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卢宽给两人倒了一杯茶。
“你先退下。”李渊对卢宽道。
殿中就剩下了父子二人。
“刘文静此人,朕忍他很久了。当初时机未到,朕一直不愿仓促起兵,可你和刘文静左劝右劝,一次次的逼迫朕提前起事,结果什么都没准备好,
你大哥四弟五弟,还有你三姐她们都不在河东,五郎智云因此被擒杀。”
“还有当初刘文静坚持主张朕向突厥称臣,数万突厥南下攻打太原,是朕把所有城门打开,设下空城计,这才吓退突厥人,
我起兵之初要拥立隋帝,打隋的旗号,始毕可汗却非要朕称帝他才支持,朕不同意,刘文静居然跟突厥人穿一条裤子,发动兴国寺兵闹事,逼迫朕答应突厥,否则就不跟随朕起兵。”
李渊对刘文静不满的地方还有很多。
当李世民听到皇帝跟他说出这些话时,冷汗直冒。
父子俩人都清楚,当年李渊身边的儿子只有李世民,建成元吉在河东。李世民劝李渊起兵劝了四次,刘文静劝了五次。
甚至后来谋划先向突厥称臣以换取突厥支持,这事也是李世民谋划,刘文静在外执行。
而当初和突厥人达成的那个协议,攻下长安,土地人口归唐公,金银财物归突厥,这也是刘文静先跟突厥可汗达成,然后才上奏李渊的,这个事情李世民比李渊参与的更多。
从起兵之初,一直到如今,大唐和突厥关系,一直是由刘文静主导的,实际更多是李世民主张。
而现在突厥要跟大唐全面开战,始毕可汗死了,处罗可汗继位后仍然出兵支持梁师都侵灵州,支持刘武周侵太原,
唐突关系崩坏,
李渊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对向来主张称臣突厥的刘文静也是更加不满。
加上刘文静罢相后,各种跟裴寂的针锋相对,只要裴寂支持的他就反对,完全就是感情用事。
裴寂那句天下未定,外有劲敌,突厥入侵,如果赦免刘文静,定会留下隐患。
到底是何隐患,李渊心知肚明,虽然不一定,但有可能。
刘文静一直攻击裴寂,李渊又何尝没听出来他实际是在抱怨皇帝不公,
再加上李世民让皇帝警惕打压,刘文静是他的心腹,还跳的这么厉害,那必须杀他。
杀刘文静还有一个意思,
就是代表着皇帝对突厥态度的再次转变,以前不得不虚以委蛇,但现在崩了,那也该强硬,刘文静这种一惯主张向突厥称臣派,就要先弄死。
李渊有太多理由杀刘文静了,如果仅是一条,李渊可能都忍了。
但现在,他不忍了。
尤其是次子从长春宫三百里急驰回来,还带刀闯宫,这已经越分让李渊不会再留刘文静了。
“陛下,能否念在他往日功劳上,将他流放益州或是岭南,对他的家人不牵连?”
“谋反,十恶不赦!”
李世民失望无比的跪坐在那,他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许久。
“陛下,李仲文兵败雀鼠谷,九千战兵全军覆没,如今平遥陷落,介休被围,
李逸虽稳住后军,及时进驻了灵石、霍邑,守住了阴地关、汾水关,但他也就几千战兵,无法再救援介休,也无法收复平遥、榆次,增援太原。
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若就此弃之,臣愤不平。
请给儿臣精兵三万,必讨灭武周,克复平遥榆次,保太原无忧。”
李渊却道:“你这三百里奔驰回京,也辛苦了,先回西宫看看长孙氏和承乾吧,至于河东战事,明日廷上再议。”
等次子退下,
李渊一把将案上两人的茶杯全扫到地上,皇帝十分喜欢的巩县窑绿瓷琉璃器被摔的四分五裂。
卢宽进来。
“让朕静静。”
卢宽低头退下。
他不知道刚才皇帝和秦王在殿中说了什么,会导致秦王离开的时候还满脸难看,而皇帝又在这摔杯子。
李渊好一会才平复了心情。
案了摆了许多加急奏疏。
王世充数攻伊州,归附大唐的原李密旧部张善相,粮尽,援兵不至,城陷,张善相骂王世充一直到死。
伊州,在洛阳之南。
李渊长叹一声,提起朱笔,赐其子袭爵襄城郡公。
除了伊州失陷,义州也被王世充攻取。义州,就是新乡,在黄河以北,紧挨着卫州,如今山东道安抚大使李神通和黎州总管李世绩,就龟缩在黎阳呢。
王世充在拿下义州后,又派兵攻西济州,这是在洛阳北面,怀州西的济源,不久前王世充将丁伯德以县来降,大唐置西济州授他为刺史,现在王世充又发兵来攻。
李渊提起朱笔批复,速诏刘弘基率兵救之。
又拿起一封奏疏,
却是安兴贵安修仁兄弟破凉州,俘虏李轨,河西传檄而定。这本是好事,可太子李建成在原州萧关接应,一边防御突厥。太子的行军长史、检校凉州总管杨恭仁上奏,太子驰猎无度,天气暑热,士卒不堪其劳,逃者过半。
杨仁恭的这道奏疏,让李渊有再摔几个杯子的冲动。
他处心积虑,让太子率两万人前往萧关,一边接应河西,一边防御突厥,这也是给他军功,让他增加威望,
结果现在搞出一个驰猎无度,士卒逃亡过半来,如何不气。
河西平李轨,他是一点忙没帮上,全是安兴贵空修仁兄弟搞定的,李建成在萧关驻守,把士卒弄的逃了一半。幸好河西顺利,灵州那边自己也击败了梁师都进犯,
否则真有紧急情况,指望建成支援,那岂不是要命。
李渊喘了好久粗气,才平复了些心情,提起朱笔御批,令杨恭仁检校凉州总管,安抚河西,安修仁安兴贵执李轨及其子弟入长安。
顿了顿,又写道,以安兴贵为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凉国公,赐帛万段,安修仁为左武候大将军、申国公。
诏太子回朝!
一连串的坏消息,
李渊叹气,从案上一个紫檀木盒里拿出几份奏疏,却都是与李逸有关的。
李仲文分兵,轻敌中伏全军覆没,李逸率领后军却还能稳扎稳打,反困住了刘武周大将黄子英数千精兵在雀鼠谷。
李逸没有冒进,分兵守住霍邑、灵石,驻守阴地关、汾水关,这个表现让李渊非常满意,要是李逸那一万多战辅兵也没了,可能灵石介休霍邑都已经失陷了。
思索一番,
李渊提朱笔:李逸可授金紫光禄大夫,晋安定郡开国公,赐绢千匹。
第290章 宜摄九门总司八校
陷伊州陷义州,陷榆次陷平遥。
介休被围,太原被围,谷州被围,西济州被围,
太子在原州因驰猎无度导致士卒逃亡过半。
心力交瘁,
皇帝一晚上都没有睡好,次日顶着两个黑眼圈早朝。
早朝过后,召一众宰相重臣廷议。
皇帝双眼布满红血丝,有些无精打采的扶着龙纹凭几,看着丹墀阶下乌纱幞头攒动的紫袍重臣们,
他打开鎏金冰鉴,从里面拿出一块冰,扔进嘴里含着。
那丝丝凉意总算让他精神了一些。
“陛下,臣愿假精兵三万,荡平武周,安定河东。”
廷议一开始,李世民就迫不及待的出列请求挂帅征河东。
尚书右仆射裴寂抬眼,举着象牙笏出列。
“陛下,昨日秦王带刀闯宫,惊扰圣驾,臣请有司议罪,王子犯法,当与庶民同罪。昨日当值监门校尉已被宫门斩首,秦王也该问罪。秦王说是误带刀入,若按八议减罪,那当处徒刑三年,可以铜赎罪,罚铜二十斤。”
李渊嚼冰块,嘎吱嘎吱响。
“大理少卿孙伏伽何在?”皇帝点名。
大理卿郎楚之安抚山东不在朝,便点了这位少卿。
罚铜二十斤,对于秦王来说,这不值一提的小事,可如果因为这事定罪,那就远不是二十斤铜的事。
孙伏伽出列。
面对这个烫手山芋,他直言道:“陛下若是念秦王之功绩和皇子身份,便不由法司依法律处断。
若依法律,大唐律中并无专讲误带兵器入宫禁的条文,只能援引职制律中御前过误诸条,可以比附量刑,诸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者,医官绞;诸造御膳,误犯食禁者,主食者绞;诸御辜舟船,误不牢固者,工匠绞。
按律,上述过误都属十恶中大不敬,不得八议减刑。
然带刀入宫,律无正条,十恶也不载,只是与上述诸御前过误比附类推,故仍可进行八议。”
孙伏伽也聪明,
他提出没有明确律法条文规定该定什么罪,这事得大臣廷议,按八议减罪。
山芋又递出去了。
李渊、裴寂也并不是真要杀了李世民,只是要借这事点一点他。
于是一番廷议过后,结果是秦王并非故意带刀入宫面圣,所犯又非十恶,可以免死。
甚至念及秦王的皇子身份和功劳,只罚铜二十斤。
李世民黑着脸跪坐在那,听着大臣们议他的罪。
等最后结果是罚二十斤铜,他脸更黑了,他们就是故意要让他难堪,要打压他的威望。
李渊嚼着冰块,将儿子的表情尽收眼底。
可一想到太子在原州,驰猎过度导致过半士卒逃散,他嚼冰块又加了些力度。
嚼完一块冰,李渊缓缓开口。
“希望秦王引以为戒,不要干犯律法,一会记得把二十斤铜交了。”
“臣遵旨,”李世民咬牙出列拜道。
接受完这羞辱,他继续请求带兵。
皇帝将面前的一道明黄卷轴交给卢宽宣读。
“京室殷阜,钩陈严秘,肃遏警巡,职务尤重。然而玉门遐阻,控御垂荒,金城冲要,尉候攸属。宣风作牧,亲贤是寄。太尉尚书令雍州牧陕东道大行台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秦王世民,地实藩枝,任惟心膂。职参三事,功著二南
宜摄九门,总司八校。抚莅河右,允兼望实。可使持节凉甘爪鄯肃会兰河廓九州诸军事凉州总管。其太尉尚书令雍州牧陕东道行台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如故。”
李世民一时愣住。
当初他征薛举大捷,正要横扫陇右河西时,皇帝一道诏令,调他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