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334节

  “总管,烽火。”

  李逸闻声立马起声,果然,东南有烟火升起,在夜空中很耀眼。

  一柱烟火。

  李逸松了口气。

  按约定,每日白天两次、晚上一次,用烽烟传递信息,若是无事,就燃一柱烽烟报平安。

  “看来裴相也打算先好好过个中秋节,介休无战事,好事,来,吃月饼。”

  刘瞻有些失望的道:“我原以为,裴相八万大军今日往介休城下一列阵,

  那寻相、张万岁要么弃城而逃,要么直接开城投降呢。”

  “除非介休城断粮,否则寻相、张万岁做为刘武周大将,岂会轻易就投降。”李逸对裴寂根本就不抱什么期望。

第311章 大纛倒主帅俘

  中秋过后,

  李逸在浩州每天都能收到烽火台传递来的一柱无事烟,侦骑每日回报,裴相国驻军索度塬,正在打造各式攻城器械。

  有专用于过壕沟的壕车,有两轮壕车、四轮壕车,还有折叠桥,这些壕车都按介休城壕来造的,全是超过两丈宽,攻城的时候直接推进壕沟,就成了一道桥。

  另外还有填壕车,封闭的车厢,可以保护里面的士兵去填壕沟。

  过壕只是攻城第一关,

  还得造冲车、云梯,冲车上蒙生牛皮,下可容十人,既能往来运土填壕,亦可掩护士兵接近城下。这种车特点是坚固,没有底板,人藏在车中推车前行,既可填壕也可攻坚,还能掩护挖地道,攻城必不可少。

  当然,专门用来破坏城门的撞车,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它什么搭车、钩车、楼、云梯,都需要大量建造,尤其是云梯,可不是简单的弄个长梯子就行,

  十多米高的城墙,一般的梯子可不行,大唐的云梯,是一辆战车,有六个车轮,上面两个梯子,各有两丈多长,中间有转轴,是可以连接起来的,

  车的四面还蒙生牛皮,既防箭还防火,士兵们躲在下面,把云车推到城墙下,然后展开,在弓箭手掩护下攀梯攻城。

  除了这些基本的攻城器械,

  甚至还要准备火攻的器械,以及准备鼓风扬尘的,攻城的时候,烟雾也是很好的辅佐。

  此外,攻城弩、抛石车,更不能少。

  裴寂现在憋着股劲,派人在介山到处砍树,拉回索度塬大营赶制各式攻城器械,甚至把附近村庄的百姓房屋梁柱都拆了来用。

  介休城守军则也是龟缩不出,

  一边在打造攻城器械,一边却是寂静无声,要不是裴寂派轻骑封锁介休周边,还以为城里的人早跑了。

  李逸估计裴寂没有半个月时间,也弄不好攻城器械。

  眼看着地里的小米、高粱成熟,

  李逸赶紧安排百姓开始抢收,甚至他也亲自带着士兵帮忙收获。

  收获的粮食,给各家留下口粮后,其余的他全都征收入城中仓库储存战备。

  他还派人从后方的晋州吕州等地加紧调运粮食,又在市场加价收购,鼓励商人运粮来卖。

  他在加紧储备粮食,

  做最坏的准备。

  汾河西岸,成片的谷子地黄了,如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

  李逸带着军民日夜加紧抢收,

  好在现在裴寂八万大军驻在介休城下,

  又有轻骑游奕,

  倒没有武周军敢轻易深入了,这给李逸难得的收获时间,可以赶紧把小米高梁糜子大豆等作物抢收入仓。

  时间一天天过去,

  李逸知道,决战的日子也应当快到了。

  转眼就到了九月。

  秋老虎依然厉害,好久没下雨了。

  索度塬大营。

  唐俭神色匆匆走进裴寂中军帅帐,

  裴寂正在发火。

  “半个多月时间了,这攻城器械还没有完成,都是酒囊饭袋!”

  “裴相,需要的攻城器械数量有些多,准备木料、牛皮等各种材料就花费很多时间,军中又缺少工匠,打造的不免慢了些,”

  “我不听你的这些理由,我最多再给你七天时间,七天后,要是再没完成任务,你提头来见。”

  几人被骂的灰头土脸出去。

  “裴相。”

  “唐长史有何事?”

  “裴相,还是水的事,天热久旱,那山涧彻底干旱无水了,如今将士们得走二十多里去汾河运水,实在是太困难了。

  刚才营中又发生争水斗殴之事,现在营中每天因为争水而有人斗殴,越来越厉害了。”

  行军司马永安王李孝基提议:“谁也想不到,能够这么久都不下雨,塬下的山涧居然会干旱断流。

  二十里取水,确实太远了,来回一趟得四十里,将士们辛苦,马骡也疲惫,

  不如移营介休城西,临汾河扎营。”

  裴寂上次在晋州时还遇到了一场暴雨,可那场雨之后,再无雨。介休这边更是两月没下雨了。

  “再坚持几天也不行吗?再等几天,攻城器械造好,便可正式攻城,一举拿下介休城,也免的再移营麻烦。”

  “裴相,现在每天往返四十里取水,将士们十分疲惫,等器械造好,将士们也无力攻城。”

  “行,那就明日移营。”

  浩州,

  看着仓库里新入仓的那些粮食,李逸感觉心里踏实了许多。仓中有粮,心中不慌。

  只要有粮,他浩州城中有一万多兵,虽不敢说跟王思政、韦孝宽守玉壁城一样坚如磐石,但对付几万人围攻个几个月应当是没问题的。

  儿女已经满月了,

  李逸这个父亲却还只能通过家人的书信,知晓两小家伙们的情况。

  窗外透进来的月光下,

  李逸提笔给家人诉说着思念,他现在无比的期盼裴寂能够拿下介休,继而在太原击退刘武周,他也好早点回长安。

  刘黑子守在门外。

  罗家堡的十个亲兵,还有李存孝四羌将,李逸都调回到了浩州自己身边,他有不好的预感,历史仍会重演。

  虽然现在情况,怎么也看不出裴寂怎么能大败,

  但直觉告诉他,可能要爆雷了。

  写完信,

  李逸没睡,他还在等半夜的平安烽火。

  秋九月的汾阳,已经变得凉爽。

  连讨厌的蚊子都少了许多。

  “老黑,烧壶水,喝点茶,聊会天。”

  “怎么感觉阿郎最近总是心事重重?”

  “你想家吗?”

  “想,怎么不想,天天想,我儿子都半岁了,我还没见过呢。娘子一人在家,又要当家又要带孩子,太不容易了。”老黑说道。

  还好他跟着李逸,也有了些家业,妻子曹氏在家有奴仆有佃户,不用既种地又织布还要带孩子,但一个妇人在家,没有丈夫在身边,肯定也没依靠的。

  “希望早点打完这仗,早点回家。”刘黑子笑着道,“这趟也不算白来,跟着阿郎这又得二勋,又获从九品下队副职,咱也是官了。

  回家时,那也算衣锦还乡吧?”

  “嗯。”

  夜凉如水。

  夜半,

  一柱平安烽火终于按时传来,李逸打个哈欠,“这段时间一直紧绷着,还又天天忙着抢收,累了,你也早点睡,别守着了,得保持好精神,随时有可能要战斗。”

  一夜无事。

  次日起来,又是个好天气。

  李逸又安排人继续出城去帮着征粮回城。

  午后,

  到了平安烽烟的时间了,

  李逸站在城楼,望着东边。

  烽烟起。

  只是,

  不是一柱烟。

  一二三,四,

  四柱烽烟。

  李逸咽动喉咙,感觉脑袋嗡的一下。

  四柱烽烟,这是大唐烽燧系统里最高警讯。

  出大事了。

  “快,立即派十二路侦骑,往介休方向去打探情况。”

  “传令,全城戒备,”

  “一城二堡三关,最高戒备!”

  一道道命令下达,

  李逸在城头紧张不安的踱步,相距八十里,快马也得至少一个时辰。

  虽然还不知具体情况,可李逸还是迅速的下令戒严,吊桥升起,城门关闭,

  一支支游骑派出,在浩州城二十里内游奕警戒。

首节上一节334/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