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689节

  几位宰相轮流问话,

  可大家都很清楚,今天讨论的不是屯田的事,真正的问题核心是屯兵。

  李逸要在代北十州之地,屯兵六万。

  这可跟河东行营几万兵马不同,行营是战时设立,打完就撤。而这六万兵,那就是要长驻的,府兵们轮流替换戍防。

  加上地方上的军队。

  这意味着,代北十州之地,能有小十万兵马。

  常驻军队十万。

  这很惊人,也很敏感。

  尤其是现在那位秦王还借着战事为由,仍在代北。

  李逸虽是并州大总管,可他也还有个陕东道大行台左仆射衔,这意味着李逸是可以把并代朔石四府十州兵马都管起来的。

  屯田能解决粮食转运问题不错,

  可他们更关注的还是驻军的问题。

  “我认为,代北没有必要长期驻守那么多军队,雁门、太原驻军两万左右,加上地方州兵、土团,已经足够了。

  增加更多驻兵,朝廷也难支撑,就算屯田,可也需要耕牛种子这些,何况驻军开销又不仅是粮食。”

  裴寂也是干脆摊开了说,

  反对驻扎这么多军队在代北,自然也无须搞那么多屯田。

  李逸那个什么开中法,输粮边军换盐引,更没必要。

  窦静看着一众宰相,

  很诚恳的道:“诸位相国,我赴任并州,随军北上,沿途所见,触目惊心啊,代北大好河山,可许多地里鸡犬不相闻,白骨露于野。

  突厥一次次的入侵,把诸边州摧残的不成样子。

  如果朝廷不驻军,那就没有边防。

  没有边防,那突厥只会得寸进尺,要不了多久,代北诸州就沦为他们牧马之地,再往后,他们就会继续南侵,到时并州、汾州,甚至是晋州,又要放弃吗?”

  “武安王在马邑时说,我华夏虽大,可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我大唐是华夏正朔,自然要守住祖宗留下的每一寸土地。

  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戳我们的脊梁骨啊。”

  裴寂反问,“武安王难道能保证,十州驻军六万,屯田百万亩,就能守住边防不失,就不再让突厥入寇?”

  窦静挺身直言,“没有谁敢拍胸脯保证说能边防不失,可总好过什么也不做,就这样放弃边防要好。”

  不待裴寂再开口,

  右仆射萧先接话,“说的好,做总比不做要好,我认为既然武安王已经收复了云朔,那也是时候重建代北边防了,我支持武安王的驻兵屯田计划。”

  中书令封德彝笑着跟上,“确实如此,我也赞成武安王屯兵守边。”

  杨恭仁和陈叔达两宰相也都支持,云朔收复,谁敢轻言放弃,那以后谁就得被戳脊梁骨,甚至若是宣扬一番,那这相位都要坐不稳。

  何况,今日皇帝下旨让窦静来政事堂和宰相们辩论,已经足以表明皇帝的态度。

  政事堂上,

  罕见的出现了裴寂一人反对,萧陈叔达杨恭仁封德彝四宰相都支持的场面。

  此结果上奏皇帝,

  于是李渊决定同意在代北的屯田计划。

  屯田计划同意,屯兵计划自然也同意了。

第618章 刺杀

  李建成听闻政事堂通过了李逸的屯田策,立马召来左庶子郑善果、右庶子裴世矩,以及太子中允王、太子舍人徐师谟、右卫率铠曹唐临,还有东宫武将薛万彻、冯立、杨文干、李安俨等。

  太子一脸憔悴,顶着对黑眼圈。

  “你们听说了吧?”建成无精打彩道。

  “殿下说的是陛下同意在代北驻军屯田的事?”王问。

  “嗯,就是此事,没想到陛下朝令夕改,已经下诏罢撤河东行营、召回秦王,可现在又取消前诏,纵容秦王他们在代北再挑起对突厥战事,

  现在还要在代北长期屯驻六万兵马。

  江南叛乱还未平,陇右吐谷浑还在入寇,此时好不容易能与突厥和议,可秦王却故意挑起边衅,这是心怀不轨!”

  郑元善道:“秦王定是提前知晓了朝廷要召他回朝去南方平叛的消息,才会这么恰好的出兵关外。

  如今他拿下代北,陛下又岂能把这刚到手的云朔二州再轻易让出去。

  而秦王打着清剿前朝余孽的旗号,再出参合口,朝廷也无法指责他。

  但他确实是在制造边衅,重新挑起与突厥的战争,

  秦王居心不良,就是为了留在代北,甚至是为了继续手握着这行营十万兵马不解散。”

  郑善果不愧是历经数朝宦海半生,一眼就看穿了事情的本质,虽然这些判断只是推断,却也八九不离十了。

  “如何应对?”李建成急切问道。

  郑善果也没有好办法,那是阳谋,无解。

  秦王先是击退了颉利可汗,然后趁势拿下了代北云朔二州,紧接着再出兵攻后隋余孽,

  这一连动作又快,特别是在朝廷诏令班师前已经完成。

  皇帝既不甘心把把云朔放弃,

  而且也不敢在与突厥重开战事的情况下把唯稳住局势的秦王召回,

  召回秦王,换谁上?

  况且太子两月前的糟糕表现还历历在目呢。

  就算召回秦王,只让李逸镇守,皇帝都无法放心,何况是其它人。

  召回秦王基本上是不可能了,起码短时间内不可能。

  “殿下,如今唯有想办法与突厥和议,只要和议达成,战事停止,边疆安定,那秦王也就没有理由再留镇代北,河东行营也可解散。

  到时就算李逸还留在河东,那他也仅是并州大总管。

  再想办法,在代北调换几个总管刺史将军,也能慢慢转变形势。”

  李建成有些失落,

  “这种情况怎么和议?李逸和秦王这般屡屡挑衅,左一巴掌右一巴掌的扇颉利耳光,上次颉利直接撤兵,已经够怂了。

  现在李逸夺了云朔,还出兵到定襄去,

  颉利要是再怂,他还如何号令突厥各部,他要是不出兵,这大汗也不用当了。”

  建成有些暴躁,

  李世民领兵在外,很多事情就做不了。

  比如原计划待李世民回朝,让他去江南挂帅平叛,东宫这边就要着手推动罢撤陕东道大行台一事,借着罢撤大行台,到时对秦王府嫡系文武,或拉拢,或外放,

  要把他们打散。

  可现在李世民挑起了与突厥的战事,他连河东行营都无法解散,秦王手握河东十万兵马,聚集着大批文官武将,那群人跟着他立功升官,只会跟秦王关系更紧密。

  甚至借着镇守河东之机,秦王还能在大唐龙兴之地深度经营,拉拢河东士族豪强。

  最让建成担心的还是若秦王守住了代北边疆,甚至万一他还击败了突厥,

  那李世民的个人威望将更上层楼,对他的威胁也会更大。

  而他却错失了洛阳之战、河北之战,河东之战还让他搞砸了。

  这几年,李世民平薛举灭王世充,擒窦建德败刘武周,而他李建成却没什么像样的军功,平渭北稽胡,诱降杀降六千?

  必须得阻止李世民再立军功了,

  可他却毫无办法。

  “实在不行,就派人刺杀,人死了,就什么也争不了了。”薛万彻突然出声。

  屋中突然死寂,

  落针可闻。

  连建成都有些惊讶,虽然他现在很恼恨这个兄弟,但用刺杀这种手段,他还没想过。

  “他毕竟与我一母同胞,又有大功于国,刺杀之事将来若泄,陛下如何看我,天下百姓如何看我?”

  建成倒不是舍不得这个兄弟去死,

  而是不想自己沾上兄弟的血,不想名声受累,更不想因此被皇帝责罚。

  “还是得早做准备,人无伤兽心,兽有伤人意,殿下不得不防啊,臣建议召四方骁勇,并募长安恶少年,畜为宫甲,分屯东宫左右长林门,号为长林兵。”

  薛万彻的这个提议,倒是让李建成动心。

  此前他也曾从幽州李艺那,调了一千幽州突骑到关中。但那些重骑兵,不可能驻于长安城中,更不可能屯于东宫。

  因此还是驻于长安郊外,隶属于东宫卫率下。

  这长安城里,东宫的兵主要还是东宫三卫侍从宿卫。

  “我寻个机会,跟陛下请求一下,就募两千人守长林门,相信陛下也不会不肯。

  秦王和齐王都有左右六护军府,也还有亲事、帐内两府,我招募两千人值守东宫长林门,并不过份吧。”

  

  江南西,洪州。

  安抚使李大亮率军讨伐叛乱的洪州总管张善安,两军隔水列阵,遥相对话。

  “张总管,你可知晓,秦王不久前在代北大破突厥,颉利可汗丢盔弃甲大败逃回塞外,连金狼大纛、金狼盔甲都丢弃为我唐军所获。

  秦王连战皆捷,不仅尽复雁门关内,还收复了关外的云朔二州。

  苑君璋已率代北军民献城归降矣,陛下已授其为芮国公、陕东道大行台民部尚书。”

  “如今北疆已平,陛下已诏秦王班师,诏授秦王为江州道行营元帅,不日即将率北伐胜利之师南下,

  张总管,你难道还要负隅顽抗吗?

  你以为你比突厥颉利可汗还兵多势众,以为你的部下比突厥骑兵还要更精锐?

  何不效仿苑君璋,早日投降,仍不失富贵呢?”

  张善安站在船头,

  听到这些话,也是内心不安,他一河南兖州人,微山湖畔的渔民出身,大末业聚众为盗,流窜淮南,后来收编孟让残部,渡江依附江西林士弘,又因受猜忌跟林士弘火并。

  后来归降唐朝,受封洪州总管,可又很快叛乱,接受辅公册封,任西南道大行台,联手对抗大唐。

  此前,还刺杀了黄州总管周法明。

首节上一节689/70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