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金伐宋,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231节

  一时间,三人皆是默然无声,只有砰砰的心跳声与偶尔的马嘶声互相连接。

  “这……这……这是船……”李继虎结结巴巴的说了句废话。

  “怎么……”曹大车也是瞠目结舌。

  在这一瞬间,三人猛然明白了金军为什么要费尽心力,派遣那么多的游骑,设置如此多的哨卡来遮蔽这片区域;也明白了圆木的作用是什么;更明白了近在眼前的危险。

  陆地行舟,竟然是陆地行舟。

  要知道,李道与王怀都是老江湖了,他们不是不知道有陆地行舟的法门,而是根本就没往那边想。

  占据大江上游的洞庭湖水军在长江中几乎是无敌的,所以能警戒的区域极大,上下数十里范围内顷刻可至。

  金军若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起码得让船在陆上行进近八十里,才能从乌江县到裕溪口。

  实际路程只会更长,一个小斜坡,一块巨石,一条小溪会成为致命的障碍。

  所有人万万没想到的是,金军在十一月十三乌江县打败之后,竟然片刻不停,催动百姓苦力签军伐木拆梁为轮,只用不到二十天,就将不知多少的车船运向了大江上游。

  管崇彦不知道的是,金军其实并不是从十一月十三日才开始准备的,是从十一月九日水军一到就开始行动了。

  可即便如此,即便中间有小河与沟渠可以连接,根据这年头可怜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仅为此事,淮西百姓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人死无葬身之地了。

  哪怕在路边见到京观首丘,管崇彦都不会觉得奇怪。

  “走!”依旧是管崇彦最先反应了过来,立即咬牙说道:“去裕溪口,我要亲眼看看,金贼到底运过来多少水轮船!”

  三人复又准备沿着裕溪向东,然而因为东关在裕溪北岸,所以东关到裕溪口的通道也在北岸,沿途肯定是金军聚集之地。管崇彦即便有通天彻地之能,也不敢就这么直愣愣的走过去。

  三人脱光衣服浮马渡河之后,草草擦拭水渍,穿上衣服后就直接顶着冬日的寒风一路向东,终于在两刻之后,遥遥看到设置在裕溪中的庞大水军营寨。

  此处距离裕溪口还有数里,营寨周围都有高大木栏,在大江对岸根本无法探查,而就算有宋军探骑抵达,并且躲过了密集的金军游骑,也会认为这是一座夹河而立的营寨。

  谁也不会想到,这座庞大的营寨中,裕溪已经被人为拓宽,并且塞进去了许多金国水军的水轮船。

  管崇彦之所以能认出来,还是因为他可以越过木栏,看到升起了小半面白帆。

  “不对,金贼水军打开船帆了!他们为什么要打开船帆?!”管崇彦惊愕当场,并且迅速意识到了一件事情。

  金国水军要发动进攻了!

  他们现在就要发动进攻了!

  三人来不及多想,在金军游骑已经发现他们并且已经有围拢上来趋势之前,迅速驱马狂奔。

  管崇彦等人运气不错,在一座荒废的渔村中找到了一艘渔船,连马都来不及带回去,三人就直接登船摇橹,一边顺流而下,一边奋力向对岸驶去。

  无论如何,他们都要在事情无法挽回之前,将这个要命的消息带到对岸。

第392章 南北安危限两关

  “李继虎,如何是你?”听闻游骑上报后,何伯求亲自驱马而出,在芜湖城内渡看到李继虎后不由得大吃一惊。

  洞庭湖水军老将杨钦同样在侧,眼见如此情状,心中莫名发慌。

  果然,下一句李继虎就说道:“金贼水军已经有一部通过旱地行舟到了裕溪口,他们已经扬帆,立即就要对洞庭湖水军下手了!”

  作为曾经的沂水大豪,何伯求也是不缺内河作战经验的,立即就意识到了洞庭湖水军所面临的巨大危险。

  “都统郎君现在正在东采石大营。”何伯求语气急速说道:“管崇彦呢?他撑舟子去东采石了吗?”

  李继虎即便裹着毯子烤着火,却依旧冻得瑟瑟发抖,此时咬牙说道:“正是,俺是游上岸的,七哥连岸都没有靠,就顺流而下了。”

  何伯求严肃转身,对脸色发白的杨钦正色说道:“单靠管七郎一人不保险,我派遣军使走陆路,将军派遣军使走水路,一定要将这个要命的消息告知都统郎君!”

  杨钦点头,随即对身侧的亲兵说道:“快去!”

  何伯求喘了两口粗气,强行平复了心情之后方才说道:“不过还好的是,芜湖城在裕溪口上游,金贼出兵之后,杨老将军也出兵,自上游而攻即可。杨老将军现在就可以备战了。”

  杨钦目眦欲裂,脸上花白的胡须根根暴起,如同在经历一个艰难的抉择后,从牙关中挤出几个字来:“不对,何大管,现在应该是靖难大军来速速备战。”

  何伯求愕然:“这是为何?”

  杨钦盯着何伯求的眼睛:“你们自山东而来,不晓得淮西山川地理……”

  数十里以北的东采石大营,管崇彦与曹大车二人没有辜负其余人的希望,在大江上顺流而下,有惊无险的抵达了当涂。

  大营中,自虞允文以下诸将正在做最后的准备,为明日即将开始的大战查漏补缺,此时听到如此消息,皆是相顾骇然。

  “裕溪口虽然不如大江乃至芜湖水宽阔,却也足以让船队快速驶出,我来之时金贼已经升起帆来,还望诸位将军早做准备。”

  裹着一张毯子烤火的管崇彦断断续续将所知情报都说完之后,端起一碗姜汤猛灌,随即几乎脱力一般瘫坐在了椅子上。

  刘淮脸色也是难看至极,他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给金军预备的大惊喜还没有使出来,金军给他们预备的惊喜就已经怼到脸上来了。

  刘淮强自平复心情,在舆图前观察了一下山川地势,随后说道:“金贼就是冲洞庭湖水军而来的。如果金贼占据上游,则无论是江心洲水寨还是采石水寨皆不可守……不对,江心洲也保不住。”

  这就是上游对下游的压制力了。

  处在上游的水军有一百种方法弄死下游水军,最简单的一种就是放火船。

  江流就会自然而然的带着火船,撞到水寨围栏上,撞到浮桥上。一艘两艘可以拦截,十艘二十艘同样可以拦截,但一百艘二百艘,乃至千艘堆满稻草的小船呢?

  别说浮桥,水寨都会陷入一片火海。

  而洞庭湖水军若是出战,则必须得面对一个事实,金国水军并不是傻子,他们肯定不会只是自上游出战,而是上下游同时出动,对洞庭湖水军作夹击。

  “为今之计,只有两个选择。”刘淮见其余几名军将依旧沉浸在惊骇中,也只能说出了自己的判断:“第一个,洞庭湖水军全军自姑孰溪退入丹阳湖,同时放弃江心洲,在东采石与金贼马步军鏖战。”

  这个计划最为稳妥,而且可以按照杨钦的路线,自姑孰溪入丹阳湖,复又从丹阳湖过芜湖水入大江,从而再次占据上游。

  但缺点就是将江心洲让了出来,金军有了前进基地后,必然会对东采石发动猛攻,到时候淮西军与池州军能不能撑住,那真的不好说。

  “第二个,洞庭湖水军出战的同时,杨钦老将军率另一部从更上游的芜湖城出发,从后方进攻金贼。”

  这个计划稍稍有些冒险,因为这必然会展开一系列混战,宋军与金军将会丧失所有阵型,卷成一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上好五花肉,同归于尽都不奇怪。

  李显忠开口说道:“然则无论哪种办法,靖难大军都不可能从裕溪口渡江了。”

  第二种方法因为杨钦参战没有可用渡船自不用说,如果洞庭湖水军选择用第一种方法,暂时退避以保全自身,那么金国水军在占领江心洲的同时,也会有余力在靖难大军强渡长江的时候反应过来,到时候金国马步军与水军一起来半渡而击,靖难大军全会折在裕溪口。

  刘淮摇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能再找机会了。”

  所谓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现在靖难大军的士气已经被鼓动起来,如果临阵退缩不异于明白了告诉士卒,金军比我军强,对士气是极大的打击。

  但刘淮也没有办法,总不能为了保存士气,就将麾下兵马往火坑里推吧?

  李道也看着舆图,此时终于摇头:“刘大郎,你久在山东作战,不知道淮西山川地理,看似我军有的选,其实却并没有。”

  说着,李道举手指向了舆图上的巢湖:“绝对不能让金贼水军进了巢湖,若是让金贼平定巢湖,将杨春、梁子初他们全都杀光,那么金贼就会在合肥站稳脚跟,淮西不复大宋所有。

  如果选择第一条路,那么金贼就会直接有水军入巢湖。

  而若是选择第二条路,金贼水军在与我军杀得两败俱伤之余,即便难以渡江来攻江心洲,也会有马步军封锁裕溪口,接下来不可能再有机会让靖难大军渡江。

  若是再过十年,金贼在巢湖将水军练至大成,则可通过裕溪直入长江,江南危矣。”

  在场诸将或者熟读史书,或者通晓军事,立即就明白了李道所言。

  合肥与巢湖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了。

  三国魏吴在此厮杀不说。

  后世元末明初的时候,朱元璋所率的巢湖水师就是从这条线路出发,一路顺流而下。巢湖水军大将俞通海摧枯拉朽的攻下了各个水寨,并且一举攻克才是,乘胜攻取太平州,成功渡江。

  刘淮心中一沉。

  确如李道所言,看起来有选择,但路其实只有一条而已。

  虞允文在沉默片刻之后,艰难出言:“李将军,事情没有到那一步,洞庭湖水军可以先行撤退,再从长计议。”

  李道直接起身,甲叶子哗啦作响,双目也随之赤红:“虞相公,洞庭湖水军愿为大宋奋战至死!末将请将令!”

  刘淮心中感叹。

  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在李道既然决定化佯攻为主攻,以自身为饵来为靖难大军拉扯战术空档,吸引金军主力,刘淮又如何能退缩呢?

  “靖难大军即刻渡江攻裕溪口,末将请将令!”刘淮起身,同样大声说道。

  帐中诸将只是神情严肃的看着这一幕,复又同时将目光投向了身在主座的虞允文身上。

  虞允文还没有回答,就听到营寨之中一阵号角声,这是敌军有异动的信号。

  李显忠心中一动,立即掀开帐门,大踏步的走了出去。

第393章 此去泉台招旧部

  李显忠背着手,在大帐外的望楼上看着大江对岸的金军大营从蛰伏中渐渐苏醒,虽然长江宽达数里,可宋军这里依旧能听见隆隆鼓声。

  一条烟线由南向北而来,之前聚集在裕溪口的金国马步军也在向金军西采石大营汇聚。

  李显忠在寒风中肃然而立,仿佛回到了十九岁时,那是在延安城中,城外则是女真战神完颜娄室所率的数万大军。

  那是金国最为强盛的时候,当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随后征战多年,虽然也有危险,可金军毕竟不复当年之勇,随着开国一辈的渐渐老去,金国这只猛虎也进入了迟暮。

  而如今,恍惚间,猛虎又回来了。

  虞允文走出中军大帐之后,先是眯着眼仔细看了看大江对岸的金军营垒,随后也不再言语,与李显忠并肩而立。

  虞允文也知道,论军略,李显忠胜他一百倍。

  “怎样?”虞允文问道。

  李显忠紧了紧身上的大氅:“不是虚张声势,金贼要来了,他们不只是要在今日覆灭洞庭湖水军,而且还要顺势攻打江心洲!”

  “李统制。”少顷,虞允文最先反应了过来:“你说实话,若金贼前后夹击洞庭湖水军,你们有几成胜算?”

  “若是被堵在水寨,毫无胜算。”李道虽然知道现在事情紧急,却依旧沉稳:“若是在大江上迎敌,有两成胜算。”

  “两成……”李显忠低声重复了一遍。

  “只有两成吗?”

  虞允文站起来,来回踱步:“只有两成的话,那老夫还得劝你一句,千万不要浪送,今日之事,还是可以从长计议的。即便是退了,也不是逃脱,最多只是避战罢了。”

  “而且罪也不在洞庭湖水军。”李显忠也接口说道:“此事咱们已然棋差一招,此非你一人之过。”

  “逃跑?”

  “避战?”

  李道低下头冷笑几声,猛然抬头:“你们可曾见过畏战的岳家军?”

  岳家军。

  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称呼让跟出来的众将一时沉默,而虞允文与李显忠更是有些恍惚。

  毕竟,虽然赵构与秦桧不停的在删除岳飞军功,可如何能挡得住天下悠悠之口?更别说这两人都是从靖康年间到绍兴十年的亲历者,如何不知当日岳家军距驱逐鞑虏恢复中原只差了那么一丝丝了?

  可现在哪里还有岳家军?

  若是真的有十万岳家军在大江东岸,现在完颜亮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转身逃跑才对!

  “我们岳家军什么恶仗险仗没打过?死中求活之事也没有少做。”李道朗声说道:“两成胜算足够了。”

  “洞庭湖水军自然会战至最后,上不负家国天下,下不负黎民百姓!”

  掷地有声的宣告之后,李道向前一步,在冬日的寒风中再次拱手出言:“末将请出征调令!”

首节上一节231/32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