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能一步步的慢慢来,将自己的统治逐渐变得稳固下来。
而对于分封诸子制度,最不爽的人,莫过于沮授。
分封诸子,这意味着袁谭、袁熙、高干等人不会再受到冀州世家的掌控。
这TM还得了?!
天下,是世家的天下。
你袁绍的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现在不受我冀州世家的掌控,你这是要干嘛?
于是。
沮授开始用他那套理念,强行绑架袁绍。
反正目的就一个。
想让袁绍停止分封诸子,把各州刺史的职位让给冀州世家的人来担任。
这背后算盘珠子,都快打到天上去了!
袁绍当然不可能配合。
双方之间的矛盾,随之进一步激化。
再者就是。
袁绍只封了三个刺史。
最关键的冀州刺史,却迟迟不愿意封给冀州世家所支持的三公子袁尚!
你袁绍,搁这儿吊我们冀州世家的胃口呢?
还是说,你忘记了你之所以能击败公孙瓒,一统河北四州,依靠的是谁?
叔可忍,婶忍不住啊!
于是,官渡之战的时候。
沮授和冀州世家,自然要好好的让袁绍感受一下“痛楚”!
俗称,一袋米要扛几楼?
一袋米要扛二楼!
二楼以上扛不动。
颗颗有泥。
当然,这个痛楚的范围,最终超出了冀州世家的预料。
因为除了他们以外。
郭图、辛评、荀谌等袁营豫州世家的人,也不是摆设。
两大派系相互伤害,各有损伤。
元老派系颜良、文丑、许攸、淳于琼四人全灭。
沮授自己也玩脱了。
没想到竟然会被曹军给捉住。
这个,就是官渡之战的真相。
远比战场上的争斗,来的更加猛烈。
还是那句话。
战争,往往是为了政治服务。
袁绍不是傻子。
什么“只听沮授就能赢”这种观点,纯纯牛头人行为。
听沮授的“三年疲曹”?
哭都没地儿哭去!
(PS:“三年疲曹”的真相前文曾经详细讲述过,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
现如今。
在冀州范围内,袁绍说的话,已经完全比不上沮授。
尤其是邺城以及附近的郡县,与其说袁绍是主公,倒不如说沮授才是真老大。
“沮公与,取死之道是你自己选的。”
“本大将军,不再奉陪。”
袁绍眼中,闪过一抹狠厉。
他不认为沮授能打得赢顾逸。
也不认为沮授能挡得住顾逸入侵邺城。
与其等死,何不趁着现在,脱离这片龙潭虎穴?
永远不要小看一名枭雄的魄力。
袁绍在汉末君主之中,稳稳当当能排进前五。
优柔寡断,那是世人对他的刻板印象。
真实的他,手段百出,时常不要face。
比如从韩馥手上夺取冀州,那根本就和沮授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凭借的,正是袁绍自身的谋划以及狠厉。
使用义击败白马义从,赢得界桥之战的胜利,同样也和沮授没啥关系,这是袁绍自身的御人之道。
面对危局。
袁绍现在决定抛弃沮授。
因为他明白,沮授等冀州世家的根就在这里。
无论是谁逃走,沮授等冀州世家的人都不会逃。
但袁绍不一样啊!
他是豫州汝南人士。
冀州,尤其是邺城这片土地,只不过是他选择成就霸业的地点而已。
就好比原先历史上的刘备。
以一个幽州人的身份,最后在益州成就基业。
永远不要一棵树上吊死。
换换思路,换个地方发展,又何尝不可呢?
不过,嘴上说着容易。
但具体实操,却依旧充满困难。
此刻。
袁营上下,唯一能让袁绍信任的人,或许就只有仅剩的大将颜良。
最终。
袁绍决定和颜良汇合,带着一部分亲信部队,朝着冀州渤海郡方向逃去。
倒不是说,渤海就一定安全。
而是相对于冀州其他地方来说,渤海郡已经算是一片净土。
这至少是袁绍的起兵之地。
而且。
袁绍的次子袁熙,现在正担任着渤海太守。
渤海又靠近青州,和曹操之间可以互为犄角。
再不济,也能继续北逃,逃到幽州据守。
至于留在邺城的续弦刘氏、三子袁尚,袁绍现在则是没办法再管了。
刘氏和袁尚,本身就已经成为了冀州世家的一份子。
袁绍只能为他们自求多福。
而且,经过上次许攸、郭图、辛评等人的背叛之后。
现在袁绍的疑心病程度,或许并不亚于曹操,甚至还要更胜一筹。
在这样的情况下。
袁绍已经顾不得那么多。
他是一名枭雄,而并不是傀儡。
没道理,一直被沮授等人操控着方向。
况且。
要论心计,也应当是他袁本初去耍沮公与才对。
……
袁绍的离去,并不在沮授的考虑范围内。
或者说。
他根本就没想过身为主公的袁绍,竟然会第一个摆烂,撂挑子不干!
因此。
当传令兵向沮授汇报,袁绍和颜良带兵朝着渤海方向离去的消息时,沮授整个人,当场傻在了原地!
“袁本初!”
“你个懦夫!”
“你负我啊!”
沮授痛骂着,像极了被渣男欺骗感情的女人。
但他的痛骂,却依旧改变不了任何现状。
邺城,是冀州世家的大本营。
此刻只剩审配和三万士兵在那儿驻守,沮授必须要尽快回军救援审配。
再者。
一旦邺城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