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571节

  没有人会相信它们是错的。

  当然,要是布鲁斯教授公然质疑守恒定律。

  那就不好说了。

  大佬们不敢想象那个画面。

  玻尔听到爱因斯坦的吐槽后,只是笑了笑。

  他知道导师这位好友的脾气。

  他本人和爱因斯坦也有深厚的友谊,很清楚对方的脾气,就是这么直接。

  芝加哥大学。

  吴有训看着玻尔的论文,此刻他终于感受到了学术交锋的魅力。

  同时他也明白,为何欧洲会在科学领域领先亚洲了。

  因为这里非常流行公开的学术辩论。

  大家通过严密的逻辑和准确的实验,去阐述和捍卫自己的观点。

  在目前的华夏,还比较难以形成这种氛围。

  玻尔的BKS理论,可以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和康普顿的问题。

  在这种大佬面前,实验有任何的瑕疵都会被放大。

  “康普顿,看来我们又得忙起来了。”

  康普顿小笑道:“之前我们为了尽快发论文,确实做的有点粗糙。”

  “没想到一下就被玻尔教授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我现在才明白我和那些大佬的差距。”

  一个月之后,吴有训和康普顿发布了更精密的研究结果。

  数据表明,在吴-康普顿效应中,反冲电子与散射光的出现存在明显的同时性和角度相关性。

  这就说明波长变长的X射线,不是由于电子跃迁辐射造成的,而是X射线与电子的碰撞造成的。

  光的波粒二象性并没有错。

  紧接着,德国的两位物理学家利用更精密的仪器,证实了在单电子碰撞时,能量和动量依然是守恒的。

  他们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办法。

  因为这个时代还无法发射单个光子。

  如此一来,BKS理论只能宣告失败。

  但是,没有任何人因此而轻视或者讽刺玻尔。

  因为玻尔的行为,给所有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那就是现代物理学还远远未到成熟的时候。

  任何人只要细心,敢于质疑,都能提出重要的观点。

  这场最顶级的学术辩论,让无数人为之痴迷。

  玻尔的大胆假设,让人忍不住直呼:

  “他就是下一个布鲁斯教授。”

  而在这场争论中,李奇维从始至终都没有公开发言。

  只在结果确定后,他才说道:

  “玻尔很不错。”

  至此,光的波粒二象性再无任何人质疑。

  牛顿等人终于可以在九泉之下握手言和了。

  但是现在的物理学家们就得头疼了。

  他们需要想出新的理论来解释这个匪夷所思的现象。

  到底该如何理解光的二元性。

  同时大家约定俗成地把光量子简称为光子。

  以此来着重体现光的粒子性。

  研究量子论的人,则现在开始需要考虑,该如何把光子也纳入量子论之中。

  就在物理学界因为光的波粒二象性而苦恼时。

  李奇维即将参加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成立大会。

第414章 国内来人!李奇维的影响力!“有任何问题,找我!”

  1919年9月28日。

  比利时,布鲁塞尔。

  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们齐聚此处。

  因为今天就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正式成立之日。

  天文学因为李奇维的广义相对论发表,从而名声大噪。

  从原来的分支科学,摇身一变,成为了和物理、化学比肩的基础科学。

  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广相这个理论工具。

  黑洞、星光弯曲、宇宙膨胀

  这些概念让天文学家们疯狂又着迷。

  从此,广袤而瑰丽的宇宙,就向人类展现了它神秘的一角。

  所以,李奇维在天文学领域的影响力和权威,丝毫不比他在物理学弱。

  他不是天文学家,毕竟连星图星表都看不好。

  但是他却胜似天文学家,他开拓了更深层次的天文学。

  当戴森公开表示,布鲁斯教授将要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主席后。

  天文学领域沸腾了!

  以布鲁斯教授的绝世天资,他正式踏入天文学后,一定能促进天文学的超速发展。

  所以,这个集合了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天文学会的联合会,很快就被组织了起来。

  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都派出了自己的天文学会成员。

  华夏当然也不例外。

  大都会酒店,豪华套间内。

  李奇维正在接见来自华夏的天文代表们。

  真实历史上,华夏天文学会是成立于1922年。

  然而现在因为李奇维的存在,华夏科学社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于是国内的科学事业加速蓬勃发展。

  华夏天文学会也在1918年提前就成立了。

  第一任会长是高鲁。

  高鲁今年42岁,他于1897年毕业于著名的福建马尾海军学堂。

  然后在1905年,被公派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学习工科,并取得博士学位。

  他在留学期间,深受法国天文学家弗拉马利翁的影响,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个时代的华夏,还没有真正的天文学,只有传统的星相学等。

  高鲁凭借自己的数理基础,投入天文学研究中,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华夏现代天文学事业。

  真实历史上,高鲁是民国首任中央观象台台长。

  而这个位于首都的中央观象台,其实就是前清的钦天监,后来被教育部接管。

  原本的钦天监只负责观测天象和编制历法。

  但是这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了。

  高鲁成为台长后,锐意改革,更新设备,建立了历法、天文、气象、地磁四个研究方向。

  这使得中央观象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文台。

  但是它依然不是能和国外比肩的现代天文台。

  所以,高鲁选址后,想要在南京建立一个更大型的现代天文台。

  但是建设到一半,他就被强行任命为外交官员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把这项工作交给了继任者,余青松。

  余青松不负众望,终于建成了这个大型天文台,它就是著名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在高鲁为华夏天文事业的奋斗过程中,一批华夏本土的天文学者们也慢慢成长起来。

  余青松、张钰哲、张云、李珩、陈遵妫、陈展云

  他们基本都有着海外名校留学的经验,然后回国发展祖国的天文学。

  鉴于高鲁对华夏现代天文事业的贡献。

  201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高鲁星”。

  此刻,李奇维正热情地和高鲁说着话。

  “高博,没有想到,你竟然还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的博士。”

  高鲁听了李奇维的称呼后,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他虽然比对方大了三岁,但是眼前这个男人,可不能用年龄去衡量地位。

  李奇维现在就是华夏科学领域的神,唯一的超然存在。

  不客气地说,哪怕李奇维叫一声小高,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这一声高博,瞬间就拉近了两人的关系。

  高鲁笑道:

  “李教授,当时我在读博时,你正好回国了,甚为可惜。”

  “但是我在布鲁塞尔学习期间,周围经常能听到教授你的名字。”

  “比利时人都很感谢你,让这个小国,在科学领域大放光彩。”

  “所以我在留学期间,因为华夏人的身份,也受到了很多的照顾。”

首节上一节571/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