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他也听到了北边的消息,都说秦王接替太子统兵后,与李逸在河东大败突厥,
他是将信将疑,可李大亮现在这般说,未免让他觉得此事大可能是真的。
李世民若是南下挂帅,
那他就真要完了。
这段时间他和辅公虽然都挡住了唐军的进攻,可却也无力反击,继续这样下去,先撑不住的肯定是他们。
今天来会面对话,
其实他也是生了投降之心。
流贼出身嘛,打不过就归顺,很正常的操作,但一有机会仍反叛,也是寻常。
“李公,
善安本没有反叛之心,皆被部下所误也,如今想归降又怕朝廷不能赦免。”
李大亮遥望那个魁梧的叛将,安抚道:“张总管既有归顺之心,回头是岸,犹未晚也。
我奉旨安抚江西,只要张总管肯回头,和我就是一家人了。”
李大亮说完,
更是直接一条小舟渡江,
独自来到张善安的阵地,
张善安也没想到这位武阳公如此胆识,倒也十分佩服,上前迎接。
李大亮拉着张善安的手亲切交谈,极力安抚,让他率部归降。
“朝廷定会既往不咎的,你看苑君璋归附,朝廷不也赐封他为芮国公、大行台民部尚书吗?”
张善安笑着道:“我也不奢求朝廷高官厚禄的封赏,但愿能继续留下总管洪州,为朝廷效力就好。”
“张总管一番报效之心,自然是没问题的。”
张善安于是笑着同意归顺朝廷。
“李公,秦王在代北真的大败突厥颉利可汗?”
“那还能有假,中秋节后,秦王和武安王奉诏出京北上,武安王你们知晓吧,就是此前曾安抚山南的李逸。”
“知道知道,那位哪能不知道,当初他来山南,可是横扫山南,短短时间,山南数十州就都扫平,端的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张善安连连点头。
李大亮笑道:“嗯,李司空北上汾州,仅以六千步骑,一天时间转战百里,歼灭了突厥两部八千,而且是全歼。
随后秦王又在晋州歼灭了南下的一万二突厥人马。
紧接着,李司空率五千精骑一日夜急行军一百六十里,夜袭颉利大营,一举将他击溃,夺了他们的金狼纛金狼盔金狼帐,连他的王后突厥可敦都俘虏了”
李大亮说的这些,也都是从朝廷邸报上知晓的,当初看到这些消息时,也是激动的拍掌叫好。
如今跟张善安他们说起时,都用不着添油加醋,仍是把张善安等江西的叛将们惊的一愣一愣的。
五千人,奔袭一百六十里外,杀进十万突厥人中,击溃了两万人大营,差点生擒颉利。
而颉利十五万人南下入寇,结果被秦王和李逸打的丢盔弃甲逃回塞外,主动求和都被秦王拒绝。
“告诉你们一个机密消息,
武安王如今不仅收复了云朔,还出兵正在进攻颉利的定襄汗庭,说不定要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听到消息,擒斩了颉利可汗了。”
“嘶!”
张善安倒吸一口凉气,惊骇万分。
一个李逸一个李世民,这两人搭档,已经如此勇猛吗,颉利都被打成这样。
自己投降,那也还算明智了。
怪不得苑君璋背靠突厥,却还要投降,估计也是被这一战吓到了。
不久后,
张善后就带着一队亲兵,送李大亮返回江对岸的唐营。
进入唐营,
李大亮挽着张善安手进中军帐,跟他开始细谈投降后的事宜。
“洪吉五州兵马,须立即整编,老弱得遣散,择精锐者与朝廷兵马整编后,顺江南下协助河间王、永康公他们平定辅公叛乱。”
张善安没想到李大亮这么快就要整编他的兵马,甚至要把他的兵调去平叛。
他一脸为难,当初他降而复反,就是因为朝廷要调他入朝他不肯才反的。
“李公,
你刚才答应我继续做洪州总管的。”
李大亮给他倒了杯茶,“张总管别急,我李大亮当然说话算话,你仍是洪州总管,使持节总管洪吉等五州诸军事。
但这也并不影响整编兵马,裁汰老弱啊。
下游辅公的叛乱须尽快平定,江淮各镇兵马都有抽调,洪州总管府的兵当然也不能例外。”
“张总管,你现在是朝廷官员了,这江州总管府,也是朝廷的总管府,你得改变一下心态啊。”
张善安面色有些难看。
话虽如此,可谁愿意这么快把手中权力交出去呢。
“李公说的是,我这就回去整编兵马。”
李大亮笑道:“张总管就留在我这,整编兵马的事交与其它人去做便是,
待兵马整编好,张总管随我一同率部顺江而下。”
张善安的脸色瞬间变的铁青。
他起身想走,
李大亮放下茶杯,
门口的亲兵拦住张善安,把他堵在那。
“李公?”张善安铁青着脸扭头。
“张总管,你现在是朝廷的官,就得听朝廷的令,你要抗令吗?”
张善安看着已经把刀拨出一半鞘的李大亮亲兵,
只得咬牙转身退回来坐下。
李大亮派人去张善安营地传令,说张善安已归附朝廷,并留在唐营中,接下来要整编洪州兵马。
其部下将校们闻讯,认为朝廷这是扣留了张善安,有人鼓躁起来,甚至有人喊着要出兵救回张善安。
“诸位,李大使说,并非扣留张总管,而是张总管忠心归附朝廷,说如果返回营地,怕有些将领不肯降,到时会受裹挟钳制,因此才留在唐营。”
此话一出,自然是有人不信,但也有人觉得张善安已经被扣在唐营了,现在再说这些也没意义,倒不如就投降了唐军。
结果两派人马反倒是先内斗了起来,
李大亮趁机出兵,
张善安部溃散,许多不肯投降者溃散而去,其余大多数直接投降,李大亮全都将接受他们的投降并赦免。
“向长安天子报捷,江南西平定矣!”
第619章 马邑之谋
腊月初二,癸卯。
宜求财,忌修造。
“今日大寒。”
一大早,杜如晦端着李逸送他的保温杯进了朔州衙门大堂。
大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寒气之逆极,谓之大寒。
“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啊。”
李逸也端了个保温杯,笑道:“该冷的时候就得冷,瑞雪兆丰年嘛。这大寒要是不寒,人马就该不安了。大寒时就得冻的透透的,虫才能冻死。”
“今年的天可够冷的了,这马邑城外的桑干河可都冰冻三尺了,雪是一场接一场。”杜如晦落坐。
李逸拿出一包枸杞,往保温杯里加了一把,“阿兄也来点?”
“好,最近天天猫着烤火,上火了。”杜如晦打开杯子,加了两把。
房玄龄和魏征一前一后进来,看到他们两个保温杯里泡枸杞,便也都要添。
魏征拍了拍身上的雪,
“今年这塞北的雪是真大啊,突厥人这是大白灾了,照惯例,又要大举南下抢掠了。”
李逸倒不怕突厥人南下抢掠,
“朝廷已经批准了咱们在代北驻兵屯田计划,代北十州,屯驻六万精兵,再加上整编的地方州兵、州县团练,我和秦王计划是十州十万兵,
把这边境篱笆扎好,
突厥狼崽子再敢来,就狠狠的收拾他们。”
因为一连串的胜利,现在不仅是河东行营的兵将们敢战,就是房玄龄杜如晦这些文官,都一样嗷嗷叫喊着要打。
信心都是打出来的。
既然屡战屡胜,那谁还惧战。
“听说思摩到了长安,陛下赐封他为和顺郡王,还赐国姓李?”
“嗯,他入朝面圣,上引升御榻,亲切慰劳,赐姓封王。”李逸笑着点头。
这是阳谋,
李逸派人把阿史那思摩送去长安时,也上奏一疏,提出要分化瓦解突厥,建议朝廷赐封思摩为可汗,以此分化突厥,削弱颉利威望。
等思摩到了长安,李渊最终并没封思摩为可汗,而是赐封他为和顺郡王、赐国姓李,还册封他为突厥右贤王。
同时,下诏册封突利小可汗为北平郡王、赐国姓李,册封为突厥左贤王。
这就有点意思了。
突厥本没有左右贤王这官职,
而且突厥又不是大唐的藩属,恰相反,自李家起兵以来,突厥一直是一副凌驾于大唐之上的态度。
总想让大唐称臣进贡。
如今两家交恶,
此前大唐一直处于下风,每次被揍便要求和,一心忍辱负重,攘外必先安内。
可如今,风向变了。
在李世民李逸李道玄李道宗这些强硬主战派的引导下,尤其是他们对突厥的漂亮战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