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368节

  “善!”

  法正心中生疑,却知其中必有缘由,遂应道。

  待孙权、与法正先行离开,步骘顿生疑虑,说道:“孙君非无礼之人,今骤而离堂,恐有要事发生。”

  程秉捋须微思,说道:“老夫人身体不适,自有仆人、医师照料。今孙君与法孝直同时离去,其中必有端倪。”

  “莫非张虞遣人招降孙氏?”步骘疑惑道。

  “观孙策为人,非是甘于富贵而委屈臣服之辈!”程秉说道。

  “且先留在成都,看孙氏如何答复。”

第511章 效行勾践,谄媚唐室

  成都,州牧府。

  “使君情况何如?”

  孙权与法正至府上,拦住从屋内而出的医师问道。

  “使君~”

  医师犹豫了下,说道:“刺客在箭簇上淬药,手臂箭簇已取。而脸颊箭簇因临脑首,仆医术不精,故不敢擅取。今时情况难说,需看是否有医师敢取脸颊之箭簇。”

  “那箭簇之毒是否已解?”孙权问道。

  医师说道:“仆已开药,让侍从熬制,但是否解使君之毒未知,亦不知使君能否喝得下。”

  闻言,孙权神情大为忧愁,扔下医师,疾步行至屋内。

  一入屋,便见孙策躺在榻上,哭哭啼啼的女眷被赶出来。

  “兄长!”

  孙权三步并做两步至榻侧,轻声呼道。

  “仲谋!”

  孙策箭簇嵌入左颊,鲜血虽说止住,但伤口红肿,让孙策几乎无法大声讲话,仅能低声细语,方才不会扯到伤口。

  “为兄屠戮太甚,今遭门人行刺,弟当引以为戒!”孙策幽声说道。

  孙权抹泪哭泣,说道:“兄长宜当保重身体,以待往后建功。”

  孙策握着孙权的手,说道:“兴复孙氏,全据巴蜀,北伐中国,是乃我之志向。然今中道将衰,恨不能继父亲之志。仲谋聪慧,志向不弱于我,日后但由卿独当一面。”

  孙权落泪不已,让人看得直呼兄友弟恭!

  轻抚孙权背部,孙策长吁了口气,问道:“今许靖、王商、徐琨三人到否?”

  “禀使君,已遣人催促,三君尚在路上!”韩当拱手说道。

  “嗯!”

  话音稍落,许靖、王商、徐琨三人前后脚便到。

  见到孙策躺在病榻上的模样,三人皆不由吃惊,不管内心有何想法,但脸上无不流露哀伤之色。

  “使君!”

  孙策看向许靖,说道:“恨未听卿劝谏之语,反遭此祸!”

  许靖哀伤说道:“使君建功巴蜀,自有天命庇护,料能康复!”

  孙策摇头说道:“箭伤愈重,难以治愈,我自感年寿已尽。我今招诸君至此,是为托付大事。”

  说着,孙策看向榻侧六人,说道:“天下大乱,张虞一统中国,唯辽东、交岭、江左、南楚等地未安,而我巴蜀有崇山峻岭之险,内有天府之饶,南中臣服,足以割据一方。惜我中道将亡,难与诸卿北伐中国。”

  “我若猝亡,子年纪尚小,诸弟中唯仲谋年长。唯望诸卿能辅佐仲谋,善待我孙氏妇孺!”

  此言一出,众人下意识看向孙权,而孙权却在闷头哭泣。

  “仲谋上前!”

  孙策招呼孙权上前,将早已备好的印绶交到孙权手上,虚弱说道:“父亲病逝时,授印绶于我,而今我当转授印绶于卿。举巴蜀之众,决机于两军之间,与天下争锋,卿不如我。然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巴蜀,我不如卿。”

  “巴蜀诸事,今当交于卿统领,勿要辜负父亲与我之期望!”

  “义公为仲谋佩戴印授,诸子拜之!”

  韩当将象征益州牧的印绶挂在孙权腰上。

  见状,余者四人纷纷作揖:“拜见益州牧!”

  众人行礼之后,孙策谓许靖,说道:“仲谋如若不成器,君可自取之。如若天下将归一统,巴蜀人心浮动,缓步北归,方是正途,勿行成蜀之举。”

  “诺!”

  许靖之所以为孙策效力,无非是巴蜀安逸,觉得孙策父子待人尚可。然今孙策托付重任给他,顿感肩上担子沉重,让他不敢不用心辅佐孙权。

  继而,孙策看向法正,说道:“先生有良平之才,惜我不能依卿之策,北伐中国,成就霸业,今后望卿好生辅佐我弟。而仲谋如遇不决之事,可咨军师大计,必能得有良言。”

  “拜见军师!”

  孙权止住哭泣,朝法正拱手。

  “州牧多礼!”

  见孙策如此托付自己,法正大为感触。

  “弟为督军将军,都督巴蜀诸军。仲谋不谙军事,如有叛乱滋生,劳弟掌军征讨。”孙策叮嘱徐琨说道。

  “诺!”

  徐琨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拜领。

  “文表何在!”

  “仆在!”

  王商挤到榻侧,恭候孙策的吩咐。

  王商,字文表,广汉郡县人,曾祖父为司隶校尉王堂,祖父与父亲皆有出仕为官,故王氏不仅在广汉,乃至巴蜀都是数一数二的大族。

  王商少以才学著称,名声显赫于州里。先为刘焉效力,然官职不显。自孙坚夺取巴蜀以来,他被拜为治中从事,为孙氏举荐大量贤才,甚得孙策的器重。

  “卿为蜀人,仲谋继位,如不能服众,劳卿多为孙氏奔走!”孙策说道。

  “商领命!”王商应道。

  安排好诸事,孙策以体乏为由,让众人一一退下,并让孙权自理外交之事。

  及法正出时,因心有顾虑,特意留了下来,问道:“使君,孙权虽有大略,但决机不及使君,亦不及公子翊。公子翊酷似使君,何不选其继任州牧。”

  闻言,孙策忍着不适,解释说道:“孙翊性情暴躁易怒,施下无大恩,与仲谋相比弗如远甚。况我因轻率而取败,岂能重蹈覆辙。仲谋无军略之大才,但却有常人难匹之智,委任于他,方乃巴蜀之幸,我孙氏之幸!”

  “使君深明远虑,正不能及!”

  见孙策所言有理,法正恭敬而拜,徐徐告退。

  屋外,孙权正与众人交谈大事,见到法正时,邀问大事。

  “法军师,兄长重病卧榻,而刘、曹使者在城中,不知君有何见解?”孙权问道。

  法正谦虚而问道:“不知诸君有何见解?”

  许靖说道:“道路断绝,汉失天下,州之牧伯犹如七国之诸侯。今唐如秦,有雄霸天下之势。今曹刘求盟,安能不从。如若不从,益州孤立,时将危矣!”

  王商犹豫了下,说道:“若使君有危,巴蜀震荡,如无外援,再惹唐人进犯,恐益州有覆没之危!”

  徐琨沉默不语,显然他不着急表态。

  孙权沉吟几许,说道:“兄长大伤之前,我愿与曹刘联盟,共抗张虞。然今兄长大伤,危在旦夕,如有不幸,时恐巴蜀动荡。张虞见三家连横,而我巴蜀内忧外患,恐会先行伐我。曹刘远在吴楚,岂能西援救我?”

  “故以某之见,今不如拒曹刘连横之请,遣使谒长安,效行勾践之事,求封官职,进献大礼,结交唐卿,以讨张虞欢心。”

  “张虞见我巴蜀谄媚,心将无忧,当会挥兵讨曹刘。曹刘兵马十余万,张虞统有中国。二者如若争斗,我州则能坐山而观虎斗。时巴蜀安稳,曹刘疲惫,再与之连横,以三家之力相抗张虞。”

  法正眼里闪过一丝惊奇,他没想到孙权如此善变,仅在一天的时间内,便有两种态度。这种外交态度,纯粹是从利益出发,年纪轻轻能有如此之智,实属少见。

  “将军之策虽好,但恐张虞弗中计策。”王商担忧说道。

  孙策没死之时,众人尚不敢以使君称孙权,只敢用含胡性的将军称呼。

  法正说道:“将军之见是为良言,今观张虞动向,其按兵于荆州,勤练水师,意在兼并吴越,一统天下。伐巴蜀无需水师,恐张虞在水师未成之前,先伐我巴蜀。因此如依勾践侍夫差,诱夫差北伐中原,实积国力,以趁敌不备而再伐汉中。”

  “至于如何让张虞先攻曹刘,不妨效张鲁旧事。昔张虞下陇右,问汉中何时归降,时阎圃答,中原归一时,汉中自降。故将军可遣使谒长安,言吴越一统时,巴蜀效窦融归附。张虞闻之大喜,必会急伐吴越。”

  “吴越有大江之险,唐卒虽精,但不善水师。故张虞冒然南征,恐会有覆没之危。若张虞徐徐而伐,及危急之时,我巴蜀水师顺江而下,足以大破强敌,可令唐人大败而归。”

  “将军明见!”

  “军师大智!”

  见法正讲得有理有据,众人无不心服,又对刚刚力主遣送曹刘使者东归的孙权心生敬佩。

第512章 十年之诺

  孙策遇刺而亡的消息,因有意封锁之故,尚未传至荆州。

  今张虞一路巡视汉江,从宛城至襄阳,再乘船入云梦泽,召见江夏、南郡地方大族,以安边人之心。

  巡视而归襄阳,因青、徐二州渐安,曹操回兵江淮之故,张虞遂生班师之念。

  临行前,张虞考虑一番,采纳钟繇所呈奏疏,撤消商郡,将商於八百里复归京兆尹治理。为了拆分南阳郡,从南阳、江夏二郡中析出章陵郡,下辖章陵、蔡阳、随县、湖阳、平氏、襄乡、复阳、平春、南新等九县,委杨阜出任郡守。

  堂内,张虞语气亲和,说道:“君自陇右效力以来,随军征伐,屡谏良言,德才兼备,有公辅之节。而今南人初附,边郡不安,特拜卿为章陵太守,代孤安抚离散之民,征剿山湖之寇。”

  杨阜时常的进谏虽让张虞头疼,但张虞却也因此欣赏他。今中原疆域版图急剧扩大,与杨阜同批为官的陇右士人先后已出任郡守。如赵昂拜武都郡守,尹奉出任中山郡守,姜拜博陵郡守,阎温拜雁门太守。故若不让杨阜外任,反而是压制了杨阜的发展。

  “大王赏识之恩,仆不敢相忘!”

  杨阜作揖问道:“今初任章陵郡守,仆有一小求,不知大王准否?”

  “卿但说无妨!”

  杨阜说道:“自丧乱已来,民人失所,今虽小安,然服教日浅。所下新科,皆以明罚敕法,乃是国策之根。然所领九县,疆域初定,人心浮动,如依严法治之。恐或有不从教者,有不从教者不得不诛,此非合大王教化之意。”

  “昔先王治天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乱。仆以为章陵郡依远城新邦之典,其民间小事,使长吏随机应变,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比及三年,民安其业,南方承平,然后齐之以法,则章陵郡安矣!”

  杨阜这段话不难理解,无非是章陵郡初设,又临近边郡,今因兵事之故,无非依照内陆郡使用严法治理,更应强调长吏手段的灵活性。如有不顺敕令之人,如果依照制度处罚,恐会令百姓不满,会让江东之人得利,故只要不违反律法,不如让长吏随机应变治理。

  及唐灭南方之时,天下归一,章陵郡民习惯了唐朝的治理,那么后续便能尽依唐制治理。

  “卿未治郡,便知治郡之要,孤心无忧尔!”

  张虞笑了笑,说道:“章陵郡事尽依卿之意,稍后侍从将授印绶于君。”

  “遵命!”杨阜领命而退。

  及杨阜告退,郭图出声说道:“今班师长安在即,荆州诸郡虽有郡守,但却无刺史料理政事,还需大王择选贤才出任。”

  “荆州刺史?”

  张虞沉吟少许,看向众人问道:“诸卿可有适宜人选?”

  “大王,都督徐晃性情严谨,今既都督军事,何不令其再兼政务,以便荆州专御敌寇。”郭嘉举荐道。

  “恐怕不妥!”

首节上一节368/41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