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联军辱我,反投董卓娶董白 第358节

  这是没办法调和的。

  身在其位,而谋其政。

  荀的身份和沮授、诸葛亮等人类似。

  都是当地派系的世家首领,同时又是所属势力的“大管家”。

  曹操不理解荀,河南世家的其他高层也不理解荀。

  夹在中间,荀里外不是人。

  最终,他选择“我死后,去尼玛的洪水滔天,老子不干了!”

  用自己的死亡,把这件事情的影响尽可能的降低。

  至于那些记载曹操谋害荀的史料。

  清一色都是来自西晋的记载。

  以司马家族的信誉度,这个可信度,只能说懂的都懂。

  但袁绍这边,和曹操那边可不一样。

  荀和曹操的私交关系很好,荀的品格也远比沮授高尚的多。

  好吧,完全就不是一个档次。

  但总有沙比在那儿吹沮授多么多么品性高洁。

  在沮授眼里,一切都是他可以利用的工具。

  无论是百姓还是自家主公,又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东西。

  只不过,最后沮授玩脱了而已。

  他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被曹军给捉住。

  要不然的话,回到河北之后。

  袁绍?

  呵呵,一旦熬到袁绍死亡。

  沮授就可直接架空袁尚,把袁营的家业据为己有。

  而且,要是沮授真的把袁绍当回事儿。

  那就不可能在官渡之战的时候那般坑害袁绍!

  文丑之死、三年疲曹、淳于琼战死、审配私自处死许攸家人。

  这几件事中,哪一个和他沮授脱得了干系?

  值得一提的是,延津之战,文丑并不是主帅。

  沮授才是。

  沮授拥有命令文丑的权力。

  因此,文丑的渡河追击曹军辎重,是不是也有沮授的示意呢?

  这件事的结果,是文丑战死,沮授兵权被削。

  袁绍不可能拿元老文丑的死亡去开玩笑。

  因此,真相大概率就是沮授要搞死文丑。

  袁绍很生气,但也没办法挽回文丑的性命。

  他只好用削弱沮授兵权的方式,去震慑沮授。

  这就好比,后来的司马懿和张。

  司马懿拥有命令张的权力,张莫名其妙的就死了。

  这其中,难不成还真的没你司马懿的事儿?

  ……

  现如今。

  袁营的总体实力,虽然没有原先历史上那样强劲。

  但袁绍和沮授之间,早已处在撕破脸的边缘。

  能让他们站在同一战线的外界因素,就是顾逸的兵锋将至。

  可现如今。

  袁绍感觉,即便依靠沮授和冀州世家的力量,恐怕也根本挡不住顾逸啊!

  这TM的。

  他袁本初还坚持什么呢?

  思来想去。

  袁绍心里下了一个狠主意。

  只见他微笑着向沮授说道:

  “公与,大军的一切决断权力,我已交于你。”

  “你先带着主力军队返回邺城吧。”

  “本大将军带着少量兵马,留守于此,防止顾临之再度折返回来。”

  望着袁绍脸上的笑容。

  沮授总感觉有些不太对劲。

  但现如今,邺城危在旦夕。

  沮授也来不及去思考袁绍究竟安的什么主意。

  思来想去,他决定先行带着主力军队回防邺城。

  至于袁绍,爱待在这儿,那就给他待在这儿吧!

  反正在邺城内部,他沮授说的话,可比袁绍管用的多。

  …….

第242章沮授:袁本初负我啊!我要让他去扛米

  望着沮授离去的身影。

  袁绍眼中闪过一丝落寞。

  其实,有的时候,他很羡慕曹操。

  别看曹操的家世背景比不上袁家。

  但曹操可以信赖的人,却远比袁绍多得多。

  夏侯、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这些曹家夏侯家的宗族大将,对于曹操的忠诚,无人可以撼动。

  但袁绍这边呢?

  即便是那几个元老,终究也不是宗族亲人.

  可千万别小看汉末时期亲戚的重要性。

  虽说在后世,亲戚之间的各种联系减少了许多。

  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逢年过节才会来回走动,又或者是有事相求。

  但在汉末时期,亲戚的力量,很大程度决定了这个人的发展上限。

  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天龙人沮授,就是个最经典的例子。

  要是没有家族的支持。

  凭个锤子能在二十岁那年就当上省级二把手。

  而袁绍的尴尬之处就在于。

  他虽然出自汝南袁家。

  但家族内部却并没有什么信得过的亲族兄弟愿意投资于他。

  那问题来了。

  袁家那些人都去哪儿了?

  当然是跑到我蜜水哥那里去了啊!

  开局一个豫州,蜜水哥演绎了什么叫做“天胡开局”,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袁家的那些亲族人才,其实大部分都在蜜水哥帐下效力。

  只不过,演义没有过多记载而已。

  而后来,蜜水哥贸然称帝的举动,却把袁家所有人都搞懵了。

  那部分支持蜜水哥称帝的袁家亲族,最后结局下场大致都和蜜水哥相差无二。

  不支持蜜水哥称帝的那部分人,想要北上投奔袁绍。

  其中一部分,受到了曹操的拦截,带入许昌安排闲职。

  另一部分,则是来到冀州,但却无法得到袁绍的信任。

  这些家伙,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坚定的选择袁绍,自然不会被袁绍委以重任。

  这是人之常情。

  作为一方君主,没有人会喜欢墙头草。

  尤其还是那种能力并不怎么强,逼格却还不低的废物墙头草。

  那么,没有亲族可以信任的袁绍,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呢?

  没有同一辈或者长辈亲戚的帮助,那就信任自己的儿子,用儿子来维护统治!

  原先历史上的袁绍,就是这么想的,并且为之付诸实践。

  消灭公孙瓒之前,袁绍就已派遣长子袁谭前往青州,担任青州刺史。

  同时,又把外甥高干,派往并州担任并州刺史。

  统一河北四州之后,次子袁熙被袁绍派往幽州担任幽州刺史。

  分封诸子的制度,由此正式形成。

  并非袁绍是在开历史倒车。

  而是分封制度,是他用来抑制世家以及维护统治的必行手段。

  他没有嬴政那样强大的掌控力。

首节上一节358/73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