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金伐宋,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80节

  但前两日夜间那场大战不同以往。

  因为以前战斗再紧张,再严酷,他的身后还有魏胜,他的身边还有张白鱼、石七朗、张小乙等战将,还有亲手编练的兵马一起奋力作战。

  换句话来说,那时候刘大郎心里是有底的。

  而前两日夜间时真的是两眼一抹黑。

  刘淮根本不知道看着妥当的天平军将领是否会在下一刻就扭头便跑,不知道排列整齐的阵列会不会一触即溃,在如此黑暗的乱军之中,生死就只能由天命了。

  所以他当时也是真的紧张,却又被环境所感染,也就情不自禁的哼唱起了一首红歌。

  可不成想如此混乱的战场上,竟然还有人听见。

  此时见辛字军将士起哄,刘淮倒也不怯场,径直站在了一辆辎重大车上,高声说道:“潘五郎,匕首依旧与你。我愿赌服输,既然大家都想让我唱,那我就起个家乡的调子,献丑了!”

  随后,粗狂缓慢的歌声响起。

  正是:

  “烽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倾耳听,

  倾耳听。

  晴天响雷作金鼓,

  大江扬波作和声,

  天平英雄驱虎豹,

  舍生忘死保太平,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刘淮并没有专门学习过唱歌,而且这首歌的确是比较老了,导致他不止中间有忘词唱错临时修补的地方,甚至连后两段都忘的一干二净了。

  但这首歌歌词简单,朗朗上口,刘淮只是唱了两遍就有人来和,唱到第三遍的时候,全营一千多官兵竟然同时来唱。

  辛弃疾一开始还觉得这首歌太柔了,哪里有战歌的样子?战歌都是配着铜琵琶铁绰板唱的。而且词句也太白,连个典都不用这还像话吗?

  可以说这首像诗不是诗,像词又不是词的小调创作思路与辛弃疾是完全相反的。

  但辛弃疾看着那些已经开始跟着哼唱的大头兵们时,才恍然大悟。

  这首歌本来也不是觥筹交错曲水流觞时,文人之间的相互应和,而是对处在文盲与半文盲之间的普通士卒所唱的一首赞歌。

  就如同除了刘淮没有人对普通士卒说过他们的死会重于泰山一样,也从来没有人以英雄而称呼他们。

  他们自己也不会认为自己是英雄,他们只会在将主的命令下行军、作战、吃饭、睡觉,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而如今,这些士卒虽然依旧有些浑浑噩噩,却终于有人明确的承认他们,并告诉他们:你们做的对!你们是保太平的英雄!我愿意歌颂你们!

  这对于普通大头兵来说,这已经算是了不得的夸耀了。

  刘淮唱了几遍之后,又十分伟人派头的挥了挥手:“诸位英雄人物莫要再唱了,好汉也是要吃饭的,且去扎营立寨,烧火做饭!各级军官,都出来办事!”

  众人轰然应诺。

  辛经纬凑到族兄辛弃疾面前,低声说道:“阿兄你真不管管?再这么下去,没准辛字军就要变成刘字军了。”

  辛弃疾苦笑摇头:“没关系,刘大郎马上就要走了,最迟到费县就会分道扬镳。”

  辛经纬心下一松,却又怅然若失起来,他不由得望着那刚刚从粮车上跳下来的身影喃喃说道:“与之为友则心安,与之为敌则惶恐,近之如身处火焰炙烤,远之如坠于三九冰窟,阿兄,你说天底下如何会有这种人?”

  辛弃疾一时间只能默默点头。

第150章 只有相随无别离

  八月十五日清晨,后方传来了一个消息。

  耿京终于回到了军中。

  据军使所说,耿京断后落水之后,一直顺流而下,躲在了安子河西岸的蒙山中,因为黑灯瞎火而迷失了方向,在蒙山中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但因为有许多溃兵也往蒙山中跑,所以这几日耿京也没有闲着,一边收拢溃兵,一边寻找道路,在昨夜成功走出了蒙山,回到了安子河畔。

  耿京原本还以为天平军已经兵败如山倒,被打得稀碎,他都做好了重头再来的准备了,却惊喜的发现,天平军的大旗依旧在安子河两岸高高飘扬。

  耿京惊喜交加,被簇拥着回到军营中,见到天王军虽然被重创,但如林军保存的相对完整时更加高兴。

  再之后叶师禅感于耿京亲身断后的恩义,见面之后直接大礼相拜,彻底放下独立的身份,率领不到一千的残兵败将正式成为耿京的下属。

  至于其他军头在损失严重之下,也不敢再违抗耿京,甚至连腹诽耿京以邻为壑都做不到。

  因为耿京的天王军也是损失惨重,甚至耿京本人都九死一生。

  耿京也万万没想到,他遭遇惨败之后,威望竟然还上升了一些,不由得大喜过望。

  但大败之下,哪里能所有事都一番平顺呢?

  千头万绪之下,耿京又是熬了一夜才继续与诸将定下前进的章程。他正要好好歇息之时,张安国又摸过来进谗言了。

  张七郎一般不留隔夜仇,但挨辛弃疾那一巴掌已经是好几天前的事情了,此时这厮脸上还没有消肿呢!

  耿京听完张安国对辛弃疾甚至刘淮的诛心之言后,愈加烦躁,深深觉得张安国这厮心眼越来越小了,他要是统军的能力有没事找事的能力如此强大就好了,呵斥两句后,耿京干脆用吃饭的木碗把张安国砸了出去。

  但张安国狼狈出帐时候最后一句话还是深深刺进了耿京的心里。

  “大哥,夺大权这种事,从来不是要看想不想,而是能不能。无论是谁有这个能力,就会有无数人在旁边撺掇,借此水涨船高。大哥要三思啊,须知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他娘的啖狗屎的腌货。”耿京一边嘟嘟囔囔骂着张安国,一边带着一丝危机感进入了梦乡。

  但八月十五日中午时,辛弃疾所部将缴获的战马、盔甲、旗帜全都送回到中军时,还是瞬间打消耿京所有的猜忌。

  因为算了算时间,辛弃疾将这些东西送回来时,耿京已经回军的消息还没传过去。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耿京既是没有在军中,辛弃疾依旧在尊重中军权威。

  而这些缴获,尤其是旗帜的送达,更是让天平军全军振奋鼓荡起来,诸将一扫之前对金军的畏惧,纷纷进言去追击金军。

  耿京当然知晓他们的小心思。

  想喝费县的头汤嘛!

  但之前刘淮的言语也传到了耿京的耳朵里,再结合初次见面时的所言,以及这次大败所造成的触动,终于让耿京下令决心去建立制度了。

  所以耿京当即表示,谁想去费县都可以,到时候一律归辛弃疾节制,不用想,辛五郎一定会严肃军纪,做了不该做的,拿了不该拿的,死了别怨我耿京。

  而耿京作为大头领要在安子河畔继续收拢军队,直到军粮吃完为止,明显是要借机兼并兵马。

  好嘛,两头堵。

  先不说天平军诸将皆是心思百转。

  在八月十五日中午时,千余天平军士卒,终于走出了蒙山山口,抵达了费县。

  轻松渡过浚河后,再次穿过一片丘陵地带,费县县城近在眼前。

  而到了此时,辛字军才惊奇的发现,费县竟然毫无防备,城门都没有关。

  辛弃疾率军轻易冲进了城,将费县知县堵在了县衙,轻易斩了这女真人的首级。

  略略审问了吏员之后,刘淮才发现他们根本不知道仆散达摩已经率领金军败退了,不由得心中一定。

  虽然在一路上已经斩俘了大约九百女真骑兵,但还是有一千多骑兵逃出了生天。要万一是有女真人真的手段了得,懂得壮士断腕的道理,将一千多变成哀兵的骑兵带出来该如何是好?

  若是错误的估算战力,将这一千骑兵排除在外。等到决战之时,这千把骑兵咬牙切齿的杀出来,事情就大条了。

  但现在看来,女真人已经慌乱到溃败的程度了,以至于都没有人将消息告知费县,让他们做好准备。

  “金贼势穷了。”刘淮将长刀挂在得胜钩上,在马上一拱手:“辛五郎,耶律二郎,费县已下,我要去我的战场了,咱们就此别过。”

  辛弃疾与耶律兴哥连忙还礼,却见刘淮引着管崇彦、庞如归、罗怀言三人,各自带着一匹备马,向东疾驰而去。

  两人望着刘淮的背影,皆是怅然若失。

  但刚刚攻城略地,两人的事情实在是繁忙,整顿完军纪,清点府库,安抚百姓后,已经到了十六日中午。

  又是休息一番之后,耶律兴哥来到了辛弃疾面前,说要告假。

  “什么?你要抛下你的契丹骑兵去哪?”

  辛弃疾被惊得目瞪口呆。

  “不是抛下俺的部族,而是想要去见识一下刘大郎真正的能耐。”耶律兴哥扶着腰带说道:“他总是在说他那一套是对的,俺这些天一路跟着看来,他确实是对的,但刘大郎究竟对到什么程度,还是要在战场上看一看。”

  辛弃疾放下手中毛笔,偏头想了想:“你不能去,我刚刚任命辛经纬为辛字军副头领,他可以规制好辛字军,却无法压制即将到来的天平军大部。

  如果要安民,费县可以算作根基之一了,万万不可糟蹋。所以需要你亲自率契丹骑兵,以作协助。”

  耶律兴哥点头之后却立马觉得不太对:“不对啊,这些事儿你一个人不就都干了吗?那些腌哪敢在你面前搞三搞四?哦,你要去哪?”

  辛弃疾从容说道:“我自然是要去看看刘大郎的真正能耐。”

  耶律兴哥张了张嘴巴,觉得辛弃疾这厮真的是道德沦丧,不当人子。

  我不动你不动,我一动你乱动是吧?

  “耶律二郎莫要作态,你就算看明白刘大郎的本事,你有办法改变天平军吗?或者说有这地位与能力吗?耿大头领会信你吗?”辛弃疾披上铁裆,又为自己环绕臂铠:“这种事只有我才行,所以这次我去。”

  耶律兴哥仔细思考,沮丧的发现辛弃疾说得真特么对。

  “也罢,俺替你镇场子。不过俺虽然不去了,但还是得让副将李乙真金去一趟。”

  “行,我交待下军务,两刻钟后出发。”

  辛弃疾竟有些迫不及待之态。

  其实辛弃疾不让耶律兴哥去还有一个原因。

  他担心这厮见识完刘淮的本事后就直接改换门庭,带着契丹人一起投靠忠义大军去了。

  别说不可能,耶律兴哥可是在那艰难一夜后,第一个去与刘淮套近乎的将领,速度比他辛弃疾还要快。

  更别说胡人还有刻在骨子里的强者为尊的思想,耶律兴哥只是跟耿京搭伙过日子,又不是誓死效忠,为啥不能跳槽。

  但如果耶律兴哥真的这么干了,那肯定会影响天平军与忠义军的关系,两边起摩擦甚至反目成仇都有可能。

  所以,辛弃疾要提前做好防范。

  如果耶律兴哥知晓辛弃疾所想,一定会极度无语。

  那忠义大军明显就是个有规矩的,此时投靠过去,哪能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

  大丈夫投效,可是要托生死,定始终的。

  哪有那么简单就能下定决心?

第151章 男儿本自重横行

  八月十六日午时,也就是在辛弃疾等人从费县出发的同一时间。

首节上一节80/32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