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一生,经历了太多朝堂上的风云变幻。
自然知道,很多时候,个人的命运,就在掌权者的一句话之间。
他本来拿出这件事,就是为了消遣,博得皇帝和太后开心。
毕竟马上就要回銮了,他想着对方应该心情不错,没想到还是触了霉头。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李奇维的成就在光绪眼中,耀眼无比;但是在慈禧的眼中,却只得到“孙猴子”的评价。
她的心里,现在只有一件事:回到京师,重掌权力。
虽然她不在乎李奇维,但是上位者的一个态度,往往就能影响很多事情。
这让底下的人知道了,太后不喜李奇维。
第93章 《申报》转载,民间沸腾!
任何时代,统治者都是最先知道消息的,然后根据情况,再决定要不要封锁,愚昧百姓。
但是此刻的清朝,内部千疮百孔,外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所以很多东西都不讲究了。
从后世的观点看,1901年的清朝是典型的小政府。
即在很多领域,清朝都没有实质的管理权,完全是自治。
这种情况下,报纸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就会极度发达。
所以哪怕是封建时代,国内现在也有了几家报馆。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申报》。
它于1872年在上海创刊,创办者是英国商人,美查。
美查创办《申报》后,认为华文报纸如果想在清朝生存和发展,内容上就必须符合华人的要求。
因此他直接从清朝招募华人主笔,放手让他们去做。
从一开始,《申报》就主打文字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以一般百姓为读者对象。
通过不断改进报纸的形式和内容,很快就战胜了竞争对手《上海新报》及其他华文报纸。
内容包括国家政治,风俗变迁,中外交涉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等一切可惊可喜之事。
上到清廷秘闻,下到市井琐事,无所不包。
销量也从最初的600份,增加到1901年的几万份,成为清朝第一大报。
美查也把在华的所有资产,包括《申报》全部处理,回英国养老去了。
《申报》基本就是国人自己的报纸了,由国人编辑、印刷、售卖。
如今的总主笔(总编)是江苏人,黄协埙(读勋)。
他下面还有金剑花、雷、赵孟遴三个主笔。
黄总主笔此人,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上任后,一改前几任总主笔改良济世的办报风格,变得腐气十足,保守忌讳,读之味同嚼蜡。
因此《申报》的名誉也大受影响,销量大跌。
此刻,申报馆内,黄协埙和三位主笔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不行,《泰晤士报》对李奇维的这篇报道,内容狂妄,言辞激进,不易转载社评。”
雷是个暴脾气,“黄总主笔,你这也不给写,那也不给评,我稍微多说点,就被你删去。”
“那还办什么报纸,不如现在就解散,我们都回去种地吧。”
金剑花此时也附和道,“李奇维以弱冠之龄,就能海外扬名,让洋人都尊崇他为科学家。”
“这简直是极大振奋民心的好事啊。”
“如今清朝懦弱,华夏被列强肆虐,百姓见洋人无不畏畏缩缩,敬如神鬼。”
“我们更应该大力宣传李奇维之事,以证明我华夏人才辈出,非落后之民族。”
“黄总主笔,请三思啊!”
黄协埙看着手下两位得力干将,叹道:“哎,你们总说我保守,说我字字斟酌,唯恐略触忌讳。”
“我这是保护申报,保护我们自己啊。”
“两三年前的各种变法维新,难道诸位都忘了结局吗?”
“们是骂的痛快了,可是考虑过影响吗?”
说完,他忽然显得落寞不已,就连雷金二人,也顿时语塞。
这时,最后一位主笔赵孟遴说道:“总主笔,非也。”
“我曾听闻,就连当朝光绪皇帝,也对李奇维盛赞有加,直呼其为青年俊才。”
“可见他圣意眷宠,简在帝心。”
“再者,《申报》之事,清政府无权管辖,此乃西方所倡新闻自由也。”
“我等既然从事新闻一道,自当恪守己志,如实报道。”
“更遑论李奇维这种,少年英才,为华夏正名之喜事,当大报特报。”
“请总主笔明鉴。”
面对三人的请求,黄协埙最终还是妥协了。
不过他却要求一个最低底线,“切不可煽动民意,解释诺奖原委即可。”
三人大喜,随后立即开始转载及社评工作。
这可不是简单地就把《泰晤士报》的内容翻译一下就行,而是要转换成清朝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
比如,你得解释物理是什么,诺贝尔奖是什么等级的奖励,李奇维的成就具体有多大等等。
这非常考验主笔自身的素养和积累。
为了力求准确,金剑花三人甚至找到了洋人,帮助他们弄清楚一些专业问题。
终于,1901年11月1日,最新一期的《申报》出版。
李奇维在英国的事迹,足足占据了报纸一大半的版面,堪称超级头条。
当天1000份的《申报》刚一上市,就被抢售一空。
此时的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已经几十年了,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
在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商人、士绅、读书人、工人、手艺人、留洋归来的人、外国人等等。
他们的特点就是经常能和洋人打交道,开化程度高,知道外面的情况,心中对大清早没了归属感。
所以当李奇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开后,顿时在民间引起风暴,成为无数人的谈资!
酒楼、茶馆、商铺.凡是人员聚集之地,必然都在谈论《申报》的转载。
“这李奇维莫非是文曲星下凡不成,看报纸上的解释,在洋人那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就跟在我们这被封为大学士一样,我的乖乖。”
“那不一样,在洋人那里获奖,依然是老百姓,没有官身,恐怕还比不上县令老爷呢。”
“这物理有什么好研究的,《永乐大典》里早都记载了,我看西方的科学文化,都是抄袭我们华夏老祖宗的。”
“他还要回来开办大学,大兴教育,我得让我家小子好好努力,争取将来能去洋人的银行工作。”
“老天爷啊,奖金竟然有6万两白银,洋人的钱难道都是大风刮来的不成。”
“这李奇维真是给我们汉族人长脸啊,被洋鼻子欺负的那么惨,这回可算扬眉吐气一回了。”
“可惜了,这是在科学文化领域上的胜利,要是哪一天,能一炮把洋人给灭国了,那才威风。”
“哈哈,你这就胡扯了,怎么会有威力那么大的炸弹。”
随着报纸的宣发,和百姓们的自发口口相传,李奇维的大名无人不知。
虽然大部分人都搞不清李奇维具体的成就,只能形象地拿国内去类比。
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此刻华夏民众自信心的提升。
不少百姓甚至朴素地认为,李奇维就是在文之一道上,镇压了西洋诸国。
和带兵打仗的将军攻破洋人国家的都城,是一个等级的,文武殊途同归。
可见此刻的清朝人,被洋人欺负,憋屈成什么样。
任何能碾压洋人的汉人,都是华夏的英雄好汉,都值得竖个大拇指。
什么?你说为什么满清八族没能出这样的人才。
那不废话吗,那群酒囊饭袋的废物只配挨打,见到洋鬼子跟见了亲爹一样,就知道息事宁人。
不少人老哥喝高了,说话也就没有顾忌了。
因为这几十年,满清的表现实在太差,动不动就挨打,然后还要赔偿别人。
国人心中都有一团火。
反正这里是上海,洋人有租界在这里,清政府对这里的管辖几近于无。
除了发泄闷气的,那些有志于西学的年轻人,全都把李奇维当成了榜样。
甚至连星火计划的三人,都被他们当成羡慕的对象。
他们打听到,李奇维接下来准备还要带几批人出去留学,因此非常期待。
开始提升自己的西学知识,希望将来能被选中,和对方一样,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
这一刻,科学的种子,已经种下,只等待李奇维的浇灌和培养。
普通百姓只能看个热闹,但是在真正的华夏精英眼中,他们都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上海南洋公学,始建于1896年末,由光绪帝御批,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着手兴建。
是华夏自己人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
现今的经济特科班总教习,33岁的周子余,正拿着报纸,聚精会神地看着,不时地发出惊呼。
“太厉害了,李奇维此人的物理造诣,恐怕已然是天人级别。”
“关键他才21岁,是如何想到,强国必先教育。”
“西方之强,强在尊重科学,尊重教育,尊重人性。”
“他的理念,他的理想,简直与我不谋而合,吾道不孤,吾道不孤啊。”
“等他回国,我一定要上门拜访,共同商讨华夏百年教育之大计。”
“呵呵,他言语间的魅惑清廷之意,恐怕能看出来的人不多。”
“此子简直是神仙下凡,天生聪慧,实乃我华夏之幸。”
周子余都快要把李奇维夸上天去了。
因为他自己就是热爱教育,并为之奋斗的人,完全能理解李奇维的宏大理念,与之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