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朕等得起,但裁兵一事,如今绝难做成。”
“至于你的练兵法,还是要推行全军,你可适当修缮。”
说实话,嬴氏练兵法,脱胎于戚继光的练兵实纪。
既然练兵实纪这般厉害,为何却只训练出了一支戚家军?
是因为,完全按照练兵实纪的方法去练兵,消耗实在太大。
即使有胡宗宪这么个大佬在,也只能支持戚继光练就一支精兵,绝难再练就第二支了。
但这是政治问题,不是练兵法的问题。
“将来十年的军制大略,暂且这么定下。”
“待时机成熟,这个担子,还是要由你担起来。”
“别人掌权,朕,始终不放心。”
这对君臣你一言我一语之间,就将未来十年的军事总略方针敲定。
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
实则一旦做起来,影响的,将是国家社稷与千家万户。
道阻且长。
......
承平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朝会。
今日,胡党诸多官吏,已打算联名上奏,弹劾嬴渊。
他们要再做最后一搏。
永定门外一役,起到的效果,只是让嬴渊免于司法审查。
但挡不了言官的弹劾。
然而,还不等他们发力。
自寿皇宫那边,一道圣旨的传来,让百官有些不知所以然。
圣旨上,仅有寥寥几字,而且还是大白话:
【朕至花甲,耳边禁不起念叨,想过个肃静年】
上皇...要过个肃静年?
那这奏章,究竟还要不要呈上?
还要不要弹劾嬴渊?
待上皇旨意落下的那一刻,诸多官吏便是齐齐看向胡永忠。
胡永忠未来的一线生机里,与上皇息息相关。
所以,他不可能违背上皇的意思。
在短暂叹了口气后,他便缓缓下跪,拱手道:
“臣,遵旨。”
说罢便就叩首。
下一刻。
无论文武,百官皆跪地接旨。
这是上皇给嬴渊的一份承诺。
两淮的事情,结束了。
嬴渊也得以松了口气。
诚然,他无惧那些御史言官的弹劾。
但身上虱子多了,总归不是一件好事。
谁又不想过个肃静年呢?
“自今日起,两淮之事,莫要再议,一应涉法官吏、商贾,从重惩处,不得有误。”
姬长的声音也随之缓缓落下。
而后,他让夏守忠宣读了一道旨意。
内容很简单。
嬴渊又升官了。
这一次的升官,让他从武将踏入武勋的行列中。
念嬴渊两淮之事的功劳,再有练兵法之成。
封嬴渊为一等忠勇伯,降等世袭。
加授昭武将军,卸下两淮总督一职。
如今,嬴渊的职位,也可以说是俸禄来源,有三种。
一等伯、昭武将军、轻车都尉。
这三个职位加起来,使嬴渊的年俸已过万两。
这还不算是逢年过节,宫中赏赐下的禄米或是丝绸等物。
总而言之,身份与地位到了嬴渊这种程度,赚钱,就成了最为简单的事情。
当听到奖赏的那一刻,别说文武百官,就连嬴渊自身都是极其震撼。
两淮虽有剿匪之事,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剿匪不算是正儿八经的军功。
要说哪个将领因为剿匪获得了爵位,旁人只得说上一句,祖坟冒青烟了。
而且,嬴渊是从没有爵位直接跳到了一等伯爵。
在开国初期,太祖封了一批爵位。
上皇执政时期,给一些死去的文臣封了不少流爵。
除此外,本朝,嬴渊是唯一一个,没有任何出身与背景的武将,获得了降等世袭的爵位。
第171章 三道旨意,三种结果
自开国以后。
在大周职场里,想要升为爵,大致有三种途径。
一是生前对国家做出过贡献的文臣,死后会被封个流爵,就像是谥号一般。
二是有军功,而且还得是滔天军功。
比如太祖皇帝曾说,跨过阴山封狼居胥者,可被封冠军侯。
民间有句俗话,十个公爵不换一个冠军。
而且,这个世界的冠军侯,目前只有霍去病一人。
三是原本就有爵位的人家,因功又被封爵。
比如,像贾府降等世袭的爵位,因为某件功劳,可能降等的爵位又升上去了。
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离不开一字功。
嬴渊有功吗?
扪心自问,站在国家的利益上,他扫荡两淮,铲除奸佞,不能说无功。
而且,两淮之事,最终会由点到面,影响到全国范围内的反腐工作。
说白了,就是将一件试点工程做得很完美。
往大一些说,嬴渊在两淮的扫腐工作,说是为大周又续了几年国祚都不为过。
每个王朝末期,除了野蛮战胜文明的特殊例子外。
几乎都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兼并、阶级矛盾。
而嬴渊在两淮杀了那么多人,无疑是重新开天辟地了一番。
今后,去往两淮为官的那些人,几乎什么都不用做,只需做好一件事,便有了天大的政绩。
那就是重新分配利益资源。
比如,嬴渊所杀之大族、商贾,他们掌握的土地,是不是要重新归公?
然后再由朝廷分配给百姓?
像是这种情况,也只有开国初期才能发生。
而嬴渊硬是凭着万把人,一杆枪,就做成了此事。
可谓开两淮新天,此称赞并不为过。
就连于节庵这个读书人都说了,嬴渊让两淮换了青天。
换天,可不是嘴上说说。
这是开天辟地般的壮举。
倘若嬴渊将其余一京一十三省,都按照两淮的法子来办,那么,他的功绩,不亚于开创新朝。
毕竟,他是在治天下的过程中打出了新天下。
而不是一开始就在打天下。
前者更为艰难。
但,一个两淮就将嬴渊整的够呛,真要是让他再走一些地方,只怕各地士族都会想着法的弄死他。
历朝历代,为何每到中叶,总要去改革?就是改善阶级矛盾。
嬴渊在两淮的做法,实际意义不亚于一场改革,也可以理解为是最野蛮的改革方式。
其原因就在于野蛮上。
读书人没办法接受这个事。
若是人人都以钦差身份,到了地方上,大杀特杀,不经司法会审,国家岂不没了法度?没了规矩?
国与国之间厮杀,你用野蛮的方式获得功绩,没有人会说什么。
但是,你在国内这样子搞,实在不能接受。
所以,胡党中不少官吏,都对嬴渊封爵一事持反对意见。
认为,这个封赏,实在是太重了。
毕竟,他们觉着,无论是谁去两淮,用嬴渊那种野蛮的法子,都可取得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