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募兵法的苛刻原则来说,三大营中,至少有三成一的人数不合格。
这还不包含一些老幼。
总之,嬴氏练兵法,是要剔除掉‘子承父业’的那一套,只留强壮英勇的士卒。
这无疑会触及到大多数底层官兵的利益。
而且,按照‘练将法’中的描述来说,像是那些个混吃等死的官二代,比如靠着荫封获得军卫指挥使头衔的那些人。
无真才实学,最终会被刷下去。
这样一来,推行练兵法,必然会受到许多阻碍。
简单来说,想要推行练兵法的前提,是要大裁军,将可能存在的,冗兵问题降到最低。
如今,仅是南北两京的侍卫亲军兵力,就在三十万左右。
这是大周军事力量最为顶尖的一块。
再算上各地卫所兵力、备倭兵等,总计兵力要超百万。
姬长听出了嬴渊的言外之意,脸色沉重道:
“如若朝廷执意推行,以你之见,要裁撤多少士卒,才算可以?”
闻言。
嬴渊想了想,给了个初步的数字,“少说不低于四十万。”
“算上侍卫亲军,将全国兵力维持在八十万左右最佳。”
“其中,带甲精锐之士,不少于二十五万。”
也就是说,可能就连侍卫亲军也要面临裁撤。
毕竟,如今全国的军队里,老弱病残实在是太多了。
根本就不足以形成有效战力。
而那些人,说句毫不客气的话,都需要裁掉。
他们的安抚、善后工作,也是一项很大的支出。
万骑营能用嬴渊的练兵法练出效果,一来是因为人数少,二来,几乎所有的万骑营将士,都被经嬴渊亲自挑选入营。
可谓军中翘楚。
训练这样一批甲士,自然是如鱼得水。
其实关于裁兵一事,姬长不是没有想过。
如今大周在军制上,的确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首先是各地卫所番号编制繁杂,不利于战时统一指挥。
其次,除备倭兵外,南方各卫基本都是子承父业,久久未经战争,兵员素质低下,吃空饷情况居多。
如此情况,真要是将他们送到战场上去,多半也是送死。
今日,既然聊到这个话题,姬长也来了兴致,命人拿来全国舆图挂在一扇屏风上面,
“子川,将你的想法说来听听。”
言语间,他们二人已经站在舆图前。
皇后见此,也是缓缓起身,但是并未靠二人太近。
她一向懂得分寸。
事关国家大略方针,她一般都是敬而远之。
除非,是姬长主动提及,她才会言说一二。
“陛下与嬴将军只要一碰面,多半都是谈些国事,习惯就好。”
皇后笑了笑,向着搀扶自己的贾元春说了句。
贾元春点了点头,看向二人背影,
“陛下事事以国为重,嬴将军又是陛下器重的臣子,聊些国事,也是应该的。”
今日,皇后本打算,借着嬴渊在此,待这对君臣把酒言欢之后,顺势说出嬴渊与贾府、贾元春之间的关系。
虽然姬长早就清楚。
但是经皇后亲口说出,到底还是有些不同。
能不能爬上龙床,最终,还是要看贾元春自身的造化。
话说那对君臣,此刻正牢牢盯着全国舆图。
嬴渊指着京城的方向,率先开口道:
“臣认为,南北两京,侍卫亲军兵力维持在二十五万左右即可。”
“其中,北京城二十万,南京五万。”
“山东、山西、河南三省,有十万兵力足够。”
“两浙、两广,算上备倭兵,放置十五万兵力。”
“云南、贵州一带,要严防南蛮,故而兵力应在十万左右。”
“陕西十五万,奴儿干都司等一带,放置十万兵力。”
粗略算下来,这便已经有八十余万的兵力了。
别看八十万人很多,但很难在一场战役中,哪怕是国战全面调度起来。
即使能够全部调度,由于物资、装备等有限的情况下,真正具有战力的将士,顶多也就有三四十万。
其余人,也只能在后方押送辎重、粮草等。
嬴渊前世历史上,土木堡之役里,明朝号称五十万雄狮,其实真正的带甲之士,也就是侍卫亲军与三大营兵力,也就只有二十万而已。
无论是史书还是野史中记载的,动辄双方超过百万人数的大决战,其实都是将身着布甲或是干脆不着甲的民夫给算上了。
但真正能够影响战局发展的,还是身处战阵中的那些带甲之士。
土木堡之役,二十万带甲之士被敌军冲散、冲乱,使其首尾不能兼顾,阵型大乱,一触即溃。
其后,剩余的二三十万大军,都如惊弓之鸟般四处逃窜去了。
在带甲之士近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于谦靠着一批装备差、只着布甲的备倭兵就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不是一般的厉害,是很厉害。
哪怕是此刻的嬴渊,你让他指挥一万身着布甲的轻骑去冲瓦剌骑兵阵,多半也是有来无回。
第170章 封爵,加授昭武将军
如今,大周总兵力,杂七杂八的都算上,约有一百四十万。
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
在嬴渊前世历史上,仅有明朝中叶时期或是北宋时期可比。
周朝的兵制,大概分为三种,即世兵制、募兵制和征兵制。
当前主要采用的兵制为世兵制,也就是子承父业,但较为缺乏兵源。
有时为了补充兵员,要采取募兵制。
所谓募兵,就是应募而来,非世袭,退伍后仍为平民。
而在战时,一旦战事焦灼或是不利时,会即刻采取征兵制。
就是规定每县每户,都要提供一名壮力加入战场。
嬴渊所言裁兵,其实也是想将世兵制取消,统一改为募兵制。
想让普通老百姓自愿去当兵,就一定要提高兵员待遇,而提高待遇,对国库来说,压力很重。
所以要裁兵,将节省下来的军费,都用在提高兵员待遇上。
“如要裁兵,取缔世兵制,采用募兵制,就要缩短兵卒参军年限,不能再以花甲而休。”
嬴渊的建议都很中肯。
他是从一名小卒混上来的大将,对底层将士的需求等都很了解。
大周的士卒,不算将领在内,要到花甲之年才能退休。
冗兵的问题,历朝历代都有。
在上皇执政时期,其实就已经存在着这种问题了。
当年随着太祖南征北战的那些将士们老了,让他们的孩子去参军,孩子如今也到了花甲。
是以,军中多是老幼,反而青壮年却极少。
一场战争的胜利,总不能指望老幼吧?
“臣想了想,四十又五而休,待离军中返乡,由地方府衙安排其立业。”
“但无论裁兵还是改制,都不能一蹴而就,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
“纵观历代之变法败者,无不是过于心急,好比齐时庆历新政乃至熙宁变法。”
“想使改制功成,还是要讲究润物细无声,臣粗略约莫,若想使军制变革成事,少说也要十年之功。”
为何要十年这么久?
原因很简单。
关于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其中牵扯到的利益很大。
这是一整个系统与流程。
就算是嬴渊前世生活的那个时代,关于退伍军人的各项待遇,也是在不断摸索中提高。
那还是现世。
换做古代呢?
只会更难,甚至,不是一件能够做成的事情。
但若想让大周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军事水平,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为何前朝能够横扫天下?
诸多原因之一,是因为草原上的壮年汉子,都是兵。
至于老幼,反而是养马牧羊的主力军。
可大周此刻的情势,隐隐有朝着老幼参军,壮年务农的道路上去了。
这是必须要去改变的,改变,就要有牺牲。
“十年之功...”
姬长喃喃一声,忽而双手负后,沉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