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对方的加入和指导,甚至能为华夏节省十几年的时间,简直是不可想象。
武昌农学校,24岁的翻译王国桢,正拿着《泰晤士报》和《申报》两份报纸,逐一对照阅读。
他本人精通英语,也翻译了不少外国科学文章。
更是研究过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等等。
但还是第一次见到,有华夏人在洋人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还被大肆宣扬。
洋人的高傲他是清楚的,能让对方放下面子,放下种族之分,可观如实地报道和夸赞。
这说明李奇维的成就已经达到了顶峰,属于全人类的财富,冲破了狭隘的民族隔阂。
虽然王国桢看不懂量子论,可是他精通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对华夏古典文化有着极深的见解。
当他看到李奇维准备在国内,创办特色大学,弘扬华夏文化时,他的心动了!
他不想窝在这里当一个小小的翻译,他应该有更广阔的舞台。
“李奇维”他慢慢品味这个名字,仿佛想通过名字和照片,与万里之外的那个年轻人隔空交流。
“李奇维,你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我在你身上看到了中西完美结合之思想。”
“王国桢,加入我吧,我们一起开创华夏教育的未来。”
于此同时,旁边一江之隔的总督府衙门内。
湖广总督张之洞,含笑而坐,正在跟火药局总办徐建寅,商量事情。
“仲虎,听说你的小儿子也去英国了,就在李奇维身边学习?”
徐建寅只有半边屁股坐在椅子上,神色恭敬,闻言连忙回答:“禀总督大人,犬子生性顽劣,故而把他送去西洋磨砺。”
“因他自幼热爱格物之理,所以就跟在了李奇维身边。”
张之洞微微捋须,笑道:“好啊,在英国学习西洋的先进技术,回国后正好子承父业。”
“我这铁厂、枪炮厂、纺织厂急缺人手,西洋人才可遇不可求啊。”
徐建寅道:“大人谬赞了,犬子所学,实乃毫末之术,不堪大用。”
“还是得仰仗大人运筹帷幄,高屋建瓴,我等唯大人马首是瞻。”
张之洞哈哈大笑,“你也不要谦虚嘛,那李奇维都快被洋人捧成科学圣人了,说明确有其过人之处。”
“洋人的格物致知,虽是威力无穷,但终究比不得我孔孟之道,驭使人心。”
“不过暂时我华夏孱弱,还是得依靠物理科学之类的东西。”
徐建寅附和道:“大人高见。”
张之洞道:“这样吧,你去问问李奇维,若是我想要送一批工人去西方诸国,学习生产工程之经验。”
“他那边可以安排和接洽吗?”
徐建寅一惊,还是问清楚好,“不知大人具体想学习何种技术?”
张之洞想了想道:“我听闻,英法德诸国,枪炮犀利,全得益于其工厂治理有方。”
“凡事必有章程,凡人必受教育,才能上下合心,生产无缺之钢材铁料。”
“就先从这些学起吧。”
徐建寅不明白,以眼前这位的身份和实力,想送工人出去培训,不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吗。
为何要绕了一圈,专门找李奇维。
不过,大佬的事,猜不透也得做,于是沉稳地说道:“遵命,属下这就回去,着手办理此事。”
“嗯,去吧。”
“是。”
除了华夏国内无数人的关注,就连在外学习的游子,也为李奇维的事迹感到震动。
南洋、日本、美国.
到处都有赴外寻找救国之道的有志之士
此刻,他们全都把李奇维当成榜样。
期待能像对方一样,在这个洋人横行霸道,殖民全球的时代,绽放出属于华夏的风采。
改革求变,增强国力,避免华夏和其他国家一样的悲惨命运。
虽然大家的手段可能不同,他们没有李奇维那惊为天人的西学天赋。
但是每个人都有擅长的领域,只要同力合作,必能爆发出无尽的力量。
一个国家的国力,是综合的,绝对不单单是科技和教育。
远在英国的李奇维,还不知道,仅仅因为自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就能给国内带去如此大的震动。
很快,这些消息就会通过电报传到他的手中。
不幸的是,一则噩耗也随之而来。
第94章 突发变故,从容安排
1901年11月10日,李奇维收到了父亲通过电报发来的消息。
他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得物理诺奖的事,竟然能在国内引起如此的轩然大波。
尤其是《申报》上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光绪皇帝都看重自己。
这让他哭笑不得,认为《申报》的主笔们在胡扯,他们怎么可能知道皇帝说了什么。
这其实怪李奇维见识少了。
真实历史上的《申报》在皇宫内都有眼线,光绪病重时,三天一小报,五天一大报。
内容讲的有板有眼,连吃什么药都报道了,堪称手眼通天。
不过,这对李奇维来说终究是好事。
国内民众的觉醒,让李奇维看到了希望。
他不怕星火计划需要的资金大、人员多,只怕大多数人对科学技术漠不关心。
那样的话,即便有再多的物理化学知识,也无用武之地。
幸好他的事迹反响激烈,更有不少年轻人,愿意主动学习西方的格物知识。
第二批星火计划,也是时候开始规划准备了。
就在李奇维为国内的热烈反应而兴奋时,三天后,一则噩耗紧接着传来。
中堂大人李鸿章去世了,卒于疾病!
李奇维拿着电报怔怔出神,虽然对别人来说是突然,但对他而言是必然。
他没有什么悲伤或者喜悦之情,就是单纯有点可惜。
这种在历史书上被浓墨重彩的传奇人物,自己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不讨论他的功和过,单单他对华夏历史的走向,就影响极深。
李奇维还有很多问题,想问对方呢,这下只能埋藏在心里了。
很快,他就收拾好情绪,选择继续向前看。
在未来,这种事,他会经历的越来越多。
大佬去世后,和他有关的任何事物,都会遭受重新洗牌。
不管是敌人,还是朋友,都会审视最新的形势,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说到底,这世间不过利益二字,所有的尊敬、胆怯、示弱、挑衅都是表象。
果然,父亲在电报中随后就提到,让自己不要锋芒太盛。
因为他得到内幕消息,慈禧对《泰晤士报》的报道很不喜,认为是故弄玄虚,洋人故意恶心大清国的。
这就不得了,作为帝国的最高掌权者,慈禧的话比圣旨还圣旨。
她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都是无数人日夜揣摩的最重要之事。
一句“哗众取宠”,足以让很多人下定决心。
连带着李家都受到影响,不少以前合作的商业伙伴,现在的态度都变的有些暧昧。
和洋人的生意倒是没有多少影响。
李奇维看到这里,心中了然,一个赞,一个贬。
大清的两位至高存在对他的看法截然相反。
看来这是光绪和慈禧的明争暗斗。
虽然光绪之前一败涂地,沦为傀儡,但自己的出现,可能又给他带去了希望。
李奇维心想,你们内斗越激烈越好,我坐收渔翁之利。
至于慈禧的反应,他倒是有点诧异,本以为对方会不在乎呢。
看来她是被八国联军给猛操一顿,如丧家之犬一样,四处逃窜。
所以气急败坏,只要是洋人的东西,她都讨厌。
自己是倒霉,碰巧撞到枪口上了。
不过暂时问题不大,慈禧还在启程回京师的路上呢,可无暇顾忌小小的李家。
如果李奇维没有记错,慈禧是在1902年的1月8日才回銮,阴历是十一月二十九。
估计是想着赶快回去过年的,老妖婆对于享受,那要求可就太高了。
最后,则是徐建寅发来的消息,让李奇维百思不得其解。
张之洞让自己帮忙,安排国内来学习西洋经验的工人?
这有点出乎他的意料,对方这是要做什么。
以他封疆大吏的身份,随便和驻华德国公使、英国公使说句话,肯定就会被安排的周密妥当。
用得着来麻烦自己?
李奇维想不明白也就不想了,正好做个顺水人情,本来他就打算从家族里物色人选带过来。
李家的产业领域非常广泛,向外出口茶叶、瓷器、丝绸等,向内则进口国外的各种工业品等。
同时自家也有不少小规模的工厂,生产一些铁钉、机器零件等。
当然和国内的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福州船政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等巨无霸无法比较。
不过也算对现在的工业体系有一点涉及了,总比小作坊要好。
看完所有的消息后,李奇维开始回信。
他首先劝说父亲,暂时不要忙着扩张家族生意,以低调收缩为核心,准备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
只要小心谨慎,不给别人留下把柄,就不会有太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