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572节

  李奇维听后笑着点头。

  看来比利时还是挺够意思的。

  忽然,他看向高鲁背后的两人问道:

  “怎么你们这次就来了三个人?”

  高鲁闻言先是介绍了另外两人。

  “这是常福元,他精通数学,目前主管编历,经常跟着我到野外进行测量工作。”

  “这是蒋炳然,也在比利时留学过,目前负责主持气象工作。”

  “他们俩都是我在中央观象台的得力助手。”

  常福元和蒋炳然二人见到李奇维后,激动的无以复加。

  以他们的身份地位,想要如此近距离与李教授交谈,那是相当有难度。

  李奇维微笑着与二人握手致意,并简单鼓励了一番。

  这时,高鲁接着说道:

  “这次欧洲之行,任会长跟我说,华夏科学社报销所有差旅费用。”

  “因为这是华夏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学术大会。”

  “华夏天文学会能够加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这代表着我们的科学正式与国际接轨。”

  高鲁说的非常自豪。

  如今的华夏科学社那就是老大哥,国内其他各学会,都以科学社马首是瞻。

  天文学会虽然是独立的学会,但是也脱胎于科学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高鲁本人就是科学社的社员。

  而且和之前的泛太平洋科学会议不同。

  这一次是真正的国际性大会。

  虽然只是天文学领域的大会,但是欧洲的老牌科学强国都参加,含金量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任鸿隽才会如此大力支持。

  可是,李奇维就更纳闷了。

  既然都报销了,费用不是问题,怎么才来了三个人。

  高鲁有点尴尬地说道:

  “哎,现在国内的现代天文事业,可以说才刚刚起步,人才非常紧缺。”

  “甚至中央观象台中,还有一些前清留下的人员。”

  “他们还把天文台当成以前的钦天监呢。”

  “这些人连基本的科学素养都没有,更不用提现代天文学知识了。”

  “把他们带来参加会议,我觉得没什么用,还白白浪费科学社的钱。”

  “所以,我这次就只带了福元和炳然二人,他们俩都有很好的基础。”

  “参加这样的会议,能大大提高他们的视野,有利于回国后开展工作。”

  听完高鲁的解释后,李奇维一阵感慨。

  同时,他也很佩服高鲁的为人。

  对方没有把本次出差当成免费吃喝玩乐的机会,而是精打细算,发挥最大效益。

  这也是现实的无奈。

  李奇维是人不是神。

  他能从源头上支持国内的科学发展。

  但是具体到每个领域,他就无暇兼顾了。

  但是还好,华夏有高鲁这样的人。

  他们在科学领域身居高位,却洁身自好,清白廉吏。

  一心想的是国内科学事业的发展,而不是个人的荣辱。

  李奇维拍了拍高鲁的肩膀。

  “高博,辛苦你了。”

  “现在国内的科学事业刚刚起步,各领域都存在自己的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一直努力,早晚有成功的那天。”

  “天文学不仅仅是研究宇宙星空,还有历法气象这些和民生相关的内容。”

  “所以,我是全力支持国内的天文事业的。”

  “有什么困难,你都可以向华夏科学社反映。”

  “解决不了的,就来找我。”

  高鲁听后异常激动。

  “李教授,你已经做的够多了。”

  “要不是你的原因,我们华夏天文学会不可能被邀请加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我清楚地记得,1913年,樱花国在东京召开亚洲各国观象台台长会议。”

  “那时我已经是中央观象台的台长了,但是却没有受到会议邀请。”

  “这是华夏天文学的耻辱。”

  李奇维感受到高鲁的激动之情。

  “后来,李教授你回国后,造成了各种轰动事件。”

  “樱花国天文界也向我方公开道歉了。”

  “但是,我知道,他们从心底依然看不起华夏天文学。”

  “因为我们的天文实力确实太弱了。”

  “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想建立我们自己的大型现代天文台。”

  “为此,我带着福元和炳然跑遍了首都,绘制了详细的设计图纸,并和预算一起提交给当局审批。”

  “但是国内的情况,教授你也知道,根本没有任何人在意这种计划。”

  “就算在意了,也拿不出钱。”

  “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继续做着建台的准备。”

  “等到将来时机成熟,这些资料都是现成的,很快就能开始建设。”

  高鲁一口气说了很多。

  这些东西积攒在他心底太久了。

  今天终于可以在李奇维面前倾诉了。

  也只有李奇维,才能理解他心中的苦闷。

  这就是现在的华夏,可以说举步维艰。

  纵然李奇维在物理领域一骑绝尘,领先世界。

  但他也不能让华夏在其它领域都一步登天。

  在科学领域,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从来没有所谓的弯道超车。

  该有的底蕴没有积累,那么将来就会后患无穷。

  为什么李奇维的前世,动不动就被卡脖子,那就是因为基础领域的差距。

  比如各种先进材料。

  人家用了几十年,做了几百万次实验,才找到了最合适的配方。

  怎么可能轻易地分享出来。

  你要想自主生产,这些时间和次数一个也不能少。

  也得按照人家的方法,一点一滴去试。

  最多是因为科技发展,可以优化步骤,节省一点时间。

  这是科学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李奇维在物理学领域一往无前,不断超越极限。

  但是他也需要一个坚强的后盾,为他落实科学带来的好处。

  这是相辅相成的。

  “高博、福元、炳然,你们为了华夏的天文事业辛苦了。”

  “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你们的汗水不会白费。”

  “我会用我的关系,去促成此事。”

  高鲁闻言,甚至直接站了起来。

  “李教授,我代表全体天文从业人员感谢您!”

  但是李奇维紧接着说道:

  “但是我建议你们放弃首都,去南京建设天文台。”

  哗!

  李奇维的话让高鲁三人一惊。

  他们当然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但是从李教授嘴里说出来,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教授,你.难道也支持.”

  李奇维挥手打断。

  “我对政治没有任何倾向。”

  “只是觉得南京的紫金山很不错,很适合建设大型天文台。”

  “你们可以去考察考察。”

  高鲁听后点了点头。

  紫金山他也去过,那里确实很适合。

  最后,李奇维给三人打气道:

  “你们不要妄自菲薄。”

首节上一节572/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