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维道:“那真是一件好消息。既然期刊现在收稿越来越多,洛克耶,我有个提议。”
“不如在《自然》旗下多设几个专业子刊,这样不仅可以体现专业性,而且还能帮助公司增收。”
洛克耶一愣,喃喃道:“子刊?布鲁斯,能详细说说吗?”
李奇维准备把后世《自然》的那一套拿过来,于是说道:“我们可以保留《自然》这个主刊,上面主要发表世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需要极高的创新性。”
“然后在它下面,再设有《自然物理》、《自然化学》、《自然生物学》等子刊。”
“子刊的创新性和重要性,可以稍逊于主刊,但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
“如此一来,既能区分水平高低,增加投稿人的积极性,还能吸引其他领域的优秀成果,岂不美哉?”
洛克耶听完后,目瞪口呆。他实在想象不到,李奇维不仅学术能力天赋卓绝,就连办杂志,都能推陈出新。
难道天才干什么领域都是天才吗?
这个主意可以说是非常好,完全符合当前《自然》期刊的发展状况。
随着李奇维的论文名声越传越大,《自然》的名气也水涨船高。
它不仅仅吸引着英国的科研工作者,更是走出国门,吸引欧洲,甚至美洲科研人员的注意。
越来越多人的首选期刊就是《自然》,它代表着权威,代表着创新。
但是最创新最前沿的成果始终是少数,更多人的工作,虽然也极为优秀,但毕竟稍逊一筹。
所以,这时候如果主刊代表最好,次刊代表优秀,就能吸引所有人。
啥?你说连次刊都发不上,抱歉,在大佬眼中,那不是科研工作者,而只能算科研垃圾制造者。
洛克耶无比兴奋,甚至双手不停比划着什么,恨不得现在就回去,着手推进这件重大事情。
李奇维连忙把他拉住,让他不要着急,还是把会议听完再走。
接下来的几天,来自世界各地的物理学者们,轮番上场,阐述自己的成果。
会场内随时都响起鼓掌声,各种研究让人眼花缭乱。
虽然有李奇维的珠玉在前,但这种纯理论的东西,太过高端,属于极少数人的专利。
大多数的物理学者研究的东西,都是和现实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
比如法国物理学家李普曼,就报告了一种新型的彩色相片技术。
他在感光板的表面涂了一层反光层,光线照射后,就会与反射光线形成干涉,产生彩色条纹。
然后经过潜影处理,就能打印成彩色的照片。
历史上,他就是凭借发明的这种技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普曼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寻找合适的反光层,以及确定涂层参数,达到稳定能商业化的程度。
这个时代的照片还都是黑白的,直到1935年彩色相机才正式被推向市场。
由此可见,物理学从理论实现到商业化,中间要经过多少阻碍和努力,远不是一句口号就能实现的。
几天后,激动人心的会议终于落下帷幕,所有人都心满意足地离开。
要知道现在不像后世,各种会议天天开,如今的学者们基本都是靠书信交流成果。
所以能聚在一起,参加一次会议,是非常珍贵和值得庆幸的事情。
而且这次的会议实在是太精彩,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很多人都准备回去吹嘘一番。
索尔维大佬更是热心地叫来拍照人员,拉着李奇维等十几个知名物理学家,一起拍了合照。
把小老头乐的合不拢嘴,用他的话说,每天看着这张照片,都能增长智慧。
李奇维回到剑桥大学后,每天除了照常去卡文迪许实验室,剩下的重点就是联系家族,启动星火计划。
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会议影响如此深远,沿着电报线,传到了遥远的东方。
那里,几个热血的年轻人,从此将改变自身的命运。
感谢【神荼之茶】的月票,感谢各位新老书友的推荐票。
第48章 风起东方
1900年11月8号,清朝,宁波中西储才学堂。
一个稚气未脱却面带刚毅的青年,此刻正拿着一份报纸,坐在树下,聚精会神地阅读。
秋意渐凉,一阵风吹过,他随意裹紧衣服,眼睛却没有离开报纸半分。
青年叫何育杰,今年18岁,自幼聪明好学,11岁丧父后,更加勤奋笃学,尤其擅长古诗文,15岁就中了秀才。
但是,受到甲午战争的影响,又经历戊戌变法的革命浪潮,他认为清朝腐朽不堪,八股文更是禁锢思想,毫无作用。
因此何育杰决定舍科举习西学,研究西方的格物之术,报效华夏,为推翻满清后做准备。
所以他在两年前加入了宁波中西储才学堂,成为第一批学生之一。
自1895年,张之洞上奏《创设储才学堂折》,倡开办新学之风后,各地纷纷筹建新式学堂,类似后世的高中。
宁波中西储才学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897年建立,十几年后孙中山先生曾在此演讲过。
此刻,何育杰看的正是讨论李奇维量子论的那篇会议报告。
其实早在两个月前,因为量子论的发表,他就了解到李奇维了。
甚至他还为此直接去了一趟广州,想要见一见对方,结果被李奇维的家人告知,对方暂时在英国还未回来。
无奈,他只能原路返回,不过以后他就一直关注着李奇维。
这个时代,竟然有华夏人能做出那么大的科学成就,这让何育杰很是佩服,并心生向往。
今天物理课学习结束后,教习戴维斯先生给了他一份报纸,告诉他可以好好看看。
原来何育杰在学校,非常勤奋好学,尤其是物理、化学等课程,更是经常名列前茅。
所以很多外国教习都喜欢这个华夏小伙子,认为他一定会有一番大成就。
何育杰拿到手后才发现,这份报纸上,竟然详细地描写着讨论量子论的会议,里面还带有李奇维的名字。
他看的如痴如醉,然后拿起报纸,连忙找到戴维斯,“先生,你能告诉我光电效应是什么吗?”
戴维斯面露苦笑,“抱歉,何,在我的国家,我也只是一个本科生,上次的量子论我都没有给你解释清楚。”
“这次的光电效应我就更不懂了,这已经是最前沿的物理研究了。”
“世界上能看懂这个公式的人,估计比学校的人还要少。”
“不过,量子论的作者,李奇维,他真的是一个无法形容的天才,哪怕在我们欧洲,都算的上物理学家了。”
听到戴维斯的评价,何育杰心中跟吃了蜜一样甜,尽管不是夸自己,但他觉得与有荣焉。
李奇维!这个名字牢牢刻在了他的心里,仿佛图腾一般。
谁说华夏都是愚昧无知的,我们汉族人也能出现百年难得一见的科学天才。
他现在决定,要立马再去广州。
因为几天前,李老先生曾派人来信,李奇维想邀请他去英国进修,并且在那边已经打点好一切,不需要他准备任何东西。
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在一个月之内,去广州李宅等待。
如此机缘,让何育杰心动不已,但却稍有一丝顾虑。
但今天的报纸让他彻底下定决心,去!
反正他不是家中独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就算离家三五年,影响也不大。
等学成归国后,再给母亲尽孝也不迟。
类似何育杰的青年,仿佛冥冥之中注定一般,此刻都接收到了李奇维量子论会议的事情始末。
另一边,杭州,16岁的夏元(读‘力’),正在与其父亲夏曾佑发生争吵。
夏元带着西洋眼镜,稚气未消,怒气冲冲地说道:“父亲,你为何不允许我学习科学,每天背先秦诸子百家,难道能打败八国联军吗?”
父亲夏曾佑恨铁不成钢,“逆子啊,我夏家三代饱读诗书,绘画诗词无所不通,经典八股更是底蕴深厚,怎么到了,偏要去学那奇技淫巧之术。”
夏元反感父亲的迂腐,据理力争道:“天天说别人是奇技淫巧,那怎么人家有轮船大炮,我们就只能挨打。”
“你知不知道李奇维发表的论文,引起了多么巨大的轰动,他才是我心中的偶像。”
“无论你们怎么说,我去定了。”
一旁的母亲好像瞬间老了几岁,叹气道:“浮筠(夏元字),就算你要学习西学,哪里不能去,为什么一定要去英吉利,我让你爹送你去洋人的学堂不行吗?”
夏元看着父亲和母亲苍老的样子,哭着道:“父亲,虽然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
“但眼下华夏正逢几千年未有之变局,洋人肆虐,满清无能,早晚要灭亡。”
“难道我们要抱着八股文,去拯救华夏,开辟新的未来吗?”
“而且我上有大哥,下有幼弟,他们可暂代我,为您二人尽孝。”
“请恕孩儿不肖,等我学成归国,一定为您二老颐养天年。”
说完,夏元咚的一声,给父母跪下,头也不抬,一直低着。
过了良久,夏曾佑了恢复情绪,轻轻地说了句:“罢了,你去吧。”
夏元抬起头,眼睛已被泪水模糊,他发誓,一定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本领。
湖北,55岁的保安火药局总办,徐建寅正一边品茶,一边听19岁的小儿子徐启泰在慷慨激昂地讲话。
“爹,不是我吹牛,那个李奇维真是惊为天人,在物理学上发表了量子论,又用光电效应证明。”
“据说,他的成就都能比肩牛顿了,牛顿,您知道吧,就是那个被苹果砸到的西方科学圣人。”
“所以,您老人家能不能开个金口,我想去英国,跟在他身边一起学习。”
徐建寅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茶,悠悠道:“真有那么厉害?恐怕是以讹传讹吧,洋鬼子就喜欢吹牛。”
“论西学素养,我们徐家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是华夏第一家族,你祖父更是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人物。”
“难道还有哪个华夏人能比得上我徐家?”
徐建寅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徐寿,他是华夏近代化学启蒙者、近代造船业的奠基人、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中文定名人。
华夏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第一艘军舰、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第一场科学讲座、第一本科技期刊全部都与他有关。
徐启泰看父亲不相信,急忙道:“哎呀,爹,我都问过洋人了,他说绝对是真的,现在李奇维在英国物理学界的地位非同凡响。”
“所以我想跟着他去学习,回来后,正好能接您老的衣钵。”
徐建寅笑骂道:“小兔崽子,敢咒你老子。不过现在国内形势动乱,你去英国能远离是非也挺好。”
“但是,记住,一定要学习到真本事。你的那点物理和化学知识,到了洋人的地界,可不够看。”
徐启泰顿时满脸兴奋,双手拍掌,然后又殷勤地给父亲倒了一杯茶。
徐建寅不知道的是,正是这个决定,让他改变了原本悲惨的命运。
真实历史上,明年3月31日,他会因为去药房搅拌药料,突然机炸药轰,不幸罹难。
(注:何育杰,夏元:我国早期物理学家、教育家;培养了我国第一届物理学本科毕业生。徐启泰:我查不到姓名,所以杜撰了这个名字,其父徐建寅,其祖徐寿,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