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310节

  现在他请求带兵征河东刘武周,只要三万兵,结果皇帝却又一道诏令授他凉州总管,总管九州军事。

  九州,凉、甘、瓜、鄯、肃、会、兰、河、廓也,正是平定河西李轨后,设立的九个州。

  “陛下,河西已平,杨仁恭安抚河西,又须何臣总管凉州?”李世民问。

  “黄门侍郎杨恭仁是检校凉州总管,”李渊道。

  “那臣还是陕东道大行台,分身乏术。”

  “你暂时遥领凉州!”

  听到遥领二字,李世民知道了,皇帝这不过是给他加个虚衔,什么凉州总管,总管九州,啥也不是。

  看来皇帝是要以此打消他请缨挂帅的想法了。

  皇帝又交给卢宽几道诏令。

  平定河西的安兴贵安修仁兄弟,皆封国公拜大将军。

  太常少卿李仲文与王行敏、刘世让六将,轻敌大败,丧师辱国,都被免职,除职为民,许白衣效力军中,将功赎罪。

  行军副总管李逸,不仅无罪还有功,赐绢千匹,晋金紫光禄大夫,封安定郡开国公爵,

  授灵石道行军总管,

  使持节,吕、介、浩三州诸军事,检校吕州总管。

  对这个能打胜仗,能稳住局势的年轻人,皇帝再一次破格重用。

  “并州传回来的消息,李逸在雀鼠谷围住了刘武周大将黄子英数千精锐,介休城抵抗并击退敌将寻相,

  齐王元吉也率并州将士抵抗并击退宋金刚两万人马,”

  皇帝咬着冰块,下旨恢复齐王元吉并州总管之职,命宇文歆、刘德威、刘政会、窦诞等共同协助齐王镇守并州。

  “陛下,元吉年少不知军事,大敌当前,岂能把太原交给他。臣请求立即派兵北上河东,早日扫除武周,否则贻误战机,就再难收拾了。”李世民痛心疾首。

  这个时候,还要恢复元吉的并州总管之职,这不是拿河东开玩笑吗?

  右仆射裴寂出列。

  “陛下,臣愿为陛下分忧,率军往河东。”

  “好,”李渊一口应下,“以右仆射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大将军姜宝谊为副总管,

  内史侍郎唐俭为行军长史,陕州总管永安王孝基为行军司马,右骁卫大将军、河间郡公刘弘基为行军总管,

  另李仲文、刘世让诸将,并受右仆射节制,”

  “朕并许右仆射便宜行事特权。”

  “灵石道行军总管李逸,并受节制。”

  皇帝给老伙计裴寂调了四万大军,其中在灵石的李逸一道。从陕州、怀州抽调李孝基、刘弘基两总管,也各有一万多人。

  再从关中抽调一万余人。

  总共是四万战兵,配两万辅兵,李渊也是把所有能调的家底都调上去了,关中只剩下了新编的关中十二军三万人,其中还有大半是新点选府兵。

  李渊对于裴寂还是很信任的,

  毕竟还给他派了左武卫大将军姜宝谊、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从征,

  内史侍郎唐俭做长史,也是元谋功臣,很有本事,永安王李孝基也出镇陕州大半年。

  灵石还有个福将李逸呢。

  而刘武周入侵河东以来,表现的也只能说一般。

  两个月了,就攻下了榆次、平遥两座县城而已,李仲文那还是轻敌大意中伏,一座介休城他们都拿不下,更别说太原了。

  李渊觉得之前世民有些过于危言耸听了,

  就算刘武周拉着一万突厥军入寇,可现在刘武周总共也才投入了三万余人马,太原城完全可以守的住,

  裴寂带着这么多大将、精兵,必然能够迅速改变战场形势,将敢于深入并州的刘武周军扫灭,说不定还能顺势收复代北诸州。

  只要裴寂别犯李仲文那样的错就行了。

  甚至只要裴寂兵到了灵石,那雀鼠谷里黄子英数千人马,就难逃被歼灭命运。

  裴寂总领姜宝谊、刘弘基、李孝基、李逸四行军总管兵马,不出三个月,应当能够击败入侵的刘武周军了。

  河西已平定,

  若再安定河东,

  那大唐就能腾出手来,专心先对付洛阳王世充,灭掉那个郑帝,拿下洛阳,实现两京在手天下我有的战略计划。

  李渊相信,只要大唐拿下两京,则天下大势必明,那些小股的割据势力,地方上的豪强士人,必都将归附大唐。

  不像如今,

  许多门阀世家都在骑墙观望,几面下注,而一些小豪强小士族,干脆就归隐家乡,都不肯出来做官。

  大唐现在不论是朝廷中央,还是地方州县,都严重官吏不足,许多人都还在观望,等着形势更明朗。

  廷议结束,

  李世民怒气冲冲甩袖而去,他实在无法相信,父亲宁愿让裴寂挂帅也不用他,裴寂会打仗吗?

  他除了擅长吃喝玩乐还会什么?在李世民看来,裴寂能力远不如刘文静,根本不够资格为宰相。

  更别说现在还让他去挂帅出征。

  远在千里之外的河东介州。

  六月丁未,初十,闷热无风。

  介休城头,城头唐字旌旗在热浪中低垂。

  守将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望着城外连绵的汉军营,在一旁边还有一片突厥人的毡帐,立着白色的旗帜,上面绘着狼。

  “将军,援兵什么时候能到,我们都坚守了两个月了,围城两月,粮草已绝,怎么办?”

  守将喉咙都干冒烟了,从亲兵手里接过水袋,打开就仰头猛灌,可喝了一肚子水,仍然解不得渴,更抵不得饿。

  介休城守军已经断粮三日,

  连麦麸谷糠现在都成了争抢之物,价格卖的比以前的粮食还贵。

  芒种时城外的麦子熟了,可他们却无法出城收割,更没办法征粮,介休兵力有限,守城还勉强,出城根本不是那寻相手下马邑汉军对手,更不是突厥轻骑的对手。

  几次派出去征粮的队伍,最后都没能回来,守将也只能不再派人出城。

  “实在没办法,那就找城里的大户们借粮。”

  “将军,都借了好几次了,已经借不出来粮了。”

  将军回望城中,

  城北有一白色高塔,他在这城墙上也看的清清楚楚,那白塔是城中有名的龙泉寺中的九层佛塔。

  “龙泉寺,向龙泉寺借粮,谁不知晓介休城龙泉寺最富,那道澄和尚身上的袈裟都是紫金的,紫袍上有许多金线织成。”

  龙泉寺拥有许多寺田,还有许多作坊,也放贷香积厨钱,长生库抵押典当。

  城中大户没粮了,但龙泉寺肯定还有粮,而且肯定不少。

  之前守将也一直没找龙泉寺,这些和尚不好招惹,尤其是那个住持道澄,得皇帝赐下紫金袈裟,跟并州的齐王也向来关系好。

  他的粮不好轻易借,可现在顾不得了。

  “你带人去龙泉寺跟道澄借粮,先借三千石,战后必还,按寺中借贷规矩给他利息。”

  “将军,龙泉寺的粮可不好借,先前我们去借粮,连寺门都没进,就被赶出来了,他们有护法武僧。”

  “你们是愿意饿死,还是想吃上饱饭?武僧?他们的僧棍,难道还比你们的弓弩更强?”

  “真要硬借?”

  “真要饿急了,人都能相食,还怕几个秃驴,他们要是再敢阻拦,直接杀无赦,老子正好抄了他的庙,多少粮都拿来充公。”将军咬牙骂道。

  

第291章 佛幡缒城

  夕阳西下。

  介休北城龙泉寺的暮鼓正咚咚的响着,虽然围城两月,但龙泉寺似乎并未受到影响。

  晨钟暮鼓,每日依然十分准时。

  城楼上,介州刺史张询愁眉不展,这位四品介州刺史揉了揉饥饿的肚皮,望着城外的敌军连营,再弄不到粮,不用敌人攻城,介休城将不攻自破。

  “去龙泉寺!”

  张询按着横刀走下城楼,他决定亲自出面,

  明光甲叶片随着步伐哗啦作响。

  点齐三百甲兵,直奔城北大寺。

  龙泉寺香火鼎盛,寺庙占地很广,寺中有数座粮仓,据传贮粮可供千僧食用十载。

  夕阳映照在黄色的寺墙上,

  张询带兵来到寺前,能在城北占据很大一块地,这寺关系很硬。不是情不得已,张询不想来惹他们的。

  参军上前,向僧人道明来意。

  僧人望了张询和他身后的三百士兵一眼,转身匆匆进去禀报。

  很快,

  住持道澄一身紫衣出现,

  一百名武僧手持齐眉棍,棍头包着铁,他们涌了出来,在寺门外排开。

  “阿弥陀佛!”

  “道澄大师,敌军围城已久,军中乏粮,张刺史欲向龙泉寺借些粮食。”参军上前道。

  道澄光头锃亮,“我们龙泉寺也有许多僧侣、净人要供养,围城两月,龙泉寺也没收到夏粮租子,先前借出去的粮,也没收回,现在无粮可借给张刺史。”

  “道澄大师,还望能够同舟共济,借些粮食。”

  “张刺史带这么多甲兵来,这是要来抢粮?你们可知,律法规定,抢劫寺产,会是什么罪行?”

  他身后,一百名武僧提起包铁齐眉棍在地上重重的一顿,发出一片肃杀之声。

  旅帅按着刀上前几步,来到道澄面前,“老子只知道,现在是战时,违抗军令者,斩!”

  一名僧人上前,“谁敢!”

  旅帅拔刀,

  横刀挥过,那名上前的武僧喉咙鲜血飞溅,被切开了喉咙,睁大着眼睛倒下。

  道澄眼睛猛然睁大了些,

  “佛门净地,你们敢谋杀僧侣!”

首节上一节310/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