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148节

  李奇维之所以想了解清朝的官员任用制度,就是为了将来给何育杰他们也弄个官身。

  这样自己的黄埔理工大学,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虽然清朝的官,满打满算也只有8年多的保质期了,但是不用白不用。

  于是,李奇维带着已经返回的李三,踏上了北上之路,他决定见光绪一面。

  他倒要看看封建时代的皇帝,到底有何特殊之处。

  至于自身的安危,目前看已经不用担心了。

  各方势力都没有把他定义为危险人物,只是一个技术性官员而已。

  由于时间充足,李奇维决定达到京城后,先去找自己的大哥李伯开。

  5月7日,李奇维和李三从塘沽下船,然后主仆二人便朝京师赶去,准备先去新军所在地。

  清朝所谓的新军,也经历过一系列的变动。

  1894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溃败后,为了维护统治,开始效仿西法整顿旧军,改练新军。

  同年,清朝任命广西按察使胡(读玉)(读分),在天津马厂编练新军,称“定武军”,人数为4750人。

  1895年10月,定武军驻地从马厂转移到小站,小站练兵自此开始。

  同年12月,袁世凯接管定武军的督练事宜,重新制定了各种新军制度,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

  他对定武军进行了整顿扩编,使人数达到了7000人,并改名为“新建陆军”。

  同一时期,清朝在其他地方,也分别组建新军。

  其中有聂士成的“武毅军”,董福祥的“甘军”,这两军与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并称北洋三军。

  慈禧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务,决定成立一支新军守卫京师。

  1898年12月,清朝任命军机大臣荣禄为统帅,编组北洋三军和部分旧军,成立“武卫军”。

  这也是后世北洋军阀的渊源。

  武卫军分为前后左右中,共五军。其中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被编为了“武卫右军”,但其内部组织基本不变。

  在京师大练新军的同时,各省也开始了编练了自己的新军。

  比如湖广总督张之洞创立自强军,两江总督刘坤一也创立新军。

  1899年,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奉命,从天津小站调往山东境内布防。

  这使得他躲过了后来的八国联军入侵,得以保留实力,成为他以后最大的政治资本。

  而且他在山东境内,以剿匪名义,大肆扩充武卫右军,使人数达到了近两万人,成为当时清朝最强的一支军队。

  1901年,袁世凯接任李鸿章,以42岁的年龄,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清末政坛上堪称奇迹。

  他的武卫右军也随他离开山东,前往京师,驻扎在京师南苑,成为朝廷拱卫之军。

  1902年,日俄矛盾加剧,清朝为了加强东北边防,命袁世凯扩充新军,以便扩大驻防区域。

  于是,袁世凯派王士珍选募壮丁六千,带至保定训练,称“新练军”。

  真实历史上,在1904年,清朝成立总理练兵处(奕已提出建议),负责训练新军。

  清廷任命奕为练兵处负责人,而袁世凯则为实际管理者。

  并正式划定军制,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三等,待遇依次递减。

  接着,在袁世凯的建议下,清朝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为地方军,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

  每镇官兵定额为12512人(相当于后世的师),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

  并按照从上到下的等级划分管理层次:

  镇(统制)、协(协统)、标(标统)、营(管带)、队(队官)、排(排长)、棚(棚目)。

  1905年,袁世凯的武卫右军,被改编成“北洋常备军第四镇”,也是后来他的北洋六镇的核心。

  六镇内除第一镇由满人铁良任统制外,其余五镇的统制均由袁世凯的亲信担任。

  从此,袁世凯有了争霸天下的雄厚基础。

  定武军、新建陆军、武卫右军、北洋常备军。

  新军的历史,就是伴随袁世凯崛起的历史。

  李奇维的大哥,李伯开,在小站练兵时,就已经跟随袁世凯了。

  如今他就随军驻扎在京师南苑。

  身为一营之管带,李伯开的时间几乎都在军营中度过,不能自由出行。

  而且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所以,即便李奇维从国外归来,兄弟俩六年未见,他也没有请假,而是恪尽职守。

  不过,当李奇维主动找上他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武卫右军驻扎处。

  “三弟!”

  “大哥!”

  李伯开一脸惊喜地看着李奇维,刚刚守卫通报,说有人找他,他还纳闷。

  没想到竟然是自己的三弟过来了。

  他一直为不能去给李奇维接风洗尘而遗憾,如今相见,肯定要把酒言欢,彻夜长谈。

  而李奇维也是第一次真正见到大哥,果然是新军,和清朝的那些八旗兵完全是云泥之别。

  李伯开一身帅气的军装,配上精干的短发,英姿逼人,气势如虹。

  “大哥,你现在好威风啊。”

  “一个管带怕是要管好几百人吧。”

  李伯开身材高大,脸上因军旅生涯而变得刚毅沧桑,他哈哈大笑,震的李奇维耳朵生疼。

  “三弟,要是论文,我不如你,但是要论武,大哥我还是有点底气的,哈哈。”

  “我现在手下有六百人左右,都是我的好兄弟。”

  李伯开豪爽的性格,让他在基层中威望很高,大家都愿意听这位李管带的话。

  李奇维听到李伯开的话,也非常佩服自己大哥。

  这年头,当长官容易,但能让下属信任和听话,就很不容易了。

  李伯开虽然没有受过正统的军事教育,但他自己也摸索出一套带兵方法。

  同时,李奇维心里升起异样心思。

  也许大哥的几百人,在未来能发挥出关键的作用。

  他早晚是要独立出去,在海外建立科学之城,自成一体。

  前期当然就需要一定的武力基础,或许可以考虑说动大哥。

  等到乱世来临,什么都是虚的,只有手里的兵才是真的。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在李奇维还没有猥琐发育出绝对武力时,有一定的自保能力还是很必要的。

  虽然后期,他会与国内合作,寻求庇护。

  但在事业草创时,除了血缘关系的亲人,任何人都靠不住。

  即便不是亲人,也得是同乡或者关系密切的朋友。

  袁世凯在小站组建新军班底时,也是靠这种办法。

  管理参谋营务处的徐世昌,是他少年时的朋友;

  粮饷局总办刘永庆,是他的表弟;

  步兵第二营统带吴长纯,是他在朝鲜时的老部下,后任北洋第五镇统制;

  马队第一营后队队官吴凤岭,是袁家佣人的儿子,后任北洋第四镇统制;

  后来,更多武备学堂毕业的高材生加入,成为新军骨干,这才让新军焕然一新,真正专业化。

  但是现在,李奇维肯定不会和李伯开谈论这件事。

  正当他要说话时,李伯开抢先道:“三弟,今晚八大楼我请客,咱们兄弟二人不醉不归。”

  “不过现在,你得随我去见一个人。”

  李奇维纳闷,问道:“谁啊。”

  李伯开笑道:“我们大帅有请。”

  “刚刚我出来时,被大帅召见,让我务必留见他一面。”

  “三弟,你的面子可真够大的,竟然能让大帅亲自邀请。”

  李伯开也是对自己这个三弟佩服的五体投地。

  在他心里,袁大帅可是直隶总督兼新军掌舵者,就算三弟是英国爵士,那也有不小的身份差距。

  若是大帅对三弟有好感,那岂不是自己也能跟着沾光,李管带开始做美梦了。

  李奇维只是一楞,没有什么激动之情,袁世凯竟然想见自己。

  我一个科学家,你一个新军头子,怎么看怎么都没有交集,不知道对方葫芦里卖什么药。

  自己目前的身份和荣誉,对于袁世凯来说,恐怕还不够看。

  李奇维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地方吸引到他了。

  不过,他准备去见见袁世凯。

  来到这个时代,可不就得会会那些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于是,他便跟着李伯开朝袁世凯所在的地方走去。

第166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

  李伯开将李奇维引到袁世凯的办公地点后,便按照军规离开了。

  没有上峰的命令,他一个管带是不能随意进入大帅的帐中。

  李奇维就不管那么多了,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

  门口的守卫通过李伯开知道了他的身份,没有阻拦。

  李奇维好奇地打量着中军大帐,和想象中不同,这里看起来极为朴素简陋。

  一点没有堂堂直隶总督的气派。

  据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经常和士兵们同吃同住,以此获得士兵们的爱戴。

  看来这个习惯,对方一直保持着。

首节上一节148/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