天时间,点赞数破千,评论数过百。
陈一鸣当初在郜叔和孙副主任面前说过的话,已经初见成效。
他不能保证观众看了《1951》之后,就能有“我等岁月静好、彼辈负重前行”的觉悟。
但他可以让过去那段尘封的历史,在社会舆论的大潮中泛起,作为热点引发广泛的讨论与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有越来越多心怀良知的人,体会到昔日前辈的艰辛,意识到今日和平的不易。
微博上也有了越来越多对《1951》内容的讨论,《1951》的全体演员,都按照补充协议在三家微博开设了账号。
因为不开不行了,微博上各路“段一宁”满天飞,老段修炼影分身之术完全不需要秘卷。
而刘东君因为名不见经传,“柳东君”、“刘冬军”、“刘冬君”之类诨名竞相登场,上演了一出李鬼之间的大逃杀。
陈一鸣提前把蓝V认证的点子提给了浪潮微博,另外两家很快跟上,一举将微博生态的升级进程加速了一整年。
老段浪潮微博账号一开通,粉丝数光速破万,简直是坐火箭一样的速度。
当然,坏消息也不是没有。
首先是《1951》的超前营销被人盯上了。
某专家以“电影市场恐步入歧途,警惕挂羊头卖狗肉逃避监管”为题,在《中国电影报道》上面刊载了一篇长文,不指名道姓地把《1951》挂了墙头。
《中国电影报道》光看名字很不得了,但它其实是文化口下面某协会主办的周刊,算是半官方媒体,只是占了一个起名早的便宜。
小美跟大壮一说,后者马上就给他老子打电话来了一通哭诉,虽然当场被喷了回来,但也得到了靠谱的消息。
该篇文章不代表《中国电影报道》的官方立场,简单讲就是给钱就发的营销稿。
再往上追到某专家那里,答案更让人无语,专家就是拿钱出个名字,文章压根儿就不是他写的。
马二爷判断对方还有后手,现在只是提前打个伏笔,所以才会在一家圈里人都知道是野鸡,偏偏看名字又能蒙住圈外人的刊物上买一篇软文。
把这桩事暂且搁下,另外一个坏消息,就是《1951》终于开始吸引到公知们的关注了。
在此之前,顶在前头帮《1951》吸引火力的,一直是韩三爷的《建国大业》。
不过自打《1951》亮相戛纳之后,六零大庆主旋律影片的舆论环境,就发生了一个转折性的变化。
如果说各路公知也有统一战线的话,那么外头月亮更圆绝对可以成为主要共识。
具体到电影圈,就是欧洲戛纳和台岛金马,国产电影拿到这两个,才算是在公知大V的笔下享有呼吸权。
如今一部主旋律电影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还是开幕影片,对公知们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这等于是对公知话语体系底层逻辑的公然颠覆,岂能等闲视之?
不过据老贾团队的观察,知名大V应该尚在蓄力阶段,推测是在等待戛纳闭幕式出结果。
目前网络上只有少数小V含沙射影式的讥讽,风浪不算大。
第143章 互动 影评
8月17日下午5点,《1951》的第三场放映,在影节宫的德彪西放映厅正式结束。
《1951》参加开幕式的原班人马,在陈一鸣率领下登上舞台,与现场的众多影迷互动交流。
对于电影节的参赛影片来说,这个环节并不一定是令人欢欣鼓舞的。
比如就在这个影厅,上一场结束放映的高卢电影《颤栗》就被狂嘘了一通。
本地观众毫无“支持国货”的自觉,觉得不好看除了不喊“RNM退钱”,难听话一句不会少。
从现场反响来看,《1951》的观感还不错,前半段有十几个观众退场,其余的观众都坐到了最后。
陈一鸣一行人坐下之后,场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口哨声,5人只好再次起身,鼓掌鞠躬向观众致意。
在驻场翻译兼司仪的组织下,秩序终于恢复。
按照惯例,陈一鸣他们要回答3-7个问题,没人提问就回答3个(别问为啥没人问还能有3个),问的人多就回答7个。
第一个被点到的观众是一位高卢男青年,他问陈一鸣,“电影很好看,但我完全没听说过半岛战争,是导演你虚构出来的吗?”
陈一鸣乐了,拿起话筒回答道,“首先感谢你对电影的评价。
半岛战争是真实发生的历史,电影也是根据真实战例改编。
我还可以补充一点,高卢也派兵参加了那场战争,海军派了1条驱逐舰,陆军派了1个独立营。”
男青年听完翻译就愣住了,好半天才交出话筒重新落座。
放映厅内也响起嘈杂的私语声,直到第二个提问的观众被点到站起。
这是一个金发微胖的雀斑女生,她问的是刘东君。“木,你的表演让我收获了一个愉悦的下午,能介绍一下自己吗,我现在是你的粉丝了。”
小刘同学大大方方地接过话筒,用磕磕巴巴的高卢话背了一遍简历,大大迎合了本地观众的自尊心,现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算是刘东君的天赋技能,他在枫叶国生活多年,那里属于高卢的文化影响区,因此学过一点高卢话。
第三个被点到的观众问陈一鸣,电影里一共有多少处剪辑点,他只找到7处,而且除了4处比较笃定,另外3处并没有多大把握。
陈一鸣当然不会正面回答,“我个人希望观众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一气呵成的故事。
当然,可能会有观众想在其中寻找解谜的乐趣,对此我十分欢迎。”
导演这里难以攻克,就有其他观众开始问两个摄影师,拐弯抹角地询问哪里被断开过。
桑老爷子对戛纳之行不算热衷,几次集体出行都甘做背景板,因此问题全数被他推给了保罗。
作为斯坦尼康摄影师,保罗难得有站上前台的机会,因此格外兴奋。
他比比划划地与观众畅(GUAN)聊(SHU)“一镜到底”的摄影奇迹,各种专业术语连珠炮一样喷发出来,把翻译小哥忙得满头是汗,把提问的观众弄得直接懵逼。
以至于保罗说到一半把话筒放下准备换个手举,观众插着空光速递出话筒,翻译伸手秒接,嘴上翻到一半的话直接咔掉,变成了换下一话题。
现场的华国观众问到了段一宁,“段老师,我是你第一代影迷,03年你主演《漂泊》的时候我就关注你了。
我记得《漂泊》也是一部长镜头很多的片子,现在你又主演了《1951》,你觉得这两部电影有哪些不同?”
段一宁得意地朝陈一鸣努了努嘴,意思是你看哥们儿还有粉丝追到戛纳来呢。
不过他回答问题的时候,对自家粉丝一点儿也没客气。
“这俩片子就没一个地方相同的,你这问题问得我无从答起。而且我也不是《1951》的主演,主演是我旁边这位。
关于两部电影的不同点,你得去问两位导演,我倒是能讲讲我自己的不同点。
演《漂泊》的时候我27,考进军艺团没几天,那时候我刚结束北漂生活,其实是本色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