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向刘淮解释道:“朝中下令,嘉奖靖难大军忠义之举,而且还要靖难大军南下至临安受赏。”
李道张大了嘴巴,信件从手中滑落。
刘淮探手接过,一目十行的看完,不由得长长舒了一口气。
他坐下喝了一碗茶水之后,方才环视帐中诸将说道:“你们这表情吓我一跳,我还以为金军已经过江了呢!”
今天下午如果没码完,应该就只有一大章了
第371章 官家宰相有思量
虞允文脸色稍稍好转,对刘淮说道:“刘大郎,你应该知道朝中是什么意思吧。”
刘淮复又饮了一口茶汤笑道:“这是正经旨意,由中书舍人制词、书行,又有给事中书读,还有宰执副署,说明宫中朝中的意见已经一致了,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宋朝皇帝下旨也不是批个条子就成的,也是需要走程序。
简单来说,需要中书舍人来起草旨意,再由给事中审核,然后再由宰相署名。如果事情复杂,还得需要台谏弹劾。
在整个流程中,各个环节都对军中的权利构成制度性的监督与制衡。
当然,这只是对于一般皇帝来说,赵构与秦桧那可不是一般的王八蛋,他们破坏的政治规矩多了去了,自然也不会少这一项。
赵构如果绕过中书舍人、给事中、宰相直接下诏,那也是可以的,一般叫手诏、内批。这种旨意没有合法性,遇见刚强之人直接顶回去也屡见不鲜。
但面前这封旨意则是走完了全套流程,只能说明无论是赵构还是此时的右相陈康伯都希望靖难大军去临安接受封赏。
关键就在于,去临安接受封赏只是表面意思,在场的都是人精,如何不晓得只要去了临安,靖难大军就别想回来了。
这倒不是宋国朝廷想玩什么‘明日校场发赏,不用着甲’之类的套路,而是宋国朝廷急需安全感,急需一支靠谱的军队前去拱卫。
如果靖难大军有两万兵马,宋廷肯定会有所顾虑。
但靖难大军只有五千兵马,无论赵构还是陈康伯都会觉得,自己还是能拿捏一下的。
至于忠诚度问题,怎么说呢。
在此时宋国所有君臣看来,靖难大军与东平大军都是不得了的忠义之士。
这些河北汉儿本来在山东都打开局面了,见到两淮战事激烈,宁可放弃在山东进取,也要来到两淮助战,关键时刻还直冲采石矶,直面金国大军,这等拳拳爱国之情如何不让人动容?
至于为什么是靖难大军而不是东平大军,这其中一层不好说的原因。
靖难大军与东平大军不同,东平大军都统张荣虽然是山东水匪出身,却当了许多年的宋军,更是在刘光世麾下厮混了许久,各种关系盘根错节,早就不纯粹了。
而靖难大军则是没有跟脚,纯洁的犹如白纸,正好堪用。
这种现象其实屡见不鲜,不说南宋初年的赤心队,西方拜占庭帝国也将北欧人组成的瓦良格卫队当作核心力量。
根本原因还是由于这种军队没有派系,也没有跟脚,很容易被最高统治者拉拢,而不受其他人影响。
就比如淮东大将张子盖在军中根深蒂固,无论谁都会给他面子,但刘淮就是敢当面甩他的脸。
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
可现在是什么时候?
宋金已经准备开始决战了,金主完颜亮就隔着一条大江对南宋小朝廷虎视眈眈,现在却要将镇守采石的大军挪走,只为了保护朝中诸公的安全?
这不是扯淡吗?
眼见着何伯求已经冷笑出声了,虞允文挥手将其余诸将轰走,帐中只留下了刘淮、李道、何伯求、辛弃疾、时俊五人。
“刘大郎,你是不是有些疑问,官家如此行事也就罢了,为何陈相公也要同意呢?”虞允文语气清淡,但言语中的意思却是一点都不客气。不只是对当今右相,同时也是独相的陈康伯嘲讽,更是对当今皇帝赵构有种淡淡不屑。
刘淮笑了一声:“还能是如何?虽然不知道具体情况,大概是官家又要浮舟海上了。陈相公想要以我靖难大军的战力,来稳住官家,稳住朝中百官。这又不是官家第一次这么做,有什么好奇怪的?”
辛弃疾等人都是静静听着,时俊却恨不得把耳朵戳聋了。
这种事情也是他一个小小统制官可以听的吗?
虞允文并没有呵斥,只是点头:“左右瞒不过刘大郎。”
作为中书舍人,蜀地士大夫的下一任领袖,虞允文自然也是有自己的消息来源的。
“其实在刘刘经略决定南撤瓜洲渡,淮南沦陷的时候,官家就要再次入海避敌了。
当时陈相公竭力阻止,甚至让家小由江西来临安安家,这才稳住了官家。期间,陈相公让临安诸城门开闭如常,以安定民心。除此之外,他还大敞府门,在门前解衣置酒,让来往百姓公卿皆可以随时看到他,才算是稳住了朝中百官。”
“然而到东采石被金贼占据的消息传到朝中之后,朝廷惶恐。官家拟下诏书‘如敌未退,散百官’,这封诏书到了陈相公手中之后,被陈相公当众烧毁。”
“陈相公劝谏官家,若百官在,则朝廷还能运转,还可以组织兵马反击金军。如若百官散去,则朝廷全无,官家孤身一人,就算是想要抵抗,也没有军士持矛挥戈了。”
“如此这般,才算是稳定了朝堂,陈相公担心再次生乱,到时他无法稳定朝野,更是为了安官家与朝廷百官还有百姓之心,也只能抽调靖难大军回临安了。”
五名将领中,李道与何伯求饶是早就猜到赵构会出幺蛾子,却依旧被遣散百官这种离谱的命令惊到了;
辛弃疾则是看了看刘淮,随即低头若有所思。
至于时俊,则是完完全全的惊骇了。他有一种立即堵住耳朵逃出帅帐的冲动。
但这是不可能的,虞允文将时俊留下,就是为了要着重培养他,让他成为自家麾下的大将,此时让时俊提前知道朝中局势对他也有好处,省得两眼一黑的做出些荒唐举动。
唯一面色不改的就是刘淮了。
赵构这种类人生物能干出什么来都不奇怪,在他的眼中,天下所有事情都不如他的性命重要。别说逃跑了,只要能保住性命,举国投降都不在话下。
此时赵构还能坚持,纯粹是有昏德公昏德侯的教训在前,不得不坚持而已。
然而刘淮还是有些疑问:“然则为何一定是靖难大军呢?从淮东江南抽调一支兵马不成吗?我就不信朝中诸公都是知兵之人,一眼就能看出究竟谁是精兵悍将。凑上一万兵马,换身新衣服,吃几顿好的就能成样子货了。唬不住金贼,难道唬不住自己人吗?”
刘淮言语颇有一种‘宋军建军的目的不是为了让金国认为宋国受到保护,而是为了让宋人认为宋国受到了保护,金国知道宋军没有’的荒谬感。
赵构是废物,但宰相陈康伯呢?陈康伯作为主战的宰执,这点道理不会不懂吧?为何不驳回旨意?为何非得让靖难大军驻守临安?其余在江南逡巡的大军不成吗?
刘淮看那张子盖就很不错。
饮了一杯茶水,润了润喉咙后,虞允文继续说道:“这就是另一码事,而且事涉太子了。”
“虞储相,末将腹中难忍,请求去如厕。”时俊立即站了起来,拱手作势就要离开。
虞允文冷冷说道:“给老夫站住!老夫不嫌臭气,你就算要拉,也要拉在裤子里!”
时俊露出一副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如同一个黄花大闺女般扭捏着坐了回去。
第372章 太子上皇争斗忙
虞允文复又瞪了时俊一眼,方才缓缓说道:“这事关一个隐秘,官家似有退位之意。”
在虞允文的娓娓道来中,刘淮也根据后世的历史知识理清了当今的政治脉络。
后世的宋孝宗,如今的皇子赵(注1)确切的来说并不是太子,而是距离太子只有一步之遥的皇子。
如果看赵的生平,他确实是一个可怜孩子。
原本收养赵就是因为赵构死活生不出儿子来,从宗室中过继了一个,来作为太子。
然而赵被养在宫中之后,赵构又觉得自己行了,没准还能生下一个孩子,外加赵构的生母韦太后态度暧昧,潘贤妃也不喜欢他,赵别说被立为太子了,连个皇子都混不上,只被封为郡王了事。
在岳飞死后,宋金和议,秦桧凭借金国权势滔天之后,赵这可怜孩子又被赵构推出来与秦桧打擂台。
有些人向赵构检举秦桧的不法事,秦桧探问消息来源,赵构就将事情推到赵身上。
秦桧也因此恨上了赵。
当然,史书上写的是赵面对秦桧是临危不惧,慷慨激昂的。但实际上,彼时赵构都要忌惮秦桧,更何况是赵呢?
在秦桧的打压下,别说太子了,赵连皇子都没当上。
然而随着赵出宫,居住郡王府,被秦桧倒行逆施,赵构窒息性苟安弄得绝望的官员们有不少暗暗投靠了他。
当然,绝大多数人不是效忠,最多也就是示好罢了。
毕竟,赵构作为类人群星中璀璨的一颗,想要超过他并不是太难,也因此,渐渐朝中就有了一种思潮。
赵构已经无可救药了,想要做点正事,还得是太子登基之后才能做。
自然而然的,投靠赵中的人也有政治投机者。
就比如在绍兴二十四年暗中向赵示好的太学正史浩。
这厮就是那名曾经发表“北地无豪杰,若有,当起而逐金人,金人既在,则北地必无豪杰”名言的宋国重臣。
史浩既是赵构的心腹,又被秦桧看重,还投靠了赵,可以说刀切豆腐两面光了。
当然,史浩也不是没有本事的人,他还是有政治眼光的,在绍兴二十五年秦桧病重,试图让养子秦继承宰相位置的关键时刻,史浩得知消息后果断跳反。
然而史浩却没有报告赵构,而是将消息告知了赵,并由其向赵构汇报。
作为政治老手,赵构火速去探望秦桧,探清虚实之后,直接让秦告老还乡,彻底断了秦家的仕途。
秦桧死后,赵立即在朝野中获得了巨大威望。
很快,史浩的回报也到来了,赵被封为皇子后,史浩被任命为建王府教授兼直讲,成为了赵的老师。
对于赵与史浩,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似乎接下来只要等赵构归天就可以了。
然而在宋金大战再起之际,赵构又要出幺蛾子了。
赵构也没有想到,在俯首称臣二十年后,金国依旧不想放过他,倾尽国力前来南征。
再一再二不再三,这特么已经是金国第三次毁约南下了,哪怕脑子再不清醒,也知道宋金两国不能善了了。
然而作为皇帝,赵构确实不能逃跑。
正如同陈康伯所说,宋国在,你作为皇帝,自然有大军猛将拱卫;宋国没了,哪怕你逃到天涯海角,金国派一个狱吏拿根绳子就能把你牵回来。
这的确是一个死局。
但赵构不愧是宋徽宗赵佶的亲儿子,他很快就从自家老爹的事迹中获得了灵感。
他可以禅位给赵,自己去当太上皇。
到时候作为皇帝的赵只需要殚精竭虑,奋起抗金就可以,但在后方享受的赵构考虑的事情就很多了。
只享受权利,不去尽义务,岂不妙哉?
虽然这一套赵佶玩翻车了,但是赵构有信心能玩好这套小手段的的。
现在这个消息,也只是在宰执圈子里小范围流传,还只是个想法。
但仅仅是一个想法,也足以让虞允文等主战派振奋了。
刘淮知道历史,所以倒是不太奇怪,只是心中有些不屑。
现在赵构八成还打着退位之后继续掌握大权的主意。
但皇帝位置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锚点,不是说有太上皇压着就没人效忠皇帝的,到时候双方不在政治上斗个你死我活就见鬼了。
赵构的基本盘是主和派与投降派。主战派在赵构时期是出不了头的,而赵能拉拢的政治势力也只有主战派而已,双方可谓一拍即合。
在赵想要获取更大的政治权力,主战派想要实现政治理想的共同催动下,孝宗朝的初期开始了一系列军事动作,直到隆兴北伐。
在历史上,由于隆兴北伐的失利,也因为赵的软弱,以主和派汤思退复相为标志,主战派再次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宋金再次议和。
之后,宋国再次放弃了包括海州在内的所有北伐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这不仅仅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两大政治派系的斗争,更是赵与赵构之间的权力斗争。
甚至可以说在历史上魏胜之死,就是这次政治斗争的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