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147节

  光绪此刻内心已经开始激动了。

  太后看完李奇维的折子后,没有说话,那就代表至少没有问题。

  不然,早就金口一开,彻底否定了。

  他翻开折子后,本来以为李奇维只是随便讲点国外的教育情况,毕竟他就是在那里留学的。

  结果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光绪越看表情越震惊,越看内心越震动,到最后甚至连手指都在颤抖。

  太好了,写的实在太好了。

  这才是好折子!

  李奇维的教育改革纲要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而且还对具体任务进行步骤分解。

  可以说,光凭这份奏折,下面的官员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此时,光绪就跟大夏天喝了冰镇西瓜汁一样,浑身通透舒爽。

  他在内心疯狂呐喊:看到了吗,你们都看到了吗,这是朕慧眼如炬,才能发现的大才。

  光绪觉得他又行了。

  之前的变法一败涂地,然而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没有问题,错的是这个朝廷,错的是不敢说的那个人。

  难怪太后一言不发,想必她也找不出李奇维折子中的不妥之处。

  因为这份折子无论怎么看,都是为大清着想,对大清十分有利的。

  光绪虽然内心极度激动,但面上却没有任何表情。

  他只是淡淡笑道:“朕认为这份奏折很好,诸位爱卿都可以互相传阅看一看。”

  说完,小太监首先将折子递给了庆亲王奕。

  奕眉头微皱,他之前听罗福玉提起过这个名字,不过并没有放在心上。

  然而今天却不一样了,看来太后和皇上都对这个李奇维很满意。

  奕十分忌惮汉族精英,在他的心里,这些汉族大臣想的永远是如何推翻大清,怎么可能为大清好。

  因此,对于编练新军,虽然是袁世凯负责,但他奕才是正职,防的就是汉臣掌握军权。

  如今教育领域,又出了李奇维这样的人物,令奕感到一丝紧迫。

  但是不管他怎么看,李奇维的这份奏折,都没有任何私心,确实是为大清国着想的。

  甚至对方连思想管控这一点都考虑到了。

  和那些在民间偷偷成立各种学社的叛贼完全不同。

  奕心中纳闷,难道这李奇维真是我大清的忠臣?

  不过,他也没有太在意,说到底,只是教育而已,又不掌握真正的力量,对大清的统治没有实质影响。

  袁世凯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此人自从小站练兵后,在新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不得不防。

  奕内心一通分析,便把奏折还给小太监,然后依次传递下去。

  袁世凯看完后,嘴角露出一抹笑意,果然是一位西学人才。

  单凭这份折子,他就判断出李奇维在国外绝对不是随便混了几年,而是深刻研究了国外的教育体制。

  对此,他内心大为赞赏。

  最关键的是,李奇维是汉族男儿,用起来放心。

  对于李奇维这种西学才俊,袁世凯是有招揽心思的。

  哪怕给自己当个幕僚,以后也不至于对国外的事情两眼一抹黑。

  那些从德国购买的武器装备,袁世凯一直觉得自己被坑了,但是他又不懂。

  人家说材料不同,性能不同,你也没办法验证。

  大清可没人知道怎么区分材料的不同,这是科学技术的领域,正是大清的短板。

  于是,袁世凯想见李奇维的兴趣更浓了。

  接着,荣禄、王文韶、鹿传霖等人依次看完,心中都默默赞许。

  显然,李奇维的改革纲要得到了大佬们的一致认可。

  因为他没有损害到各位大佬的利益,而且还有利于国家,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李奇维提倡成立学部,也在情理之中,连商部都快要成立了,学部也应该有。

  然而底层不少官员,还是内心有点抱怨的。

  尤其是传统六部体系,他们现在的权力越来越小了,全都被新部门分走了。

  关键这些新部门还和六部平级,互相不能干涉。

  很快,在场的所有官员都看完了李奇维的折子。

  光绪看着众人的表情,脸上终于露出明显的笑容。

  “诸位,们认为李奇维的建议是否可以推广。”

  “朕以为,可以先让他成为代理管学副大臣,等到学部事宜确定后,再做定夺。”

  “朕知道,你们中有不少人对李奇维有意见,认为他年纪轻轻,凭什么就能当此大任。”

  “但是英国驻清公使萨道义爵士,曾对我说过,凭借李奇维的成就,他若是英国人,甚至可以当教育部长。”

  “对应我大清的职位,那就是一部尚书,可见西方国家对他的重视。”

  “如此人才,毅然回国,报效我大清,朕岂能不重用。”

  底下众臣看着光绪在上面侃侃而谈,内心各怀心思。

  有人认为皇帝又开始跳脱了,觉得自己又行了,看来他对于变法依然不死心。

  不过今天李奇维的折子,确实让皇帝展现了一部分权威,毕竟人是他举荐的。

  高层的斗争,从来不是耍小手段,而是看你实打实的成绩。

  威望这种东西,就是在做成一件又一件大事后,逐渐积累起来的。

  如果你干啥啥不行,就算是皇帝,也得不到臣子的真心拥护。

  当然也有部分人冷眼旁观,不表态,不参与。

  几年前的事情历历在目,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别看皇帝现在意气风发,真要是惹怒了太后,恐怕下场会很惨。

  所以,对于李奇维,不少人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就在一旁看戏。

  反正教育自成体系,和他们也产生不了什么交集。

  然而,在袁世凯等真正大佬的眼中,却看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现象。

  皇帝好像变了,变得有策略,有胆魄,又懂得隐忍。

  朝堂的局势朝着扑朔迷离的方向走去。

  没有在乎群臣的想法,光绪到最后,还非常谦卑地来一句,“请亲爸爸定夺。”

  慈禧本来就比较满意这份计划,现在正好给皇帝一个顺水人情,彰显她只是听政,而不是专政。

  “皇帝你做决定即可。”

  光绪大喜,当即就要求奕等新政大臣,立刻着手处理此事,继续深入推进新政。

  群臣高呼:“为大清贺,太后圣明,陛下圣明。”

  感谢【20206726】的打赏

第165章 任命下达,启程北上,见大哥,袁世凯相邀

  仪鸾殿内的新政御前会议结束后,清朝政府的职能部门开始高速运转。

  一条条命令以御旨的形式,下发到全国各省,然后是府、县。

  所有层级的官员都要执行命令。

  同时,以清廷中央的名义电告外国使者,展现大清改革之成果。

  新政大臣们更是要讨论商部、学部、废除科举等大事,最后通告全国。

  当然,这种大事肯定不会一蹴而就,至少还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打磨。

  不过,很多事情却都可以提前开始进行或者准备了。

  1903年4月25日,李奇维收到吏部给他发来的通知。

  让他在5月15日之前,进京面圣,然后在吏部挂号授职,出任管学副大臣。

  清朝任用官员有好几种情况,但不管何种方式,有权力任命官员的只有皇帝和吏部。

  对于高级官员的任命,比如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以及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等,吏部没有发言权。

  这一权力是皇帝独有的,官方称为“特旨授”,是指皇帝不经过任何程序,直接任命高级官员,当然也可以任命低级官员。

  光绪封李奇维为管学副大臣,用的就是特旨授的权力。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吏部整理好官员名单,再由皇帝定夺,这种形式称为“开列”。

  若是皇帝不同意吏部的决定,则名单上的人就不能上任。

  因此,清朝吏部的权力十分有限,基本上只能任用中下级官员。

  而中下级官员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吏部要想将他们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就必须根据官员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具体有六种情况,称为“六班”。

  第一种是除班,指官员初次入仕的班次,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入仕,都要进入除班等候初次授职。

  科举、恩荫、捐纳、特旨等等,有好几种方式都可以得到官身。

  当然如果是非科举出生者,则会需要很多考察,名次也会排在后面,分到的官职也属于次一等的。

  第二种是补班,指官员本来就有官职,因为某些原因暂时离开岗位,现在又返回了,需要重新任命。

  第三种是转班,指官员品级不变,在同一个衙门内转任别的岗位,一般而言都是升迁。

  第四种是改班,相比转班,改班的范围更大,不局限于本衙门内。

  第五种是升班,很好理解,就是升迁,是所有官员梦寐以求的。

  第六种是调班,指某些特别的职位,如果原任离职,就需要特定的官员去调任。

  这类情况一般是专业性较强的职务,比如漕运、河道、钦天监等。

  李奇维虽然是光绪特旨授的官员,但是他依然需要去吏部挂号,走个流程。

  他这种情况,就是通过除班的方式去上任,不过职位已经提前确定好了而已。

首节上一节147/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