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蹙眉说道:“荆州与孙、曹、刘三家相邻,徐晃责任重大,今再兼任政务,安能余力?以攸之见,大王还需另委刺史。”
张虞说道:“荆州共有六郡,户籍数十万,政务琐碎复杂,纵有属官辅佐,公明亦分身乏术,故设刺史乃是必须之事。”
相比豫、徐、青三州,荆州已被张虞整合,将军政之权同授予徐晃反而不好,尤其南阳旧为陈国京畿。
说着,张虞看向郭图,问道:“公则,杨赞今时何如?”
“禀大王,自京城迁至长安,并州归由长安治理。然事务繁杂,并州之事难以顾及。故今依钟丞相与杜令君之意,欲杨赞出任并州刺史。”郭图将从几份奏疏中抽出,上呈至张虞手中。
张虞在雁门建功时,杨赞出任平城县长。张虞一统并州,杨赞便凭投效升迁为雁门太守。后续杨赞凭资历与在雁门所立功绩,其实早就能转任至别郡出任郡守。但由于杨赞能得汉、胡人心,并搭建起互时框架,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故张虞只得一直让杨赞出任雁门郡守。
而今随着唐一统中国格局的形成,并州无法再继续归由中央直辖,因此需寻觅合适的并州刺史。那么在雁门工作十余年,一直未有升迁的杨赞便进入中央眼中,大概率就任滨州刺史。
张虞畅读奏疏,笑道:“孤本欲让杨赞荆州刺史,然诸公言杨赞深谙代朔之事,欲举为并州刺史,那便依诸卿之意。今可另寻贤卿出任荆州刺史。”
张虞虽为君主,但对于政务官们的意见,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张虞都是选择尊重。何况实如钟繇、杜畿所讨论,杨赞任并州刺史,比出任荆州刺史更合适。
将奏疏搁下,张虞回想脑海中的出色郡守,猛地从尘封的记忆中想起一人。
“崔钧近况何如?”张虞问道。
郭图沉思良久,说道:“禀大王,西河太守崔钧治郡十余年,从平周一县之地,先后恢复离石、中阳、皋狼、蔺县四县,从数百户之数,有籍上万户。今西河郡虽不复有美稷之地,但已非虚设之郡。太守崔钧坚守十余年,教化匈奴,……于国有大功。”
崔钧,便是崔州平,因兄长起兵讨董,崔氏被董卓盯上。当年若无张虞一统并州,让崔钧留任西河,恐怕崔钧会如历史轨迹一样,逃知至荆州避难。
自被张虞留任西河郡,崔钧承诺会恢复西河郡民生起,他的命运就被改变了,坚守西河郡十余年,并为张虞监理南匈奴。
张虞初下并州,西河郡仅有平周一县,后续张虞下关中,便制定战略,每年分批掳掠羌胡,征讨叛乱的南匈奴部落。经历长时期的打击,西河郡陆续恢复了大河以东四县,并向大河以西设立坞堡或迁居胡部。
人口方面,西河郡将被掳羌胡编户齐民,并招揽流离汉人,或是塞上杂胡,及接受关东地区迁民,经十几年的功夫,崔钧才将户籍增至上万户。
当然了,西河郡发展至今,不是没有问题。因为快速吸纳人口,接受了大量胡人人口,导致郡内胡风剽悍,百姓不事生产,好畜牧之特性。
然因随着关中、河北的承平,百姓回归农业生产,故对牛羊的需求变多,在崔钧的主持发展下,形成了独特的耕牛产业,西河牛名声渐起。
渐知西河郡细情,张虞心情颇是感触,说道:“崔州平坚守边郡,教化民众,迁民安居,励精图治十余年,方有今之西河郡。为壮其功绩,封崔州平为亭侯,显食邑百户,迁任荆州刺史。”
“诺!”
文臣一般难以封侯,但今张虞念到崔钧一人发展起西河郡之功绩,特例封赏为侯,算是作为特例一激励唐国地方官。
“大王,尚书台奏请诸郡太守文疏在此!”郭图将余者公文上呈。
张虞浏览一遍,不由点了点头。奏疏上所列出任郡守皆为良吏,还有及时归降的有功之人,如山阳郡守陈群、颍川郡守薛夏、汝南郡守李、泰山郡守凉茂、沛郡守傅干。
“准丞相、尚书台所奏请!”
张虞拾起最后一封文书,见文书中乃是张辽为汝南李通与豫州诸将表功之事,让张虞不由打起几分精神。
李通本为江夏平春人,黄巾军作乱时,其与乡人陈恭起兵,占据了汝南的朗陵县。李通后续兼并了拥有两千户的周直,再借陈恭被属下所杀,兼并了陈恭的兵马。兼并诸部后,李通势力大涨,再击败了黄巾军吴霸,成为汝南郡内一霸。
袁术进军豫州时,李通率部归降,迁为裨将军,封为都亭侯,并拜阳安太守。张辽征讨豫州时,李通再降张辽,为张辽前驱,击败了豫州诸将,如瞿恭、江宫、沈成等。并辅佐张辽,击败占据沛相张赤,张赤名下五千多家党羽悉数归附。
当然了,张虞在奏疏中,还看到熟悉的名字刘辟。
“李通率万余家部曲归降,屡立功绩,盖有军功。今封李通为安汝将军,封都乡侯,食邑五百户,拣选兵马五千,转屯荆州。让尚书台拆析汝南,挑选良吏就职。”
李通与泰山诸将近似,都是混乱时期下崛起的军阀。而这些军阀因能力问题,或是说志向问题,他们无意争取更多的地盘,仅希望守着一亩三分地,利用乱世中攒下的基业横跳,以获取更高的官爵。
而对于这种小军阀,张虞的原则不变,兵马编入唐军序列,准许自领兵马,但部曲一律需编户齐民,失去对部曲的人身控制权,赋税要缴到中央手里。
张虞考虑了下,笑道:“刘辟为孤旧时熟人,今迁行中郎将,调归张辽统率。”
“遵命!”
郭图笑道:“刘辟为黄巾余孽,早被大王屡败。今为大王效力,令人难以预料!”
“哈哈!”
能从黄巾之乱混到天下即将一统,刘辟的运气比历史上好多了,甚至洗白混成正规军。
第513章 鸿门宴之计
四月,张虞安排好荆州诸事后,便率文武返回长安。而张辽因曹操返回淮南之故,在淮南抢掠上千户百姓便撤。随着唐军的罢兵,江淮一带的烽烟骤消,曹刘两家各忙内事,力求强壮自身爪牙。
但孙策遇刺身亡的消息,让初平的江淮再次激起了波涛。
长沙临县,州府内。
“孙权拒绝与我军联盟?”
刘备眉头大皱,问道:“德枢可知其中缘由?”
程秉苦笑说道:“主公,孙权言父兄接连丧亡,巴蜀诸郡动荡,内部人心浮动,恐无力与我军连横,故联盟之事往后再议。”
刘备负手踱步,无奈说道:“三家联盟是为抗衡张虞之关键,今恐孙权有心归附唐人。”
程秉沉吟少许,说道:“主公,事先孙权有意与我军联盟,并已商谈好用兵之事。然态度之所以大改,乃是因孙策出猎遇刺身亡,孙权继位益州牧。以此而观之,孙权应是有难言之隐!”
“何有难言之隐?”刘备反问道。
“恕秉智计短浅,不知其中缘由!”程秉致歉道。
“军师可知其中缘由?”刘备看向李严,问道。
李严身着锦衣,踱步而思,说道:“主公,孙权之所以前后态度不一,恐与唐人有关。”
“哦?”
“劳君明言!”
李严说道:“孙策在时,巴蜀诸郡臣服,南中四郡归附,故敢与张虞刀兵相见,且志在北伐汉中。今孙权年幼,素无统兵之望,诸将各据郡县,孙策崩亡之下,难免诸将滋生异心。内既已不安,若再与我军联盟,惹张虞大怒,岂不引唐兵南征。”
闻言,刘备露出深思之色,说道:“依军师所言,孙权莫非欲借与我军断盟,以向张虞讨好。”
“大概如此!”
李严说道:“孙权如求无祸,唯有向张虞求饶,令祸水东引,让张虞征讨我军。”
张飞摸了下头,感叹说道:“如此说来,孙权所为不过自保,用我军以求太平。然他不知唇寒齿寒之故事?”
李严说道:“非是孙权不知唇寒齿寒,而是孙权欲祸水东引,令张虞先伐我与曹操,他率巴蜀之众观望。若两军焦灼,孙权或会兵援你我。而张虞若想伐他,孙权向我军求援,我军不敢不救。”
孙权拒绝与曹刘联盟,看似失去曹、刘帮助。然实际不然,孙权最先遭受进攻的话,刘、曹两家出于为大势考虑,不敢不救孙权。如果两军坐视孙权灭亡,让唐人占据巴蜀,那么长江将非天险,后续第一个灭亡者便是刘备。
故孙权断盟之策看似愚蠢,但仔细琢磨下来,不得不说孙权狡诈。自己可以不承担义务,却能享受利益。
“依军师所说,孙权虽不与我军联盟,但会兵援我军,这与联盟有何不同?”刘封问道。
刘封,便是寇封。刘备打下长沙,依照李严所说,与长沙大族结亲。时遇见寇封,刘备心生喜爱,自思无子,遂收为义子。
李严叹气说道:“不与我军联盟,便是意为中立,可兵援我军,也可按兵不动。及张虞一统吴楚,孙权献巴蜀而降,孙氏终世将有富贵,不宜乐哉!”
刘备停下脚步,说道:“孙权意图何如,暂不妄多猜测,先告于曹操。张虞虽说班师回京,但江汉沿岸多是操练水师,营造大舟,意在南征。故今关键在于操练兵马,修治舟舸,以备张虞大举南下。”
“诺!”众人沉声应道。
且不说刘备专心发展军力,顺江而下舟舸一日能行数百里。
数日之后,曹操在寿春见到疾驰而归的步骘,向其汇报孙权拒盟之事。而曹操的判断与刘备相同,孙权前后态度之所以反差,因内部问题,让孙权不得不更改态度,避免惹怒张虞。
刘晔沉吟几许,再劝道:“丞相,孙权欲求自保,据不与我结盟,今仅刘备为盟。而刘备实力羸弱,难以为我军分忧。故以晔之见,丞相不如先谋刘备,收取刘备兵卒,再拒张虞。”
见刘晔再提吞刘之事,鲁肃再次反驳说道:“孙权已不与我联盟,今若再失刘备,试问南楚内乱,岂不让张虞得利!”
“大王!”
刘晔没有理会鲁肃,说道:“丞相奉汉室正统,刘备为治下藩镇,今丞相如能控制,何须担忧南楚内乱。晔有一人欲举荐于丞相,此人兵略超群,智谋无双,自以为丞相欲建大业,需控据长江上下,与张虞据分南北。丞相如得此人,当如虎添翼,兼并刘备,轻而易举!”
“何人?”曹操心动问道。
“周瑜,周公瑾,庐江舒城周氏子弟,旧为罗县令。自长沙被破,陈国降张,周瑜避归舒城。晔时相遇,与之交谈,深感大才。今受晔相邀,在寿春之中。”刘晔说道。
“速请!”
“诺!”
未过多时,便见相貌俊朗,纶巾儒服之人,出现在堂中,向曹操作揖行礼。
“瑜拜见丞相!”
见周瑜相貌英俊,曹操心中顿时喜爱几分,问道:“刘晔言君兵略超群,为超世之杰。今孙策身亡,巴蜀动荡;刘备据南楚,与我联盟,不知君有何高见?”
庐江周氏押注袁术,周瑜因周尚之故一直为袁术效力,故孙氏起兵巴蜀,周瑜根本没有参加。袁术被俘,陈国灭亡,时长沙被破,周瑜难改大势,唯有先回舒城,等候局势明朗,再思未来前程。
回到舒城没多久,便与刘晔结交,在刘晔的不断劝说下,周瑜终于愿至寿春拜见曹操。
当然了,与孙策不合时宜的病故有很大的关系,在家期间,周瑜本欲投奔友人孙策。然出发之前,得知孙策病故,让周瑜不得不放弃巴蜀,只得转投至曹操。
至于为何不投张虞,其一,张虞帐下人才济济,周瑜自以为无人引荐,作为降人恐难得张虞器重;其二,周瑜家小在庐江,能在家乡出仕,再好不过;其三,周瑜认为唐人不一定能统天下,曹操有全据长江上下游的能力。
周瑜抚袖负手,说道:“丞相欲与张虞相拒,非穷极长江不可。凭益、荆、扬、交四州,举兵三十万,凭江山之险,方能与之抗衡。而今益、交二州难得,但南楚可望!”
“张虞如若南下,丞相承汉室之正,兼扬州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非唐卒水师所能及。故刘备据南楚,今不图之,待及人心归附,实难图之。”
“丞相挟天子而号汉臣,刘备尊奉汉室,此诚可图也!”
曹操捋须而思,说道:“穷极长江,为操所求之望。但今刘备为盟,冒然吞并,恐生内乱,令张虞所得利。我欲先据张虞,再思下刘备。”
周瑜说道:“刘备有枭雄之姿,而关羽、张飞为熊虎之将。令三人得有根基,如蛟龙得云雨,则丞相难图也。瑜以为不如效鸿门宴之策,丞相假迁京畿为由,邀刘备至江左而囚之,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时刘备无子嗣,丞相持天子诏书,遣水师横贯长江,遣兵入诸郡,南楚将自安矣!”
曹操眼睛微眯,眼神中露出几丝狡诈,对周瑜之策颇是满意。
“公瑾之见深得我意,然今张虞初撤,不宜妄动。先迁徙京畿,再安扬州。”
周瑜拱手说道:“扬州山越有数十万,丞相未有迁徙出兵。今为强壮筋骨,丞相当遣兵马征讨山越、贼寇,以得兵口,强壮筋骨。”
“善!”
曹操问道:“公瑾之计可行,山越不可不征。然不知公瑾欲求何官?”
“仆愿领兵,为丞相征讨四方!”周瑜说道。
曹操大手一挥道:“既然如此,我便封君为中郎将,领步骑三千,受曹仁都督,征讨丹阳山越。”
“多谢丞相!”
第514章 三等九级,取富补贫
公元200年,神武二年。
张虞从襄阳班师,走武关道入关中。二者之间有上千里之遥,其中武关道乃是商於之地,因位于两国相交地区,地理多为山岭,故滋生不少贼寇。
关中人刘雄聚众一千余家,割据于京兆、弘农、商郡之界,受袁术招降为将军。张虞下陈国,便遣许褚击破刘雄,将其部曲编户齐民,安置于上雒、商县一带。
故张虞路过商於之地时,便见京兆已有官吏深入乡亭,组织百姓大兴土木,并开垦旧时荒田,一副生机勃勃之景,让张虞颇是满意,遂召见商县长杜袭。
杜袭,字子绪,颍川定陵县人。因天下大乱,逃难至荆州,及张虞统一河北,杜袭见张虞有一统天下之趋势,于是投奔到关中。今随着张虞统一中原,大量郡县官职空缺,杜袭被尚书台看重,遂出任商县长。
杜袭上任仅半年,饱受兵戈之害的商县渐渐恢复生机,荒废的田亩得以开垦,入籍百姓皆有田耕作,人心为之骤安。甚至杜袭借冬寒之时,发动百姓修缮了驿站,以供关中、荆州行人落脚,饱受过往之人好评。
故见到杜袭时,张虞以贤吏为由,大为赞许勉励。而杜袭不用多说,见简在帝心,在张虞离开之后,愈发勤勉做事,立志早日升迁。
经一月的缓慢行军,终在五月时抵达长安,时众文武在钟繇、庾嶷的带领下,出城十里以迎大军。
“拜见大王,为我王一统中国而贺!”
“为我王一统中国而贺!”
上百名士卿在钟繇的带头下跪迎张虞