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知道是搞文学艺术的,非常有范。
“布鲁斯,能再次见到你我太开心了。”
李奇维笑着说道:“我也很高兴见到你,泰戈尔。”
泰戈尔打趣道:“我回国后一直和朋友们说,布鲁斯教授要是改行学文,肯定能成为大作家。”
“没想到,这才短短时间,你的小说就已经风靡全球了。”
“我自己都读了三遍,实在是太精彩了。”
能得到泰戈尔这种大文豪的夸奖,李奇维还是很受用的。
他谦虚地说道:“泰戈尔,你过奖了。”
“科幻小说终究只是文学中的小类,比不得你们这些大文豪、大诗人。”
说罢,二人哈哈大笑,周围的人也跟着附和笑了。
大佬们聊天时,必须给足情绪价值。
忽然,泰戈尔又感慨道:
“布鲁斯,你真是太幸运了。”
“幸好你提前离开英国了,不然的话,现在估计已经走不了了。”
“欧洲的交通已经全面瘫痪,想正常回亚洲简直难如登天。”
李奇维道:“是啊,我也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
“我们华夏有很多留学生都滞留在那里了。”
泰戈尔接过来说道:“我们印度的一个数学天才,也被留在英国了。”
“他去年刚去英国剑桥大学不久,就爆发了战争。”
“他写信给我,想要让我帮助他,但我也是无能为力。”
“哎,这该死的战争。”
李奇维听到数学天才,微微一愣。
他试探着问道:“这个数学天才是拉马努金吗?”
泰戈尔惊讶地问道:“布鲁斯,你也认识拉马努金?”
“没错,就是他,他是我们印度最有名的数学天才了。”
李奇维听到果真是拉马努金后,顿时脑海中出现了对方的信息。
他对这个大名鼎鼎的数学家还是很感兴趣的。
真实历史上,拉马努金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
用一句话就可以形容他。
“吾好梦中写出公式。”
据说拉马努金经常宣称,娜玛卡尔女神给其启示。
然后他早上一起来,就能写出梦中梦见的数学公式和命题。
最可怕的是,这些公式最后大部分被证明都是对的。
拉马努金完全没有推导过程,他就是凭借着几乎不是人的直觉,直接写出了公式。
后世有人把他的这种天赋,称为“数感”,意思是对数字有着超越常人的感觉。
他一生从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训练,却写出了3000多个数学公式。
这些公式中大部分都极其怪异,一般人连抄都容易抄错,更别说梦出来了。
后来拉马努金的数学天赋,被剑桥大学的哈代教授注意到,并破格录取他来剑桥读书。
很快,拉马努金就因为在数学上的成就,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
他也是亚洲第一个成为皇家学会外籍会员的人,达到了荣誉最巅峰。
那一年,他只有31岁。
拉马努金因为一战无法回国而抑郁,甚至尝试过卧轨自杀。
1919年,战争结束后,他终于回到了印度,但那时他已经因为抑郁而得病了。
1920年4月26日,刚刚成为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不久,走上人生巅峰的他,在32岁就病逝。
拉马努金死后,他的大量没有被证明的数学公式被挖掘出来。
后来,很多的数学家都致力于研究他的公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他的许多公式,后来对于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李奇维脑海里想着这些,心中有点惋惜,没有见到拉马努金。
他刚刚离开英国的时候,正好是拉马努金前往英国的时候,二人完美错过。
他笑着对泰戈尔说道:
“我虽然不是数学界的,但也关注过最新的数学进展。”
“我听朋友说过,印度出现了一个数学绝世天才,能从梦中梦到数学公式。”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是不相信的。”
泰戈尔笑着回道:“当时很多人都不信,要不是剑桥大学的哈代教授慧眼识人,拉马努金就被埋没了。”
李奇维点点头,等他1919年再回英国后,或许能和拉马努金见一面。
他很好奇,这位到底是不是外星人,或者说,是穿越者同行。
这时,泰戈尔忽然哎呀一声,连忙说道:
“只顾着聊拉马努金,差点忘记了正事。”
“布鲁斯,你是物理学家,今天我厚着脸皮想给你推荐两个优秀的年轻人。”
李奇维说道:“泰戈尔,欢迎你的推荐。”
之前泰戈尔和李奇维约定,双方回到亚洲后,要加强交流。
科学之城欢迎印度科学家的加入,而李奇维则邀请泰戈尔去华夏国内做新文化的讲座。
国内现在正办的如火如荼,涌现出一大批用白话文写的作品。
而泰戈尔作为文坛大佬,他的经验能给国内带来更多元的变化。
这种顺手的事情,虽然和科学无关,但是李奇维也愿意帮助一把。
科学是硬实力,文学就是软实力,软硬都得强才能健康发展。
泰戈尔朝着后面两个年轻人笑着说道:
“玻色、拉曼,你们两个来和布鲁斯教授认识一下吧。”
说罢,他又朝着李奇维说道:
“现在我们印度国内的科学界,都认为我和你关系莫逆。”
“已经有很多人找到我,想让我引荐一下。”
“我不敢叨扰,还是决定先选择年轻一辈,带他们出来涨涨见识。”
以泰戈尔此时在印度国内的地位,早已超越了学科的限制。
哪怕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大佬,也都很尊敬他。
所以,他说带晚辈来,还真没有说错。
李奇维笑道:“科学就是需要互相交流。”
“泰戈尔,你回去后可以帮我宣传一下,科学之城欢迎所有人的到来。”
“我们亚洲在科学上,本来就比欧洲差很多,更需要团结起来。”
泰戈尔心中对李奇维大为赞赏。
对方这种高尚的无私品德,实在值得敬重。
接着,李奇维就把目光看向了玻色、拉曼两人。
玻色现在21岁,拉曼27岁。
在未来,这两人在物理学界可谓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真实历史上,玻色17岁就成为了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的物理学讲师。
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量子物理的研究。
1924年,玻色提出了一个新奇的理论。
通俗点说,就是光子是无法被分辨出来的。
假设有A光子和B光子,那么无论通过什么手段,都无法区别出这两个光子有什么不同。
后来,爱因斯坦把这个概念延伸到了原子上,就变成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1945年,狄拉克为了纪念玻色在量子统计中的开创性贡献。
他将遵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基本粒子命名为玻色子。
与玻色子对应的,则是费米子。
二者的区别,形象来说就是:
假设只有一个位置,那么两个费米子只有其中一个能占据位置,剩下那个就得被挤出去。
但若是两个玻色子,则它们两个可以同时存在同一个位置。
这就是量子力学的神奇之处。(放心,后面会详细解释)
按理来说,玻色的成就是足以获得物理诺奖的。
但是他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并没有被授予诺奖。
真实历史上,亚洲第一个获得物理诺奖的,是玻色旁边的这个年轻人:拉曼。
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
16岁大学毕业,19岁就获得了硕士学位。
拉曼的研究方向是光散射,获得诺奖的成果则是“拉曼效应”。
在康普顿发现X射线的康普顿效应后,海森堡曾经做出预言:可见光也会有类似X射线的效应。
1928年,拉曼发现了这个效应,并发表了论文。
很快,他的成果就得到了公认。
英国皇家学会甚至称之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三四个发现之一。”
拉曼效应在现代的医疗检测、化学检测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作者硕士期间部分工作与拉曼效应有关,研究拉曼光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